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借手机打电话骗术:孙中山与中山装有什么关系?中山装是如何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06:00:06

中山装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男式礼服的代表性服装。

s ba 3

中山先生和中山装

中山装自一九二三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

谁是中山装的创始人?他就是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一九二三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衣上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一九O二年十二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当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一九二三年黄隆生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从这里可以看到,即使在服装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上,中山先生也是从本国的实际条件来考虑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1895年,孙中山领导了第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为谋求革命运动的发展,从广州至澳门,经香港抵日本神户、横浜,策划成立兴中会分会。

年底,孙中山在横浜剪辫子,改服装,抛弃了清朝强制推行的封建意识严重的服装,穿上了西装和日本的新式服装学生装、士官服,表示与封建主义决裂,崇尚新思想、新科学、新文化,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孙中山的易服行动,是他的反封建、倡民主的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服饰文化史上是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的。

孙中山恰逢宁波裁缝在日本开拓兴业之时。孙中山第一次至横浜,就有服装行业的华侨参加接待工作,他们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重要支持者。

据有关人士回忆,孙中山曾偕黄兴等革命同志在工作之余常去张氏的同义昌呢绒洋服店,将创制中国新服装的意图托付给张方诚等服装界的华侨。这批在日本服装界颇具盛名的裁缝,根据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意见,采用西装造型和制作技术,参照日本学生装、士官服的改革思路,融入中国的服饰文化传统。

从试制的中山装开始,每个细部都有其特定的新文化内涵,根据民主共和体制的五权分立、国之四维、三民主义和中国革命需要知识分子参与建国理念,而改中山服前衣襟有五粒扣子,四个袋,三粒袖扣,胸袋盖成倒笔架型。成为原民国政府统一的制服。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穿着中山装,站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此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山装进入寻常百姓家,它成了那个时代的“国服”。

因此,中山装的创制,成了红帮裁缝划时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