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人才市场:谁知道哪儿有小学数学三年级(5册、6册)教学反思和总结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6 16:09:39
回答满意者,可追加高分~~~~~

课件标题:"可能性"教案 —— 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
课件说明:

教学内容:可能性(三年级)
教学目标:1、根据生活经验及实践活动,初步接触统计思想,对事件的可能性做出相应判断。
2、有根据、有条理地说明理由,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师)彩色铅笔4支,黄白球各3只。
(生)黑白棋子数枚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 摸笔游戏
(1)师: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有红、黄、蓝、绿4支不同颜色的铅笔。如果闭上眼睛从中任意摸出一支,你猜猜会是哪支笔?
情况一:学生猜测。师:你能肯定是你猜的那支吗?
(如学生说肯定:那你上来摸一摸)
生表示不肯定。师:那可以在回答前面加上一个什么词?
(指答2人)板书:可能
情况二:学生直接说到可能是*支
大家发现他用了个什么词?(可能)
师:摸到的这只笔有几种可能?(4种)为什么?(指名)
师:就像大家说的那样,4支笔都不同,不能确定到底会摸中哪支,因此碰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我们就得用上(指板书)“可能”这个词。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
(2)再看这4支笔,我可能摸出黑色的吗?(不可能)
能肯定吗?所以用上“不可能”这个词。(板书:不可能)
你为什么这么肯定?(生答)
除了不可能摸出黑色的外,还有什么不可能?
(3)刚刚是4支不同颜色的笔,如果换成全是绿色的,我任意摸一支,会是什么笔?你能确定吗?那可以用上一个什么词?(学生答肯定)师:肯定也就是一定。(板书:一定) 为什么一定?
2、小结
碰到不确定的情况我们用“可能”,碰到确定的情况就用“不可能”或“一定”。它们就是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
3、联系生活
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怎么样?
我要和朋友们一起去爬山,需要准备些东西。有(出示小黑板)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用?
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你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
生答。(在小黑板上作记录:一定打√,可能打o,不可能打╳)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你能举些例子吗?
师:老师先来:比如“可能”:明天可能下雨,可能不下雨。
再比如“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还有个“一定”:如人一定会老。等等。
师:可以两个人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师:下面可以选这三个词中的任何一个来说一句话。谁先来?
指名三、四个。
同学们懂得真不少。下面我想和大家再来做个游戏,好吗?
二、自主探索
(一)相同个数
1、老师这儿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我把它们放进盒子,任意摸一个,你猜会是什么球?(生说)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谁大谁小?
那就让我们来摸一摸并记录出结果,为了让人一目了然,可以设计一个统计表。(出示表格)每次摸出的结果用什么方法记录比较方便。(划“正”)我请一位同学上来记录。10位同学分别上来摸一摸。(指名记录)
2、活动
3、游戏结束,我们来看一看记录结果。(填写总次数)
从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摸到的次数差不多)
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两种球个数一样多)。
4、也就是说两种球的数量是一样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差不多。
(二)不同数量
1、如果现在我拿掉2个白球,剩下3个黄球和1个白球。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对了,也有2种可能)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一些呢?(生猜)。你们猜得对吗?下面就让大家自己用游戏来验证。每小组都发有一个盒子,装有数量不同的黑白棋子。小组组织每个人轮流摸一摸,总共摸20次。还用划“正”字的方法。由记录员记录结果并填写表格。各小组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
2、活动。
3、全组交流小组记录结果。
师:下面请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情况。
小组汇报,师填在小黑板上。
师:这些就是各小组的结果。仔细观察表格。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小组讨论一下。
(数量多的被取出的可能性大)板书:可能性大小。
那么你觉得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与数量的多少有关)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像这样的可能性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抽奖。
(三)联系生活
1、师:某商店门口的广告这样写道:(出示小黑板)
一顾客得了一张奖券,他抽奖的可能性有哪些,可能性的大小会出现什么情况?小组讨论一下。
生汇报。
2、同学们这个暑假一定想去旅游吧?现有三座美丽的城市供你选择。(出示小黑板)哈尔滨,位于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
杭州,位于我国中部,四季较温暖。
海口,位于我国南部,炎热湿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中这三座城市,哪个城市下雪的可能性最大?哪个城市下雪的可能性最小?
你们想选择哪个城市去旅游呢?(生发表意见)
希望你们的旅游愿望能实现?
三、课堂总结
师:生活中会碰到很多可能性的事件,我们应该及时地了解,认真思考,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如有时间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发表。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要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就更了不起了。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了!

教学设计意图
一、猜笔游戏导入。自然地让学生对可能、不可能、一定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知道了它们就是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又联系生活,以帮老师忙的例子让学生对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件都作出较正确的思考与判断。进而联系生活用这三个词说句话,对学生就能想得多了。
二、师生共同探索相同数量两种球摸出的可能性的大小。这一环节就以划“正”字填写统计表的形式出现,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作了示范。从游戏结果中发现规律,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多少有关。
三、学生自主探索不同数量两种物体摸出的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游戏,分工合作,体现了小组合作机制。由学生先做统计后,老师汇总各小组结果,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规律。
四、联系生活,将课本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加深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
和对可能性大小的情况的判断。
选择旅游城市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再次巩固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结束了全课。

教学反思:
在教学可能性的三种情况这一环节较为顺利,在联系生活的那个爬山的例子中,有一件准备物品:洗浴用品,引起了学生的不同意见,若更换一个其他的,讨论结果没什么非议的,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的一些误解,也不偏离原教学目的。
接下来是让学生上来摸摸黄、白球的环节。学生摸出的两种球的次数有些差别。容纳感学生难于在游戏结果中发现正确的规律,我没能很好的作处理,还继续摸了几次,有些想急于补救之嫌。但结果并未能如我所愿,难于收场。我就草草结束。就问学生:你觉得三个黄球和三个白球摸出的可能性谁大谁小?学生答:应该一样大。师:“为什么一样?”生答个数相同。我可以再结合游戏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可能性,知道可能摸出来的情况差不多,也可能差一点,这更说明了可能性的问题。
到了学生自己通过游戏验证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张汇总表,设计得不太好,不太能让学生一下子看出共同点,因此学生发现得困难,说得也就不太清楚了。对他们发现可能性大小与数量有关起不了好的帮助作用。
课堂中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或表扬肯定的评价不多。

小学数学三年级 教学反思
璧山实验小学 徐迎春
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曾经教过王元林,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案例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 王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越来越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生,下面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为例作简要分析。
[教学设想]
本案例教材选自浙江省编六年制第6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面积的基础。“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一内容,可算是小学数学观摩课的“传统节目”了,多年来,上这一课时,老师们基本上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为此精心设计了教具。这堂课老师没有让学生直接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动手操作来得出它们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而是用一组不同的物品和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感知周长,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然后自然而然的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周密性与概括性,又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不必花费时间去演示、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得出过程。

[课堂实录]
一:感知周长
1、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示)

请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选择相同图形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选五角星的最多,月牙形的其次,圆形的再次,无人喜欢长方形、正方形。)
2、 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
生: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生: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3、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是从周长的名字中想到的。周就是“四周”的意思,“长”就是“长度”。“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4、师:有不同的想法吗?(生:没有)。
5、师: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一生指)
6、师:每一小组都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的长度,然后派一名代表指给全班同学看。(学生演示)
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1、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请独立思考。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
1 生1:用尺量
2、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3、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4、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5、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6、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 2
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7、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8、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9、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
3
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师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10、师:行吗?
生:行。
4
生1:量三条边,再加起来。
11、师:行吗?
生:行。
5.
生:把每边都量出来,再加起来。
12、师:行吗?
生:行。
6.
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
7.
生:可以先用绳子围一圈,再用尺量。
13、师:刚才大家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能不能根据各自所用的方法把这些图形和物品分分类?
(学生认为钟面、树叶和月牙形的比较特殊,要用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其余的都可以用直尺量出周长。)
三:探究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呢?
生1: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一条边长,乘4就可以了。(板书:边长×4)
2、师:如果量出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生:5×4=20(厘米)。
3、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4、师:也就是长+宽+长+宽(板书)。如果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就是:6+4+6+4=20(厘米)。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5、师:长×2+宽×2。即:6×2+4×2=20(厘米)。
生:行。
6、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7、师:那么怎么计算更简单?
生:(长+宽)×2 ;教师板书
四:操作练习
(1) 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2) 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3) 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五:总结(略)
[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过程,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精心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努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本节课我努力使传授过程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七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课件标题:《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课件说明:《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
湖北省公安县实验小学(434300) 雷雨田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一节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第1课时,本课学习内容主要是认识图形,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测量等方法,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教学设想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其重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且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和区别。教学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遵循几何图形教学的基本程序与规则,设计上主要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视屏展示台等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同时也结合实物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等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多种教学形式的变换,直观、生动、形象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充分发挥多媒体组合教学优势,让学生学的积极、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1、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及视屏展示台,能清晰地揭示正方形、长方形的概念及特点,灵活性强,操作方便,这是其它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有利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画长方形、正方形,从实物表面中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图形,再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实践性强,可见度大,有利于学生区别长方形、正方形。
3、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展示等电教手段的应用,加快了学生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速度,增大了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分解表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归纳。
3、关键: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从而获取有关图形的感性材料,提高认识。

五、教学媒体运用情况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复习:电脑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何特点?长方体有何特点?
2、师生同步操作
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剪下来,提问:剪下来的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指名)
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究竟有何特点?
(二)学习新知
a、认识长方形
1、初步认识长方形
(1)(投影)用长方体实物的一个画面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
(2)①电脑逐步显示画的过程,边画边讲解。
②长方形是长长的,方方的,所以叫做长方形。
③摸一摸长方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平平的面)
④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每一条线段都叫做长方形的边,所以长方形有4条边,也是四边形。
(依次闪动每一条边)板书:四条边
⑤摸一摸长方形的边有何感觉?(直直的边)
⑥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直的。
(依次闪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并演示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的过程)板书:四个直角
(3)长方形边的特点
①猜一猜,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②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小组动手、合作试试。
③汇报活动情况
④电脑演示长方形上下对边移动重合,左右对边移动重合。
⑤小结长方形特点。

上下两条对边相等
4条边 两组对边相等
4个直角 左右两条对边相等

b、认识正方形
1、投影。用正方体实物的一个面,画出一个正方形平面图。(电脑显示画的过程)
2、4人一小组自学正方形特征,合作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4、老师小结正方形特征。(边讲解边操作演示)
①正方形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叫做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②正方形也是由四条线段围成,每一条线段也叫做正方形的边,所以它是一个四边形。(依次闪动每条边)板书:四条边
③展幕演示,4条边的重合过程。板书:四条边相等。
④正方形也有四个直直的角。(依次闪动每个直角)板书:四个直角

4条边 四条边相等
4个直角

c、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各有何特点?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何异同?
(三)总结新知
七、形成性练习

附: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上、下两条对边相等

四条边

四条边 四 四条边相等 4个直角
附: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