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能源局王强简历:关于换位思考,严己律人的主题班会哪里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02:41:41
团支部里面的活动,该如何来搞,以哪种形式好呢?

以下纯属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一、莫以一团为私己所有,须以主人翁之精神当老黄牛.

  二、莫居庙堂之高而俯视苍生,须察民情、听民意、集民智。

  三、莫置民众于度处,须调动所有民众的积极性。

  四、莫动辄,须善于沟通、善于化解矛盾
  五、莫一意孤行,须发挥团队合力优势
  六、莫夹带兄弟儿女亲友私情,须公私分明一视同仁。
  七、莫律人严、恕己宽,须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八、莫怕逆耳之言,须有海纳之容。
  九、莫拉帮结派,须有大集体的观念。
  十、莫固步自封,须改革开放走出去。
  ~~~~~~~~~~~~~~~~~~~~~~~~
  共产团员应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一、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利益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三者关系中,利益观是根本和核心。
  利益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古往今来,不同阶级和社会团体,因为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不同,产生过各种各样的利益观。人们耳熟能详的既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自私自利的利益信条,也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操。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是人民利益至上论者。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邓小平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党的四代领导人都明确阐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利益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所在。
  追求利益自古以来就是社会活动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不可否认,追求物质利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共产党员,作为肩负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干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与民争利,不能先富起来。只有在为人民谋取更大利益过程中来获取应得的物质利益,才是检察官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们并不是一概而论地反对追求利益,我们反对的是把个人利益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看作衡量一切的尺度,反对的是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地捞取个人利益。我们绝不是不讲个人利益,关键在于用什么手段获取个人利益。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对待个人利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绝不允许用非法的、不道德的手段为个人捞取钱财和利益。
  二、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必须把握好四个关系
  (一)正确认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全面把握利益的内涵。一提到利益,有些人就想到工资、奖金、住房、待遇,以为实现个人利益,就是物欲的满足、感官的快乐。一句话,就是认为利益只是物质的东西,这种看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利益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人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人们的利益也就既有物质利益,又有精神利益。作为共产党人,主要的不在于物质上的占有和享受,而在于精神生活,特别是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知识、道德、荣誉、理解、友谊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和满足。有人把财富和金钱等同起来,把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五子登科”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孰不知,“大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无非一餐。”一个人的知识、品德比物质财富更宝贵。前几年,一些“大款”发出了“穷得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了”的感慨,说明了他们精神生活的空虚。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说得好: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买来熟人,却买不来朋友;钱能带来奉承,却带不来信赖;钱能使你开心,却不能使你幸福。可见,即使在物欲横流的西方世界,一些有识之士也重视高尚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我们说人最大的追求应该是事业有成,最高层次的利益是精神上的富有。
  (二)正确认识奉献与获取的关系,把为社会多做贡献,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在古今中外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最耀眼的是赤诚奉献闪烁的光辉,最醒目的是大公无私的杰出人物。从精卫填海的神话,到大禹治水的传说;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白求恩、雷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的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些最纯洁、最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受到人们的尊崇,而且成为完美人格的崇高境界。但是,也有的人主张,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市场经济强调等价交换,奉献精神过时了,面向市场就得讲成本效益,少奉献多获取才有效益。在现实生活中,少数人把等价交换原则扭曲变形,运用到政治生活中,把党性原则商品化,把权力转化为商品,掌着权,看着钱,用权去捞钱,把权力、地位作为同个人利益交换的砝码,大搞权钱交易,导致贪赃枉法,索贿受贿,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成为人民的罪人。这些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一再警示人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只有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不计名利,乐于奉献,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奉献中得到实现,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
  (三)正确认识利与义的关系,通过诚实劳动和正当途径实现个人利益。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说名利的取得要符合道义的要求。这里所讲的“道义”与我们常说的“正义”有相通之处。“道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诸多的论述,孔子把“义”看作是人立身处事的根本;孟子把“义”与“正”联系起来,说“义”是指做人应当正直、刚正、走正路;墨家把义与利二者统一起来,认为“义”就是利人、利天下;荀子把“义”看成是公道。古人之所以如此看重道义,就是因为它是立身做人的基础。作为共产党人,我们认为,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去获取利益,判断的标准只能是看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这就是我们谋取个人利益所应遵循的“义”。有人把“利”与出人头地等同起来,为了成名不顾道义廉耻,沽名钓誉;有的人为了谋一己之私,不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这样取得的“利”,是不可能得到社会认可的,既使得逞也不会长久。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相反,有的人工作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成绩面前从不自吹自擂,甘做“老黄牛”,但以自己扎扎实实的工作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正如人们所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握好“利”与“义”的关系,通过扎实工作和正当途径实现个人利益。
  (四)正确认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执政为民。我们说权力与责任是相统一的,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责任。权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办好事,也可以用来为个人捞取私利。在旧社会,“升官”与“发财”是一对孪生兄弟,当小官发小财,当大官发大财,即使是“三年清知府”,也有“十万雪花银”。但在我们共产党人执政的今天,共产党的官是人民的公仆。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权力,是要我们为人民谋利益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想发财就别当官,要当官就别想发财。我们检察官的楷模方工有句名言:叫“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作为一名人民检察官,手中握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权,就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就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正确行使权力,公正执法,护法为民,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实践正确的利益观,必须做到“四个第一”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最高的利益追求应该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1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高州市“三讲”教育动员大会上,曾经语重心长地向每一个领导干部提出了想一想“三个为什么”的要求:参加革命为什么?在领导岗位上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令人深思,发人深省。我们要树立和实践正确的利益观,必须对照这“三个为什么”,做到“四个第一”,即事业第一,奉献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事业第一,就是要立干事创业之大志。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强烈的事业心。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两种人:一种是献身事业,有所成就,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人类有所奉献;另一种是饱食终日,虚度年华,碌碌无为。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他的一生就是事业第一、有所建树的一生,他去世后,西藏人民撰写的“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的挽联,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郑培民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誓言。今年,我国部分省区非典型肺炎流行,在死神面前,广大医务工作者,纷纷请求到抗击“非典”一线工作,有的为了救治“非典”患者自己被感染,以身殉职。他们无一不是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并且愿意为之奋斗终身。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检察工作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可以说检察工作上联国家安危,下系群众生死。我们都应该向孔繁森、郑培民同志学习,视事业重于泰山,视法律重于生命,把自己的一切融入到党的检察事业中去,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最值得骄傲的。
  奉献第一,就是要牢固树立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信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这两句诗本来是比喻对爱情忠贞、至死不变的痴情,而后人多用来形容一个人为祖国、为人民终生奉献的高尚品德。作为共产党人,就是要奉献第一,像春蚕吐丝那样,终生为民造福;象蜡烛点燃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郑培民同志的一生,就是奉献第一的一生。他作为湖南省的省委副书记、人大副主任,在参加中央组织部考察组工作时,心脏病复发,殉职在工作岗位。在去医院的路上,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倒在秘书的肩上,还叮嘱不要闯红灯。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奉献第一,既可以体现在轰轰烈烈的战场,也可以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中,关键要有公而忘私的精神。共产党员以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就要时刻为人民着想。当面临清贫和艰苦时,要想到还有更苦、境遇更差的弱势群体;当工作得到组织的认可和表扬时,要多想想组织的培养,要更加孜孜不倦,快马加鞭,努力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检察干警,我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固定的工资收入,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应该多想一想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多讲无私奉献,少想个人利益。要做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必须有一颗忠诚为民之心,严格执法之胆,不为情所扰,不为利所诱,不为权所屈,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奉献中成才立业。
  工作第一,就是要有苦干实干的敬业精神。人的一生无非就是工作、生活两部分,假如能活一百岁,真正工作的时间也只有三四十年,如果除去吃饭、睡觉、应酬,那就更少了。因此,把工作还是把生活放在第一位,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利益观。有的人以生活为重,追求吃喝玩乐,玩物丧志,工作拈轻怕重,这是一种及时行乐的错误思想。共产党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也希望过好日子。但是,工作是生活的基础,离开了劳动和创造,就失去了生活、享乐的基础和意义。对我们检察官来讲,肩负着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人民群众寄予厚望,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丧失责任心,一味追求享乐,就会无所事事,甚至失职渎职。因此,我们要时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热爱检察工作,爱岗敬业,让自己的人生在工作中、在奉献中得到升华。
  他人第一,就是要先人后己,宽人严己。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人际关系太复杂了,很难处理。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他人第一”,能否进行换位思考,既要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别人。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共产党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历来都是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如果做到这样,就不怕得不到人民的信任、群众的支持。孔繁森同志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遇到事情、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心中装着大局,时刻想到别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不能对别人是马列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不能要求别人高标准,对自己低标准。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多想他人,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在遇到晋级晋职、评先评优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要做到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在理解他人、发扬风格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以下纯属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一、莫以一团为私己所有,须以主人翁之精神当老黄牛.

二、莫居庙堂之高而俯视苍生,须察民情、听民意、集民智。

三、莫置民众于度处,须调动所有民众的积极性。

四、莫动辄,须善于沟通、善于化解矛盾
五、莫一意孤行,须发挥团队合力优势
六、莫夹带兄弟儿女亲友私情,须公私分明一视同仁。
七、莫律人严、恕己宽,须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八、莫怕逆耳之言,须有海纳之容。
九、莫拉帮结派,须有大集体的观念。
十、莫固步自封,须改革开放走出去。
~~~~~~~~~~~~~~~~~~~~~~~~
共产团员应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一、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利益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三者关系中,利益观是根本和核心。
利益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古往今来,不同阶级和社会团体,因为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不同,产生过各种各样的利益观。人们耳熟能详的既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自私自利的利益信条,也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操。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是人民利益至上论者。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邓小平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党的四代领导人都明确阐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利益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所在。
追求利益自古以来就是社会活动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不可否认,追求物质利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共产党员,作为肩负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干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与民争利,不能先富起来。只有在为人民谋取更大利益过程中来获取应得的物质利益,才是检察官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们并不是一概而论地反对追求利益,我们反对的是把个人利益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看作衡量一切的尺度,反对的是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地捞取个人利益。我们绝不是不讲个人利益,关键在于用什么手段获取个人利益。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对待个人利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绝不允许用非法的、不道德的手段为个人捞取钱财和利益。
二、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必须把握好四个关系
(一)正确认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全面把握利益的内涵。一提到利益,有些人就想到工资、奖金、住房、待遇,以为实现个人利益,就是物欲的满足、感官的快乐。一句话,就是认为利益只是物质的东西,这种看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利益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人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人们的利益也就既有物质利益,又有精神利益。作为共产党人,主要的不在于物质上的占有和享受,而在于精神生活,特别是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知识、道德、荣誉、理解、友谊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和满足。有人把财富和金钱等同起来,把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五子登科”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孰不知,“大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无非一餐。”一个人的知识、品德比物质财富更宝贵。前几年,一些“大款”发出了“穷得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了”的感慨,说明了他们精神生活的空虚。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说得好: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买来熟人,却买不来朋友;钱能带来奉承,却带不来信赖;钱能使你开心,却不能使你幸福。可见,即使在物欲横流的西方世界,一些有识之士也重视高尚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我们说人最大的追求应该是事业有成,最高层次的利益是精神上的富有。
(二)正确认识奉献与获取的关系,把为社会多做贡献,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在古今中外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最耀眼的是赤诚奉献闪烁的光辉,最醒目的是大公无私的杰出人物。从精卫填海的神话,到大禹治水的传说;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白求恩、雷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的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些最纯洁、最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受到人们的尊崇,而且成为完美人格的崇高境界。但是,也有的人主张,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市场经济强调等价交换,奉献精神过时了,面向市场就得讲成本效益,少奉献多获取才有效益。在现实生活中,少数人把等价交换原则扭曲变形,运用到政治生活中,把党性原则商品化,把权力转化为商品,掌着权,看着钱,用权去捞钱,把权力、地位作为同个人利益交换的砝码,大搞权钱交易,导致贪赃枉法,索贿受贿,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成为人民的罪人。这些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一再警示人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只有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不计名利,乐于奉献,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奉献中得到实现,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
(三)正确认识利与义的关系,通过诚实劳动和正当途径实现个人利益。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说名利的取得要符合道义的要求。这里所讲的“道义”与我们常说的“正义”有相通之处。“道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诸多的论述,孔子把“义”看作是人立身处事的根本;孟子把“义”与“正”联系起来,说“义”是指做人应当正直、刚正、走正路;墨家把义与利二者统一起来,认为“义”就是利人、利天下;荀子把“义”看成是公道。古人之所以如此看重道义,就是因为它是立身做人的基础。作为共产党人,我们认为,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去获取利益,判断的标准只能是看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这就是我们谋取个人利益所应遵循的“义”。有人把“利”与出人头地等同起来,为了成名不顾道义廉耻,沽名钓誉;有的人为了谋一己之私,不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这样取得的“利”,是不可能得到社会认可的,既使得逞也不会长久。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相反,有的人工作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成绩面前从不自吹自擂,甘做“老黄牛”,但以自己扎扎实实的工作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正如人们所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握好“利”与“义”的关系,通过扎实工作和正当途径实现个人利益。
(四)正确认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执政为民。我们说权力与责任是相统一的,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责任。权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办好事,也可以用来为个人捞取私利。在旧社会,“升官”与“发财”是一对孪生兄弟,当小官发小财,当大官发大财,即使是“三年清知府”,也有“十万雪花银”。但在我们共产党人执政的今天,共产党的官是人民的公仆。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权力,是要我们为人民谋利益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想发财就别当官,要当官就别想发财。我们检察官的楷模方工有句名言:叫“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作为一名人民检察官,手中握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权,就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就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正确行使权力,公正执法,护法为民,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实践正确的利益观,必须做到“四个第一”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最高的利益追求应该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1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高州市“三讲”教育动员大会上,曾经语重心长地向每一个领导干部提出了想一想“三个为什么”的要求:参加革命为什么?在领导岗位上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令人深思,发人深省。我们要树立和实践正确的利益观,必须对照这“三个为什么”,做到“四个第一”,即事业第一,奉献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事业第一,就是要立干事创业之大志。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强烈的事业心。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两种人:一种是献身事业,有所成就,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人类有所奉献;另一种是饱食终日,虚度年华,碌碌无为。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他的一生就是事业第一、有所建树的一生,他去世后,西藏人民撰写的“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的挽联,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郑培民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誓言。今年,我国部分省区非典型肺炎流行,在死神面前,广大医务工作者,纷纷请求到抗击“非典”一线工作,有的为了救治“非典”患者自己被感染,以身殉职。他们无一不是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并且愿意为之奋斗终身。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检察工作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可以说检察工作上联国家安危,下系群众生死。我们都应该向孔繁森、郑培民同志学习,视事业重于泰山,视法律重于生命,把自己的一切融入到党的检察事业中去,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最值得骄傲的。
奉献第一,就是要牢固树立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信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这两句诗本来是比喻对爱情忠贞、至死不变的痴情,而后人多用来形容一个人为祖国、为人民终生奉献的高尚品德。作为共产党人,就是要奉献第一,像春蚕吐丝那样,终生为民造福;象蜡烛点燃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郑培民同志的一生,就是奉献第一的一生。他作为湖南省的省委副书记、人大副主任,在参加中央组织部考察组工作时,心脏病复发,殉职在工作岗位。在去医院的路上,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倒在秘书的肩上,还叮嘱不要闯红灯。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奉献第一,既可以体现在轰轰烈烈的战场,也可以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中,关键要有公而忘私的精神。共产党员以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就要时刻为人民着想。当面临清贫和艰苦时,要想到还有更苦、境遇更差的弱势群体;当工作得到组织的认可和表扬时,要多想想组织的培养,要更加孜孜不倦,快马加鞭,努力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检察干警,我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固定的工资收入,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应该多想一想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多讲无私奉献,少想个人利益。要做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必须有一颗忠诚为民之心,严格执法之胆,不为情所扰,不为利所诱,不为权所屈,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奉献中成才立业。
工作第一,就是要有苦干实干的敬业精神。人的一生无非就是工作、生活两部分,假如能活一百岁,真正工作的时间也只有三四十年,如果除去吃饭、睡觉、应酬,那就更少了。因此,把工作还是把生活放在第一位,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利益观。有的人以生活为重,追求吃喝玩乐,玩物丧志,工作拈轻怕重,这是一种及时行乐的错误思想。共产党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也希望过好日子。但是,工作是生活的基础,离开了劳动和创造,就失去了生活、享乐的基础和意义。对我们检察官来讲,肩负着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人民群众寄予厚望,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丧失责任心,一味追求享乐,就会无所事事,甚至失职渎职。因此,我们要时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热爱检察工作,爱岗敬业,让自己的人生在工作中、在奉献中得到升华。
他人第一,就是要先人后己,宽人严己。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人际关系太复杂了,很难处理。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他人第一”,能否进行换位思考,既要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别人。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共产党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历来都是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如果做到这样,就不怕得不到人民的信任、群众的支持。孔繁森同志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遇到事情、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心中装着大局,时刻想到别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不能对别人是马列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不能要求别人高标准,对自己低标准。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多想他人,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在遇到晋级晋职、评先评优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要做到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在理解他人、发扬风格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