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公路局长刘晓明:求《诗经·小雅·大东》的具体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5 20:23:15
要具体的,希望大家能帮忙找一下,最主要讲得详细点,能让人明白是什么意思的...所以希望大家筛选一下再给我答案

这首是东方诸侯国的臣民怨恨西周王室赋税和劳役繁重的诗,反映了西周王朝与诸侯国臣民之间的矛盾。旧说此诗为谭大夫所作,近人也有认为是被征服的东方殷人、奄人所作。这些说法都无确证。
诗首章从饮食、行路总写出周人与东人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次章写东方财富被搜刮殆尽,但西人仍在加紧勒索;第三章写东人在西人的驱使下,劳苦不堪;第四章以事实对比揭示东人与西人在生活和地位方面的悬殊;第五章是过渡段落,前半段承上写西人对东人的苛求,后半段启下,与第六、七两章都是历举天上的星宿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借以倾诉人间社会的不平,从而讽刺西周王朝统治者窃据高位而不恤臣民。这首诗以鲜明的对照描写和奇特的想象抒写了诗人的积愤和不平,富有感人的力量。

《诗经·小雅·大东》浅析
作者:程俊英
--------------------------------------------------------------------------------

《大东》(原文及译文附后)是周代东方诸侯小国怨刺西周王室诛求无已、劳役不息的诗。《毛序》认为谭国大夫所作,或有所据。从诗的内容看来,作者可能是一位精通星卜的文人。他过去原是东方的贵族,后来遭受西周王室的强迫劳动和残酷搜刮,实质上已沦为西人的奴隶。因此,他较一般劳动人民更富有文化知识。由于地位的转变,他思想感情也随着转变了;借着歌唱来揭露、批判统治者的罪恶,提出沉痛的控诉,发泄其怨愤之情。

诗中鲜明地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残酷、贪婪、骄奢的西人剥削者形象,一个是被榨取、被奴役、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对西人满怀仇恨的东人形象。诗通过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君子与小人两个阶级的对立。首先以西周通往东国的那条公路为线索,写出他们的对立形象。周人是通此公路剥削致富的,“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十分得意。而东人视此公路,就会“潸然出涕”,“使我心疚”;因为弄得他们“杼柚其空”,冷天还要穿着夏天的破麻鞋劳动,财力俱困。这些都和这条公路分不开的。诗人运用排偶的句子,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一幅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生活图画:一方面是“西人之子,灿灿衣服”,“舟(郑笺:当作周。声相近也。)人之子,熊罴是裘(郑笺:裘,当作求。)”。吃好酒,佩宝玉,骄奢淫佚,纵情享乐。而另一方面是“东人之子,职劳不来”,“私人(家庭奴隶)之子,百僚(百仆)是试”。吃不上薄酒,挂不上杂佩。什么事都要做,得不到丝毫的慰抚和利益。这幅对比图,不但反映了宗主国与诸侯小国的矛盾,也反映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据后人考证,《大东》的写作年代,当在周幽王时。幽王是西周末的昏君,信奸邪,宠褒姒,增赋税,重刑罚。且霸占贵族的田地和人民,《瞻仰》诗人讽刺地说:“人(指贵族)有土田,女(同汝,指幽王)反有(侵占)之;人有民人,女复收之。”幽王的亲信皇父,上行下效,照章办理,掠夺同事的房屋田产,强迫他劳动。《十月之交》诗人怨恨地说:“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郑笺:汝何为役作我?),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尽)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郑笺:下供上役,其道当然。言文过也。)。”可见《大东》一诗所反映的贵族破产,被王朝当牛马般使用的情况,结合《诗经》中贵族讽刺诗看来,是具有普遍性的。不过,他比《瞻仰》、《十月之交》诗人所抒写的现实生活,更具体更深刻罢了。

《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这首诗都用到了。兴是启发,是诗人即事起兴,触景生情的歌唱,它的地位多居章首,故亦名发端。兴主要起着塑造诗中中心人物形象和突出诗的主题作用。诗第一章开首两句“有饛簋飧,有捄棘匕”,《说文》:“饛,盛器满貌。”有饛,即饛簋,满满的意思。簋(guǐ)是古代贵族盛黍稷的碗。有捄(qiú)即捄捸,弯弯。棘匕,是红木制的匙子。这些食具,都是当时贵族用的。诗人看见家中的故物,联想到今日降为“小人”后生活的痛苦,不免伤心流泪。陈奂称它为“陈古而言今”的兴法。巧妙地塑造了诗人“今不如昔”的感伤情绪,贯串着本诗的主要内容;也反映了他原是一位贵族的身份。“如砥”与“如矢”是比。比是比喻,它在诗篇中仅联系局部,在一句或两句中起作用。如《卫风·硕人》,诗人用“肤如凝脂”比女子的皮肤。诗人看见女子皮肤的洁白,就用过去认为洁白凝冻的猪油来比拟他,这个用来作比的东西,仅仅联系句中被比的东西。如砥、如矢,也是如此。所不同者,诗人以具体的砥、矢比喻描绘“周道”的抽象的平直,使它形象化了。章末四句是赋,赋是铺叙,是直述法,诗人将本事或思想感情,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履”和“视”二字,透露了君子与小人对这条公路的两种不同的观感。诗人看看昔时的碗匙,看看今日的公路,不禁“潸然泪下”。此景此情,物我交融;千载之下,沁人心脾!第三章诗人以获薪不能让水浸湿,比喻东人不堪再受摧残。刚砍下的柴棍,还可用车子装载使用,比喻劳苦的东人也可以让他休息使用。以“获薪”和“惮人”(劳人)对比,以见人不如物,这是多么沉痛的呼声!从第五章后四句起至末,是诗人仰观天象,触景摅情之作。这些天汉、织女、牵牛、长庚、天毕、北斗、南箕等形象,都是比喻象征西周剥削者的,是诗人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统一体,所以兴中有比,比中有赋。除这里所列举者外,其余都是赋,赋中有对比,知二章和四章。这种赋、比、兴的错综运用,使形象更鲜明,诗的思想意义更深刻。说明诗人对这些手法的运用,已经是得心应手,非常熟练了。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诗本咏政赋烦重,人民劳苦。入后忽历数天星,豪纵无羁,几不可解。”其实,诗前半段的创作方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后半段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不过诗人不自觉罢了。当他面对社会上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现实而仰观星象的时候,不禁有感于怀,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把自己的怨愤诅咒之情,移加到繁星上去,更进一步地刻画出有名而无实用的贪婪的吸血者的形象。天汉闪闪发光,但照不到人影,不能起水镜的作用。东方的启明,西方的长庚,有助日之名,而无实光。我们被周人搜括得“杼柚其空”,一天更位七次的织女,也看不到有丝毫劳动产品做出来。牵牛不能供我驾车之用,毕星不能助我猎兔之劳。形状象簸箕的箕星,能供我簸扬糠粃吗?形状象斗的北斗,能供我舀酒浆吗?它们高高在上,都不能解除东方人们所受的痛苦。所有这一切天上的繁星,都变成了地上剥削者的投影,是象征拟人的,幻想式的,浪漫主义的,但有作者深厚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不仅如此,这些星象,简直是嗜血成性的吃人者的形象。作者仔细观察,感到箕星拖着它的舌头,好象张嘴要吃人;斗星则高举其柄,好象要不断榨取东人的血汗。诗人骂到这里,那种惊弓之鸟似的内心活动,使歌唱戛然而止。引导读者进入“环譬以托讽”的艺术境界,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所以我们说:《大东》这首诗,已经含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因素。

《大东》诗人头脑清新,眼光敏锐,善于观察客观事物,看出了当时社会上君子与小人、东人和西人的阶级压迫与生活悬殊,从描写社会上一个侧面现象看到它的本质。这对二千五百年前西周时代的旧贵族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的性格,仍旧带有贵族软弱的气息,心忧爱哭。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能够选择诗歌的艺术形式,发泄胸中郁积的不平。熟练地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丰富准确的语言,倾诉疾恶如仇的情绪。不自觉地运用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抒写“思与景偕”富于艺术魅力的不朽诗篇。其悲凉慷慨之音,使千载之下的人们深受感动,作为自己写作的典范。有人说,后世李白歌行,杜甫长篇,悉脱胎于此。其实,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早已闪烁着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光芒,可见《大东》对后世诗坛影响的深远了。

^^附:1.原文: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2.《诗经·小雅·大东》译文 谷雨 译

有饛簋飧,满满的一盘熟饭。
有捄棘匕,弯弯的酸枣木匙。
周道如砥,大路平得象磨刀石。
其直如矢,又象箭杆一样笔直。
君子所履,西方老爷们在上面行走。
小人所视,东方小民只能在旁边看视。
睠言顾之,我忍不住回头张望。
潸焉出涕,情不禁泪流衣湿。

小东大东,东方的小国大国。
杼柚其空,机上的织物被抢劫一空。
纠纠葛屦,穿着那绳索缠绕的草鞋。
可以履霜?怎能踏雪经住霜冻?
佻佻公子,西人公子轻薄张狂。
行彼周行,在周道上直闯横冲。
既往既来,来来去去搜刮财物。
使我心疚,我的心里万分悲痛。

有冽酒泉,清凉侧出的泉水。
无浸获薪,不要浸湿那柴薪。
契契寤叹,睡卧不宁伤心叹气。
哀我惮人,可怜精疲力尽的人。
薪是获薪,若是把柴薪当柴薪。
尚可载也,还可以用车把它运。
哀我惮人,可怜我们这些劳苦的人。
亦可息也,也该休息把腰伸。

东人之子,东人的子弟们。
职劳不来。劳役不停无人慰问。
西人之子,西人的公子哥儿。
粲粲衣服,鲜艳衣服天下闻。
舟人之子,便是那船夫的子弟。
熊罴是裘,也穿上熊罴制成的皮衣。
私人之子,甚至家奴的儿子。
百僚是试,有不少也当官作吏。

或以其酒,有的人饮用美酒。
不以其浆,有的人却难以饮到水浆。
鞙鞙佩璲,有的人常常佩带宝石。
不以其长,有的人却没有普通的长带分享。
维天有汉,看那天上的银河。
监亦有光,河水粼粼在放光。
跋彼织女,但见天上的织女。
终日七襄,一天七次行路忙。

虽则七襄,虽然一天七次行路忙。
不成报章,却总也织不成美丽的花样。
睆彼牵牛,看那明亮的牵牛。
不以服箱,不能来回驾车辆。
东有启明,东边有那启明星。
西有长庚,傍晚长庚现西方。
有捄天毕,天毕的柄儿弯弯长。
载施之行,徒劳无益张路上。

维南有箕,南边天上有颗箕星。
不可以簸扬,却不能簸米扬糠。
维北有斗,箕星之北有北斗。
不可以挹酒浆,却不能舀取酒浆。
维南有箕,南边天上有箕星。
载翕其舌,缩进舌头怪模样。
维北有斗,箕星之北那北斗。
西柄之揭,长柄却指向西方。

《诗经·小雅·大东》浅析

《大东》(原文及译文附后)是周代东方诸侯小国怨刺西周王室诛求无已、劳役不息的诗。《毛序》认为谭国大夫所作,或有所据。从诗的内容看来,作者可能是一位精通星卜的文人。他过去原是东方的贵族,后来遭受西周王室的强迫劳动和残酷搜刮,实质上已沦为西人的奴隶。因此,他较一般劳动人民更富有文化知识。由于地位的转变,他思想感情也随着转变了;借着歌唱来揭露、批判统治者的罪恶,提出沉痛的控诉,发泄其怨愤之情。
诗中鲜明地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残酷、贪婪、骄奢的西人剥削者形象,一个是被榨取、被奴役、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对西人满怀仇恨的东人形象。诗通过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君子与小人两个阶级的对立。首先以西周通往东国的那条公路为线索,写出他们的对立形象。周人是通此公路剥削致富的,“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十分得意。而东人视此公路,就会“潸然出涕”,“使我心疚”;因为弄得他们“杼柚其空”,冷天还要穿着夏天的破麻鞋劳动,财力俱困。这些都和这条公路分不开的。诗人运用排偶的句子,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一幅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生活图画:一方面是“西人之子,灿灿衣服”,“舟(郑笺:当作周。声相近也。)人之子,熊罴是裘(郑笺:裘,当作求。)”。吃好酒,佩宝玉,骄奢淫佚,纵情享乐。而另一方面是“东人之子,职劳不来”,“私人(家庭奴隶)之子,百僚(百仆)是试”。吃不上薄酒,挂不上杂佩。什么事都要做,得不到丝毫的慰抚和利益。这幅对比图,不但反映了宗主国与诸侯小国的矛盾,也反映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据后人考证,《大东》的写作年代,当在周幽王时。幽王是西周末的昏君,信奸邪,宠褒姒,增赋税,重刑罚。且霸占贵族的田地和人民,《瞻仰》诗人讽刺地说:“人(指贵族)有土田,女(同汝,指幽王)反有(侵占)之;人有民人,女复收之。”幽王的亲信皇父,上行下效,照章办理,掠夺同事的房屋田产,强迫他劳动。《十月之交》诗人怨恨地说:“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郑笺:汝何为役作我?),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尽)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郑笺:下供上役,其道当然。言文过也。)。”可见《大东》一诗所反映的贵族破产,被王朝当牛马般使用的情况,结合《诗经》中贵族讽刺诗看来,是具有普遍性的。不过,他比《瞻仰》、《十月之交》诗人所抒写的现实生活,更具体更深刻罢了。
《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这首诗都用到了。兴是启发,是诗人即事起兴,触景生情的歌唱,它的地位多居章首,故亦名发端。兴主要起着塑造诗中中心人物形象和突出诗的主题作用。诗第一章开首两句“有?簋飧,有捄棘匕”,《说文》:“?,盛器满貌。”有?,即?簋,满满的意思。簋(guǐ)是古代贵族盛黍稷的碗。有捄(qiú)即捄捸,弯弯。棘匕,是红木制的匙子。这些食具,都是当时贵族用的。诗人看见家中的故物,联想到今日降为“小人”后生活的痛苦,不免伤心流泪。陈奂称它为“陈古而言今”的兴法。巧妙地塑造了诗人“今不如昔”的感伤情绪,贯串着本诗的主要内容;也反映了他原是一位贵族的身份。“如砥”与“如矢”是比。比是比喻,它在诗篇中仅联系局部,在一句或两句中起作用。如《卫风·硕人》,诗人用“肤如凝脂”比女子的皮肤。诗人看见女子皮肤的洁白,就用过去认为洁白凝冻的猪油来比拟他,这个用来作比的东西,仅仅联系句中被比的东西。如砥、如矢,也是如此。所不同者,诗人以具体的砥、矢比喻描绘“周道”的抽象的平直,使它形象化了。章末四句是赋,赋是铺叙,是直述法,诗人将本事或思想感情,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履”和“视”二字,透露了君子与小人对这条公路的两种不同的观感。诗人看看昔时的碗匙,看看今日的公路,不禁“潸然泪下”。此景此情,物我交融;千载之下,沁人心脾!第三章诗人以获薪不能让水浸湿,比喻东人不堪再受摧残。刚砍下的柴棍,还可用车子装载使用,比喻劳苦的东人也可以让他休息使用。以“获薪”和“惮人”(劳人)对比,以见人不如物,这是多么沉痛的呼声!从第五章后四句起至末,是诗人仰观天象,触景摅情之作。这些天汉、织女、牵牛、长庚、天毕、北斗、南箕等形象,都是比喻象征西周剥削者的,是诗人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统一体,所以兴中有比,比中有赋。除这里所列举者外,其余都是赋,赋中有对比,知二章和四章。这种赋、比、兴的错综运用,使形象更鲜明,诗的思想意义更深刻。说明诗人对这些手法的运用,已经是得心应手,非常熟练了。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诗本咏政赋烦重,人民劳苦。入后忽历数天星,豪纵无羁,几不可解。”其实,诗前半段的创作方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后半段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不过诗人不自觉罢了。当他面对社会上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现实而仰观星象的时候,不禁有感于怀,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把自己的怨愤诅咒之情,移加到繁星上去,更进一步地刻画出有名而无实用的贪婪的吸血者的形象。天汉闪闪发光,但照不到人影,不能起水镜的作用。东方的启明,西方的长庚,有助日之名,而无实光。我们被周人搜括得“杼柚其空”,一天更位七次的织女,也看不到有丝毫劳动产品做出来。牵牛不能供我驾车之用,毕星不能助我猎兔之劳。形状象簸箕的箕星,能供我簸扬糠粃吗?形状象斗的北斗,能供我舀酒浆吗?它们高高在上,都不能解除东方人们所受的痛苦。所有这一切天上的繁星,都变成了地上剥削者的投影,是象征拟人的,幻想式的,浪漫主义的,但有作者深厚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不仅如此,这些星象,简直是嗜血成性的吃人者的形象。作者仔细观察,感到箕星拖着它的舌头,好象张嘴要吃人;斗星则高举其柄,好象要不断榨取东人的血汗。诗人骂到这里,那种惊弓之鸟似的内心活动,使歌唱戛然而止。引导读者进入“环譬以托讽”的艺术境界,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所以我们说:《大东》这首诗,已经含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因素。
《大东》诗人头脑清新,眼光敏锐,善于观察客观事物,看出了当时社会上君子与小人、东人和西人的阶级压迫与生活悬殊,从描写社会上一个侧面现象看到它的本质。这对二千五百年前西周时代的旧贵族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的性格,仍旧带有贵族软弱的气息,心忧爱哭。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能够选择诗歌的艺术形式,发泄胸中郁积的不平。熟练地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丰富准确的语言,倾诉疾恶如仇的情绪。不自觉地运用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抒写“思与景偕”富于艺术魅力的不朽诗篇。其悲凉慷慨之音,使千载之下的人们深受感动,作为自己写作的典范。有人说,后世李白歌行,杜甫长篇,悉脱胎于此。其实,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早已闪烁着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光芒,可见《大东》对后世诗坛影响的深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