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监狱有的多黑暗:谁哪有蚕的资料?快告诉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15:11:57
紧急!紧急!紧急!紧急!作业需要!!!!!!!!

1.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这个经验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蚕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时期,蚕已在室内饲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养蚕已有专用蚕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据《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与此同时,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了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陈旉农书》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农桑辑要》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嘉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
2. 一、养蚕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在浙江省吴兴的郊外,发现五千年人人类遗留的东西,其中有古代的丝织品,证明很早以前我国就会养蚕,传说黄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种桑树、养蚕、抽丝、织布,让大家有好的衣服穿。

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制造的丝织品传到欧洲,当时欧洲人还不会养蚕抽丝,不知道这麼美丽的布料是怎麼做出来的,由於欧洲人很喜欢买丝织品,商人要运送很多丝织品到欧洲,於是开辟一条运送丝织品到欧洲的路,这条路称作「丝路」。
三、蚕的一生

1.卵

刚产下的卵为淡黄色,呈扁平椭圆形,厚度约0.5~0.6mm,直径约1~1.2mm,卵的颜色会逐渐变深,若未受精的卵则不会变色。

2.蚁蚕(一龄蚕)

蚕卵刚孵化出来身上有毛,呈黑色,称蚁蚕或毛蚕,约3mm,第二天之后体色逐渐转白约经四天蜕皮成为二龄蚕。

3.二至五龄蚕

蚁蚕蜕皮之后,成为二龄蚕,体色转为白色,以后每蜕皮一次就增加一龄,在幼虫阿蜕四次后进入五龄蚕,每蜕一次皮身体的成长就加大许,尤其四、五龄时期的成长更明显。

4.蚕蛹
蚕进入五龄之后,约七天开始吐丝结茧,约2~3日内蚕会在茧中再蜕一次,然后化为蚕蛹,身体变短、胖,呈茶褐色,约经十日蚕蛾便可羽化。

5.蚕蛾

蚕蛾是家蚕的成虫,身体由头、胸、腹部构成,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一对翅膀,但由於发育不完,故无法飞行。

养蚕与丝绸业的发展

(1)蚕与蚕丝

我国广阔的原野上生长着许多桑树,有乔木,也有灌木。在桑树上生息着好几种昆虫,它们取食桑叶或蛀食树干。在些昆虫中,有一种吐丝作茧的鳞翅目昆虫引起了先民的注意,这就是桑蚕。桑蚕取食桑叶后吐丝结茧,然后钻出茧壳羽化为蛾子。人们发现这种茧壳浸湿后,可以拉出长长的银色丝缕,这丝缕可捻成线,也可织成绸。这比起当时的衣服原料麻布和葛布来,要漂亮得多了。随着先民生活的定居,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蚕茧,即开始了人工饲养,并把蚕移到室内来驯养。

家蚕(Bombyx mori L.),又叫桑蚕,属蚕蛾科(Bombycidae), 是由野蚕(B. madarina Moore)经过我们的祖先长期饲养所创造的物种,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家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过卵(蚕种)、幼虫(蚕)、蛹和成虫(蛾)四个发育阶段。在几千年的饲养过程中,人们了解了蚕的生活习性,养蚕技术不断提高。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通过选择的方法,选留吐丝多、结茧大的个体做种,又用杂交原理,把不同的性状结合在同一个体中而育成新的类型。这样,就有了茧色、体态、斑纹变化多端的数百个品种。利用冷藏的方法改变蚕种的化性(昆虫一年发生的世代数目,叫做化性)是我国古代养蚕的劳动人民的伟大发现。他们将蚕卵封闭在罐中,然后置于冷泉水或高树浓荫下冷藏,可使蚕种在冬天也能饲养。如果不是这样,则在一年内要想多次养蚕是不可能的。现今,人们掌握了昆虫激素与变态发育的关系,已经能够人工调节蚕的发育。为了让蚕吐丝更多,抓住蚕产丝素、丝胶的五龄阶段,用保幼激素均匀喷布在蚕体上,就能延长蚕的生长期,使它更多吃一些桑叶,多产蚕丝。如果当时缺少桑叶、病害蔓延或劳力不足,要蚕提前化蛹,则可以用蜕皮激素喷洒桑叶来喂养四龄幼虫,即可缩短生长期,提前吐丝结茧。 此外,还可以用人工饲料替代天然饲料,增加养蚕次数。

我国除桑蚕外,还有柞蚕、樟蚕、樗蚕、天蚕等。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 - Meneville )属大蚕蛾科(Saturniidae),原产山东莱州(掖县),是我国地位仅次于桑蚕的产丝昆虫,现盛产于辽宁、河南等省。柞蚕最早见于《尔雅》(公元前1200年),2700年前柞蚕丝已作为给皇帝的贡物,在汉代曾经由官方推广,经宋、元、明、清几代引种推广,分布到了全国很多省份。其主要饲料树种是栎属(Quercus) 各种的叶子 。

樟蚕(Eriogyna pyretorum Westwood)属大蚕蛾科,原产广东、广西一带,以樟叶、枫叶为食,它的丝被人们利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885年前后已有记载,其丝为纺织上等原料。古时用樟蚕丝经醋浸泡后拉丝作为弓弦,强度极大。现作为钓鱼线和医用缝线出口。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r)属大蚕蛾科,其饲养历史不详。在山东省有小规模饲养,饲料是乌桕和臭椿。在南方有篦麻蚕。

天蚕(Antheraea yamanai Guerin-Meneville)也属于大蚕蛾科,分布我国从东北向西南到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份。寄主是各种柞树(一种中大型的乔木)和栎树。由于天蚕丝具有独特的性质,丝质光泽有色,为高贵装饰品的原料,国际商品价值高于桑蚕丝数十倍,被誉为“绿色金子”和“钻石纤维”。我国从唐朝已开始利用,距今约1300多年。人工饲养至少开始于17世纪,约在100年前已向外国出口。

(2)家蚕驯育起源的神话

家蚕驯育是我国远古时代不知名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掌握自然规律而加以利用的事实,但毕竟历史过于悠久而无法追溯到其最早起源,因而就有了各种传说和神话。传说之一,养蚕是黄帝的元妃嫘祖所发明。在《通鉴外纪》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 后世祀为先蚕。”这种说法比较普遍,解放前蚕神庙里还供着先蚕西陵氏。另外,《搜神记》中有一神话。相传在太古时代有父女二人,父亲外出打工,仅留下女儿一人和一匹马在家。女儿自己饲养此马。由于贫穷和寂寞,她非常思念打工在外的父亲,就对马戏言:“你要是能把我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马听完此言后便挣脱缰绳而去,径直跑到了父亲打工的地方。父亲见到马后非常惊奇,就牵来骑上。马望着来的方向悲鸣不已。父亲见状,猜测家里有事,就骑马回到家里。畜生有非常之情,所以父亲就更加精心喂养。但马不肯吃食,每见到女儿出入都要喜怒击蹄。父亲觉得奇怪,就悄悄地问女儿。女儿只好如实相告。父亲认为此事有辱家门,就用箭将马射死,把马皮剥下晒在院中。父亲又出门了。女儿与邻家女友来到马皮前,对着马皮嘲笑说:“你一个畜生为什么要娶一个女人呢?招此杀身之祸,何苦呢!” 话音刚落,马皮突然飞起,将女儿卷走。邻家女友大惊失色,不敢抢救,只好去告诉父亲。父亲返回后到处寻找,未能找到。数天后,在一棵大树枝上发现了他们。女儿和马皮同时化为蚕,生息于树上,其茧厚大。邻 女取而养之。因树为桑树,又因桑与丧同音,故取名为桑蚕, 老百姓普遍饲养,即为今天的家蚕。

(3)丝绸业的发展

根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植桑养蚕。蚕丝的利用开始于渔猎时代的末期,而养蚕开始于农业时代的初期即黄帝时代。在周朝(公元前1066年~256年)蚕桑生产已成为专业化,并受到官方督察管理。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221年)达到高度发展,蚕丝已成为贫民百姓的日常衣服和自由贸易的物资了。我国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很多,有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产品,其图案与色彩的美丽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宋、元时期(公元960年~ 1368年)的蚕丝生产和丝织业达到另一高峰,宋朝年产丝绸达340万匹,统治者对蚕丝业与农耕同样重视。我国古籍中常有“农桑并举”的记载。“一妇不蚕,或受之寒”一 成语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蚕业的高度认识。

我国古代社会的衣着以丝绸和棉麻来区分贵贱。官员富豪无不以衣锦为荣,成语“衣锦还乡”应运而生。劳动人民则穿棉麻布衣。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以前,丝绢与粮食同样作为人民负担缴纳的实物,朝廷或官府以丝绢作为对有功臣民的赐赏。现今藏族和蒙古族在迎送、馈赠、敬神及日常交往礼节中使用丝质(哈达)以表达敬意和祝贺。

丝绸业的发展与普及也影响到我国的文化生活,除了有许多描述采桑、养蚕的美好诗句外,成语“作茧自缚”被用来比喻自己束缚自己,也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对自己有利,结果反使自己吃亏受累。唐代白居易有“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缚萦。”;宋朝释道原有“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的诗句。由于蚕一生只吃桑叶,到老时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洁白的丝,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就被用来赞扬那些有奉献精神的人们。

我国古代蚕丝的发展促成了对外通商和文化交流。早在公元11世纪,蚕种和养蚕技术已传入朝鲜,公元前2世纪传入日本,公元6世纪传入土耳其、埃及、阿拉伯及地中海沿岸国家。桑蚕饲养技术是公元 6 世纪传人欧洲的,所以蚕丝代表东方古代文明,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丝绸是广受欢迎的商品,它和桑蚕饲养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路经草原、沙漠、绿洲和山川,沿途兴起一批著名的市镇,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龟兹、疏勤等。张骞从建元3年(公元前138年)到元朔3年(公元前126年)奉汉武帝刘彻的命令由我国西部出发,到过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一些国家,并建立了联系。丝绸是我国重要的产品,因此,古代西方称长安古都为丝城,称我国为“丝国”。在南方另有丝绸之路,经成都、保山等地到达缅甸与印度;在东部沿海又有徐闻(广东)、合浦(广西)以及蓬莱(山东)、宁波(浙江)等港口通往太平洋诸岛屿和地区。

目前,亚洲、非洲、 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多个国家与地区饲养家蚕,年产蚕茧约800万担,产丝约5万吨。我国的产茧量和产丝量都占全世界的首位。蚕业分布在除青海、西藏、宁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浙江地区的农民历来都把这种对人类作出很大贡献的昆虫叫做“蚕宝宝”,它吐出来的丝有珍珠之光,即使在化学纤维日新月异的今日,丝织品仍被誉为“纤维女皇”,它具有的一些衣料特性是其他纤维望尘莫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蚕业有着十分光明的前途。

http://www.kepu.net.cn/gb/lives/insect/relation/rlt2102.html
昆虫病毒对有益昆虫的危害

昆虫病毒中有些病毒使有益昆虫-主要是家蚕、柞蚕和蓖麻蚕以及意蜂治病毒性与蜜蜂引起病毒病害,严重影响蚕茧和蜂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所以,研究昆虫病毒的发病规律并防疾病已成为保护有益昆虫,发展农业生产的技术关键。

1.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家蚕(Bombyx mori L.)属鳞翅目、蚕蛾科。家蚕起源于我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栽桑养蚕,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 我国四川、浙江、江苏、广东的养蚕业最为发达,因病毒性疾病所造成的损失,约占总蚕病损失的70-80%,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的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蚕病,家蚕患此病的后期常流出脓汁,内含大量的多角体病毒,俗称脓病。
多角体的形状不一,多数为四角形、六角形,多角体的大小范围在0.5-15μ之间,一般为2-6μ(图1)。病毒粒子为杆状,测定其大小为400×90nm(图2)。在病毒粒子的超微结构中,最显著的是
在粒子一端具有乳头状突起,认为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装置(图3)。
家蚕NPV的DNA含量约占病毒粒子的10%左右,在电镜下观察到此双链DNA为松弛环状分子和线形分子,有的线形分子的长度可达10u-36u。并计算出家蚕NPV-DNA的分子量为75×10 道尔顿(图4);病毒病防治 我国各蚕区对家蚕脓病的防治采取了多种措施。①培育抗病性品种,因为蚕的种间和品种间对病毒病的抵抗力差异较大,而且此种抵抗力具有遗传性。②改善管理技术和饲料调剂,避免创伤感染,采用药剂预防。③研究化学防治。由于蚕体消化液中存在着许多抗病毒物质,特别是赤色荧光蛋白,对蚕病毒防治带来了新的前景。

2.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
(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
该病毒在1955年由江苏镇江蚕业研究所发现,一般质型多角体病毒多在细胞质中形成。
患中肠型脓病的病蚕体内存在有CPV的多角体和游离的病毒粒子。多角体形态常见的为六面体和二十面体,偶尔也有不规则的形态,大小很不均一,一般二十面体的大小为0.9-2.7μ,六面体多角体一般比二十面体者要大(图1)。
病毒粒子为球形,呈正二十面体,直径为60-70 nm具有两层蛋白质外壳,有十二个顶端,每个顶端向外伸出一根有四节组成的五角形中空的突起,具有吸附于宿主细胞和注入病毒核酸的作用,而引起病毒感染。内壳的中心为病毒的核心,约占整个病毒粒子直径的70%左右。(图2、3、4、5)

病毒病防治
家蚕CPV的病程较长,病征表现缓慢,故进行了对流免疫电泳和荧光抗体早期诊断法的研究。
①若给蚕添食或注射聚肌胞核苷酸(poly1:C)、或注射2′、5′-寡腺苷酸(2′5′-P A ),均能提高家蚕对CPV的抵抗力,可使蚕的发病指数降低40-50%。
②低剂量Co -T线辐射蚕卵,能提高蚕体对CPV的抵抗力。
③不同的蚕品种对CPV病的抵抗力也不同。

3.家蚕浓核症病毒
Bombyx mori Densonucleosis Virus
家蚕浓核症病毒(DNV)是在发现家蚕NPV、CPV和FV的基础上,从大型软化病病毒(FV)中进一步分离鉴定,而得到确认的一类新的小型软化病病毒,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的浓核症病毒属(Densovirus),我国镇江蚕研所分离得到一株家蚕浓核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21-23nm,是无囊膜的球状颗粒,为一种单链的DNA病毒。

4.家蚕软化病病毒
Bombyx mori Flacheri e Virus
家蚕软化病病毒是一种没有包涵体的昆虫病毒,我国先后在江苏、浙江、广州等地发现该病毒。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为30nm左右,是单链的核糖核酸(RNA)。
迅速蔓延,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但只要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认真消毒,切断传染途径,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可以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家蚕养殖技术

--------------------------------------------------------------------------------

类别:养殖技术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05-7-27 9:17:36
家蚕(Bombyx mori)属蚕蛾科昆虫,是家蚕蛾的幼虫,别名桑蚕、白蚕。家蚕的产地较广泛,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出,江苏、浙江、四川等省最多。家蚕蛾的一生变态及其排泄物和病理产物均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主要有: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幼虫,干燥全虫和蛹,药材名白僵蚕、白僵蛹。其雄蚕蛾、卵、幼虫干燥粪便、蜕皮、蛹、茧的药材名分别为原蚕蛾、原蚕子、原蚕沙、蚕蜕、蚕蛹、蚕茧。

除家蚕外,经济价值和养殖规模仅次于家蚕的是柞蚕,柞蚕属鳞翅目大蚕蛾科昆虫。柞蚕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贵州、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还有蓖麻蚕、天蚕、樟蚕、琥珀蚕等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养殖。

药用与经济价值

僵蚕 又名白僵蚕、白僵虫、僵虫、姜虫、天虫。性平,味咸、辛。祛风热,镇凉,化痰散结。主治小儿惊痫,中风抽搐,咽喉肿痛,半身不遂等。

白僵蛹 退热,止咳,化痰,镇痉,消肿。可作为白僵蚕的代用品。

原蚕蛾 味咸,性温。益精,壮阳,止血,生肌。主治遗精,早泄,阳痿,白浊等。

蚕沙 又名蚕粪、蚕屎、原蚕沙、晚蚕沙。昧辛、甘,性温。祛风燥温,镇痈,镇痉,明目,化癌宜痹,热中消渴,风痹瘾疹。主治关节不遂,风湿痛,腰脚冷痛和皮肤风疹等。

蚕蜕 又名马明退,清热解毒,行瘀止血;主治口疮、喉风、目翳、痢疾,带下等。

蚕蛹 味甘、性平。祛风,健脾,驱虫。主治虫症,小儿疳瘦,消渴等。

蚕茧 又名蚕衣。味甘,性温。清热解毒,破痈止血,生津止渴。主治口舌生疮,痈肿不破,消渴引饮,崩漏等症。

目前,药用僵蚕等在中药材市场上需求趋旺,饲养和加工有利可图。有家蚕参与生产的中成药及保健品有许多种,中成药如十香返生丸(僵蚕)、再造丸(僵蚕)、小儿惊风散(僵蚕)、舒筋活络酒(蚕沙)等,保健品如延生护宝液、龙燕春酊剂、蛾公酒等。

另外,养蚕制丝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和中国丝绸一起闻名于世。我国丝绸是传统的出品商品,每年为国家换取大量的外汇。目前我国蚕、丝、绸产量居世界首位,养蚕业至今仍是我国农村的骨干副业之一,具有饲养时间短、见效快、收益大等特点。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人民生活、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蚕业生产除提供珍贵的纺织原料外,并为化工、医药、保健、食品工业等方面提供重要原材料。尤其是生物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在蚕业上的广泛应用,生产基因工程疫苗、药品和杀虫剂等将形成价值更高的非丝产业。

1.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这个经验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蚕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时期,蚕已在室内饲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养蚕已有专用蚕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据《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与此同时,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了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陈旉农书》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农桑辑要》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嘉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
2. 一、养蚕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在浙江省吴兴的郊外,发现五千年人人类遗留的东西,其中有古代的丝织品,证明很早以前我国就会养蚕,传说黄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种桑树、养蚕、抽丝、织布,让大家有好的衣服穿。

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制造的丝织品传到欧洲,当时欧洲人还不会养蚕抽丝,不知道这麼美丽的布料是怎麼做出来的,由於欧洲人很喜欢买丝织品,商人要运送很多丝织品到欧洲,於是开辟一条运送丝织品到欧洲的路,这条路称作「丝路」。
三、蚕的一生

1.卵

刚产下的卵为淡黄色,呈扁平椭圆形,厚度约0.5~0.6mm,直径约1~1.2mm,卵的颜色会逐渐变深,若未受精的卵则不会变色。

2.蚁蚕(一龄蚕)

蚕卵刚孵化出来身上有毛,呈黑色,称蚁蚕或毛蚕,约3mm,第二天之后体色逐渐转白约经四天蜕皮成为二龄蚕。

3.二至五龄蚕

蚁蚕蜕皮之后,成为二龄蚕,体色转为白色,以后每蜕皮一次就增加一龄,在幼虫阿蜕四次后进入五龄蚕,每蜕一次皮身体的成长就加大许,尤其四、五龄时期的成长更明显。

4.蚕蛹
蚕进入五龄之后,约七天开始吐丝结茧,约2~3日内蚕会在茧中再蜕一次,然后化为蚕蛹,身体变短、胖,呈茶褐色,约经十日蚕蛾便可羽化。

5.蚕蛾

蚕蛾是家蚕的成虫,身体由头、胸、腹部构成,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一对翅膀,但由於发育不完,故无法飞行。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这个经验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蚕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时期,蚕已在室内饲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养蚕已有专用蚕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据《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与此同时,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了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陈旉农书》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农桑辑要》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嘉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

前半生:桑蚕在它的一个世代中要经过卵、幼虫(蚕)、蛹、成虫(蛾)4个发育阶段。
桑蚕以卵来繁育,新的有机体是在卵内形成的。在卵内形成的幼虫,咬破卵壳孵化出来。刚出卵壳的幼虫体驱细小,呈黑褐色,全身满生刚毛,形态象蚂蚁,叫做蚁蚕。蚁蚕随食桑而迅速成长,中部变青,刚毛变稀,称疏毛期,随之体驱增大,体色逐渐变淡而转青白色。由于幼虫表皮的容量有限,因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脱去旧皮,换上稍宽大的新皮才能生长。收蚁3~4天后,幼虫停止食桑,吐丝,把腹足和尾足固定在蚕座上,不再爬动,叫做眠。眠蚕经过一昼夜时间,即脱去旧皮,换上新皮。刚脱去旧皮的蚕叫起蚕。起蚕食桑后,继续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又就眠脱皮。一般的品种在幼虫期间就眠4次,脱皮4次,即4眠5龄。第一龄从孵化到第一眠终了;第二龄从第一眠后饷食到第二眠终了;第三龄从第二眠后饷食到第三眠终了;第四龄从第三眠后饷食到第四眠终了;第五龄从第四眠后饷食到老熟上簇。五龄末期,前半身呈半透明状态,停止食桑,抬起头胸部左右摇摆,口吐丝缕,这时称熟蚕。熟蚕吐丝结茧,幼虫到此结束,一般经过25~28天。又因品种不同,温度不同,而全龄经过长短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