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到兰州:请问,有没有人知道乌鲁木齐的亲子教育情况?多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17:40:08

乌鲁木齐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

--------------------------------------------------------------------------------

乌鲁木齐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06年2月

一、我市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

乌鲁木齐市教育发展“十五”计划实施以来,乌鲁木齐市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市教育工作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基础,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中心,积极探索现代教育规律,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稳步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双语教学民汉合校成果显著,师资队伍素质继续提高,是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

(一)各类教育稳步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在全面完成“两基”任务基础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建设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幼儿园236所,在园幼儿38218人;全市小学共有180所,在校生17377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4210人);初中学校77所,在校生8105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843人);全市普通高中68所,在校生5579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4359人);特殊学校2所,在校残疾儿童568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333人;成人各类培训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机构)201所;高等学校2所,在校生528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03人),学校规模稳步增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高的学校不断增加;市级示范性高中已达到19所,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达到50%以上,在努力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需求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全市七区一县已全部成为国家级或自治区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广大教职员工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育人为首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正在不断提升。

(二)教育投入稳步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任务提前完成

“十五”期间,全市用于教育经费的总投入达到280798万元。2005年,教育的总投入达到70028万元,其中预算内经费达到49221万元,占教育总投入的70.3%,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有效机制。

“十五”期间,全市共投入资金6.06亿元,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小学校舍面积456576万平方米,其中:中小学危房改造投入资金7964万元,完成项目38个,改造危房73767平方米;撤并了教学点30余个,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国办普通中学占地面积达4811706平方米,建筑面积1572463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11.49平方米;小学占地面积达2589139平方米,建筑面积567685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3.27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面积达标率为40%,普通初中体育场(馆)面积达标率61%。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61.8%、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69.1%;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64.7%、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64.7%、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71%;66.7%的普通高中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全市中小学生平均每15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民办学校自筹资金办学,学校占地面积76883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6999平方米,在校生已达2万人。

(三)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继续提高。全市小学教职工10367人,其中专任教师9392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022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7987人,占专任教师的85%,生师比率18:1。中学教职工11548人,初中专任教师5427人,学历合格率99.3%,其中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351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64.8%,生师比率15:1。普通高中专任教师3384人,高中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2375人,学历合格率87.6%,生师比率16:1;从事特殊教育教职工人数162人,其中专任特教教师118人。2003年至2005年,全市培训中小学教师16176人,选派106名干部参加各类培训,126名干部到内地挂职锻炼,接收疆内兄弟地州46名干部到我市学校挂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整体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市中小学实行了全员聘用制。以师德为核心,以提高育人能力为重点,采取脱产培训、上岗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积极加强教师教育。2005年,全市教职工达28194人,较2001年增加1710人。

(四)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大力培养“民汉兼通”人才。“十五”期间,我市把加强双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积极培养“民汉兼通”人才,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全市中小学基本上实现了民汉合校,民汉合校小学45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22958人;民汉合校初中20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9885人;民汉合校高中12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8492人。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市始终把双语教师培训放在首位,制定措施,落实责任,采取脱产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方式,大力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至2005年底,已培训双语教师224人。

(五)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区县政府统筹管理区域内基础教育的责任。从2004年开始,市教育局先后向区县教育局下放了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和短期培训机构的审批管理职责,经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2006年开始将21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移交有关区县人民政府管理,市教育局宏观管理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学校布局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在一些义务教育的“盲点 ”和群众就学不便的地区新建或改建了部分学校。积极按照中央、自治区关于剥离企业社会职能的要求,“十五”期间先后接收企业办学校52所,企业办中小学移交政府管理工作基本完成。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十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先后制定了《乌鲁木齐市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外作业量,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评价观,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申辩权,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和人文精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中小学教学用书管理,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坚持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重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基础,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明确提出德育工作要“管理到位、领导到位、队伍到位”,开展德育达标学校评估工作,全市7所学校被命名为自治区德育达标示范学校,5所学校被命名为自治区德育达标校,14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德育达标校。

(七)学生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小学生巩固率99.8%;初中阶段入学率99.3%,巩固率99.8%,初中生升学率90%;高中毕业生升入高校升学率80%。城市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9.77年,国民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二、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市的教育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为今后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各类教育的发展同全国尤其与发达城市相比,仍相对滞后。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

(一)全市中小学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流动人口子女增加过快,造成教室数量短缺、班额过大。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还没有达到国家有关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校舍和场馆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标准要求,教室数量不足。

(三)少数民族教育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

(四)民办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理念、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办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领导、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亟待解决。

(五)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发展规模、教学质量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六)教师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有了较大提高,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要求,市区教师知识结构有待完善、更新,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七)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作用认识还不充分。学校教师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还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我市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我市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加教育投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发展各种教育服务,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和提高城乡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在全市农牧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达到6:4,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达到85%。稳步发展高等学历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与培训。加大对特殊教育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巩固和发展民汉合校成果,扩大“双语”教学规模,2007年,全市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民汉合校全部实现双语教学,2010年,民汉合校高中全部实现双语教学模式教学。

继续深化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各项改革,积极从满足社会对就学数量的需求向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优质教育服务转变;从单纯追求升学成绩向注重办学效益提高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素质转变;坚持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举。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立素质教育水平评价制度。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互配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建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相互协调、全面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队伍优化的有效机制,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完善办学机制,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引导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多渠道、多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快建立健全贫困生助学制度。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根据城市改造和人口分布变化趋势,调整小学和初中学校布局。进一步调整高等院校和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布局。加快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四、“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我市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要形成中、小、幼各类教育结构和布局合理、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局面;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初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多元化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以及用人制度在内的教育发展机制;初步实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设施在内的教育现代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提升教育对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教育的辐射能力,基本实现学前教育低龄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规模化、成人教育终身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我市教育整体上达到西部省会(首府)城市先进水平。
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

(一)建立学前教育新体制,将学前教育纳入素质教育整体规划

1、2010年,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0%;城区常住人口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0%;全市示范性幼儿园达到幼儿园总数的20%,等级以上幼儿园达到80%。

2、形成以公办幼儿教育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3、积极开展0-6岁幼教一体化建设,不断规范学前教育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巩固、扩大“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1、巩固和提升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农村义务教育免收杂费,积极改善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办学和生活条件,满足农牧区青少年入学的需要,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缴杂费;2010年免缴课本费,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逐步建立健全全市贫困学生助学制度,确保家庭困难学生就学。在贫困地区实行“两免一补”(免课本费、免杂费、补助学金)。

3、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进一步强化民汉合校建设,加快培养“民汉兼通”的高素质人才。巩固和发展民汉合校成果,扩大“双语”教学规模。2007年,全市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民汉合校全部实现双语教学模式,2010年民汉合校高中学校全部实现双语教学模式教学。

4、进一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适度增加普通中小学特教班的数量和辐射点,努力提高残疾少年儿童的入学率,建立特殊教育学生助学金。

5、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建好乌鲁木齐教育城域网。中小学实行计算机联网,全市完成教育信息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工作,使90%以上的学校教室可演示多媒体课件,努力实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目标。

(三)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全市优质高中教育覆盖面达到8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升学率达到95%,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录取率达到85%。通过高中课程改革和创建示范学校,促进高中各校不断更新办学理念,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探索并建立与高中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多种教育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使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达到8:2,2007年达到7:3,2010年达到6:4。同时,积极促进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和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的发展。

加强示范校和示范专业的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办好一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两所自治区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和乌鲁木齐县各办好一所市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同时,各职业学校要集中精力办好1—2个重点专业。各区建设好一所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中心。

2、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信息网络化建设。完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校园千兆网建设项目,建立校园网,实行宽带互联。

(五)协调发展高等教育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步伐。

(六)基本形成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师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类学校的教师学历水平达到《教师法》规定标准,小学90%教师达到专科以上水平,中学90%以上教师达到本科以上文化水平,其中:高中5%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一定比例。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备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有较大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更为合理。专任教师的数量、知识结构基本满足学校的规模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求。继续开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评选,在小学开展中学高级教师、中学开展教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选,提高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热情。

五、“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作用,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设施优先配备。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健全全市教育目标责任年度考核机制,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捐资助教活动,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创设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采取措施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坚持和发展“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筹资体制,积极鼓励个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投资、捐款或集资办学和助学,使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努力增加教育资源,逐步形成教育经费筹资体制。要加大教育经费的监管力度,开源节流、厉行节约,有效利用教育资金,对校舍工程采用招标的办法,对大宗教学仪器和办公用品实行政府采购,做好对教育经费的审计工作。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教育均衡化建设,促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每个区新建2—5所义务教育学校,建2所进城务工子女学校,使中小学学生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达到国家办学标准要求。

(三)加强教育管理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1、通过全面实施校级干部聘任制、考核制、任期目标制、轮换制、职级制等措施,激活干部队伍管理机制。通过交流调整,使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达到优化组合。

2、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考察学习、经验交流、与高校合办教育管理研究生班等措施,不断提高干部的文化素养、业务技能、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培养一支专家型的教育管理队伍;要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提高年轻干部实践管理和理论指导能力,完善中层干部、校级干部竞聘制度,为年轻干部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做到每五年对所有教师轮训一次,逐步改变培训形式,使教师把自身素质提高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教师培训工作要在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文化水平。

4、继续实行教师竞聘上岗,激活和优化教师队伍。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和吸收非师范类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首位,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中。要针对学生特点,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优化教育环境,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结合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推动德育工作开展,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将学生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通过完善德育工作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规范德育工作。

2、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做好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课程的结构改革。

采用各种形式在各族教职工和青少年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和反对民族分裂、非法宗教活动的教育。

(五)继续提高实施义务教育水平

市级主要直接管理好各类示范性学校和重点学校,大部分中小学均交由各区管理,强化区县政府统筹管理区域内基础教育的责任。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提高规模效益和资源利用率。要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强薄弱学校特别是薄弱初中建设,逐步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为学生提供接受素质教育的机会。要注重提高全体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由注重学生单纯地接受学校教育向培养学生获得终身持续发展的能力转变。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建立健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监督检查制度,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提高质量和效益。

(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市、区县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构比例作出合理安排。加大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职业学校建设力度,发挥其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整合职教资源,对跨部门、跨行业、跨类型的职业教育实行优化资源重组;采取积极特殊政策鼓励新办民办职业学校,将部分公办普通高中改为中等职业学校或综合高中。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教育进行有效调节,加强职业教育骨干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加紧建设1—2个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训生产基地;改革培养模式,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建立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有针对性组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职业学校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开设选修课、综合课以及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培养学生掌握直接就业的知识、技能和创业的发展性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立交桥”,满足想继续提高学生受教育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学习型社区和终身学习原则下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要把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实现“教育富民”工程,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在农村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技术课,实行2.5+0.5或3+X学制试点,实行“双证”制度。通过大力发展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回乡初、高中毕业生100%得到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农村致富骨干,重点推广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增大农业科技含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市、县(区)区域共同发展服务,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七)加强成人教育,逐步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进一步加大对成人教育的统筹力度,适当扩大发展规模。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兴办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专业培训班或学校,扩大成人教育对象范围。在市统筹规划下,逐步实现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协调衔接与沟通,构筑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立交桥”,逐步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八)优先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质量

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影响到我市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继续进行学校布局的调整,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并加大调整后学校改造的力度。为适应高考科目改革的要求,使少数民族学校汉语和英语授课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加大“双语”、“三语”师资培养力度。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全国“HSK”考试,要求各学段教师达到市教育局提出的相应标准。

切实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努力办好疆内初中班。2006年以后将保持每年1500人的招生规模。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发展民族教育。

(九)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网、卫星视频传输系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资源,建立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按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健全专用教室,实现“校校通”。2010年建成功能齐全、覆盖全市中小学校、在全自治区处于领先的教育城域网。全市完成教育信息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工作。全市中学全部建成校园网,85%以上的学校建有完整的校园网,城镇中小学90%的教室有多媒体设备,农村中小学80%的教室有多媒体设备。所有中小学都能接入互联网,实现每10名学生一台电脑,提高中小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搭建中小学信息资源平台,建成内容丰富、共享共用、覆盖全市的教育资源库。全市所有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所有教师都能基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广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普遍提高。

(十)坚持依法治教,保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针,坚持依法治教,切实把各级各类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各项教育法律法规,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妥善解决教育热点问题。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市安委会各项安全生产工作部署,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安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