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原子: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6 08:58:18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当然有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那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以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主义道德等等.社会主义道德不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对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介绍,使学生认识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通过“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逐步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本课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本课难点是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难于理解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确立这一难点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正因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所以确立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教法建议

1.本课第一目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邓小平在广东谈改革开放问题” 的图片,同时播放“走进新时代” 的乐曲,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读框的内容,了解邓小平在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发表的一席重要谈话,并联系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学过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然后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个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由此导入新课。

2.关于“四项基本原则”。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下的注释,了解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两点:一是四项基本原则提出的背景。1979年初,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实质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什么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教师可不必解释,因为这一概念太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二是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要强调它不仅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而且还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它已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了四项基本原则,就会走到邪路上去。至于四项基本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不必再作解析,否则会人为地提高教学的难度。

3.关于十二大,教师要求学生知道,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启发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不能照搬,必须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当年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思想;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4.关于十三大,教师可用多媒体基本手段演示教材引录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求学生掌握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邓小平为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基本路线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至于分哪三步走,可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一段小字内容即可。

5.对于教材设计的“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有条件的话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归纳成以下几点: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二是实行改革开放后,他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是十二大上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四是十三大上他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五是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因此说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6.关于南方讲话,有条件的学校建议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现邓小平南方讲话的片断,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把握以下几点:讲话的背景,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困扰的关键时刻,此时,他虽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关注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讲话的重要观点,在于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动摇、特区姓“社” 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讲话的意义,主要是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教师要结合前几课内容向学生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阐明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教师还应提出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给学生作必要的提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邓小平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上,邓小平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 的战略设想。等等。

一节课的教学难点并不是在一节课的单位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结论很重要,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能力限制而不容易理解。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不现实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归纳有关的内容,提示思考的角度,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理解这一重要理论问题提供帮助。

8.关于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只要求学生以下两点: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学法指导

1.根据本课提供的史实,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的问题,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从具体史实中归纳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

2.指导学生设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和确立大事简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按时序归类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提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二大、十三大,邓小平提出的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

参见教法建议。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结合你对改革开放的体会,议一议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提示:从改革开放以来,你的家庭生活发生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来谈体会,发表议论。

2.收集资料:收集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作贡献的事迹,在班级或小组进行座谈。

提示:可通过查找网上资料、音像资料和书刊资料,采访老红军、老干部,了解邓小平为改革开放作贡献的事迹。

(海口市教育局教研室 傅元根)

参考资料

四项基本原则

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指出:“中央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始于1956年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总的说来还很低。十二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极不平衡。同生产力的这种状况相适应,在生产关系方面,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还需要有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私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在上层建筑方面,经济、文化的落后还限制着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着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因此,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表现在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总起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深化改革与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按照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这个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它同时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