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招聘:人为什么有时候要做梦游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5 15:25:14

唤醒疾患包括梦游(Sleep walking)、夜惊(Sleep terror)及意识不清的唤醒(Confusional arousal)等三种疾患。这类的疾病乃是病患从深度睡眠期觉醒,但却无法完全清醒过来,而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动作或行为。隔天醒来,对昨晚发生的事件一点都不记得。

孩童的唤醒疾病通常没有精神或心理上的问题; 然而成人却常见到有精神或心理上的诊断,但即使你治疗他的精神心理疾病,唤醒病患并不会改善。孩童的唤醒疾患通常没有梦的记忆,如果有,也是片片断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成人却常见有活生生的梦。

多项睡眠生理脑波仪通常显示病患从深度睡眠期醒来,醒来后的脑波依然可处在深度睡眠期,或变成浅度睡眠期,甚至处在清醒的状态。

梦游(Sleep walking)梦游又叫做睡行,在4 岁以后的小孩常见,特征是在前三分之一的晚上,孩童从睡觉中坐起来,睁开眼睛,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但步伐缓慢且能避开障碍物,有时手上还把玩一些器具像厨房的器皿或浴室的水瓢等,衣衫不整且喃喃自语。如果试图叫醒他,他可能会变得意识混乱并有躁动的现象。

通常孩童可以没有困难的回到床上,很快继续入睡,隔天早上醒来对昨晚发生的事毫无记忆。梦游的孩童很少有作梦的报告,即使有亦是片段,残缺不全,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成人的梦游却经常有活生生的梦发生。30%有夜惊(Sleep terror)的孩童,同时有梦游的现象。梦游并无男女的差异,但却常见有家族史。据统计在所有的人口中,约有15%的人在他们的孩童时期,有过至少一次梦游的经验,发生的尖峰期在4至8岁,15岁后会慢慢的消失,只剩下约0.5%的成年人会有偶发性的梦游发生。而诱发因子包括睡眠不足、发烧、过度疲倦、使用安眠药和一些抗精神病的药物。精神心理疾患跟孩童的梦游无关,但跟成人却有关,只不过即使您治疗成人的精神症状,梦游仍然持续。当孩童发生梦游时,应该引导他回到床上睡觉,不要试图叫醒他,隔天早上也不要告诉或责备病童,如此会造成孩童有挫折感及焦虑感。如果发作次数实在频繁,就应该求助医师给予药物的帮忙。

成人的梦游大多源自孩童时未完全缓解的梦游,当然成人的梦游亦可发生于以前毫无梦游病史的成人,大多有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成人梦游除了药物控制外,精神治疗也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梦游症又称睡行症,是指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这类患者一般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半小时。发作时,梦游者在睡眠中突然眼睛凝视起来,但不看东西,然后下床在意识朦胧不清的情况下进行某种活动。下床行走时,周围虽漆黑一片,但患者一般不会碰到什么东西,而且还行走自如。据了解,梦游者眼睛是半开或全睁着的,走路姿势与平时一样,甚至他们还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活动。梦游是一种奇异的意识状态,患者似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他人失去了联系。他们的情绪有时会波动很大,甚至说一大堆胡话,别人很难听懂。梦游时患者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应,也很难被强行唤醒。患者虽意识不清,但动作似乎有目的性似的,似乎在从事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发作后多能自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梦游通常出现在睡眠的前1/3段的深睡期,次晨醒来,对晚间发生的事茫然无知,完全遗忘。该病以6~12岁的男孩多见。
事实上,梦游与做梦无关,因为根据脑波图的记录,梦游是在沉睡的阶段并非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人是不会做梦的,因此梦游称为睡中行走可能更符合事实。关于梦游的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仍无法确知。估计可能有以下四方面:
1.心理社会因素 部分儿童发生梦游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日常生活规律紊乱,环境压力,焦虑不安及恐惧情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学习紧张及考试成绩不佳等与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睡眠过深 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3.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4.发育因素 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梦游症的典型病例。
梅某,男,9岁,因发作性入睡后起床活动多次来儿童精神卫生专科门诊。暑假里的某一天,患儿看完电视后,上床入睡,约过1小时,突然起床,开门走到五层搂上同学家门口,停留一会儿又自行回家上床入睡。次日否认有此事,以后常常在入睡后不久,即自行起床,饮水,开抽屉取物,或走到妈妈身边用手抚摸妈妈,口中念念有词,对旁人说话不予理睬,眼神茫然,数分钟后又自行上床入睡,就诊前2天晚11点多钟,患儿又突然起床,提起桶走下四楼,在百米外倒了垃圾,又提着空桶回家,对母亲问话不答,双目直视,口中喃喃自语,摇他的躯体也无反应,后又酣然入睡。次日却否认此事。
最后,谈谈梦游症的治疗,包括两方面:
(一)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 梦游症多发生于生长发育期的6~12岁的男孩,在排除器质性因素的基础上,多与社会心理因素、生活节奏及生长发育因素有关。因此,应首先向家属及患者解释该病的特点及发生原因,解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避免因孩子偶然出现梦游行为而引起焦虑紧张的情绪,以至使梦游症状加重。向家属及患儿解释清楚,只要发作次数不多,一般无需治疗,但发作时应注意看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对正在发作的患儿应将其叫醒或将其引到床上。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的梦游症状会逐渐减少,最终彻底缓解。
2.睡眠卫生教育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日常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高度的紧张状态,注意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使睡眠节律调整到最佳状态;其次应注意睡眠环境的控制,睡前关好门窗,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梦游发作时外出走失,或引起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第三对该症患儿应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其病情的严重性及其梦游经过,以免增加患儿的紧张、焦虑及恐惧情绪。

唤醒疾患包括梦游(Sleep walking)、夜惊(Sleep terror)及意识不清的唤醒(Confusional arousal)等三种疾患。这类的疾病乃是病患从深度睡眠期觉醒,但却无法完全清醒过来,而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动作或行为。隔天醒来,对昨晚发生的事件一点都不记得。

孩童的唤醒疾病通常没有精神或心理上的问题; 然而成人却常见到有精神或心理上的诊断,但即使你治疗他的精神心理疾病,唤醒病患并不会改善。孩童的唤醒疾患通常没有梦的记忆,如果有,也是片片断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成人却常见有活生生的梦。

多项睡眠生理脑波仪通常显示病患从深度睡眠期醒来,醒来后的脑波依然可处在深度睡眠期,或变成浅度睡眠期,甚至处在清醒的状态。

梦游(Sleep walking)梦游又叫做睡行,在4 岁以后的小孩常见,特征是在前三分之一的晚上,孩童从睡觉中坐起来,睁开眼睛,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但步伐缓慢且能避开障碍物,有时手上还把玩一些器具像厨房的器皿或浴室的水瓢等,衣衫不整且喃喃自语。如果试图叫醒他,他可能会变得意识混乱并有躁动的现象。

通常孩童可以没有困难的回到床上,很快继续入睡,隔天早上醒来对昨晚发生的事毫无记忆。梦游的孩童很少有作梦的报告,即使有亦是片段,残缺不全,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成人的梦游却经常有活生生的梦发生。30%有夜惊(Sleep terror)的孩童,同时有梦游的现象。梦游并无男女的差异,但却常见有家族史。据统计在所有的人口中,约有15%的人在他们的孩童时期,有过至少一次梦游的经验,发生的尖峰期在4至8岁,15岁后会慢慢的消失,只剩下约0.5%的成年人会有偶发性的梦游发生。而诱发因子包括睡眠不足、发烧、过度疲倦、使用安眠药和一些抗精神病的药物。精神心理疾患跟孩童的梦游无关,但跟成人却有关,只不过即使您治疗成人的精神症状,梦游仍然持续。当孩童发生梦游时,应该引导他回到床上睡觉,不要试图叫醒他,隔天早上也不要告诉或责备病童,如此会造成孩童有挫折感及焦虑感。如果发作次数实在频繁,就应该求助医师给予药物的帮忙。

成人的梦游大多源自孩童时未完全缓解的梦游,当然成人的梦游亦可发生于以前毫无梦游病史的成人,大多有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成人梦游除了药物控制外,精神治疗也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梦游症又称睡行症,是指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这类患者一般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半小时。发作时,梦游者在睡眠中突然眼睛凝视起来,但不看东西,然后下床在意识朦胧不清的情况下进行某种活动。下床行走时,周围虽漆黑一片,但患者一般不会碰到什么东西,而且还行走自如。据了解,梦游者眼睛是半开或全睁着的,走路姿势与平时一样,甚至他们还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活动。梦游是一种奇异的意识状态,患者似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他人失去了联系。他们的情绪有时会波动很大,甚至说一大堆胡话,别人很难听懂。梦游时患者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应,也很难被强行唤醒。患者虽意识不清,但动作似乎有目的性似的,似乎在从事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发作后多能自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梦游通常出现在睡眠的前1/3段的深睡期,次晨醒来,对晚间发生的事茫然无知,完全遗忘。该病以6~12岁的男孩多见。
事实上,梦游与做梦无关,因为根据脑波图的记录,梦游是在沉睡的阶段并非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人是不会做梦的,因此梦游称为睡中行走可能更符合事实。关于梦游的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仍无法确知。估计可能有以下四方面:
1.心理社会因素 部分儿童发生梦游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日常生活规律紊乱,环境压力,焦虑不安及恐惧情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学习紧张及考试成绩不佳等与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睡眠过深 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3.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4.发育因素 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梦游症的典型病例。
梅某,男,9岁,因发作性入睡后起床活动多次来儿童精神卫生专科门诊。暑假里的某一天,患儿看完电视后,上床入睡,约过1小时,突然起床,开门走到五层搂上同学家门口,停留一会儿又自行回家上床入睡。次日否认有此事,以后常常在入睡后不久,即自行起床,饮水,开抽屉取物,或走到妈妈身边用手抚摸妈妈,口中念念有词,对旁人说话不予理睬,眼神茫然,数分钟后又自行上床入睡,就诊前2天晚11点多钟,患儿又突然起床,提起桶走下四楼,在百米外倒了垃圾,又提着空桶回家,对母亲问话不答,双目直视,口中喃喃自语,摇他的躯体也无反应,后又酣然入睡。次日却否认此事。
最后,谈谈梦游症的治疗,包括两方面:
(一)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 梦游症多发生于生长发育期的6~12岁的男孩,在排除器质性因素的基础上,多与社会心理因素、生活节奏及生长发育因素有关。因此,应首先向家属及患者解释该病的特点及发生原因,解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避免因孩子偶然出现梦游行为而引起焦虑紧张的情绪,以至使梦游症状加重。向家属及患儿解释清楚,只要发作次数不多,一般无需治疗,但发作时应注意看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对正在发作的患儿应将其叫醒或将其引到床上。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的梦游症状会逐渐减少,最终彻底缓解。
2.睡眠卫生教育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日常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高度的紧张状态,注意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使睡眠节律调整到最佳状态;其次应注意睡眠环境的控制,睡前关好门窗,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梦游发作时外出走失,或引起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第三对该症患儿应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其病情的严重性及其梦游经过,以免增加患儿的紧张、焦虑及恐惧情绪。
回答者:lizhonggeng - 大魔导师 十二级 1-5 21:32

梦游(Sleep walking)

梦游症又称睡行症,是指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这类患者一般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半小时。发作时,梦游者在睡眠中突然眼睛凝视起来,但不看东西,然后下床在意识朦胧不清的情况下进行某种活动。下床行走时,周围虽漆黑一片,但患者一般不会碰到什么东西,而且还行走自如。据了解,梦游者眼睛是半开或全睁着的,走路姿势与平时一样,甚至他们还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活动。梦游是一种奇异的意识状态,患者似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他人失去了联系。他们的情绪有时会波动很大,甚至说一大堆胡话,别人很难听懂。梦游时患者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应,也很难被强行唤醒。患者虽意识不清,但动作似乎有目的性似的,似乎在从事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发作后多能自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梦游通常出现在睡眠的前1/3段的深睡期,次晨醒来,对晚间发生的事茫然无知,完全遗忘。该病以6~12岁的男孩多见。
事实上,梦游与做梦无关,因为根据脑波图的记录,梦游是在沉睡的阶段并非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人是不会做梦的,因此梦游称为睡中行走可能更符合事实。关于梦游的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仍无法确知。估计可能有以下四方面:
1.心理社会因素 部分儿童发生梦游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日常生活规律紊乱,环境压力,焦虑不安及恐惧情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学习紧张及考试成绩不佳等与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睡眠过深 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3.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4.发育因素 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梦游症的典型病例。
梅某,男,9岁,因发作性入睡后起床活动多次来儿童精神卫生专科门诊。暑假里的某一天,患儿看完电视后,上床入睡,约过1小时,突然起床,开门走到五层搂上同学家门口,停留一会儿又自行回家上床入睡。次日否认有此事,以后常常在入睡后不久,即自行起床,饮水,开抽屉取物,或走到妈妈身边用手抚摸妈妈,口中念念有词,对旁人说话不予理睬,眼神茫然,数分钟后又自行上床入睡,就诊前2天晚11点多钟,患儿又突然起床,提起桶走下四楼,在百米外倒了垃圾,又提着空桶回家,对母亲问话不答,双目直视,口中喃喃自语,摇他的躯体也无反应,后又酣然入睡。次日却否认此事。
最后,谈谈梦游症的治疗,包括两方面:
(一)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 梦游症多发生于生长发育期的6~12岁的男孩,在排除器质性因素的基础上,多与社会心理因素、生活节奏及生长发育因素有关。因此,应首先向家属及患者解释该病的特点及发生原因,解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避免因孩子偶然出现梦游行为而引起焦虑紧张的情绪,以至使梦游症状加重。向家属及患儿解释清楚,只要发作次数不多,一般无需治疗,但发作时应注意看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对正在发作的患儿应将其叫醒或将其引到床上。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的梦游症状会逐渐减少,最终彻底缓解。
2.睡眠卫生教育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日常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高度的紧张状态,注意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使睡眠节律调整到最佳状态;其次应注意睡眠环境的控制,睡前关好门窗,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梦游发作时外出走失,或引起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第三对该症患儿应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其病情的严重性及其梦游经过,以免增加患儿的紧张、焦虑及恐惧情绪。

在清人王械所著《秋灯丛话》里,有这样的一则记载,笔者将它译成白话如下:

“我的族人某某,经常在睡到半夜时,就从床上起来,开门外出,在村里绕行,不久又回到房中再睡,但自己却不知道
。后来他和亲友从事航海贸易的工作,大家恐怕他以前的毛病又发作,每当在船上睡觉时,就将他绑在床上,时日一久,某夜松懈未绑,他在睡房中又突然爬起来,打开舱门,走进海中,结果被汪洋吞没”。

“又我的亲戚新雇一位姓李的仆人,他在晚上睡觉时,会忽然从床上坐起来,大声吟唱,唱完倒头又睡。大家问他,却只听他鼾声大作,根本浑然不觉。有一天晚上,小偷潜入内宅,刚爬上墙,李某突然从床上跃起高歌,而且还手舞足蹈,如演戏一般。小偷看了大惊,竟从墙垣上掉下来。众人听到声音起床查看,抓住落地小偷,而在睡梦中的李某依依然高歌未歇。”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梦游”(Sleepwalking),第二个故事讲的则是“梦呓”(Sleeptalking)在古籍里不少这样的记载,传统的看法认为“梦游”与“梦呓”是一种“活动的梦”。

“梦游”并非梦,而是“睡走”

所谓“梦游”是指一个人在显然属于睡眼的状态中,从床上爬起来,四外游荡。它虽然可发生任何年龄(只要会走路)的人,但以6岁到12岁的小孩最多见,成人则较少见。

梦游通常发生于睡眠前1/3这段时间内,也就是入睡后两三小时内。梦游的时间因人而异,短的只有几分钟,长的则有半小时或40分钟之久。有梦游倾向的小孩经常只是迷迷糊糊地从床上会起来,反复做一些刻板或无目的的动作,譬如不停地用手捏棉被,然后又倒下去继续睡觉。但有小部分及大人的梦游则“花样”较多,他们会从床上爬起来,到处走动,可能走到屋里的其他房间或走到户外,有的只是单纯的走动,可能走到屋里的其他房间动作,譬如开门、穿衣服、搬动家具,甚至开车(有一个个案在梦游的情况下开车外出,直到车祸发生,才惊醒过来。)梦游者的眼睛是张开或半闭着,但显得无神,不左顾右盼,不过碰到障碍物时,他通常会自动避开。他的动作缓慢而僵硬,有点像机器人。如果他开口说话,通常是语无伦次的梦话,你如果问他“要去哪里”?或“现在几点钟”?他通常不会回答你的问话。没有文献报告说有人曾和梦游者交谈过的案例,但如果你命令他“回到床上去”,则他通常会听命,乖乖地回到床上,继续他的睡眠。如果用力摇醒游中的人,他醒来后,往往有不知置身何地的反应。

梦游者在梦游的时间结束时,通常会自行回到床上继续睡觉,但有时候则随地倒下来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一脸惶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睡在这里,对梦游时发生的事均不复记忆。

梦游有家庭遗传倾向

梦游较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据统计,有15%的小孩最少有过一次梦游的经验,经常性的梦游者则约在1%至6%之间,但在长大后通常会自动消失。成人的梦游症较少,但属慢性(经常性)的较多,且几乎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过梦游的经验。

梦游有强烈的家族倾向,且男性比女性多,同卵双胞胎中若有一个人会梦游,则另一个也梦游的机会相当高,显示梦游可能有遗传因素。有人报告说,有一对夫妇及他们的4个儿女都会梦游,有一次凌晨3点钟全家人不约而同地从床上爬起来,聚集在餐桌前,直到有个孩子不小心撞翻了椅子发出巨响,全家人才清醒过来。

睡眠实验室的观察显示,梦游者多属“深睡者”,他们入睡后,比一般人睡得更沉,较难被摇醒,而且做的梦也较少。有梦游症的小孩,他们有尿床、夜惊(sleep terror)的比率较正常小孩高,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受伤及癫痫的罹患率也较正常人为高。

梦游是在深睡中起而游,所以如果白天太过劳累,或前几夜睡得少,或是在睡前服用镇静剂、安眠药,则当夜睡得越深沉,梦游的机会就越大。

小孩梦游以器质性原因为主

为什么会产生梦游?小孩和大人的原因可能不太一样。但多数小孩的梦游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有关。前面说过,梦游通常发生在非REM睡眠期的第三、第四阶段,小孩子睡眠周期中的这两个阶段较长,如果用脑波测量出小孩的睡眠进入这个阶段后,将他从床上抱起来让他站着,他会自动走来走去,而仍继续“睡着”。小孩的尿床与夜惊也都发生在睡眼周期的这个阶段。因此,小孩的梦游、尿床、夜惊这三者可能有其器质性(organic)的原因,而与心理因素较少关系。

成人梦游较多心理因素

成人的梦游则与心理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成人的梦游多半会喃喃自语,且做出看似“有含义”的重复性动作。专家认为,这些梦游中的外显言行是他内在的.幻觉式的再度经历过去某个创伤事件的表示。

梦游其实是精神解离状态

当我们做梦时,梦中所出现的言语或动作,虽然只是“纯想象”,但在梦醒后,仍然留有依稀的记忆。而在梦游状态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动作虽然是具象的,但在叫醒梦游者后,他却反而没有“丝毫记忆。”这种差别,似乎表示梦游与梦是属于不同的意识范畴,梦游让人联想到的是“解离型歇底里精神官能症”中的“梦游症”。

“解离型歇斯底里精神官能症”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当事者对某段时间内的遭遇都“浑然无觉”,而他的不复记忆,根据精神分析的说法,乃是出于一种心理上的潜抑作用。成人的梦游,也许有些是属于这种解离的歇斯底里精神官能症。

梦游有潜在的危险性

王咸的族人因在船上梦游,结果走进海中,而一命呜呼。梦游者到处走动,有其潜在危险性。一般人相信梦游者可以在高楼大厦的窗缘上漫步而不发生危险,这不是不可能,因为梦游者不知恐惧为何物,自然能如履平地,但如果你在他处于这种危险的环境下“唤醒”他,他清醒过来后,可能会“害怕”得摔下去。另有一种情况是,走在高楼窗缘的他,因不知恐惧,有时会将脚跨出窗外,或撞向墙壁,这些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泰维斯(Taves)曾报告一个14岁的男孩,梦游时从床上爬起来,看看冰箱,然后从家里的后门走出去,走上高速公路,差点被一辆迎面而来的车子撞死,还好只受了点轻伤,认为梦游者绝不会伤害到自己或伤害别人的想法也许太过乐观,如果你看到一个梦游的人,最好是在他还没有踏入危险的环境中就“唤醒”他。

梦呓很少泄露内心深处的秘密

梦呓(说梦话)经常伴随梦游而出现,但说梦话并非梦游者的专利,它比梦游更常见,大人和小孩都有。

古书里记载,三国时代吴国的吕蒙,有一次喝醉酒,倒在殿堂上就呼呼大睡,睡梦中突然张口说梦话,把整本《易经》完全背诵了出来,旁边的人听了都非常惊讶。等吕蒙醒后,大家纷纷追问他是怎么一回事。吕蒙说他刚刚梦见和伏义氏及文王、周公聊天,谈论国家兴亡以及天文地理,吕蒙觉得他们谈的都是《易经》的原理,但却未曾使用《易经》里的一句话,于是他便将易经的全部文字——背诵下来给他们听。如果这是真的,那吕蒙的梦话可能是有史以来最长且条理最清楚的梦话了。

吕蒙的梦话其实是他梦境的一部分,所以他才记得自己所说的梦话。但根据各地睡眠实验室的观察,梦话可以出现在睡眠周期的任何阶段,说梦话时并不一定就是在做梦,梦话通常只是短短几个字,没头没尾,很难了解要表达的是什么,因此称为“梦非不可告人者。所以晚上睡觉时会说梦话的人可以放心,梦话或梦呓很少泄露内心深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