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财神 电视剧 1996:什么叫律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9 07:59:47

律宗

律宗是依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以弘通戒法的大乘宗派。其宗旨在于奉持《四分律》的净戒,而以一乘圆顿的妙理为旨归。佛教各宗派虽然都有修持法门,但由于律仪的繁复发展与各宗派的递嬗相承,本来是所有佛教徒所须共同持守的律则,便独立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宗派。
在早期,诸律都曾在我国弘扬,然而光大而昌行于后代的,只有《四分律》这一支。因此一般所说的律宗,就是指弘传《四分律》的“四分律宗”。

早在三国时代,魏昙摩迦罗译出《僧只戒本》,敦请十位梵僧立羯磨法,首度开启以十大僧来传戒的先例,这是我国传戒的开始。北魏孝文帝时,法聪法师原本研习《摩诃僧只律》,后来精研《四分律》,并尽力弘扬,但当时他只是口授,并没有着作流传于世。到五祖慧光律师才开始撰著章疏,开启了对《四分律》注疏阐释的风气。比较重要的注疏有《慧光略疏》四卷、智首的《大疏》二十卷、法砺的《中疏》十卷,号称为“三要疏”,为时人所习用,而四分律宗的历祖相承,也就由此产生;到集大成的道宣为止,共有九祖。

自六祖道云律师起,四分律宗开始分出流派,门下有洪遵、道洪两位律师。洪遵律师传洪渊,洪渊传法砺。法砺住在相州,着有《四分律疏》十卷,其系统称为“相部宗”。法砺再传道成,道成传满意与怀素两位律师。满意住在西塔,弘扬相部宗;怀素住在东塔,弘扬“东塔宗”。七祖道照律师传智首,智首传道宣,道宣因为久居终南山而蔚成“南山律宗”。道宣虽然是四分律宗的第九祖,但他兴盛了律宗,因此便被尊为南山律宗的第一祖。

世称“南山律师”的道宣大师,曾参与玄奘大师的译场,严守戒品,深好禅那,博通《法华》、《涅盘》、《楞伽》、《胜鬘》等诸经之旨。唐高宗曾敕令僧尼须礼拜帝王与父母,道宣与玄奘大师等人上书力争,最后高宗才敕令僧尼只须礼拜双亲,而不必拜帝王。干封二年(六六七),道宣在净业寺创立戒坛,诸方前来求戒者有二十余人,为后世建立戒坛所依循。大师生平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德行淳厚,为缁素所共仰。他的著作很多,关于《四分律》,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四分律羯磨疏》三卷、《四分律戒本疏》六卷、《拾毘尼义钞》六卷、《比丘尼义钞》等,被称为“律学五大部”。四分律宗也因此大为风行,与相部宗、东塔宗形成鼎足之势。

与道宣同门的道世律师着有《四分毘尼讨要》一书,奉持他学说的人,就称为“要家”;奉持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的人,则称为“钞家”。另外,相部宗系统的昙一律师,讲授《四分律》三十五遍,他兼弘相部律与南山律,曾作《发正义记》十卷,阐扬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使南山律宗显扬于后世,荆溪湛然、清凉澄观两人都曾在他的门下习律。

在唐代时,律宗三家论争不绝,根本教义最大的差异在于对“戒体”看法的不同。戒体是受戒者在受戒法时所发得,而领纳于心中的法体,依这个法体之力,可以断恶存善。相部宗依据《成实论》提倡非色非心的戒体论;东塔宗依据《大毘婆沙论》、《俱舍论》,认为戒体是色法。道宣因为精研唯识学,认为《四分律》在表面上虽属于小乘,但在精神上则通于大乘佛法,因此他用唯识的教义来探究戒体的本质,主张戒体是心法,也就是受戒时熏于阿赖耶识的种子。这个看法与相部宗较为接近,和东塔宗则大异其趣。相部、东塔二宗在唐朝之后便日渐衰微,以后,所谓的律宗实际上就是指南山律宗。大抵来讲,我国初传律法时,四律杂弘,缺乏中心准则,到道宣律师继承智首律师的系统,以融通大小乘的精神来弘扬《四分律》,奠定了中国律宗的基础,使南山律宗成为《四分律》一脉相传的法统。

唐末五代,教难及兵火不断,律宗与其他诸宗一时顿衰。到了明末清初,金陵古心律师登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萨在云端授戒,于是返回金陵灵谷寺开戒说法,重兴律宗。他的法嗣三昧律师寂光在金陵东南的宝华山开辟道场,主持戒席先后达百余坛,被尊为宝华山第一代,法流兴盛。直到太平天国作乱时,宝华山首当其冲,受到严重破坏,乱后重建,每年仍启建戒坛,但南山一脉曾一度失去三大部,到了清末,才由徐蔚如从日本请归,在天津刻经处重刊,可惜错误很多,以持戒严谨著称于世的弘一大师,发愿以毕生精力研究戒法,护持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律丛,校正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使南山律又大放异彩。

本宗所依用的典籍,以《四分律》、《梵网经》等戒律典籍为主要依据,此外也依《法华经》、《瑜伽师地论》、《成实论》、《唯识论》等,作为立教的大旨。其旨趣所归,则是“大小相融”、“三学相即”的一乘圆顿妙理。

律宗

中国十三宗之一。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它所依据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所以又称为四分律宗。

据僧史记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曹魏·嘉平年中(249~253)。当时中天竺昙诃迦罗来到洛阳,看见中国僧人只剪落须发而没有受戒,于是译出《僧只戒心》,即摩诃僧只部的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又请梵僧建立羯磨法(即受戒规则)创行受戒。不久又有安息沙门昙谛,于正元年中(254~255)来到洛阳,译出昙无德部的受戒作法。此后又经过二百余年,印度流传的《十诵律》等四部广律,也先后在中国译出。所谓‘律分五部’,只有迦叶遗部的广律没有传来。接着解释广律的论著也陆续译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毗尼母论》等五种。所以此宗的典据通称为‘四律五论’。

四律是∶

(1)《十诵律》∶六十一卷,萨婆多部律,姚秦时弗若多罗、鸠摩罗什译。

(2)《四分律》∶六十卷,昙无德部律,姚秦时佛陀耶舍、竺佛念译。

(3)《摩诃僧只律》∶四十卷,窟内上座部律,东晋时佛陀跋陀罗、法显译。

(4)《五分律》∶三十卷,弥沙塞部律,刘宋时佛陀什、竺道生译。

五论是∶

(1)《毗尼母论》∶八卷,昙无德部,失译人名,早期的佛经目录书都把它附在姚秦译经的条目内。

(2)《摩得勒伽论》∶十卷,萨婆多部,刘宋时僧伽跋摩译。

(3)《善见论》∶十八卷,南方昙无德部,南齐时僧伽跋陀罗译。

(4)《萨婆多论》∶九卷,萨婆多部,失译人名,早期佛经目录书都把它附在姚秦译经条内。

(5)《明了论》∶一卷,正量部,陈时真谛译。

四律译出后,流行于南北各地,但其后弘通独盛蔚为一宗的,只有《四分律》。此律译出六十多年后(北魏孝文帝时代,471~499),先有法聪,在平城开讲此律,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六卷,内容只是大段科文;到了慧光(468~537),对《四分律》的研习弘通才逐渐盛行。慧光由佛陀扇多的启示,造《四分律疏》一二0纸,并删定《羯磨戒本》,奠立了此宗的基础。慧光的弟子中,继起的有道云、道晖、洪理、昙隐。道云奉慧光遗命专弘律部,撰《四分律疏》九卷。道晖又把道云所撰之疏加以整理,略为七卷。洪理撰《四分律钞》二卷。昙隐起初宗奉道覆,听受律部,后来更从慧光采撷精要。道云之下有道洪、洪遵两系。道洪之下有智首、慧进、慧休、道杰等;洪遵之下有洪渊、慧琎、玄琬等;而形成四分律宗的,是智首的法系。智首(567~635),漳滨人,幼年从僧稠的弟子智旻出家,后从道洪听受律学,概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于是研核古今学说,撰《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又以道云《疏》为基础,概括各部同异,决定去取,撰成《四分律疏》若干卷,世称广疏(一称大疏)。智首弘扬律学三十余年,唐代的律学者大都受了他的影响。他的弟子道宣继承他的遗范,广事著述,并用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大兴四分一宗。道宣(596~667),吴兴人(一说丹徒人),十五岁出家,从智首受具足戒,钻研律部,既而入终南山潜心述作,著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注》三卷、《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二卷、《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后来学者称为三大部;又把他所著的《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六卷、《四分比丘尼钞》六卷合称五大部。因道宣住终南山,后人又称他这一学系为南山宗。他的弟子有大慈、文纲、名恪、周秀、灵萼、融济及新罗·智仁等。就中继承法系的,是周秀。和道宣同门的有道世(?~683),也于律学深有研究,经常和道宣一同敷扬律部,著有《四分律讨要》及《四分律尼钞》,大体和道宣的学说相同,所以也属于南山宗。

与道宣同时并宏《四分律》学的,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开相部宗;西太原寺东塔怀素,开东塔宗;与道宣并称律宗三家。法砺(569~635),冀州赵郡人,起初师事灵裕,后从静洪学《四分》,更就洪渊听受《四分》大义,又穷究《十诵》,开拓异闻,参考经论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他的学说盛行于相州一带,所以称为相部宗。弟子有明导、昙光、道成等。怀素(625~698)是道成的弟子,京兆人,幼年出家,曾入玄奘门下,参加译事,撰《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采用新译有部《婆沙》、《俱舍》等论的解释,弹斥法砺《四分律疏》的错误,也称新疏,而称法砺之疏为旧疏,后来又撰《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二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等。并自讲新疏五十余遍。怀素住西太原寺的东塔,所以称为东塔宗。唐代律宗三系间互有争论,而相部和东塔的争论最烈。开元年中(713~741),法砺门下西塔满意的弟子定宾,撰《四分律疏饰宗义记》二十卷,详解法砺疏;更撰《破迷执记》一卷,救法砺的大义,破怀素的异解。满意的再传弟子昙一,又撰《四分律发正义记》十卷,‘斥破南山’。到了大历十三年(778),代宗敕令三系学者十四人,在安国寺律院集合,决定新旧两疏的是非,佥定一本流行。结果,如净等写成〈敕佥定四分律疏〉进呈,同时仍请新旧两疏并行,也得到许可。后来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绵延不绝。

继承道宣法系的周秀,以次递传道恒(撰有《行事钞记》十卷)、省躬(撰有《行事钞顺正记》十卷)、慧正、玄畅(世称法宝大师,撰有《行事钞显正记》)、元表(撰有《行事钞义记》五卷)、守言、元解、法荣、处元(一称处云,撰有《拾遗记》三卷)、择悟(撰有《义苑记》七卷)、允堪、择其、元照等。律宗到允堪、元照而再盛。允堪(1005~1061),钱塘人,尝住持西湖菩提寺,专弘律部,宋·庆历、皇佑年中(1041~1053),依照戒律在杭州大昭庆寺、苏州开元寺、秀州精严寺建立戒坛,每年度僧。所有道宣的重要着述,他都作了记解,有《行事钞会正记》、《戒本疏发挥记》、《羯磨疏正源记》、《拾毗尼义钞辅要记》、《教诫仪通衍记》、《净心诫观发真钞》等十部,世称十本记主。元照(1048~1116),余杭人,初依祥符寺慧鉴出家,专学毗尼。后来从天台宗学者处谦探究天台教观,并博究群宗,而以律为本。最后三十年间,住持杭州的灵芝寺,广事讲说及述作,着有《行事钞资持记》、《戒本疏行宗记》、《羯磨疏济缘记》共一百余卷。他用天台宗的教义作《资持记》,以阐明道宣的学说,和允堪的《会正记》也有区别,于是南山一系分作会正、资持两家。其后,律宗又衰,只元照下有智交、准一、法政、法久、了宏、妙莲,次第相承。元明之际,法系传承几乎无闻,到明末清初,才有如馨在金陵的灵谷寺传戒说法,重兴南山律宗。其弟子有寂光,初习贤首教观,次就如馨传受毗尼,后在金陵的宝华山建律宗道场。再传有读体、戒润。读体(1602~1679)继承寂光的法席,以十誓励众,共同遵行。自此以后,依律受戒,结界安居,著有《毗尼止持会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传戒正范》四卷、《剃度正范》、《僧行轨则》、《三归五八戒正范》、《教诫尼正范》、《毗尼日用切要》、《黑白布萨》各一卷

楼上的不知从哪抄来那么多,我简单一点说。佛教有很多宗派。禅宗是学禅的,以“禅”为修行的根本。净土宗是以念“阿弥陀佛”为根本,往生西方净土。那么,律宗,就是以戒律为修行的根本。律宗的戒律比其他宗派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