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买手机是正品么:环境保护方面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9 12:46:34

什么是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常识
什么是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在70年代未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环境保护的宪法规范。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和环境保护法规、规章组成的体系,成为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法律部门。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范围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法,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自然环境要素保护法,如森林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文化环境保护法,如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环境管理、监督、监测及保证法律实施的法规,如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等。

另外还有各种环境标准,包括环境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环境法制工作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内容将不断充实和完善。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水想起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饮用水的种种弊端,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做,比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禁止使用氟利昂等等。但是,有些事情却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我们如何做到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呢?下面几条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
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者容器内,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如果流到清洁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
其次,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比如,铅笔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了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
第三,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
第四,虽然泡泡糖是小朋友们十分喜爱的糖果,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但是,千万不要乱扔咀嚼后的胶基,因为它会到处乱黏。在吃的时候,可以先将它的包装纸收好,用来包裹吐出来的胶基,然后,再将它扔到废物箱内。
第五,不要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尤其不要吃人类的益友——青蛙,因为1只青蛙1年内大约能吃掉1.5万只昆虫,其中主要是害虫。
第六,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
第七,离开房间时,关上电灯并且拔掉电视机、音响、计算机等的电器插头。
第八,即使在最寒冷的地方,也没有必要使室温超过18℃,如果你觉得冷,可以多穿一点衣服。
第九,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尽管它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但它的耗电量只及普通灯泡的一小部分。
第十,用密闭容器代替塑料包装物来储藏食物。
第十一,购买饮料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装饮料。
第十二,请携带自己的购物袋去购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
第十三,节约用水,在刷牙时,请关闭水龙头。
第十四,园丁应施用有机
肥料,如混合肥和粪肥,避免
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因为它们会渗入泥土,危害水源。
第十五,开车时减速行驶,这样耗油量小,还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第十六,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世界,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公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 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五条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九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一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订环境保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三条 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五条 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防治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作出决定。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十八条 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
第十九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化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产激素。
第二十一条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防止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二十二条 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十三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第四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四条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条 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七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
第二十八条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体使用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九条 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三十条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第三十一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必须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第三十三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一)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二)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
(三)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
(四)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
(五)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的。
第三十六条 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第三十七条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较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 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第四十二条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的,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破坏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四十七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同时废止。

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
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
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
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一、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都应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对于
发展中国家,发展更为重要。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正经受来自贫穷和生态恶化
的双重压力,贫穷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穷。因此,可持续发展对
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
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最终走向现代化和文明。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做为实现发展
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发展创造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
而且可为发展保驾护航,向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
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
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传统
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
速发展,环境与资源越显得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实现,
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
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三、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
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
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就是要及时坚
决地改变传统发展的模式——即首先减少进而消除不能使发展持续的生产方式
和消费方式。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
又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此,我们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
纯靠增强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来增加产出的错误作法,从而使
发展更少地依赖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环境容量有机的协调。
五、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
解决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根本出路在发展科
学技术。只有大量地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
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环境的
污染负荷。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天齐等,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解振华.我国环保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环境报,1999-09-09
[3]解振华.全面开创新世纪我国环保工作的新局面.环境保护,2001(1)
[4]解振华.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与对策.中国环境管理,2001(1):4~7
[5]上海第一医学院环境卫生病教研室.环境与健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
[6]姚文贵等.环境保护趣览.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9
[7]刘君卓等. 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有害因素及其防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8]胡经之等.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环境荷尔蒙.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9]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2]张文学,杨立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前沿论坛,2002(10):47—51
[13]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宋国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15]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6]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系列专著1——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
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8]刘云国,李小明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19]赵章元.中国近岸海域环境分区分级管理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张洪主编.中学教师实用地理手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
[21]2002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北京:国家海洋局,2003
[22]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3]杨国清主编.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4]芈振明等.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
[25]聂永丰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6]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燃煤电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1996(3):13~18
[27]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8]祝学礼,徐文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卫生研究,2002.31(4):331~332
[29]陈英旭.环境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0]张邦俊,翟国庆.环境噪声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1)王建龙.环境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2]殷维君主编.环境保护基础.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3]郑楚光等编著.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34]朱庚生.环境管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5]叶文虎.环境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6]李康.环境政策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7]张宝杰.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8]诸大建.超常规发展环境产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9]李焰.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40]张承中.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1]中国

什么是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液、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 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 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 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包含的基本内容,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运用。

1996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 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民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不可分割。人类共同追求的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臭氧层保护

一、什么是臭氧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体,表面温度高达6000℃,是地球取之不尽的能量来源。我们都知道,人类肉眼可以看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是可见光范围的太阳辐射,实际上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还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破坏生物分子的蛋白质和基因物质,即我们所熟知的DNA,造成细胞破坏和死亡。然而,自然的力量改变了这一过程,地球的大气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使地球成为人类可爱的家园。而完成这一工作的,就是今天已经妇孺皆知的“臭氧层”。

臭氧与我们熟知的氧气是“亲兄弟”,只是臭氧由三个氧原子构成,而氧气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由于臭氧和氧气之间的平衡,大气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臭氧层,这个臭氧层的高度大约在距离地面表面15~25千米处。生成的臭氧对太阳的紫外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有效地阻挡了对地表生物有伤害的紫外线。因此,实际上可以说,臭氧层形成之后,才有了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

二、南极臭氧空洞

臭氧层在大气中是极其脆弱的一层气体,如果在零度的温度下,沿着垂直的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毫米左右。

科学家在南极地区最早发现了严重的臭氧层破坏。南极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四周环绕着海洋。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平流层的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向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上千千米,“臭氧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下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从那以后,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有时甚至减少到只剩30%,臭氧洞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1994年10月观测到臭氧洞曾一度蔓延到了南美洲最南端的上空。近年臭氧洞的深度和面积等仍在继续扩展,1995年观测到的臭氧洞的天数是77天,到1996年几乎南极平流层的臭氧全部被破坏,臭氧洞发生天数增加到80天。1997年至今,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臭氧洞发生的时间也在提前,1998年臭氧洞的持续时间超过100天,是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而且臭氧洞的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可以相当三个澳大利亚的面积。这一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正在恶化之中。

三、臭氧洞是怎样形成的

臭氧洞一经发现,立即引起科学界及整个国际社会的震动。最初对南极臭氧洞的出现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是底层含臭氧少的空气被风吹到平流层的天然结果;第二种解释认为,南极臭氧洞是由宇宙射线在高空生成氮氧化物的自然过程;但是,美国的两位科学家Monila和Rowland指出,正是人为的活动造成了今天的臭氧洞。元凶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氟利昂和哈龙。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否定了前两种假说,而证实氟利昂和哈龙产生的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空洞的主要原因。那么氟利昂和哈龙是怎样进入平流层,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呢?我们知道就重量而言人为释放的氟利昂和哈龙的分子虽然都比空气重,但它们在低层几乎不与任何分子发生反应,因此不能通过一般的大气化学过程去除。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这些物质于全球范围内在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平流层,风又将它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混合均匀。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氟利昂和哈龙发生分子解离,释放出原子状态的高活性的氯和溴,生成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是以催化剂的方式进行的。据估算,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由哈龙释放的溴原子对它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和溴原子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的简单加和。

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是包含大气化学、气象学的三维复杂过程,但根源是地球表面人为活动产生的氟利昂和哈龙,氟利昂和哈龙在大气中的寿命很长,一旦进入大气就较难去除,这意味着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会持续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臭氧层保护

氟利昂是美国杜邦公司30年代开发的一个引为骄傲的产品被广泛用于制冷剂、溶剂。塑料发泡剂、气溶胶喷雾剂及电子清洗剂等,哈龙在消防等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科学家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臭氧层严重损耗的时候,“补天”行动非常迅速。实际上.现代社会很少有一个科学问题像“大气臭氧层”这样由激烈的反对、不理解,

迅速发展到全人类采取一致行动来加以保护。

1985年,也就是Monlina和Rowland提出氯原子臭氧层损耗机制后11年,同时也是南极臭氧洞发现的当年由联合国环境署发起.通过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首次在全球建立了共同控制臭氧层破坏的一系列原则方针。

1987年,大气臭氧层保护的重要历史性文件《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在该议定书中,规定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种类和淘汰时间表.要求到2000年全球的氟利昂消减一半,并制定了针对氟利昂类物质生产、消耗、进口及出口等的控制措施。

由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显示大气臭氧层损耗的状况更加严峻,1990年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1992年通过了哥本哈根修正案,其中受控物质的种类再次扩充.完全淘汰的日程也一次次提前。

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类日益紧迫的步伐,而目也发现,即使如此努力地弥补我们上空的“臭氧洞”,但由于臭氧层损耗物质从大气中除去十分困难.预计采用哥本哈根修正案.也要在2050年左右平流层氢原子浓度才能下降到临界水平以下.到那时,我们上空的“臭氧洞”可望开始恢复。臭氧层保护是近代史上一个全球合作十分典型的范例。这种合作机制将成为人类的财富,并为解决其它重大问题提供借鉴和经验。

陆地“杀手”——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即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象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形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并加重了其强度和频度。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

沙尘暴多发生在每年的4—5月,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每年此时,在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亚洲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强烈的偏南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控制大陆的蒙古高压开始由西向北移动,寒暖气流在此交汇,较重的西伯利亚寒流自西向东来势快,常形成大风。形成沙尘暴的风力一般8级以上,风速约每秒25米。此外,沙尘暴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沙源,沙尘、沙粒能被风吹离地面。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森林覆盖率不高,大部分地表为荒漠和草原,沙荒地多,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况且,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在自然状态下,沙尘暴一般规模小。但由于人们乱垦草地和超载放牧,使大片草地变为荒地,加大了沙尘暴发生的频度和强度。本世纪30年代,美国在向西部大平原开发过程中,大量伐林毁草,致使大片草地沦为荒漠,导致了3次著名“黑风暴”的发生。据1934年席卷北美大陆的一次黑风暴事后估计,当时约有3亿吨沃土被吹走,其中芝加哥一天的降尘量达1242万吨。

沙尘暴的危害有很多:1、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沙尘暴对人畜和建筑物的危害绝不亚于台风和龙卷风。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4省,曾发生一次特大沙尘暴,死亡85人,失踪31人,直接损失高达5.4亿元。1999年8月14日清晨开始,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等地区发生中等强度的沙尘暴,瞬间风速达每秒14米,能见度在200至300米之间,飞沙走石,形如黄昏,(目前人员伤亡尚在统计之中)。近5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累计遭受到的沙尘暴袭击有20多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人。

2、大气污染、表土流失。沙尘暴降尘中至少有38种化学元素,它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物的浓度,给起源地、周边地区以及下风向地区的大气环境、土壤、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长期的、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后,贫瘠的土地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防治沙尘暴最主要的方法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具体为植树种草,固结泥沙。建国以来我国已建成的连结东北、华北和西北的三北防护林,以及在沙漠边缘植树种草等工程,对防治沙尘暴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据地处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市统计,多年植树种草的结果,使沙尘暴从50年代的每年66天减少到现在的每年5天。

不可忽视的水污染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和水是分不开的。成年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5%。人体血液中80%是水,每人每日的用水量为2~3升。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如体温调节、营养输送、废物排泄都需要水来完成。如果人体减少水份10%,便会引起疾病,减少20~22%就要死亡。生活中人们一天也离不开水。水对生命来说是必需的,然而,水也是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
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当人体受到化学有毒物质污染后(如666),会引起人的急性或慢性中毒。如果汞、镉、砷、氰化物、农药、多氯联苯等侵入人体后,都可以引起人体中毒。污水中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并被植物吸收,加上不适当地使用化学农药,会使大量残留的有害物质散布到田间,继而污染粮食、蔬菜、烟叶等农副产品,引起疾病。另外,水污染还会引起水媒介的传染病,如人畜粪便等生物性污染,可以引起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霍乱等。
总之,水污染已成为人类自己的大敌,如果忽视了对水污染的防治,终有一日人将难以在地球上生存。保护水资源、防止病从口入,人人尽一份力,我国的水环境一定会好起来。

什么是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的一类产品,它也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绿色产品能直接促使人们消费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是以市场调节方式来实现环境保护为目标。公众以购买绿色产品为时尚,促进企业以生产绿色产品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途径。
环境保护知识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国环保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绿色中华环境保护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 代业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确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确其他海域。

第四条 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是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五条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蔼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 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 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有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回页首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九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亦称“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发展”,既是现代社会进程中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也是历史发展长河被反复证明的一种自然法则。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通常称为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和无形的自然资源(如光资源、热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自然资源,划分如下栏目: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子栏目,分别给出它们的资源信息。

【生态系统】为了生存和繁衍,每一种生物都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空气、水分、阳光、热量和营养物质;生物生长、繁育和活动过程中又不断向周围的环境释放和排泄各种物质,死亡后的残体也复归环境。对任何一种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其他生物。例如,绿色植物利用微生物活动从土壤中释放出来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食草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物,肉食性动物又以食草动物为食物,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则既是昆虫等小动物的食物,又是微生物的营养来源。微生物活动的结果又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每个区域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都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相应的功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生物资源具有再生机能,如利用合理,并进行科学的抚育管理,不仅能生长不已,而且能按人类意志,进行繁殖更生;若不合理利用,不仅会引起其数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灭种。在生物资源信息栏目中,设有动物资源信息,植物资源信息,微生物资源信息,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信息等子栏目。

【动物资源】动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动物,包括陆地、湖泊、海洋中的一般动物和一些珍稀频危动物。动物资源既是人类所需的优良蛋白质的来源,还能为人类提供皮毛、畜力、纤维素和特种药品、在人类生活、工业、农业和医药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植物资源】植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植物,包括陆地、湖泊、海洋中的一般植物和一些珍稀频危植物。植物资源既是人类所需的食物的主要来源,还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纤维素和药品、在人类生活、工业、农业和医药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微生物资源】微生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以菌类为主的微生物,所提供的物质,在人类生活和工业、农业、医药诸方面能发挥特殊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

【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再生的自然资源。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时森林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生长着多种珍贵林木和药材。

【 国土资源】国土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的含领土、领海、领空、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在内的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其它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狭义国土资源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国土资源具有整体性、区域性、有限性和变动性等特点。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我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枣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是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矿产及海洋化学资源等的总称。海洋生物资源以鱼虾为主,在环境保护和提供人类食物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洋能源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潮汐能、波浪能以及海流发电、海水温差发电等,远景发展尚包括海水中铀和重水的能源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包括海底的锰结核及海岸带的重砂矿中的钛、锆等。海洋化学资源包括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和各种化学元素(溴、镁、钾等)及盐等。海洋资源的开发较之陆地复杂,技术要求高,投资亦较大,但有些资源的数量却较之陆地多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因此,在人类资源的消耗量愈来愈大,而许多陆地资源的储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开发海洋资源具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太阳幅射所带来的光、热资源以及大气降水、空气流动(风力)等。气候资源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影响,既具有可长期可用性,又具有强烈的地域差异性。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提供的大量能量的物质和自然过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流水、海流、波浪、草木燃料及太阳幅射、电力等。能源资源,不仅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关系极其密切。

【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栏目重点是给出农业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是自然界中可以流态、固态、气态三态同时共存的一种资源,为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和可能利用的的一部分水源,如浅层地下水、湖泊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川水等。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地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核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