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打字乱码:京剧在现代该如何发展与传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3 14:10:21

可持续发展,这一口号喊了有十多年了吧,还挺热乎,专家学者教授企业成功人士,生态环境经济生存发展空间,似乎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感。但争来论去,无外乎人类的物质世界,而对于精神领域极少涉及,想来是人们越趋实际了罢!
  经济发展固然要可持续,传统文艺也不能断子绝孙。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瑰丽灿烂、琳琅满目,假若断送在我们手中,那我们可真是千古罪人了。若几十年后,当为了回答孙辈们何谓京剧而只能去请教历史专家时,当为了给国外友人解释何谓Peking opera而只能向他们展示《同光十三绝》时,我们难道不应汗颜么!
  当今中国的整个民族文化界“病”了,所谓“病”,就是说衰落了,但还没死,及时医治还能缓过来,但若不及时医治,或若压根就没想过要去医治的话,传统文化就只能是“遗物”“遗址”“遗迹”而供人凭吊了。
  笔者是个京剧迷,故而仅举戏曲之京剧为例,管中窥豹地谈一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吧。自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形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虽称不上古老,但她吸收了秦腔汉调梆子戏等古老艺术之精华,故而亦应堪称瑰宝,京剧艺术流派纷呈芳华尽显。但如今,她病了,还挺严重,主要是两方面:演员和观众。
  京剧演员病了。梅兰芳先生演过一百多出戏,现在梅派“掌门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能演的有四五十出戏,年轻一代的梅派演员能演的也就十几、二十几出。那么以后呢,再下一代呢?再下一代的下一代呢?再不及时医治恐怕是来不及了!
  观众病了。艺术载体的多元化,金钱的冲击,使得传统艺术立即被通俗艺术击垮。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多迷恋于通俗音乐,鲜有喜爱民族音乐者。今年上半年,原本拟定在北京和上海的京剧“麒”派老生专场演唱会均因售不出票而告流产,再不及时医治恐怕是来不及了!
  那到底如何医治?
  我认为首先必定需要政府的支持,其实政府已经在行动了,2002年上马的“拯救民族文化工程”就已表明了政府的决心。
  其次,演艺界的医治。得两条腿走路,一边搞创新突破,一边保留传统保持原汁原味。搞创新,为的是顺应形势吸引观众。一是老戏新唱,前段时间青年旦角张火丁在武汉演唱传统戏时,加了些新词:“红娘”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我呀,我找中国女足踢足球去咯”结果观众爆满掌声不断,许多青年观众追星般涌上舞台与她合影。二是要多创作些与时俱进的新戏,老百姓爱看的新戏,不能生生世世演这么几出老戏。保留原汁原味,为的是传统艺术不至于走了调变了味,目前状况还是挺让人担忧的,演出剧目越来越少,许多优秀的传统老戏都已失传了,所以亟需拯救。
  再者,观众的医治,得从教育抓起,从青年一代抓起。如今,从许多高校吹来了春风,“第三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也于今年八月召开了。短短数年,京剧在部分高校得到了迅速普及,效果非常好。以中山大学为例,在广州市喜欢京剧并参与京剧活动的人数不过200多人,而且以中老年为主;而经过几年努力,中山大学一个中文系上“京剧选修课”的就有300多人,而且都是青年人,通过一个学期短短十几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就开始向京剧靠拢了,对京剧的看法改变了,学习京剧的热情越来越高了。然而,京剧在高校的普及面还不广,开设京剧选修课的高校还不多,我们非常希望我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也能开设这样的课程!
  中国传统文艺需要可持续发展,但我们要医治传统文艺的病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总之不能断送在我们手中。

同楼上握手,我也是在南京上的大学,应该说南京的戏曲氛围在全国来看还是不错的。
不过就京剧在青年中的普及来说,似乎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送戏进校当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是之后能够因此爱上戏曲,并主动自己掏钱去看戏的学生似乎并不多。就我接触戏曲以来的经历来看,真正爱戏、自己主动去看戏的年轻人大多数是因为家庭影响,打小儿就看戏的。我自己是个例外,但也不是送戏进校宣传的结果。
当然,送戏到高校的做法肯定是好的,肯定比不做要强。但是在此之外,要思考和要想的事情还有很多,我目前也没有成熟的想法。
譬如说电视电影的冲击、流行音乐的冲击,这个影响怎么去估量、怎么去处理,这种冲击很大程度上是好的,新的文化载体和艺术形式,简单去否定它是不对而且也行不通的。而传统戏曲怎么在这种冲击下完成重新定位,是振兴戏曲的关键问题。

楼上的,抄袭很有意思吗??
ft,修改答复以后居然跑到下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