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到成都高铁时刻表:丁克家庭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5 22:06:06

就是双收入无子女家庭,国际上很是流行的呢

  什么是丁克家庭呢?就是不生孩子,只有夫妻的家庭。丁克家庭的成员一般都是工薪阶层,有稳定的收入,消费水平也很高,他们是社会上的中产阶层,这似乎跟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那些青年颇有些相似。他们中有很多人认为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会妨碍他们夫妻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丁克家庭”。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它悄悄在中国出现,以前这样的家庭会被别人议论,甚至是被别人怀疑有“生理问题”。而现在,这种家庭已经开始被“外人”理解和接受,此次调查中,六成多的人同意“夫妻可以不生育孩子”。这些被调查者中,有一部分是自己已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大多数只是“局外人”。

  选择丁克家庭七大理由

  夫妻双方以事业为重,不愿意让孩子影响自己的工作。

  要做“新新人类”的代表,他们有全新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所以拒绝“第三者”(孩子)插足。

  不让自己和孩子太累,认为自己势必会为子女成长费尽心血,所以还不如不生育。

  对家庭生活没有信心,在自己对生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时,不要孩子。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还不够稳定,希望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让孩子出生后有好的生活。

  把家庭幸福的条件放宽,认为没有儿女承欢也一样可以活得很充实。

  相信社会保障功能的进步,这些家庭认为“防老”未必非得“养儿”,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会来承担。

  丁克家庭利弊众说不一家

  庭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丁克家庭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家庭功能观念有所转变。不过,人们在接受的同时还是有一些疑问。有人认为不生育有悖于人类正常繁衍的自然规律,“不育文化”的无限扩展,对人类正常的繁殖生息是不利的。也有医学界人士提出,女性在其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生育过程,就能提高免疫力,不生育不利于身体健康。

  观点·声音

  生不生育冷静考虑别盲目

  家庭具有生产、生育、教育、宗教、娱乐等功能,生育不再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价值观念和理想憧憬来选择自己的家庭结构,这也是需要全社会理解和接受的。不过,生育后代,维持人类的繁衍也确实是家庭的责任,孕育儿女可以使夫妻双方心理更加健康,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可以体会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从养育子女的辛苦中理解父母的恩情。所以,不要盲目地,甚至是冲动性地选择不生育。

  嫌麻烦、怕身材走样,不少青年夫妇婚后不要孩子,做新潮的“丁克一族”。然而,不少医生发现,近年来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年轻时立志不生育,到了中年随着夫妻情感变化而“反悔”的人。
  参考资料:http://www.lydjp.com/printpage.asp?ArticleID=6350

丁克:亦即dink,是英语Doubleincomesnokids的缩写,直译过来就是有双份的收入而没有孩子的家庭,说白了就是两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的一种组合。据说一些汉语词典已经吸纳了这个外来的名词。

丁克族:固守双收入、无子女的丁克家庭模式的都市人群,他们大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丁克族标志:比较好的学历背景; 消费能力强,不用存钱给儿女;很少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经常都外出度假;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白丁:曾经把丁克当做是一种目标,宣称自己决心要丁克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主动放弃了丁克的计划,这种人通常被称为伪丁克,或者是“白丁”,意思就是“白白地丁克了一回”。

丁克ing:丁克进行时,也就是那些仍然在坚持丁克方式的人。

丁狗:亦即Pinkod,他们是一群发誓要把丁克发挥到极致状态(或者说把丁克进行到底)的人,结婚双方改养小孩为养狗。他们是丁克的最高级别,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骨灰级丁克。

丁克(DINK)曾经是一个“运动”。

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稍后流入中国。从9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里,就有一批进入育龄的都市人宣称自己自愿选择不育。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丁克家庭的数量稳步上升,成为某个特定阶层的婚姻时尚。据统计,中国丁克家庭的总数在90年代末就已经突破60万,城市已婚女性中有四成以上不愿意生育子女,并伴有轻重不同的心理“恐生症”。在每年的离婚人群中,因为一方拒绝生育而导致家庭破裂的比例急剧上升,已经成为继第三者插足之后又一大离婚主因。这种倾向在几大中心城市表现得更加突出:上海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只有全国水平的一半左右;广州结了婚而不愿生育的人在1989年底就达到了10万;北京育龄男女中约有10%选择不要孩子;深圳的年轻白领在这方面走得更远,有21.7%的女性明确表示不打算要孩子。

作为一段时间内传媒的热点,丁克的话题近年来渐渐沉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现象在当下的社会中已变得平淡无奇。事实上,随着丁克人在都市生存圈中绝对数量的增加,它所引发的社会心理震颤并没有过去,它所带给人们的迷惑也没有完全消失。作为中国社会主流家庭文化的对立形态,它的边缘和另类的特性正在日趋削弱,丁克的姿态也正为人们广泛接受,并且似乎有了日渐主流的意味。

让我们来重新回顾一下它带给人们对既有生命形式的设问——人必须结婚吗?家庭必须有孩子吗?生命必须像传统道德所要求的那样去结构吗?丁克究竟是一种对社会传统伦理价值不负责任地反叛,还是注重人生质量的一种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抑或是享乐主义病态人生的反映?

也许,就在这些莫衷一是的疑问和丁克流行年代的背影一起渐行渐远的时候,一个新的时代又开始了。我们姑且将它称之为后丁克时代。在这个丁克的先锋意味完全消解的年代里,当年那些勇敢实践这一生活方式的人们命运故事再一次浮出水面。

DINK家庭,简单的说Doubel INCOME NO KID(双收入无小孩)

没孩子的两人世界的家庭

没有孩子的家庭

没有孩子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