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保密局是什么单位:贝多芬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3 19:41:17
贝多芬有没有妻子?叫什么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全部资料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 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三、《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 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显然这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确切的。看来,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这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 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象《#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号)就是一例。”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四、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10月30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五、拍节机·友谊·卡农
贝多芬的朋友美尔策尔(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著称于世。1813年秋,贝多芬为美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描写同年6月21日英将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美尔策尔曾经在温克尔(1776-1826)发明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用的拍节机。贝多芬首先采用,并按照它每分钟所打的拍数来标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尔策尔为他制作的。有一次,贝多芬在送美尔策尔出行时,写了首富于风趣的卡农,来歌颂拍节机的创制者。 这首象征贝多芬和美尔策尔之间友谊的卡农,后来被贝多芬选进了他的第八交响曲(作品93号),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六、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他曾设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 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七、欢乐颂与合唱交响曲
1793年1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住在波恩,只有23岁。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在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于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作品115号)。贝多芬在1795年的前后为毕尔格的诗所作的歌曲《互爱》和《合唱交响曲》末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中又借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演唱库夫纳歌颂音乐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合唱交响曲》的终曲而作的一次尝试。1824年3月,贝多芬在写给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说过:“《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则远较宏大。”由此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开始,前后琢磨了30年,才最后在《合唱交响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响曲》完成于卡尔斯巴德决议后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都遭到残酷镇压的反动时期。1824年5月在维也纳刻伦特纳托尔戏院初次演出时,听众反映的热烈是空前的。贝多芬出场时,受到听众五次的鼓掌欢呼,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站在乐队中背对着听众的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尔牵着他的手转过身,才“看到”了听众的欢呼。从初演所引起的异乎寻常的情绪可以看出,歌唱欢乐,也就是歌唱自由,在当时有着何等深切的现实意义。

贝多芬简介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所以它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直到现在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21506413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窖暗哪勘辍?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
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贝多芬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各种风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还为柏辽兹、古斯塔夫、马勒、斯特劳斯等许多人开辟了道路。
贝多芬在本册中的名次看来显然应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几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比巴赫的乐曲拥有范围更广、数目更多的听众,而且贝多芬做出的众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一般说来,用语言表达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能比用音乐表达得更容易、更清晰,因此文学是一个比音乐更具有影响的艺术领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虽然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还是比莎士比亚排得低些。在比较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时,我深受这样事实的影响:大多数人听音乐远比看画和雕像所花的时间多。因此我认为一般说来音乐作曲家比画家和雕塑家具有更大的影响,如果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都享有同样的盛名。总而言之,大体上把贝多芬排在莎士比亚和米开朗基罗之间看来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有妻子么?
百科全书上都没有记载他接过婚
贝多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册)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哲学,更高的启示。

握住命运的咽喉!!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放大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贝多芬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o 1.1 死因
* 2 性格
* 3 音乐
o 3.1 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特点
+ 3.1.1 继承和创新
+ 3.1.2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 3.1.3 德奥及其他民间音乐
+ 3.1.4 贝多芬对于交响曲的贡献
+ 3.1.5 贝多芬交响曲的一般结构
o 3.2 作品列表(按编号)
o 3.3 神秘的第十交响曲
o 3.4 影响
* 4 参见
* 5 外部链接

[编辑]

生平

1770年 出身于德国城市波恩一个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兰,后移居德国,曾任当地宫廷乐长。他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自小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他名字中的“凡”(van)并非德语中的“von”,并不代表任何贵族封号,而是显示了其家乡。“路德维希”也正是他的祖父的名字。

1774年 他的父亲为了使贝多芬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强迫年少的贝多芬学习音乐和长时间的练习钢琴。

1778年 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登台演出。

1781年 跟随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维也纳与莫扎特会面。

1788年 在一支歌剧院乐队里作中提琴手

1789年 在波恩大学学习

1792年 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到奥京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1795年 他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曲目是第二钢琴协奏曲,由他本人演奏钢琴。演出获得了成功。

1796年 出现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划时代的《第三交响曲》,并准备献给拿破仑。

1804年 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响曲上写有献给拿破仑的扉页,而写上了一句话“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

1808年 同时发表了第五交响曲《命运》与第六交响曲《田园》。

1809年 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1815年11月15日,其弟卡尔去世,贝多芬成为侄子卡尔的监护人。

1815年-1819年 经历4年的创作衰竭期。他一方面受到当时欧洲封建复辟的影响,情绪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欧洲各地的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响曲并在5月7日首演,盛况空前。

1826年 侄子卡尔自杀未遂,贝多芬精神大受打击,健康日益恶化

1827年 3月26日逝世于维也纳。

1827年 3月29日两万名维也纳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当局要出动军队维持秩序。
[编辑]

死因

对贝多芬早逝的原因,众说纷纭。

当时的医生下结论,死因是浮肿病。

有人认为他是死于梅毒。

经后世专家对贝多芬遗留下来的头发进行的医学化验,结果显示,贝多芬死于汞中毒。虽然这一发现对梅毒致死的推测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现在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工业污染了多瑙河的鱼,而贝多芬又很喜欢吃该地段的鱼,因此鱼体内的汞在其身上沉积而致死。并非是贝多芬为了治疗梅毒而将含汞的药物服用到体内所致。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泻和腹痛的折磨,都是由汞引起的。
[编辑]

性格
最著名的贝多芬肖像画
放大
最著名的贝多芬肖像画

后人一向认为,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挠与命运,与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斗争的一生。自小受到酗酒的父亲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训练。又及长大后,母亲过身,家庭的重担落在作为长兄的贝多芬的身上。对拿破仑的崇拜以及幻灭。中年时期出现的耳疾,侄子的不孝,生活拮据以及终身未婚,贝多芬都是逆来顺受,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心底里的抗争精神,从没有为三斗米折腰。他的名言“握住命运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实写照。据说他临终前,雷电交加,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么。这一情景,更是被后人认为是贝多芬自己对这句名言的形象化。

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开来一辆贵族的马车。他们两人只好靠边站。但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歌德对在身旁驶过的贵族鞠躬问好,而贝多芬则严肃傲然。车上的贵族也很彬彬有礼的向两人问好。后来贝多芬怀疑歌德的为人,两者的友谊也因此破裂。

贝多芬深受当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明显可看到“自由,平等,博爱”的倡导性主题。序曲科利奥兰,英雄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甚至在歌剧《费德里奥》里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么时候重归到身边??”。

在行动上,有一次,贝多芬听到要举行音乐会为贫困的人民筹集捐款,就立刻带病上场演奏,为他所同情的人们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贝多芬虽然严肃傲然,但并非没有爱。他也谈过恋爱,虽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催生了第四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他对兄弟的儿子卡尔十分慈爱,甚至溺爱。有一次为了带后者回家,贝多芬冒雨出门,最后因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为恶化。
[编辑]

音乐

很多人都认为贝多芬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无可否认,他的确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爱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其32首钢琴奏鸣曲,包括《悲怆》和《月光》等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他早期的音乐,有着海顿和莫扎特的宫廷音乐风格,注重形式美,如第一交响曲。越是后期,越是表现出他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借音乐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诉求。

贝多芬可以说继承了德奥作曲家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精髓,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极限。

特别是他的交响曲,除了第六交响曲分为五乐章,其余的八部都是四乐章,遵照海顿莫扎特确立的交响曲结构,即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和第四乐章急板或快板写成的。而在第三交响曲开始,形式和内容开始统一,一个分明的线索主题或思想贯穿整部交响曲,这在第五和第九交响曲里特别鲜明,而这,是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没有做到的。这样的结果是,贝多芬的交响曲有更多的现实表现力和情感刻画。听众不再是单一地去享受美丽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图和动机。这大大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可以说,这也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

有人说,贝多芬一生创作下来的作品都是围绕着“英雄”这一主题。特别是九首交响曲,描述了一个英雄成长以及理想。

贝多芬的创作通常分为四个时期:

1. 早期:从他学习音乐创作到32岁前后
*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作曲家 就象大多数著名音乐家一样,他创作了许多到今天人们仍觉得很好听的音乐,同时他的音乐创作能力也很强,写悲伤写抒情都不错。
2. 盛期:约十年时间
* 生活上他耳聋了,但思想上因为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将大量伦理思想写进他的音乐中。这一时期的音乐就是典型的贝多芬式的音乐。包括那些主要的交响曲,第五第六交响曲,几部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同早期相比,音乐变得富有思想,有自己的情感。
3. 衰落:也约十年时间
* 贝多芬已经是维也纳社会名人,但他的创作却进入低潮,好象回到了以前一般的音乐家的时代,他个人意志也比较消沉。
4. 晚期:最后的十年
*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突然又创造出了奇迹。晚期的作品,一部份规模庞大、宏伟壮丽,如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另一部分却进入抽象的境地。这时期的作品在音乐家眼里是宝贝。但由于通常很抽象,不如早期的那样好听,一般的听众可能难以理解。

[编辑]

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特点

交响曲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当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不仅贯穿其创作生涯的各个年代,也是最集中体现他音乐理想的作品。
[编辑]

继承和创新

贝多芬的创作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并发展了他个人的特色。对于贝多芬影响比较重要的作曲家有古典主义的海顿,莫扎特和巴洛克时代的巴赫,亨德尔。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曾师事聂夫(Neefe,Christian Gootlob),Neefe是一位对位法专家,曾教贝多芬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可能为部分)),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使用了复调音乐的技巧,常作为发展部发展主题的手法。在第三和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都有复调音乐;贝多芬非常欣赏亨德尔的创作,并吸收了亨德尔清新,刚健的精神;贝多芬的创作遵循古典主义的规范,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创作风格和形式。
[编辑]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音乐对于贝多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广场音乐和进行曲。广场音乐宽广的气息和大规模大编制的乐队的使用都是贝多芬交响曲的特点,而进行曲的影响表现在强烈的节奏感和乐曲中出现的军号声。
[编辑]

德奥及其他民间音乐

例如第六交响曲《田园》。
[编辑]

贝多芬对于交响曲的贡献

贝多芬的交响曲大大扩展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1. 节奏:节奏有时不按小节节拍,出现切分音,弱起,强弱对比强烈,这些都是贝多芬在节奏上的创新,不再严格遵守严整的节奏,而是随音乐的要求而相对自由。
2. 歌唱性的管弦乐:贝多芬有着出色的旋律天分和技巧,善于创作如歌般的旋律。他丰富的配器也大大提高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
3. 和声技巧的革新:贝多芬的交响曲中使用了不协和和弦,和非常规的和弦进行,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也是古典主义的规范中不可想象的。
4. 乐曲曲式的变化:

* 第6交响曲有5个乐章,不同于以往的4乐章结构。
* 谐谑曲的使用替代了原来的小步舞曲。
* 慢乐章的位置变化(No.9),消失(No.5,7)。第9交响曲2,3乐章位置倒置,慢乐章变成了第3乐章;第5,7交响曲没有原来严格意义的慢乐章,只有小快板速度的第2乐章,旋律线延长而类似于慢乐章。
* 突破了奏鸣曲式的限制。主部副部的对比鲜明;发展部规模变大,可以占到整个乐章的1/3以上,在发展部当中出现了呈示部中没有的因素;引子介入乐章,出现在发展部和再现部当中,甚至参与发展部的发展;尾声很长。

1. 配器的变化:新的乐器的使用以及交响乐队的规模变大。

[编辑]

贝多芬交响曲的一般结构

第一乐章:快板速度的奏鸣曲式,是交响曲的最重要乐章。

第二乐章:抒情性的乐章,通常为行板慢板,也有小快板速度。

第三乐章:快速的谐谑曲。

第四乐章: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是欢呼胜利的终曲乐章。

可以说,贝多芬在交响曲当中,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阐述这个世界。
[编辑]

作品列表(按编号)

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晚期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作品的编号是由他作品的出版商编制的。因此,编号是按照作品出版的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写作的顺序排列。比如,1792年创作的木管八重奏为作品103号,而作品102 和104号分别创作于1815年和1817年。编号135号以前的作品为贝多芬在世时所出版。其他则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

* 作品 1 no 1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1 降 E 大调
* 作品 1 no 2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2 G 大调
* 作品 1 no 3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3 C 小调
* 作品 2 no 1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1 F 小调
* 作品 2 no 2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2 A 大调
* 作品 2 no 3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3 C 大调
* 作品 3 (1794) 弦乐三重奏 No. 1 降 E 大调
* 作品 4 (1795) 弦乐五重奏 降 E 大调
* 作品 5 no 1 (1796)奏鸣曲 钢琴和大提琴 No. 1 F 大调
* 作品 5 no 2 (1796)奏鸣曲 钢琴和大提琴 No. 2 G 小调
* 作品 6 (1797) 四手联弹钢琴奏鸣曲
* 作品 7 (1797) 钢琴奏鸣曲 No. 4 降 E 大调
* 作品 8 (1797) 弦乐三重奏(小夜曲) No. 1 D 大调
* 作品 9 no 1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2 G 大调
* 作品 9 no 2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3 D 大调
* 作品 9 no 3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4 C 小调
* 作品 10 no 1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5 C 小调
* 作品 10 no 2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6 F 大调
* 作品 10 no 3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7 D 大调
* 作品 11 (1798) 钢琴三重奏 No. 4 降B 大调
* 作品 12 no 1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1 D 大调
* 作品 12 no 2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2 A 大调
* 作品 12 no 3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3 降E 大调
* 作品 13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8 C 小调 "悲怆"
* 作品 14 no 1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9 E 大调
* 作品 14 no 2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10 G 大调
* 作品 15 (1795) 钢琴协奏曲 No. 1 C 大调
* 作品 16 (1796)五重奏 钢琴和管乐器
* 作品 17 (1800) 圆号奏鸣曲 F 大调
* 作品 18 no 1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1 F 大调
* 作品 18 no 2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2 G 大调
* 作品 18 no 3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3 D 大调
* 作品 18 no 4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4 C 小调
* 作品 18 no 5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5 A 大调
* 作品 18 no 6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6 降B 大调
* 作品 19 (1795) 钢琴协奏曲 No. 2 B 降 大调
* 作品 20 (1799) 七重奏 E 降 大调
* 作品 21 (1800) 交响曲 No. 1 C 大调
* 作品 22 (1800) 钢琴奏鸣曲 No. 11 B 降 大调
* 作品 23 (1801) 小提琴奏鸣曲 No. 4 A 小调
* 作品 24 (1801) 小提琴奏鸣曲 No. 5 F 大调 春("Spring")
* 作品 25 (1801) 小夜曲 D 大调 长笛, 小提琴和中提琴

* 作品 26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2 降 A 大调
* 作品 27 no 1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3 降 E 大调
* 作品 27 no 2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4 升 C 小调 "月光"
* 作品 28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5 D 大调
* 作品 29 (1801) 弦乐五重奏 C 大调
* 作品 30 no 1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6 A 大调
* 作品 30 no 2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7 C 小调
* 作品 30 no 3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8 G 大调
* 作品 31 no 1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6 G 大调
* 作品 31 no 2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7 D 小调 "暴风雨"
* 作品 31 no 3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8 E 降 大调
* 作品 32 (1805) 歌曲 - 致希望
* 作品 33 (1802) 七首小作品 钢琴
* 作品 34 (1802) 6变奏曲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F 大调
* 作品 35 (1802) 15变奏曲和赋格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降E 大调 "英雄Eroica"
* 作品 36 (1803) 交响曲 No. 2 D 大调
* 作品 37 (1803) 钢琴协奏曲 No. 3 C 小调
* 作品 38 (1803) 钢琴三重奏 No. 8 (Arrangement of the Septet 作品 20)
* 作品 39 (1789) 两首前奏曲 里面包括了12中大调 钢琴
* 作品 40 (1802) 浪漫曲 小提琴 G 大调
* 作品 41 (1803) 小夜曲 钢琴和长笛 或 小提琴 D 大调
* 作品 42 (1803) 夜曲 中提琴和钢琴 D 大调
* 作品 43 (1801)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序曲和芭蕾音乐
* 作品 44 (1792) 钢琴三重奏 No. 10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降 E 大调)
* 作品 45 (1803) 三首进行曲 钢琴, 四手联弹
* 作品 46 (1795) 歌曲 - Adelaide
* 作品 47 (1802) 小提琴奏鸣曲 No. 9 A 大调 克罗采("Kreutzer")
* 作品 48 no 1 (1802) 歌曲 - 请求
* 作品 48 no 2 (1802) 歌曲 - Die Liebe des Nächsten
* 作品 48 no 3 (1802) 歌曲 - 论死亡
* 作品 48 no 4 (1802) 歌曲 - 自然中主之荣耀
* 作品 48 no 5 (1802) 歌曲 - Gottes Macht und Vorsehung
* 作品 48 no 6 (1802) 歌曲 - Bußlied
* 作品 49 no 1 (1792) 钢琴奏鸣曲 No. 19 G 小调
* 作品 49 no 2 (1792) 钢琴奏鸣曲 No. 20 G 大调
* 作品 50 (1798) 浪漫曲 小提琴 F 大调
* 作品 51 no 1 (1797) 回旋曲 C 大调 钢琴
* 作品 51 no 2 (1798) 回旋曲 G 大调 钢琴
* 作品 52 no 1 (1805) 歌曲 - Urians Reise um die Welt
* 作品 52 no 2 (1805) 歌曲 - Feuerfab
* 作品 52 no 3 (1805) 歌曲 - Das Liedchen von der Ruhe
* 作品 52 no 4 (1805) 歌曲 - 五月歌
* 作品 52 no 5 (1805) 歌曲 - Mollys Abschied
* 作品 52 no 6 (1805) 歌曲 - 爱情
* 作品 52 no 7 (1805) 歌曲 - Marmotte
* 作品 52 no 8 (1805) 歌曲 - Das Blümchen Wunderhold
* 作品 53 (1803) 钢琴奏鸣曲 No. 21 C 大调 "黎明 Waldstein(森林之石)"
* 作品 54 (1804) 钢琴奏鸣曲 No. 22 F 大调
* 作品 55 (1805) 交响曲 No. 3 降E 大调 "英雄Eroica"
* 作品 56 (1805) 三重协奏曲 C 大调
* 作品 57 (1805) 钢琴奏鸣曲 No. 23 F 小调 "热情Appassionata"
* 作品 58 (1807) 钢琴协奏曲 No. 4 G 大调
* 作品 59 no 1 (1806) 弦乐四重奏 No. 7 F 大调 "拉斯莫夫斯基 1"
* 作品 59 no 2 (1806) 弦乐四重奏 No. 8 E 小调 "拉斯莫夫斯基 2"
* 作品 59 no 3 (1806) 弦乐四重奏 No. 9 C 大调 "拉斯莫夫斯基 3"
* 作品 60 (1807) 交响曲 No. 4 降B 大调
* 作品 61 (1808) 小提琴协奏曲 D 大调
* 作品 62 (1807) 科里奥兰序曲
* 作品 63 (1806) 弦乐五重奏 ( 作品 4的整理版本) 钢琴三重奏
* 作品 64 (1807) 钢琴三重奏 ( 作品 3的整理版本) 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
* 作品 65 (1796) 咏叹调 - Ah perfido!
* 作品 66 (1796)莫扎特主题“一位少女或一位女性”变奏曲 ,大提琴
* 作品 67 (1808) 交响曲 No. 5 C 小调
* 作品 68 (1808) 交响曲 No. 6 F 大调 田园("Pastoral")
* 作品 69 (1808)奏鸣曲 钢琴和小提琴,大提琴 No. 3 A 大调
* 作品 70 no 1 (1808) 钢琴三重奏 No. 5 D 大调 "鬼魂"
* 作品 70 no 2 (1808) 钢琴三重奏 No. 6 降E 大调
* 作品 71 (1796) 管乐六重奏降E
* 作品 72a (1805) 歌剧 - 列奥诺拉 (序曲为列奥诺拉第二号)
* 作品 72b (1806) 歌剧 - 列奥诺拉 (序曲为列奥诺拉第三号)
* 作品 72c (1814) 歌剧 - 费德里奥
* 作品 73 (1809) 钢琴协奏曲 No. 5 降 E 大调 "皇帝Emperor"
* 作品 74 (1809) 弦乐四重奏 No. 10 降 E 大调 "竖琴"
* 作品 75 no 1 (1809) 歌曲 - 迷娘
* 作品 75 no 2 (1809) 歌曲 - 新的爱情,新的生活
* 作品 75 no 3 (1809) 歌曲 - 词:歌德浮士德*从前有一个国王
* 作品 75 no 4 (1809) 歌曲 - 格雷太尔的警告
* 作品 75 no 5 (1809) 歌曲 - 致远方的爱人
* 作品 75 no 6 (1809) 歌曲 - Der Zufriedene
* 作品 76 (1809) 6变奏曲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D 大调
* 作品 77 (1809) 钢琴 幻想曲
* 作品 78 (1809) 钢琴奏鸣曲 No. 24 升 F 大调
* 作品 79 (1809) 钢琴奏鸣曲 No. 25 G 大调
* 作品 80 (1808) 合唱幻想曲
* 作品 81a (1809) 钢琴奏鸣曲 No. 26 降 E 大调 "告别"
* 作品 81b (1795) 六重奏 降E
* 作品 82 no 1 (1809) 歌曲 - 希望
* 作品 82 no 2 (1809) 歌曲 - 爱之怨
* 作品 82 no 3 (1809) 二重唱 - L'amante impatiente
* 作品 82 no 4 (1809) 歌曲 - L'amante impatiente
* 作品 82 no 5 (1809) 歌曲 - 生活的享受
* 作品 83 no 1 (1810) 歌曲 - 忧郁中的欢乐
* 作品 83 no 2 (1810) 歌曲 - 渴望
* 作品 83 no 3 (1810) 歌曲 - Mit einem gemalten Band
* 作品 84 (1810) 艾格蒙特 (序曲和情景音乐)
* 作品 85 (1804) 基督在橄榄山上
* 作品 86 (1807) C 大调弥撒
* 作品 87 (1795) 三重奏 两双簧管和英国号 C 大调
* 作品 88 (1803) 歌曲 - 友谊之幸福
* 作品 89 (1814) 波罗乃兹 C 大调
* 作品 90 (1814) 钢琴奏鸣曲 No. 27 E 小调
* 作品 91 (1813) 威灵顿公爵的胜利 ("战役" 交响曲)
* 作品 92 (1813) 交响曲 No. 7 A 大调
* 作品 93 (1814) 交响曲 No. 8 F 大调
* 作品 94 (1815) 歌曲 - 致希望
* 作品 95 (1810) 弦乐四重奏 No. 11 F 小调 "Serioso"
* 作品 96 (1812) 小提琴奏鸣曲 No. 10 G 大调
* 作品 97 (1811) 钢琴三重奏 No. 7 降 B 大调 大公("Archduke")
* 作品 98 (1816) 歌曲 套曲 - 致远方的爱人
* 作品 99 (1816) 歌曲 - 守诺的人
* 作品 100 (1814) 歌曲 - 纪念石
* 作品 101 (1816) 钢琴奏鸣曲 No. 28 A 大调
* 作品 102no 1 (1815)奏鸣曲 钢琴和小提琴,大提琴 No. 4 C 大调
* 作品 102no 2 (1815)奏鸣曲 钢琴和小提琴,大提琴 No. 5 D 小调
* 作品 103 (1792) 木管八重奏 降E
* 作品 104 (1817) 弦乐五重奏 (钢琴三重奏 No. 3 的整理版本)
* 作品 105 (1819) 6套变奏曲 钢琴和长笛

“槌子键钢琴”奏鸣曲手稿
放大
“槌子键钢琴”奏鸣曲手稿

* 作品 106 (1818) 钢琴奏鸣曲 No. 29 降B 大调 "槌子键钢琴"
* 作品 107 (1820) 10套变奏曲 钢琴和长笛
* 作品 108 (1818) 25首苏格兰歌曲
* 作品 109 (1822) 钢琴奏鸣曲 No. 30 E 大调
* 作品 110 (1822) 钢琴奏鸣曲 No. 31 降A 大调
* 作品 111 (1822) 钢琴奏鸣曲 No. 32 C 小调
* 作品 112 (1815) 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合唱和乐队)
* 作品 113 (1811) 歌唱剧 - 雅典的废墟
* 作品 114 (1822) 进行曲和合唱 - 新屋落成典礼
* 作品 115 (1815) 序曲 - 命名日
* 作品 116 (1802) 声乐三重奏,乐队伴奏- Tramte, empi tremate
* 作品 117 (1811) 歌唱剧 - 史提芬王
* 作品 118 (1814) Eligischer Gesang (合唱和乐队)
* 作品 119 (1822) 11首新小曲 钢琴
* 作品 120 (1823) 33变奏曲 钢琴 主题“Diabelli的一首圆舞曲”, C 大调 (迪阿布里变奏曲)
* 作品 121a (1803) 钢琴三重奏 No. 11 (“我是卡卡杜裁缝”主题变奏曲)
* 作品 121b (1822) Opferlied (合唱和乐队)
* 作品 122 (1824) Bundeslied (合唱和乐队)
* 作品 123 (1822) 庄严弥撒 Mass D 大调 (Missa Solemnis)
* 作品 124 (1822) 序曲 - 新屋落成典礼
* 作品 125 (1824) 交响曲 No. 9 D 小调 "合唱"
* 作品 126 (1824) 六首小作品 钢琴
* 作品 127 (1825) 弦乐四重奏 No. 12 降E 大调
* 作品 128 (1822) 歌曲 - 吻
* 作品 129 (1795) 回旋曲 随想曲 钢琴 G 大调 (Rage over a lost penny)
* 作品 130 (1825) 弦乐四重奏 No. 13 降B 大调
* 作品 131 (1826) 弦乐四重奏 No. 14 C升 小调
* 作品 132 (1825) 弦乐四重奏 No. 15 A 小调
* 作品 133 (1826) 大赋格 降B 大调
* 作品 134 (1826) 钢琴 大赋格 四手联弹
* 作品 135 (1826) 弦乐四重奏 No. 16 F 大调
* 作品 136 (1814) 康塔塔 - 荣耀的一刻
* 作品 137 (1817) 弦乐五重奏 (赋格) D 大调
* 作品 138 (1807) 序曲 - 列奥诺拉第一号

[编辑]

神秘的第十交响曲

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后,就开始构思创作第十交响曲。他在笔记中以及给别人的书信对话中提到过这部作品,他说,该交响曲描述的是一种大综合,空间方面上至天下到地。时间方面则是古往今来到未来。可以说是一部宇宙交响曲。最奇怪的是贝多芬曾经表示,第十交响曲已经创作完成。但在他逝世后,人们根据他的指示,却没有找到总谱。

1844年,贝多芬的助手的安东·辛德勒发表了一篇关于该交响曲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时广泛的关注和猜测。从那时起,有关这部交响曲的新发现的线索和推测就层出不穷,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听过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但并无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巴里·库珀博士(Barry Cooper)根据各种搜集得到的稿件,重构了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但该作品并没有得到音乐界的普遍认可。
[编辑]

影响

如上所述,贝多芬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从此之后,经过舒伯特,门德尔松,瓦格纳,罗伯特·舒曼,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的等等作曲家的努力下,浪漫主

贝多芬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 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 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看我的答案:

谁是贝多芬的“永恒之爱”?

1827年贝多芬死后,人们发现了他写给一个女人的信件。在信中他把这位女士称作“我的天使,我的全部,我的灵魂”。

多数人认为,这位令音乐大师神魂颠倒却又无法得到的女人叫安东尼·布伦塔诺,是一位法兰克福商人的妻子和5个孩子的母亲。据说,1810年前后,贝多芬与布伦塔诺相识并在维也纳一起度过了一段时光。

此外,音乐历史学家梅纳德·所罗门在他那本著名的《贝多芬传》中曾多次提到过约瑟菲娜这个候选人,但没有得到学者们的一致认可。

现在,一个由捷克和美国专家组成的小组将发表文章,其中谈到一个迄今为止尚未被提及过的女人才是贝多芬的真爱。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贝多芬与他的爱人发生过肉体关系,但他确实非常渴望和她结为夫妇。由于不能拥有她,贝多芬放弃了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当他1827年死于肝脏衰竭时,寻找这位神秘爱人的唯一线索就只剩下一封三段体的情书了。贝多芬在信的结尾处深情地写道,“永远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