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际商事仲裁:什么是摩尔定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1 16:23:11
……

--戈登-摩尔-摩尔定律
戈登·摩尔身高超过1.8米,头顶光秃,性情相当沉着、平静。他有两大爱好:垂钓和划船。作为英特尔的创始人,今年已经73岁的摩尔曾经一度成为硅谷的首富。因此,他早已有足够的金钱、时间和心情,扛一根钓竿,天天到硅谷湾区钓鱼,享受宁静的晚年时光。但是,除了他高大的身影外,一个更高大的“阴影”始终弥漫在这家半导体领域利润最高的公司之上,笼罩着整个半导体产业。这就是“摩尔定律”,IT产业的第一定律!

摩尔定律已经37岁了,甚至比英特尔的年龄还要大三岁。37年来,它所倡导的“更快、更小、更便宜”的理念,使整个IT业变成了另一个“奥林匹克”竞技场。英特尔当然也就成为了无冕之王。但是,形势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摩尔定律正在成为英特尔,乃至整个半导体产业的“第一符咒”。当摩尔定律成为形式,而不再反映消费者内在的需求,它就沦为企业发展方向的禁锢;当摩尔定律成为一个公司的面子,需要穷尽一切力量去维护定律,而不是勇敢跨越战略转折点,英特尔的未来就无法美妙!

1989年,摩尔从主席职位上光荣退休。作为公司的名誉主席,摩尔高大的影响力依然笼罩着整个英特尔公司。他一直每周工作三天,直到去年5月才正式离开董事会。他是英特尔真正的“心脏”。包括以铁腕著称的格罗夫,因为忠实执行了摩尔定律,从而成就了公司,辉煌了个人。

因此,在摩尔和格罗夫两个巨大的阴影下,工程师出身的贝瑞特只能是一个过渡人物,一个既往策略的忠实执行者。尤其是“摩尔定律”,那是整个公司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最高法律,英特尔的一切努力就是维护它的权威性。但是,贝瑞特因为忠实执行了摩尔定律,从而在整个互联网时代都平庸而黯淡。这不仅仅是他本人的错误,而是时代变了。那么,有谁能够超越摩尔定律,从而再一次成就英特尔、成就自己?这是一个问题,也是英特尔面临挑战的核心!

摩尔定律一直直接主导了PC的升级换代,也间接主导整个IT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是,Gartner称,PC的三年升级周期的说法日益成为谎言,因为消费者和企业还要充分地利用他们的老电脑。尽管处理器的速度已经达到3GHz,但是,多数消费者仍在使用配置700MHz或800MHz处理器的机器。不久前,格林斯潘表示:我们不再需要重大创新,只要将已有的高科技产品好好使用起来,未来10年内,就能确保生产率年均增长3%。而即使在1995~2000年的泡沫时期,每年生产率增长也只有2%。

显然,过于依靠一个定律,可以成就一个公司,也可以毁掉一个公司。以摩尔定律为中心的时代,就是速度至上,主频为王的时代。当这个时代渐渐远去,英特尔却依然生活在旧有的“定律”之中,开始丧失真正的市场创新活力。因为他们一旦脱离这个定律,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更何况根本不可能脱离。英特尔的股票已经一跌再跌,按照旧有的周期规律,明年应该是IT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强劲复苏的一年。但是,就在好日子摆在面前的时候,美林证券却一点也不“识时务”,在11月16日将英特尔股票降级,从“中立”降为“卖出”,认为与其获利能力相比,英特尔股票还是价格过高。于是,股价再次应声而落。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仓促地宣判摩尔定律的死刑。它当然还会生效,因为技术永远要进步。但是,它的确不再是消费者的定律,不再是市场的核心。需要一个新的领导人,彻底摆脱摩尔定律,为英特尔重新选择方向。

在硅谷历史上,尤其是在英特尔,摩尔是最令人敬佩的公司创始人之一,是最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他比其他人更能体现英特尔的模式:才华横溢,说话温柔,自我超越。但是,再神奇的企业领袖也得激流勇退,再神奇的定律也不可能永恒,摩尔定律出台都快四十年了,是该“退位”了。摩尔定律不但应该从英特尔退休了,而应该从整个半导体市场退休。

当然,摩尔定律还可以继续担任半导体产业的“名誉主席”,在半导体的技术领域和研究领域继续发挥余热。摩尔定律走下神坛,并不损害它巨大的历史成就,而且能够成就更广阔的未来。

--------------------------------------------------------------------------------

“摩尔定律”原出自于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他在1964年预言芯片上能够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在今天的IT世界中,这一预言至今仍然应验,而且这种指数型的发展规律,还在信息技术的许多领域中应验着:网络带宽、存储介质的容量与成本,还有计算机病毒。

“摩尔定律”原出自于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他在1964年预言芯片上能够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在今天的IT世界中,这一预言至今仍然应验,而且这种指数型的发展规律,还在信息技术的许多领域中应验着:网络带宽、存储介质的容量与成本,还有计算机病毒。

从1万到8万

病毒的发展也服从“摩尔定律”:报告显示,病毒在1991年还不足1万种,到了2001年病毒就已经超过了4万种,而在2003年病毒数量则达到了8万种,病毒在增加到第一个4万种时用了将近十年,而在增加第二个4万种时,病毒却只用了短短三年。

病毒出现的“加速度”不断增大。今年7月,安全服务提供商Sophos在全球范围内识别出1157种全新病毒,与去年同期比较,病毒数量多了532种。

病毒攻击周期的缩短也遵循着“摩尔定律”。2001年“尼姆达”病毒的攻击时间距离漏洞公布为100多天,但到了2003年,“冲击波”病毒发作时间,距离相应漏洞公布不到30天——病毒作者利用系统漏洞的手脚越来越快,让人防不胜防。

“摩尔定律”同样在病毒类型的扩展上发挥作用。病毒的类型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感染可执行文件的系统病毒,到90年代后期的宏病毒,进而发展到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洛伊木马和蠕虫病毒,而在最近一年中,相继出现了针对QQ和MSNMessenger的病毒,甚至还出现了手机病毒。

病毒中生存

面对病毒如此猖獗的势头,信息时代依然遵循着自己的规律大步流星地前进着。与病毒“共舞”,成为我们今天的网络生存之道。一些简单易行的防病毒手段,已成为我们使用电脑的“默认规则”。例如,及时安装Windows补丁及系统更新。

最近几次蠕虫病毒大爆发中,病毒利用的都是微软已经在其官方网站提供了补丁的系统漏洞,而中毒的计算机都是因为未能及时安装补丁和系统更新。如果安装了防病毒软件,也要及时更新病毒库。最新的病毒库可以保证杀毒软件对最新病毒的识别能力。

平时多长个心眼,也能降低被病毒感染的机会。例如,不要运行他人通过QQ、MSNMessenger、电子邮件等发送来的Exe文件。这些Exe文件很有可能含有恶意代码,收到文件的人一旦打开运行就会中毒,并继续把含毒文件通过MSNMessenger自动传播。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也不要出于好奇经常安装使用一些新软件,尤其是会修改系统配置功能的软件。

到底什么是"摩尔定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版本":

1、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

2、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倍。

3、用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番。
以上几种说法中,以第一种说法最为普遍,第二、三两种说法涉及到价格因素,其实质是一样的。三种说法虽然各有千秋,但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翻番"的周期都是18个月,至于"翻一番"(或两番)的是"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是整个"计算机的性能",还是"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性能"就见仁见智了。

"摩尔定律"的由来:

"摩尔定律"的"始作涌者"是戈顿·摩尔,大名鼎鼎的芯片制造厂商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至用年代初半导体制造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摩尔定律"的出台。
早在1959年,美国著名半导体厂商仙童公司首先推出了平面型晶体管,紧接着于1961年又推出了平面型集成电路。这种平面型制造工艺是在研磨得很平的硅片上,采用一种所谓"光刻"技术来形成半导体电路的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电阻和电容等。只要"光刻"的精度不断提高,元器件的密度也会相应提高,从而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平面工艺被认为是"整个半导体工业 键",也是摩尔定律问世的技术基础。
1965年4月19日,时任仙童半导体公司研究开发实验室主任的摩尔应邀为《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写了一篇观察评论报告,题目是:"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摩尔应这家杂志的要求对未来十年间半导体元件工业的发展趋势作出预言。据他推算,到1975年,在面积仅为四分之一平方英寸的单块硅芯片上,将有可能密集65000个元件。他是根据器件的复杂性(电路密度提高而价格降低)和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作出这一推断的,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最低元件价格下的理杂性每年大约增加一倍。可以确信,短期内这一增长率会继续保持。即便不是有所加快的话。而在更长时期内的增长率应是略有波动,尽管役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这一增长率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几乎维持为一个常数。"这就是后来被人称为"摩尔定律"的最初原型。
"摩尔定律"的修正
1975年;摩尔在国际电信联盟IEEE的学术年会上提交了一篇论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密度每年回一番"的增长率进行了重新审定和修正。按照摩尔本人1997年9月接受(科学的美国人)一名编辑采访时的说法,他当年是把"每年翻一番"改为"每两年国一番",并声明他从来没有说过"每18个月翻一番"。
然而,据网上有的媒体透露,就在摩尔本人的论文发表后不久,有人将其预言修改成"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密度或容量每18个月翻一番,或每三年增长4倍",有人甚至列出了如下的数学公式:(每芯片的电路增长倍数)=2(年份-1975)/1.5。这一说法后来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流传至今。摩尔本人的声音,无论是最初的"每一年图一番"还是后来修正的"每两年翻一番"反而被淹没了,如今已鲜有人知。
历史竟和人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原来目前广为流传的"摩尔定律"并非摩尔本人的说法!
"摩尔定律"的验证
摩尔定律到底准不准?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具体的数据。1975年,在一种新出现的电荷前荷器件存储器芯片中,的的确确含有将近65000个元件,与十年前摩尔的预言的确惊人地一致!另据Intel公司公布的统计结果,单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从1971年4004处理器上的2300个,增长到1997年Pentium II处理器上的7.5百万个,26年内增加了3200倍。我们不妨对此进行一个简单的验证:如果按摩尔本人"每两年翻一番"的预测,26年中应包括13个翻番周期,每经过一个周期,芯片上集成的元件数应提高2n倍(0≤n≤12),因此到第13个周期即26年后元件数应提高了212=4096倍,作为一种发展趋势的预测,这与实际的增长倍数3200倍可以算是相当接近了。如果以其他人所说的18个月为翻番周期,则二者相去甚远。可见从长远来看,还是摩尔本人的说法更加接近实际。
也有人从个人计算机(即PC)的三大要素--微处理器芯片、半导体存储器和系统软件来考察摩尔定律的正确性。微处理器方面,从1979年的8086和8088,到1982年的80286,1985年的80386,1989年的80486,1993年的Pentium,1996年的PentiumPro,1997年的PentiumII,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是摩尔定律的直接结果。与此同时PC机的内存储器容量由最早的480k扩大到8M,16M,与摩尔定律更为吻合。系统软件方面,早期的计算机由于存储容量的限制,系统软件的规模和功能受到很大限制,随着内存容量按照摩尔定律的速度呈指数增长,系统软件不再局限于狭小的空间,其所包含的程序代码的行数也剧增:Basic的源代码在1975年只有4,000行,20年后发展到大约50万行。微软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1982年的第一版含有27,000行代码,20年后增加到大约200万行。有人将其发展速度绘制一条曲线后发现,软件的规模和复杂性的增长速度甚至超 过了摩尔定律。系统软件的发展反过来又提高了对处理器和存储芯片的需求,从而刺激了集成电路的更快发展。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摩尔定律并非数学、物理定律,而是对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预测,因此,无论是它的文字表述还是定量计算,都应当容许一定的宽裕度。从这个意义上看,摩尔的预言实在是相当准确而又难能可贵的了,所以才会得到业界人士的公认,并产生巨大的反响。
"摩尔定律"的变种
摩尔定律的响亮名声,令许多人竞相仿效它的表达方式,从而派生、繁衍出多种版本的"摩尔定律",其中如:
摩尔第二定律:摩尔定律提出30年来,集成电路芯片的性能的确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另一方面,Intel高层人士开始注意到芯片生产厂的成本也在相应提高。1995年,Intel董事会主席罗伯特·诺伊斯预见到摩尔定律将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同年,摩尔在《经济学家》杂志上撰文写道:"现在令我感到最为担心的是成本的增加,…这是另一条指数曲线"。他的这一说法被人称为摩尔第二定律。
新摩尔定律:近年来,国内IT专业媒体上又出现了"新摩尔定律" 的提法,则指的是我国Internet联网主机数和上网用户人数的递增速度,大约每半年就翻一番!而且专家们预言,这一趋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保持下去。

"摩尔定律"的终结
摩尔定律问世至今已近40年了。人们不无惊奇地看到半导体芯片制造工艺水平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提高。目前,Intel的微处理器芯片Pentium 4的主频已高达2G(即1 2000M),2011年则要推出含有10亿个晶体管、每秒可执行1千亿条指令的芯片。人们不禁要问: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速度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吗?
不需要复杂的逻辑推理就可以知道:芯片上元件的几何尺寸总不可能无限制地缩小下去,这就意味着,总有一天,芯片单位面积上可集成的元件数量会达到极限。问题只是这一极限是多少,以及何时达到这一极限。业界已有专家预计,芯片性能的增长速度将在今后几年趋缓。一般认为,摩尔定律能再适用10年左右。其制约的因素一是技术,二是经济。
从技术的角度看,随着硅片上线路密度的增加,其复杂性和差错率也将呈指数增长,同时也使全面而彻底的芯片测试几乎成为不可能。一旦芯片上线条的宽度达到纳米(10-9米)数量级时,相当于只有几个分子的大小,这种情况下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将发生质的变化,致使采用现行工艺的半导体器件不能正常工作,摩尔定律也就要走到它的尽头了。
从经济的角度看,正如上述摩尔第二定律所述,目前是20-30亿美元建一座芯片厂,线条尺寸缩小到0.1微米时将猛增至100亿美元,比一座核电站投资还大。由于花不起这笔钱,迫使越来越多的公司退出了芯片行业。看来摩尔定律要再维持十年的寿命,也决非易事。
然而,也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美国一家名叫CyberCash公司的总裁兼CEO丹·林启说,"摩尔定律是关于人类创造力的定律,而不是物理学定律"。持类似观点的人也认为,摩尔定律实际上是关于人类信念的定律,当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一定能做到时,就会努力去实现它。摩尔当初提出他的观察报告时,他实际上是给了人们一种信念,使大家相信他预言的发展趋势一定会持续。

"摩尔定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版本":

1、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

2、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倍。

3、用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番。
以上几种说法中,以第一种说法最为普遍,第二、三两种说法涉及到价格因素,其实质是一样的。三种说法虽然各有千秋,但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翻番"的周期都是18个月,至于"翻一番"(或两番)的是"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是整个"计算机的性能",还是"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性能"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