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城市通票:同声传译员请进。向您求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3 06:14:50
我四年前过大学英语六级,以后未参加任何英语等级考试,现今水平应相当于专业八级,或托福600以上。我现立志成为同声传译,请问应使用什么教程?花多少时间?用什么方法?要注意什么?等等,越细越好。开玩笑者请勿进。
一楼的回答只是说同传是做什么,有多苦,要注意什么有多受欢迎,我想知道的是怎么开始,中途怎么做,又怎么达到最后目标。

我四年前过大学英语六级,以后未参加任何英语等级考试,现今水平应相当于专业八级,或托福600以上。我现立志成为同声传译,请问应使用什么教程?花多少时间?用什么方法?要注意什么?等等,越细越好。开玩笑者请勿进。

我想知道的是怎么开始,中途怎么做,又怎么达到最后目标。

在这不可能说得太详细,我先简单地给你作如下回答:
1)目前国内能找到的同传方面的专著不超过3本,而且
参考价值很一般。有一本最新的同传专著即将由武汉
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应该在今年上半年。两位作者
都是我的朋友。但是你留意一下。现在市面上可以买
到的比较好的书是张维为的《英汉同声传译》,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需要有关书籍的话可
以和我联系。
2)给你介绍一个我认为水平最高的英语学习网站,那儿
有不少的专业同传译员,webmaster就是其中之一。
你去把那儿的老贴全部看完,我敢说你一定会学到很
多很多东西的。www.bilinguist.com
3)现阶段你要坚持不懈天天接触汉语和英语,双语齐
下。提高自己的汉语修养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英语要大量(大量的意思是每天至少要达到3个小时
以上)做听音练习,尽快达到主要电台的广播新闻类
节目能一次就听懂90%以上。多去外交部的网站,联
合及其相关机构的网站应该了如指掌。
4)英语有了很好的基础之后做铜川需要的的是专业技能
训练,简单点说就是能边听边译,这一习惯的培养是
最难的。从明天早上开始起,有机会就做原语重复练
习:看电视,听收音机,MP3等等都可以。

这个问题太大,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详谈。我从张维为的书中抄一段给你看看:
学习英汉同声传译的先决条件:中英运用比较自如,能流利阅读外文报刊、听懂外文新闻广播,能用外语流利地对话、交谈甚至演讲,口齿清楚,心理素质好,反应敏捷,勤奋好学,知识面宽等等。

有时间再交流。

祝你成功!

参考一下吧:
所谓同声传译,顾名思义,即基本同步地实现对讲话者发言的口译,多用于国际会议、专业研讨会等场合。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在同传箱里戴着耳机,接听会议发言,并通过话筒将口译文同步传达给听众。

▲主人公笑言在英国进修时和学生交谈

在大多数人眼里,同声传译是一份神秘、“含金量”很高的工作。据说一年做100天同传的话,年收入能达到50万元以上。问题是,这只金贵的饭碗不大好拿,能胜任这份工作的人不多。像在厦门,做得比较好的同传人员屈指可数,每年厦大外文系大概培养出2-3个能胜任这个工作的学生。日前,记者采访了厦大外语系老师、兼职同传翻译的笑言,感受了同传工作的酸甜苦辣。

不熟悉口音就出洋相

别以为同传只要在会场上耍耍嘴皮子就可以了,要知道,为了开会的这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提前好几天他们就要早早“做功课”:盯牢会议主办者要背景资料,抓紧熟悉与会议搭界的专业词汇——到了现场再想“临时抱佛脚”,那可真是要出“洋相”的!

“特别是科学家们的学术会议,拿到他们的讲稿非常重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科学家的一场讲座可能才两三个小时,但那浓缩了他们长年累月的专业积累,作为外行的同传翻译,如果没有事先准备,怎么可能准确传达他们的行业知识与见解?”笑言解释道。

除了事先拿到讲稿或相关资料,熟悉演讲者的口音也非常重要。一般,笑言会跟主办方说好,演讲者一进场就要提醒她一下,在演讲者从会场大门走到讲台之前,她会上去跟演讲者交换名片、随便聊聊,在这短暂的两三分钟内,摸清演讲者的口音。1997年第一次做同传时,她还不明白口音的厉害,参加一场由国家煤炭部主办的洁净煤技术国际研讨会差点出问题。笑言为一位西班牙口音的煤炭专家做翻译,之前不懂得抓紧时间了解该专家的口音,上场后才发现问题很严重:那位专家的西班牙口音实在太重了,重到台下的与会者有很多人不知道他说的是英语!那场同传笑言绷紧头皮,磕磕绊绊地应付下来。之后,笑言对口音真正重视了起来,回到学校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也开始注重口音的训练。每次做完同传,如果主办方允许,她会借来现场录的演讲磁带,回去放给学生听。

工作经常累到虚脱

同声传译一句话翻译完,一般与原话说完仅隔3秒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旦坐到翻译席上,你就能体会“同传”是怎么既拼脑力、又耗体力的了——紧盯发言者的口形,凝神细听讲话内容,做笔录,要在瞬间译成汉语,传递给戴耳机的听众。耳听、眼看、手记、嘴说几乎在同一时间进行,难怪同声传译员有时被戏称为“精神分裂者”。另外,同传人员体力也要扛得住——平时干坐半天也已经够累的了,而他们要耳朵、嘴巴、大脑互相配合着“高速运转”,更是“烧”得快。工作强度如此之高,难怪每次“同传”总要配备两三名译员,大约20分钟换一次班。

让笑言至今难忘的是一次关于环境、安全与健康的国际会议,到最后一场,是一位专家的演讲,总共有80多页的资料,笑言和另一位搭档本来已经过目多遍。可没想到,由于特殊原因,该专家临时决定换稿。那天中午,专家现场准备资料、制作幻灯片,笑言和搭档不敢大意,午饭也不去吃了,啃着面包跟专家现场准备。最后整理出来,新的幻灯片也有40多页。那天下午的同传结束后,笑言完全处于虚脱状态,腰酸背疼,动都不想动,神经还是绷得紧紧的,无法放松下来,听到别人说话就条件反射般想着怎么翻译,晚上回去都不敢自己开车,改成打的。

被忽视的“透明人”

同传所在的翻译席其实是一个隔音的“箱子”,埋头在里面工作几天也少有人会注意到他们,尽管他们在那里高度紧张地翻译。笑言戏称同传是被忽视的透明人。因此,一场会议完毕,有的会议主席懂得示意在场听众鼓掌向同传表示感谢时,笑言他们就会深受感动。再累,也觉得很欣慰。“理解万岁”这四个字,对同传也适用。

同传“三怕”

回顾自己8年的同传经历,笑言总结出做同传工作最怕的三个问题:笑话,名字,口音。

翻译笑话是最头疼的。听英语,笑话最难懂,很多笑话牵扯到许多文化、历史、名人的掌故;或是各地的风俗人情。有时听懂了,翻译成中文却很无味。因此,许多笑话只能意会而已。然而,笑话如果没有翻译出来,场面会比较尴尬:明明听得懂英文的与会者哄堂大笑,听了你的翻译,中国或其他非英语国家的人却不笑,现场的对比鲜明,不理解的人就赖同传没翻译好。笑言就碰到过一个演讲者讲了段笑话,她听着英文版的都觉得不好笑,翻译成中文的效果就更糟糕了。还好,那些懂英语的听众都没笑,她的压力相对小一些。所以,遇到重要场合,如果演讲者的笑话实在不好笑,为了不让对方尴尬显得不礼貌,有些同传就这么对听众说:“接下来是一个笑话。1、2、3——笑!”

名字也是一个冷门。在编的与会者名字一般都在名单上,不成问题;就怕会上提问者的名字,比如日文的名字,在现场又不可能给你时间查询人名字典。笑言就曾被一个“山田珍美子”难住了,回家后才去查字典,发现自己翻译错了,但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

还有口音,国际会议上什么样的口音都会出现,印度口音、日本口音、斯洛文尼亚、肯尼亚口音……难度大小各异,非常考验同传的功力。

链接

如何成为同传工作者

同声传译员需要具备过关的双语能力,不仅英语,中文的表达更重要。要能做到“听到-脑到-口到”,听到什么就能翻译成相对应的语言。另外,要掌握双语转换的技巧,最好经过专业的训练,培养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目前厦大每年有两期的口译、笔译资格认证训练与考试。入行者需要通过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同声传译,每年5月和11月分别进行考试。另外,从今年11月开始,我国外文局将正式组织同传的认证考试工作,我国的同声传译工作者也将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职业现状和前景

目前中国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严重不足,缺口高达90%以上。国内真正具有国际同声传译水平的人并不多,大约不会超过40人,而加入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的全国不超过10人。在厦门举办的国际会议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比起来,相对较少,同传的市场需求也相对较小。据悉,在厦门做同传,税前收入为每人5000元/天,上海的同比价格是1.2万元。在厦门,专职做同传的人较少。因为入行门槛如此之高,能胜任同传工作的人极少,同声传译已被列为紧缺人才之一,学得了这个本事,不愁没饭吃,前景自然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