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弹弓在国内卖吗?:雷锋的战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7 15:03:50
越少越好
很急用

雷锋生前四战友深情缅怀雷锋
  今天,南京科技会堂承载了太多太浓的热情。上午9时30分,《雷锋精神永恒》展览正式开展,来自各行各业的近千名观众,带着怀念和崇敬,走进了科技会堂。此时此刻,家住南京高淳县的雷锋生前的四位战友,都在追忆着雷锋的音容笑貌。昨天下午,他们相聚在“雷锋团”原副团长张典煌的家中,每个人都带来了悉心保存着的雷锋的照片、纪念雷锋的书籍。

  四位在宁的雷锋战友是:原“雷锋团”副团长张典煌,雷锋牺牲时,他任雷锋生前所在团某排排长;原“雷锋团”副政委夏孝栋,雷锋牺牲时,他任雷锋生前所在团宣教股股长,雷锋牺牲后不久,他调任“雷锋连”副指导员,直接负责雷锋事迹整理和宣传工作;雷锋牺牲时任团保卫股干事的赵敬施;雷锋牺牲时任雷锋生前所在团某排副排长的陈坤金。他们四个均在80年代初期转业回高淳县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

  如果不是“雷锋展”的举办,雷锋在宁的四位战友记忆中的雷锋故事也许会被尘封更久。四天前,记者获悉“雷锋展”巡回到南京的消息后,随即与抚顺的雷锋纪念馆联系,希望寻找到雷锋在南京的战友。雷锋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终于查找到90年代初的一份留言,那是夏孝栋在参观纪念馆后留下的怀念雷锋的话,落款是雷锋在江苏高淳的战友夏孝栋。记者随即赶往高淳县,经过连续两天走访,终于在距县城二十公里远的一个小山村里,找到了已从高淳县统计局局长岗位上退休5年的夏孝栋。从夏老那里,记者又找到雷锋的另外三位战友。四位老战友从记者的介绍中知道了“雷锋展”就要开展的情况,共同的怀念,使得他们相聚到了张典煌的家里。

  四位老战友,在一起讲述了很多很多的雷锋往事,也讲述了很多他们遭遇过的无奈与尴尬。1962年雷锋牺牲以后,他们曾在家乡的中小学向孩子们讲过雷锋的故事。但从1982年他们陆续从部队转业回到高淳后,他们却没再作过一场报告。

  夏孝栋告诉记者,1982年,他从“雷锋团”转业到高淳县工作。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熟悉他的人会问一个共同的问题:“雷锋事迹是不是真的?雷锋日记是自己写的还是别人替他编出来的?”他一次次地说,他和雷锋在同一个部队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和他有过许多次的接触和交往,也有过多次面对面的交谈,还陪同他作过多次报告。雷锋牺牲后,他被调任雷锋生前所在连任副指导员,从那时开始,他整理雷锋的日记,整整宣传、学习雷锋18年。雷锋的事迹全部是仔细调查、核实过的,从雷锋108篇日记中摘要选编出的《雷锋日记》,只改正了一些错别字,内容是绝不允许作任何修改的。 听者有的感叹,有的将信将疑。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闻听他说这些往事时,将信将疑的人越来越多。夏孝栋开始感到心里有点沉闷,但当公共汽车上无人给老弱病残者让座等现象越来越普遍时,他开始怀疑自己说的雷锋故事还有没有人愿意听。于是,他不再多说,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并尽自己的能力,给需要关心与帮助的人送去温暖。

  今年65岁的陈昆金,时时以雷锋为榜样,要求自己做好事,然而在做好事的过程中,他也常常遇到一些令他尴尬不已的局面。他说,上班时,他常常亲自打扫办公室的地面,好多同事不解地问,现在有清洁工,你干嘛还要扫地?而不久前的一个傍晚,他经过牡丹路时,突然遇到一个小学生被人撞伤后跌倒在路上爬不起来,便上前把学生扶起来,并将其送回家中。谁知学生的家长却立即以怀疑的眼光盯着他,直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这个老头儿撞伤的?幸好小孩子挺老实,实话实说,可是该家长还是半信半疑。陈昆金再也忍不住了,对该学生家长说:“我叫陈昆金,曾是工商局局长,你有什么事,来找我就是了。”后来家长了解到,的确不是他撞伤孩子的。家长感到心里有愧,便买了老酒与“红塔山”香烟给他送去了,结果被他原封不动给退了回去。他对记者说,当年雷锋做好事,总是不留姓名,可现在倒好,有时做了好事必须留下名字,不然,麻烦就可能找上门来。 “许多人不理解雷锋,以为雷锋出名是因为他出了车祸,逝世了,其实雷锋生前在部队就已经是个‘名人’了。”年纪最大的张典煌对记者回忆说,当年雷锋入伍时,曾作为新兵代表讲话,他的个儿虽然不高,但声音洪亮,尤其是其胸前挂着的一枚枚入伍前获得的各种奖章,令好多战士心中好生羡慕。转业回到高淳后,也常有人问他有关雷锋的事迹是不是真的,他总是与人一一辩解。

  四位老人都说,雷锋是一个很可爱的人,谁见到他都会喜欢。他做的,更多的是平凡至极的好事,这些好事,当年每个人都可以做,现在每个人也可以做,但恰恰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人人又不容易坚持做下去。 四位老人还说,他们一定会去看“雷锋展”,但他们希望静悄悄地去,静静地陪一陪已离开他们39年了的好战友———雷锋。(扬子晚报)

  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 --雷锋

雷锋在日记中写到:“学习刘思乐,甘当革命的螺丝钉。”这位值得雷锋学习的刘思乐是何许人,现在何处?当记者得知刘思乐就在河南孟州市时,就赶过去采访。

3月3日下午,记者赶到了孟州市,采访了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了20多年的雷锋的老战友———如今已65岁的刘思乐老人。

刘思乐已经是65岁的老人,虽然头发已经白了一大半,却脸色红润,精神矍铄。提起雷锋的故事,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48天里结下的情谊

1962年2月,刘思乐在沈阳军区的英模报告团里和雷锋相识,并一起度过了48个日夜。在这48天里,他有幸和雷锋住在同一个房间里,白天他们一起去演讲,晚上两人则促膝谈心,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如何才能尽自己的力量做好事、帮助有困难的人?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和雷锋有过深入的探讨。

平凡中默默奉献20多年

1979年,刘思乐转业回到了家乡现孟州市。回到家乡后,刘思乐没有留在市里,而是主动请求到当地条件最艰苦的石庄乡工作。在偏远农村,他定下心来,一干就是13年。他先后分管过6项工作,其中有4项曾经在全市中名列前茅。在担任乡经联社和工业公司经理期间,刘思乐管着全乡12家企业,他却没有让企业给自己办过一件私事,没在任何一家企业里报销过一分钱。

1992年,刘思乐调到了孟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持工作。在他主持这里的工作期间,孟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连续10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集体”,2000年,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得了“关心下一代”荣誉奖章。

今年,他完全退了下来,但他还是闲不住,不顾年岁已大,依然忙着为各中小学的学生作报告。据了解,40多年来,刘思乐共为学校和部队作报告达1300多场。

好事不要总做在面上

刘思乐说,现在许多人做好事希望让别人知道,更企盼着能够得到领导的表扬、单位的重视,而雷锋当年做好事,却总是想方设法让别人不知道。在部队时,雷锋一个月只领8元钱的津贴,却将7元攒起来,悄悄寄给灾区以及有困难的战友家里,做了好事也不留姓名,是部队里下

好友王大力

曾任雷锋班班长、排长的薛三元
雷锋生前战友刘树田
还有乔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