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的市场调查主题:我需要一些诗词快 没种各两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10:44:35
要爱国的 思乡的 惜时权学的 动物的 植物的 黄河的
长江的 山的 水的 蕴涵哲理的

爱国: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王昌岭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思乡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频: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惜时劝学
  杜秋娘写的,名字我忘了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无空折枝

  长歌行
  青青圆中葵,朝露待日唏.
  常恐秋节至,琨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动物的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咏鹅》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植物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安石写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黄河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晚渡黄河
  〔唐〕骆宾王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原。
  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
  棹唱临风断,樵讴入昕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
  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长江
  杜甫《长江二首》:

  ?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色借潇湘阔,声驱滟沉。未辞 添雾雨,接上过衣襟。

  这两首诗极力描写了长江瞿塘峡之险峻和波浪掀天的惊心动魂的场面,以及江流浩荡、 百川归海的气势。触景生情,诗人那种爱国忧民和盼望国家统一的情感,亦从诗里行间流 露出来。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山的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李白
  登华山
  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惚与之去,驾鹤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水的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渐水

  --------------------------------------------------------------------------------

  〔宋〕范成大

  黄流日夜向南风,

  道出封丘处处逢。

  紫盖黄旗在湖海,

  故应河伯欲朝宗

  哲理的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琴诗(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