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泉友通完美版下载:快来帮我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5 11:52:18
1.小明在过年时经常放鞭炮,后来他发现他的耳朵听不清了,到医院检查,他的耳结构没有损伤.你认为小明听不清,最可能是心理加工过程中哪一阶段出现了问题?
2.错觉的心理加工过程是怎样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请你列举生活中你遇到的错觉现象,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当你从屋里走到外面白茫茫的雪世界时,刚开始你的眼睛有什么感觉?过一段时间以后,你的眼睛感觉会怎样?
5请你想一想,"适应"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带来了哪些便利?我们应如何应用这一现象?
(会其中一道也行,快来帮我吧!!!!!!!!)

一、什么是“心理”?

我们过去使用“思想”的频率很高。其实,抹去它的政治色彩,思想就是“思维”。而思维就是心理活动中的过程之一。

“心理”,也叫“意识”,有时也指“精神”、“神志”、“心灵”、“灵魂”,从不同角度对它可以有多种解释:它是人的主观的“内心世界”;它是大脑机体对客观现实包括社会文化诸因素主观、能动反映的机能、现象和过程,这是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界定的;如果要最简单、通俗地说,就叫“想法”;如果要添加时代的色彩那就是,通过大脑这一信息处理系统对来自外部或体内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加工的机能、现象和过程。

心理结构是由“知”(感觉、知觉、认知)、“情”(情感、情绪)、“意”(意志、意向)、“行”(动作、行为)这4个要素组成。

在整个的心理活动中,包括如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此三者为心理过程,从心理的机能、功能角度看)和个性倾向性、个性特征、自我意识系统(此三者为个性,从心理的特征角度看)等现象。

(一)认识过程,包括:

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又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凡是生物都会有某种或某几种感觉,高级动物的人更是感觉灵敏,共性都是“趋利避害”。对良性刺激,总是趋之;对恶性刺激,都要避开;对中性刺激则呈现游离状态。有人感觉过敏,痛觉减退。过敏者对声、光、冷、热等不能忍耐。如江青当年她怕光、怕冷。

2、“知觉”——是对事物整体认识的反映。若不能整体感知(“不识症”)、反映模糊、有误,则会出现错觉——错视、错听(把甲看、听成乙,歪曲的感知,“易过性”。风吹树影动,疑是神鬼来)或幻觉——视幻、听幻、嗅幻、味幻、触幻(并不存在甲,偏说有个甲。大白天见到“鬼”了。是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的虚假知觉)。

3、“记忆”——记住、回忆。感、知了的事物,当再次出现时,能辨认出来。若记忆产生障碍,则会减退(指对近事减退)、遗忘(遗忘是病理性的问题,大脑器质引起病变,有顺行性、逆行性的;它同非器质性原因引起的“健忘”有别)、“增强”(轻度躁狂病人和搞创作的人)、错误(错构、虚构)、恍惚(见到熟人,却说似曾相识)。

4、“思维”——利用感知材料和已有知识,分析思考,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有积极的思维和联想。如面对半瓶子酒,积极者是“我还有(!)半瓶子酒”,而消极者是“我只剩(!)半瓶子酒”;面对一个面包圈,积极者是盯着圈饼,而消极者是看到面包圈的洞孔。积极者会对生活充满信心,消极者可能会引起悲观情绪的体验进而陷入心理困境。如果思维产生障碍(联想障碍、逻辑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即妄想),则会贫乏、迟缓、中断、破裂、奔逸及出现强制性思维、强迫观念。

5、“想象”——在感知、记忆、思维的基础上,头脑中加工形成的一种新形象。可产生理想或幻想。理想的前提或基础是想象,它与幻想、与现实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人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前进的目标或方向。理想过高即“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的反差过大,最终实现不了,也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碍。所以当有能指导现实的、“期望值”适中的理想,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二)情感过程,包括:

1、“情绪”——有时又叫“心情”,是维持生存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正面如手舞足蹈,负面如暴跳如雷。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消极的情绪能消耗人的“生命能量”,甚至伤害心脏。“伤痛言语”用得过多,会杀死躯体许多细胞,谓之“自身中毒”。反之,情绪过度高涨、激昂,也会伤神到伤身。一个人没有情绪,那是“行尸走肉”;情绪过激,便是有了心理问题。最好是情绪平稳,当然这是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如果因愤世嫉俗、见义勇为、刚直不阿、争鸣是非、坚持原则、捍卫正义和真理,而引起情绪的不平稳,则又是做人角度的问题了。情绪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

我们说“情绪”,通常往往指“负性情绪”。其实“情绪”是个中性词,也有“良性情绪”,如热情、愉快、乐观、明朗、奋发向上等。

2、“情感”——有时等于“情绪”,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倾向。如喜爱、憎恶。若产生情感障碍,则会情绪高涨(病态喜悦)、欣快(神秘的欢乐),或面部表情呆板,恐惧、焦虑,情绪低落、淡漠、不稳、倒错。

动物有没有“情感”?有的书本说动物只有情绪没有情感,只有人类才有情感。笔者认为,动物特别是一些哺乳动物很有情感。比起有些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假冒伪劣的情感,一些动物的情感倒显得真、善、美。所以时下豢养动物如宠物狗的人很多。一些人特别是身影孤独或心理寂寞的人,只好同狗做真诚、纯朴的情感交流了。

3、“情结”——情感产生了冲突,不能解开。如“自卑情结”、“俄底浦斯情结”。

4、“情操”——是复杂、理智、高尚的情感,它构成人的“品德”。

(三)意志过程:

为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通过调节和支配自身的“动作”(完整的动作叫“行为”或“行动”),克服困难,坚持努力,从而达到目标,就是“意志”(有时也叫“意向”)。它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是意志行为的动力,意志则对情感起着控制作用。若产生障碍,则会意志“增强”、减退、缺乏,意向倒错、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与“意志”有关的是“意识”、“毅力”。

以上三个方面为“心理过程”。

(四)个性倾向性,包括:

1、“需要”——饮食(自身生存)、“男女”(繁衍后代,扩大再生产)、防御(进攻、劳动)、娱乐(天性)等维持个体生存生活、种族延续发展的必需和要件,是“本我”对一些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通过动机等表现出来,是行为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美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生存--安全--博爱--自尊--认知--审美--自我实现”(或“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有一说叫“人必有一漏”,指的是花钱。有人花在“本我”的吃喝玩乐上,如酗酒者、打麻将的;有人花在“超我”的升华事情上,如当年的雷锋。

2、“动机”——是与满足个体某些欲望、需要有关的活动时的内部动力,指引着行为去实现一定目标的意念活动。动机的产生,一是内部需要的存在,二是外部环境的刺激或诱导。表现为兴趣、意向、意图、观点和信念等。

动机的功能有:

一是始动功能。行为总是有原因的,动机往往是隐藏的。

二是导向功能。不断调整行为,引导行为达到目的。

三是维持功能。当目的难以达到,行为可能暂缓。

四是强化功能。这次动机得以实现,又强化了下一个动机:需要—动机—紧张或焦虑—行为—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又一个需要—动机……

动机不能实现,往往会受到挫折。挫折,是欲达到目标的过程遇到阻碍,所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及主观体验。对挫折要有耐受性。

这里侧重说一下“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同时,既存在一个或数个所欲求的目标,又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相互排斥的动机。主要有4中表现形式。

一是“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必须或只能从中选择其中之一的心理冲突。鱼与熊掌,都是想要的但同时不可兼得。

二是“双避式冲突”。同时面对两件令人讨厌的事情,回避其一件必遭遇另一件的心理冲突。两难。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三是“趋避式冲突”。对同一目标,既向往又拒绝的心理冲突。如要么利,要么害,火中取栗,患得患失。

四是“多重趋避式冲突”。

3、“兴趣”——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认识倾向,是人认识探究事物或从事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它具有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的特征。

“兴趣”能调节机体的机能,增进健康,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产生和影响“兴趣”的内在因素是年龄、性别、个性等,外在因素是家庭(如京剧世家)、环境(允许或吸引)、教育等。

“兴趣”有精神的和物质的。

“兴趣”包括直接的(从物质客体本身直接获得心理满足。对结果感兴趣,如吃鱼),间接的(对过程感兴趣,如钓鱼)。

“兴趣”的品质:

一是倾向性。针对某种内容产生兴趣。

二是广度性。有人兴趣狭窄;有人的兴趣只有一两项;有人兴趣广泛,什么都喜欢。兴趣的广度性可以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质量。

三是稳定性。可以保持一生不变,从中获得愉悦。

与“兴趣”有关的是“爱好”、“嗜好”、“乐趣”。

4、“观点”——观察事物所采取的态度。

5、“理想”——对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活动的主要动机,实现目标的内在力量。

追求目标失败≠错误≠不合规律。

“理想”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它的水平可分为4级:

一是低级、浮浅、模糊的目标。混吃等死,听天由命,被动适应环境。

二是有目标,但不愿付出努力。

三是目标实际但不够远大,仅限于眼前利益。如放羊—卖钱—娶妻。

四是有远大目标,正义的事业、老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

与“理想”有关的还有“空想”、“幻想”、“妄想”。

6、“信念”——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被个人所确信了的正确观念和准则。

观念和准则是个体主观认为正确的,并且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信念。如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过去活着是为革命,如今活着是为挣钱,朱镕基有朱镕基的信念,贪官污吏有贪官污吏的信念,等等。

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性,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有“信念”的人,其个性稳定而明确,品质优良,意志坚强。

7、“世界观”(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是由理想、信念组成的复杂、理智、高级的心理活动总的价值体系,是个体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的总和。主要从心理学角度看,而不是政治、宗教和哲学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