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换手率低于1:臧克家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22:53:54

臧克家简介
  (1905~ )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05年10月 8日出生于地 主家庭。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 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情。这奠定了他 此后诗歌创作的生活基础。1919年在县立高等小学上学 时,受到“五四”反帝反封建思潮的影响。1923年入济 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触了新文学,开始习作新 诗。1926年秋,到武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随国民 革命军讨伐反动军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回 到故乡,不久因受反动派迫害,逃亡东北。1929年考入 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0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 读书期间,含愤苦吟,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创 作诗集《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先后出 版。大学毕业后,到山东临清中学任教,一面教书,一 面从事新诗创作,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和 短诗集《运河》(1936)。
  臧克家这4本诗集,以劳动人民的苦乐为苦乐,都是 “在生活上有意义的诗”(闻一多《烙印•序》),因 而受到文坛的好评。茅盾说:“《烙印》的二十二首诗 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 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 秀中间的一个了。”(《一个青年诗人的“烙印”》) 臧克家这时的短诗多是以经过锤练的诗句,抒写旧中国 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具有真实、精练、含 蓄的艺术风格,能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 的感情。《老马》、《难民》和《老哥哥》,写出了农 民悲痛的遭遇,大车轭下老马遭受的重压,概括了多少年 来农民背上的苦难的重荷;《村夜》和《答客问》,描绘 了30年代前期北方农村的动乱;《天火》与《不久有那 么一天》,则以浪漫主义的诗句预告光明即将来临:“暗 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反映劳苦工人 生活的《洋车夫》、《歇午工》等,也是被传诵一时的 诗篇。长诗《罪恶的黑手》和《自己的写照》,表现的 生活内容更为广阔。《罪恶的黑手》揭穿了帝国主义掩 盖在宗教外衣下的罪恶行径,热情歌颂了工人群众的伟 大力量。它结构绵密匀称,形象鲜明生动,在和谐的韵律 里有着奔放自如的气势。作者在“内容方面,竭力想抛 开个人的坚忍主义而向着实际着眼”,“在外形上想脱 开过分的拘谨向博大雄健处走”(《罪恶的黑手•序》)。 《自己的写照》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道路,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社会风貌。读来感到亲切。臧克家 诗作的问世,给30年代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它兼有中 国诗歌会派与新月派二者的长处,坚持前者文艺反映现 实、为大众服务的现实主义思想,采纳后者注重锤炼字 句和表现技巧的长处。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奔赴前方,从事进步文化工 作近5年之久,有《从军行》(1938)、《泥淖集》(1939)、 《淮上吟》(1940)等诗集出版。这些诗热情歌颂了神圣 的民族解放战争,对抗战胜利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由于 这时作者目睹了前方战士的牺牲、人民的痛苦、汉□的 无耻,诗中蕴含了深切的悲痛和愤慨。此时的作品虽不 及战前诗篇的精练、谨严,但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格 调奔放流畅。
  1942年秋,到达重庆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有《古树的花朵》(1942)、 《泥土的歌》(1943)、《十年诗选》(1944)等诗集出版。 《泥土的歌》将笔锋由战地转向了农村:“一笔自然的 风景,一笔农民生活的缩影,有愁苦,有悲愤,有希望, 也有新生”(《泥土的歌•序句》)。它与《烙印》的 主题相接,抒写农村生活,咏叹农民的命运,是作者从 深心里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声音。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法西斯统治。诗 人“所听到,看到,接触到的,全是漆黑一团”,他把 笔尖“向着一个又一个黑暗的‘黑心’刺去”(《刺向 黑暗的“黑心”》),产生了《宝贝儿》(1946)、《生 命的零度》(1947)等政治讽刺诗集。作者抓住当时政治 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地予以揭露,配合了国民党统治区 人民反压迫、争民主的斗争。这些讽刺诗,有比较强烈 的政治色彩;但仍富有抒情的特色。诗句也较前写得朴 素自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臧克家在创作大量诗歌 的同时,还写作了一些散文和小说。散文集有《乱莠集》 (1939)、《我的诗生活》(1943)、《磨不掉的印象》(1947) 等。小说集有《挂红》(1947)、《拥抱》(1947)。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一颗新星》(1958)、 《春风集》(1959)、《欢呼集》(1959)、《凯旋》 (1962)以及长诗《李大钊》(1959)等,这些诗篇在 内容上是歌颂新社会,在艺术上刻意追求一种明朗、流 畅、不事雕琢的风格,但诗的韵味却较前淡薄。此外,他 的著作还有文艺论文、随笔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1955),探讨诗艺的《学诗断想》(1962)。
  臧克家在书房写作
  臧克家曾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 编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 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曾被选为第二、三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 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顾问、《诗刊》 顾问兼编委。 诗人的代表性诗篇,已收入《臧克家诗选》(1978); 回忆自己创作的有《诗与生活》(1981);谈自己诗歌创 作的有《甘苦寸心知》(1982);另有《臧克家散文小说 集》(1982)。

臧克家简介 (1905~ )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05年10月 8日出生于地 主家庭。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 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情。这奠定了他 此后诗歌创作的生活基础。1919年在县立高等小学上学 时,受到“五四”反帝反封建思潮的影响。1923年入济 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触了新文学,开始习作新 诗。1926年秋,到武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随国民 革命军讨伐反动军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回 到故乡,不久因受反动派迫害,逃亡东北。1929年考入 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0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 读书期间,含愤苦吟,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创 作诗集《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先后出 版。大学毕业后,到山东临清中学任教,一面教书,一 面从事新诗创作,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和 短诗集《运河》(1936)。 臧克家这4本诗集,以劳动人民的苦乐为苦乐,都是 “在生活上有意义的诗”(闻一多《烙印·序》),因 而受到文坛的好评。茅盾说:“《烙印》的二十二首诗 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 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 秀中间的一个了。”(《一个青年诗人的“烙印”》) 臧克家这时的短诗多是以经过锤练的诗句,抒写旧中国 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具有真实、精练、含 蓄的艺术风格,能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 的感情。《老马》、《难民》和《老哥哥》,写出了农 民悲痛的遭遇,大车轭下老马遭受的重压,概括了多少年 来农民背上的苦难的重荷;《村夜》和《答客问》,描绘 了30年代前期北方农村的动乱;《天火》与《不久有那 么一天》,则以浪漫主义的诗句预告光明即将来临:“暗 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反映劳苦工人 生活的《洋车夫》、《歇午工》等,也是被传诵一时的 诗篇。长诗《罪恶的黑手》和《自己的写照》,表现的 生活内容更为广阔。《罪恶的黑手》揭穿了帝国主义掩 盖在宗教外衣下的罪恶行径,热情歌颂了工人群众的伟 大力量。它结构绵密匀称,形象鲜明生动,在和谐的韵律 里有着奔放自如的气势。作者在“内容方面,竭力想抛 开个人的坚忍主义而向着实际着眼”,“在外形上想脱 开过分的拘谨向博大雄健处走”(《罪恶的黑手·序》)。 《自己的写照》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道路,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社会风貌。读来感到亲切。臧克家 诗作的问世,给30年代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它兼有中 国诗歌会派与新月派二者的长处,坚持前者文艺反映现 实、为大众服务的现实主义思想,采纳后者注重锤炼字 句和表现技巧的长处。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奔赴前方,从事进步文化工 作近5年之久,有《从军行》(1938)、《泥淖集》(1939)、 《淮上吟》(1940)等诗集出版。这些诗热情歌颂了神圣 的民族解放战争,对抗战胜利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由于 这时作者目睹了前方战士的牺牲、人民的痛苦、汉□的 无耻,诗中蕴含了深切的悲痛和愤慨。此时的作品虽不 及战前诗篇的精练、谨严,但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格 调奔放流畅。 1942年秋,到达重庆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有《古树的花朵》(1942)、 《泥土的歌》(1943)、《十年诗选》(1944)等诗集出版。 《泥土的歌》将笔锋由战地转向了农村:“一笔自然的 风景,一笔农民生活的缩影,有愁苦,有悲愤,有希望, 也有新生”(《泥土的歌·序句》)。它与《烙印》的 主题相接,抒写农村生活,咏叹农民的命运,是作者从 深心里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声音。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法西斯统治。诗 人“所听到,看到,接触到的,全是漆黑一团”,他把 笔尖“向着一个又一个黑暗的‘黑心’刺去”(《刺向 黑暗的“黑心”》),产生了《宝贝儿》(1946)、《生 命的零度》(1947)等政治讽刺诗集。作者抓住当时政治 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地予以揭露,配合了国民党统治区 人民反压迫、争民主的斗争。这些讽刺诗,有比较强烈 的政治色彩;但仍富有抒情的特色。诗句也较前写得朴 素自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臧克家在创作大量诗歌 的同时,还写作了一些散文和小说。散文集有《乱莠集》 (1939)、《我的诗生活》(1943)、《磨不掉的印象》(1947) 等。小说集有《挂红》(1947)、《拥抱》(1947)。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一颗新星》(1958)、 《春风集》(1959)、《欢呼集》(1959)、《凯旋》 (1962)以及长诗《李大钊》(1959)等,这些诗篇在 内容上是歌颂新社会,在艺术上刻意追求一种明朗、流 畅、不事雕琢的风格,但诗的韵味却较前淡薄。此外,他 的著作还有文艺论文、随笔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1955),探讨诗艺的《学诗断想》(1962)。 臧克家在书房写作 臧克家曾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 编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 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曾被选为第二、三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 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顾问、《诗刊》 顾问兼编委。 诗人的代表性诗篇,已收入《臧克家诗选》(1978); 回忆自己创作的有《诗与生活》(1981);谈自己诗歌创 作的有《甘苦寸心知》(1982);另有《臧克家散文小说 集》(1982)。

臧克家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祖父和父亲都喜爱诗歌。九岁入私塾启蒙。
1919年秋考入县立第一高小,接受"五四"思潮影响。1923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开始学写新诗。
1927年初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加讨伐
军夏斗寅战役。大革命失败后返回故乡。

1929年年底第一次发表新诗。
1930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名为国立同东大学),从闻一多先生学写新诗。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得到文学前辈的好评,被称为"1933年文坛上的新人"。
次年又出版诗集《罪恶的黑手》,斐声诗坛。

1934年大学毕业,任教省立临清中学,出版了诗集《运河》、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军兴,奔赴前方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曾任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等职。出版《津浦北线血战记》、《从军行》、《淮上吟》等诗文集。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襄樊、宜昌两分会理事。

1942年5月,在三一出版社因所办《大地文丛》被查禁,愤而辞职。8月到重庆,专事创作,并参加文艺界活动及争民主运动,任“文协”候补理事;出版《古树的花朵》、《泥土的歌》、《我的诗生活》等多本诗文集。

1946年秋抵上海,先后主编《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协助友人创办星群出版公司,出版《诗创造》丛刊,并主编《创造诗丛》十二本,一一作序。抗战后期,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激起诗人的愤怒,开始大量创作政治讽刺诗,结集为《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出版,还出版有散文,小说集多本。
1948年年底,被迫潜往香港。

1949年3月,在党组织安排下乘船到北平。5月,入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任研究员。7月,出席第一次文代会,同时当选为全国文协委员。后调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任《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文艺栏,被聘为编审。
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

1956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兼编委。这期间,他以极大热情创作了许多歌颂党和领袖、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文,出版有《臧克家诗选》、《欢呼集》、《凯旋》、《李大钊》、《学诗断想》、《毛主席诗词讲解》等。"文革"中,下放湖北咸宁干校劳动。

1972年返京。

1976年后,任《诗刊》顾问兼编委。

1981年起任中国作协顾问。他年逾古稀,仍致力于散文、旧体诗词及诗论的写作,出版了《怀人集》、《诗与生活》、《臧克家旧体诗稿》、《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散文》、《臧克家文集》(六卷本)等20余部著作。并于85高龄,亲自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如今他仍以那枝不倦的彩笔,为晚霞增辉。

建国后,曾任第一、二、三届中国作协理事,第三、四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中六、七届为常委)。现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诗刊》顾问,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毛泽东诗诩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诗歌学会会长等职

藏克家(1905.10.8- )山东诺城人。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923年
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罡》
载《语丝》。1926年秋,考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夏斗寅的战役。大革命
失败后,逃亡东北。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新涛《默静在晚林中》。1934年毕
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在新待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1932
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
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年参加中国文
艺家协会。

藏克家(1905.10.8- )山东诺城人。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923年
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罡》
载《语丝》。1926年秋,考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夏斗寅的战役。大革命
失败后,逃亡东北。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新涛《默静在晚林中》。1934年毕
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在新待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1932
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
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年参加中国文
艺家协会。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 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 ,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