滕州市领导班子成员:治疗周围神经病的药有哪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9:44:37

周围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概念: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
病因:肿瘤、血管、炎症等因素。
临床特点:1、多发生于成年人及老年人,40岁以上者占先70~80%,多为单侧。
2、痛疼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无预兆。为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撕裂样疼痛,剧烈而短暂,每次发作时间数秒至几分钟;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称为痛性抽搐)。可有面部发红、皮温增高、结合膜充血和流泪等。更有甚者可昼夜发作,夜不成眠或睡后痛醒。病程愈长,发作愈频繁。
3、病侧面部如上、下唇,鼻翼,口角,门齿,颊,舌等处特别敏感,触及可诱发疼痛发作,称为扳击点。患者常常不敢洗脸、刷牙、不敢进食和大声讲话等。
4、无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1、牙痛:三叉神经痛初期,尤以第2、3支范围内,易误诊为牙痛而拔牙。依据疼痛部位、性质、触发点、诱发因素和牙齿的X线片,容易鉴别。
2、碟额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少见,不具有三叉神经痛的特点。
3、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疼痛常呈持续性,常有三叉神经毁损性表现,如感觉减退、咀嚼无力、咬肌和颞肌萎缩等。
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行病因治疗,如切除肿瘤;对病因未明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以下方法:1、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首服0.1g,2次/日,以后每日增加0.1g,最大剂量为1.0~1.2g/日。疼痛停止后逐渐减量,找出最小有效维持量,一般为0.6~0.8g/日。70~80%有效。
注意:(1)孕妇忌用
(2)副作用:头晕、嗜睡、口干、恶心、消化不良、走路不稳,多数天后消失。
(3)偶有皮疹、白细胞减少需停药。
2、苯妥英钠(phenitoin):0.1/3次/日,可至0.6/日,50%有效。
3、氯硝安定(clonazepam):6~8mg/日,40~50%有效。
4、大剂量VB12:1000~3000ug/次,肌肉注射,2~3次/周,4~8周一疗程。
5、封闭疗法:无水酒精或甘油。
6、经皮半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
7手术疗法

面神经炎
概念:又称特发性面神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或Bell麻痹(Bell’s palsy),指茎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至的周围性面瘫。
病因:未明。激发因素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水肿。
临床特点:1、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
2、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多于女。
3、多为单侧性,偶见双侧性。病初可伴有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的完全性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显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阳性;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口轮匝肌瘫痪使鼓气、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使食物易滞留在病侧齿颊之间。
4、起自膝状神经节的味觉纤维走行于面神经管内,继而与面神经分离,形成鼓索神经,后加入舌下神经,支配舌前2/3的味觉。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的病变,可有同侧舌前2/3的味觉丧失;如在发出镫骨肌以上受损时,可出现同侧舌前2/3的味觉丧失和听觉过敏;病变在膝状神经节时,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尚有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又称为Hunt综合征。
鉴别诊断:1、复发性面瘫-口唇水肿综合征:又称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MRS)。主要表现周围性面瘫、口唇周围为主的面部水肿和舌表面皱褶三方面。儿童和青年期发病,预后良好,病因不明,无特效疗法。
2、面肌抽搐:又称面肌痉挛。以眼轮和口角抽搐较著。
治疗:1、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有一定作用。如强地松30~40mg/日,早晨顿服,5~7天后渐减量、停药。
2、5~7天后应用改善面神经血液循环的药物如地巴唑、培他啶、烟酸、复方丹参片。
3、B族维生素:
4、2周后行物理疗法,在茎乳孔附近可行热敷或红外线照射。
5、针刺疗法
6、局部按摩
7、注意保护角膜,戴眼罩,预防性滴氯霉素眼药水或睡前涂红霉素眼药膏。
8、对Hunt综合征可应用无环鸟苷或病毒灵等。
(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AIDP)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概念: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是一种急性起病的以周围神经(含脑神经)损害伴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的综合征。
病因:与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有关。
诊断标准:1993年中华神经科杂志委员会参照国际通行的Asbury(1990年)的标准,制定了以下GPS诊断标准:
1、 进行性肢体力弱基本对称,少数也可不对称。轻则下肢无力,重则四肢瘫痪,包括肢体瘫痪、球麻痹、面肌及眼外肌麻痹,最严重者是呼吸肌麻痹。
2、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尤其远端常消失。
3、 起病迅速,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常在数天至1、2周达高峰,到4周停止发展。
4、 感觉障碍主诉较多,客观检查相对较轻。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异常或无明显感觉障碍,少数有感觉过敏、神经干压痛。
5、 颅神经以舌咽、迷走和面神经多见,其他颅神经也可受累,但视神经、听神经几乎不受累。
6、 可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血管运动障碍、多汗 一过性排尿困难。
7、 病前1~3周约半数患者有呼吸道、肠道等感染病史。
8、 病后2~4周进入恢复期,也可迁延数月才开始恢复。
9、 脑脊液蛋白与细胞分离,出现与病后1~2周。
10、 电生理检查,可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

鉴别诊断: 1、脊髓灰质炎
2、急性脊髓炎
3、低钾性麻痹
4、重症肌无力
5、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6、多发性肌炎
7、卟啉病

治疗:1、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勤吸痰、翻身捶背,保证有效呼吸。对痰多粘稠不易吸出且呼吸困难者,要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并应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2、肾上腺糖皮质激类药物 应用原则:短期、较大剂量。地塞米松10~20mg/日,7~10天/疗程。后改用强地松30~40mg/日维持,病情稳定后减量至停药。
3、其它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4、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5、血浆置换疗法。
6、对症治疗 加强护理十分关键。

周围神经病吃什么药才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