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功率和视在功率:和戎诏的名词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0 14:43:46
请多多帮忙!究竟这应该怎么理解啊?

答:“和戎”是南宋当权者政治腐败的结果。“和戎”又给他们造就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从而反过来加剧了他们的腐败。此诗的“和戎诏下”四字为一篇之纲,诗中的三个画面都是“和戎诏下”这根藤上结出的恶果。作者描写这三个画面正是为了集中地谴责这屈辱的误国误民的“和戎诏”。“和戎诏”具体的说是“隆兴和议”,宽泛一点说“和戎”是南宋朝廷一贯的基本国策。

[参考]

关山月
陆 游
一、 作家作品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陆游的诗现存九千三百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创作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
3、陆游的作品集是《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二、背景
孝宗淳熙三年(1766),陆游以“燕饮颓放”的罪名,又一次免官,从此闲居成都。次年,他在成都曾用乐府旧题写了三首诗,一曰《关山月》,二曰《出塞曲》,三曰《战城南》,三首古诗自成一组,集中表现了作者谴责和议,要求恢复中原的爱国精神。此首《关山月》写的尤其沉痛悲怆,是陆游乐府诗中的名作。

三、题解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这种离别又总是与征战联系在一起的。《乐府解题》对于“关山月”三字的出处,即引古诗《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四句作为解释。南北朝至唐代不少著名的诗人都曾以《关山月》为题写作。这些诗作一般是抒写戍卒、思妇之情的。隐含一种厌战情绪。陆游此诗却不是这样,它所表达的是对宋金和议的不满,对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且偷安的谴责,是征人和遗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愿望。它的思想内容比前人的同题之作更为广泛,有着更为强烈的时代精神。

四、内容分析。
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为一层。
第一层是起首四句。写降而合议后文恬武嬉,武备松弛的局面,这些都是“和戎”的后果。
孝宗隆云元年,宋金符离一战,宋兵大败。把持着当时朝政的思退等人力主和议。次年(1164)冬,南宋遣使赴金以下列条件议和:①南宋皇帝不再称臣,改金、宋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②维持宋、金“壬戌之盟”以大敖关和淮河为双方疆界。③“岁供”改为“岁币”由原来的银、绢二十万两、匹减为各二十万两、匹。这就是“隆兴和议”。从签订和约到作者写此诗时正好是十五个年头了。十多年来,边境上虽然也驻扎军队但不是为了战争而是“空临边”徒然地居于边境!“空”字无限感慨。为什么“不战”而“空临边”呢?因为朝廷已下诏“和戎”了。没有战事,可以歌舞逍遥了。于是“朱门沉沉按歌舞”一句,便将笔触从边境转移到国中。武将文臣们没有一点忧患意识,不想恢复中原大地,“只把杭州作汴州”,苟且偷安,醉生梦死。这自然也是“和戎诏下”的一种结果。第四句在转过一个侧面。写武备的松弛。战马是养来冲锋陷阵的,现在没有战事,也没有教练,养的肥肥的,老死在马厩里。弓箭是用来杀敌的,长期不用,也朽烂在武器库中。这是“和戎诏下”的又一个结果。
以上二、三、四句从四个方面叙写了“和戎诏下十五年”的严重后果。
第二层是五至八句。写守边兵士报国无路,老死边疆的悲愤感情。

“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前两句记边境上的明月夜夜在刁斗声中落下,十多年的时光过去了。兵士们一直没有杀敌报国的机会。青春虚掷。“笛里谁知壮士心”“壮士心”即守边战士想往战斗,希望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当然也有胜利之后回归故乡的希望。可是有谁理解他们这种感情呢?把持朝政的主和派只知道歌舞逍遥,他们不能理解不能同情士卒的感情,而是年复一年致使兵士老死边疆。凄冷的月光照着死者的骸骨,他们的命运是何等悲凉!“空照”照的主语是月亮。“空照”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他们毫无意义的老死沙场;二是说生者也不能完成他们的遗愿,他们是白白的死了。为什么兵士们壮志难酬,老死边关呢?也是因为这该诅咒的“和戎诏”。
第三层是最后四句,写中原百姓盼望恢复中原连年失望的痛苦。
黄河南北一带中原地区,自古就是逐鹿问鼎的地方,干戈古亦闻。但自古以来中原地区没有让外族长期盘踞过,“岂有逆胡传子孙?”金人对中原的统治从金太宗完颜晟开始到作者写作此诗时已经到第四代了。金人四代相传盘踞中原,甚至不断南侵,威胁南宋,宋人却无力恢复失地、统一祖国。这是因为南宋朝廷中总是妥协主和的势力占上风,使英雄失志,无法实现他们的恢复方略。因此这一句是对宋朝的秦桧、汤思退、史浩等主和派的谴责。诗用反问句式表达作者的满腔愤慨。最后落笔中原写中原遗民的泪痕。“垂泪痕”的不是一人不是一处是“几处”,“几”不是定数,这里是“处处”“到处”的意思。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一处处一个个泪痕狼藉的脸膛迷失在凄清的月光之下,透露出中原百姓无处诉说的悲痛。他们临死挣扎,所期待的就是“恢复”,希望宋朝的军队打回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然而“南望王师又一年”中原父老引颈翘望王师,殊不知南宋朝廷与金人订立了一次又一次的和议,只顾自己寻欢作乐早把他们视为异族百姓了。沦陷区的百姓既身受异族残酷统治,又一年年地失望,怎能不泪痕狼藉呢?这泪痕正是对金人残酷统治和南宋朝廷和戎政策的无声控诉。

五、艺术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它的结构上。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分别描写了文臣武将的醉心歌舞,边疆士卒的笛里之怨和中原百姓的盼望恢复之苦。三个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遗民垂泪;一方面是笛声传怨;一方面是深宵歌舞。这种对比揭示出当权者置人民痛苦于不顾而只知道自己纵情声色的腐败。而这一切又归于“和戎诏下”。“和戎”是南宋当权者政治腐败的结果。“和戎”又给他们造就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从而反过来加剧了他们的腐败。此诗的“和戎诏下”四字为一篇之纲,诗中的三个画面都是“和戎诏下”这根藤上结出的恶果。作者描写这三个画面正是为了集中地谴责这屈辱的误国误民的“和戎诏”。“和戎诏”具体的说是“隆兴和议”,宽泛一点说“和戎”是南宋朝廷一贯的基本国策。
三个画面所反映的三种空间,又可以理解为处在同一时间,即同一月夜之中。可以说《关山月》这首诗就是抒写边关战士月下吹笛的忧愤之情。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全诗则诗中的三个画面就显得十分完整和统一了。
此诗每四句一转韵,是韵随意转,一韵一个层次。这样,全诗的结构就显得非常分明,三韵当中,前后是平声韵,第二层用仄声韵,仄声韵很适合表现战士的悲愤,听起来有一种幽咽难言的悲苦情调,也适合表现月照边关的那种凄冷的意境。
此诗运用的骸骨、泪痕与月亮的寒光,再加上深夜的刁斗,幽怨的笛声,渲染出凄冷的意境,忧愤悲痛的格调——这也正是作者爱国诗篇的总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