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大叔和叶子吃饭:什么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2 17:56:09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冷原子

极底的温度下,遵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规律的粒子都凝聚到能量最低的态上。是在动量空间的凝聚

这一结果是早就被玻色-爱因斯坦语言,最近这些年得到了实验验证。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9日宣布,将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以表彰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埃里克·康奈尔1961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90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头衔,现就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卡尔·维曼1951年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1977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博士头衔,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沃尔夫冈·克特勒1957年出生于德国的海德堡,1986年获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物理博士头衔,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教授。

??据光明日报,上世纪初,在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的研究中诞生了量子概念,光的量子被称为光子。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玻色提出黑体辐射是光子理想气体的观点,他研究了“光子在各能级上的分布”问题,以不同于普朗克的方式推导出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他将这一结果寄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意识到玻色工作的重要性,立即着手这一问题的研究。他于1924和1925年发表两篇文章,将玻色对光子的统计方法推广到某类原子,并预言当这类原子的温度足够低时,所有的原子就会突然聚集在一种尽可能低的能量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物理系统被认为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有关。1938年,伦敦提出低温下液氦的超流现象可能是氦原子玻色凝聚的体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才真正引起物理学界的重视。

??除了用于解释超流和超导外,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一概念已经扩展到物理学的很多领域,如半导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学以及基本粒子物理学等。虽然超流和超导等都显示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的存在,但这些系统都很复杂,凝聚现象只部分地发生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中的强相互作用也使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表现得不那么明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理学家发展了很多弱相互作用玻色系统的理论,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和黄克逊在这方面做了很出色的工作。然而这些理论在1995年之前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由于气体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弱,更接近于爱因斯坦提出这一概念的系统,同时也使得理论与实验的比较变得容易。在气体中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成为物理学家长期的梦想。

??1995年6月,维曼和康奈尔的研究组在铷(87Rb)原子蒸气中第一次直接观测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几个月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沃尔夫冈·克特勒研究组在钠(23Na)原子蒸气中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此后,这个领域经历了爆发性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已有近30个研究组在稀薄原子气中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其中包括日本的三个研究组。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所具有的奇特性质,使它不仅对基础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都让人看到了非常美好的应用前景。凝聚体中的原子几乎不动,可以用来设计精确度更高的原子钟,以应用于太空航行和精确定位等。凝聚体具有很好相干性,可以用于研制高精度的原子干涉仪,测量各种势场,测量重力场加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等。原子激光也可能用于集成电路的制造,大大提高集成电路的密度,因此将大大提高电脑芯片的运算速度。凝聚体还被建议用于量子信息的处理,为量子计算机的研究提供另外一种选择。随着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研究的深入,谁敢说它不会像激光的发现那样给人类带来另外一次技术革命?

??我国在这一领域工作的物理学家大多从事理论研究,在国际上发表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成果。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北京大学等单位也正从事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在激光冷却以及原子囚禁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然而离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尚有一段距离。这与我国在这个领域长期投入和积累不够有关。在这领域,我们已经失去了争取在国际上占有领先地位的最佳机遇。然而这个领域是我国不能放弃的一个领域,它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基础性实验室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使我国尽快赶上国际水平。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一直是世人所公认的最高荣誉奖项。 在它的六个奖项中,物理学、化学和医学(或生理学)奖尤为引人注 目。下面仅就自己所熟知的领域谈谈物理学奖的概况。今年是诺贝尔 奖颁发百年纪念,因此这次物理学奖的颁发被人们认为有着特殊的意 义,Nature、Science以及各种媒体都先后聚焦于10月9日。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MIT)的Wolfgang Ketterle和科罗拉多大学JILA研究所的Carl Wieman,Eric Cornell因实验上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简称BEC) 现象而分享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位获奖者,从左至右分别为Ketterle, Cornell和Wieman BEC是物质的一种奇特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 像单个粒子一样。打个比方,练兵场上的士兵刚解散不久,突然指挥 官发令“向东齐步走”,于是所有的士兵像一个士兵一样整齐的向东 走去。如果将士兵缩小到原子尺度,以至于分辨不出谁是谁,我们便 看到了“BEC”。那为什么冠以玻色-爱因斯坦的名字呢?有这样一 段插曲。 1924年,年轻的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寄给爱因斯坦一篇论文,提出 了一种新的统计理论,它与传统的统计理论仅在一条基本假定上不同。 传统统计理论假定一个体系中所有的原子(或分子)都是可以辨别的, 我们可以给一个原子取名张三,另一个取名李四……,并且不会将张 三认成李四,也不会将李四认成张三。基于这一假定的传统理论圆满 地解释了理想气体定律,可以说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玻色却挑战 了上面的假定,认为在原子尺度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区分两个同类原子 (如两个氧原子)有什么不同。接着,玻色讨论了如下一个问题(这 个问题所有高中生都做过):将N个相同的小球放进M个标号为1,2,…, M的箱子中,假定箱子的容积足够大,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在此问 题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统计相似的作法,玻色便得到了一套新的统计 理论。 玻色的论文引起了爱因斯坦的高度重视,迅速帮玻色译成德文发 表。随后将玻色的理论用于原子气体中,进而推测在足够低的温度下, 所有原子有可能处在相同的最低能态上,所有的原子的行为像一个粒 子一样。后来物理界将这种现象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值得注意 的是,这里的“凝聚”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 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 爱因斯坦的预测引起了实验物理学家的广泛兴趣。然而实现BEC 的条件极为苛刻和“矛盾”:一方面希望达到极低的温度,另一方面 还要求原子体系处于气态。实现低温的传统手段是蒸发制冷;而朱棣 文、Cohen-Tannoudj和Phillips发展的激光冷却和磁阱技术是另一种有效 的制冷方法,他们三人因此分享了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 Nosanow和Stwalley证明在任意低温下处于自旋极化的氢原子始终能保 持气态,则为实现第二个要求提供了希望。 但遗憾的是,众多的实验物理学家将自旋极化的氢原子气体降温, 并未观察到BEC现象。于是Wieman和Cornell开始将兴趣转向碱金属原 子气体,1995年,他们将铷原子限制在磁阱中进行激光冷却首次成功 的观察到原子气的BEC现象。同年,MIT的Ketterle也在钠原子气中实 现了BEC。BEC的实现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还可能在 “原子芯片”和量子计算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今年的诺 贝尔l物理学奖授予Wieman、Cornell和Ketterle以表彰他们在BEC实验 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Ketterle在纳原子气中实现的BEC,图片引自 MIT的BEC网页 从实现BEC的历程来看,有以下两个必备的客观条件:首先是理 论准备(玻色和爱因斯坦的工作),其次是实验手段的进步(朱棣文 等人的工作)。剩下的就是个人的素质了,要有眼光,走对路(Wieman、 Cornell和Ketterle选择碱金属原子气体作为冷却的对象)。这样看来, 诺贝尔物理学奖似乎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因此有人就会问为什么中 国内地就没有出现诺贝尔奖呢?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宗旨是:“奖给在物理学领域内作出最重要的 发现或发明的人”。从这一宗旨来看,目前内地的实验条件远远达不 到产生诺贝尔(实验)奖项的条件,在理论工作领域出现突破可能相 对容易一些,但这些突破必须是重大的原始创新,它实质上是科学气 氛于科学精神的产物,以下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思想开放,不迷信权威。创新就是要打破某些已有的定论,因循 守旧,盲从权威是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太多的 苦难以及封建思想的残余,以至于思想里保守成分多,权威意识过强, 传统教育中以循规蹈矩为优等等都不利于创新。 科学文化的沉淀。任何重大创新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创新必须以 继承已有的优秀科学成果和思想方法为前提,这种科学文化需要长时 间的积累。而中国内地真正科学文化的萌芽起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 后来又受文革的严重冲击,因此真正的科学文化沉淀也就20来年时间, 比起西方三四百年简直是小菜。 热情奔放而又执著追求科学的年轻人。据中科院2001年科学发展 报告统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作出代表性工作的平均年龄为36岁, 他们从很小就开始对物理学感兴趣并一直钟爱着物理学。他们能如此 执著,一方面是经济条件还不错,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 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为主。而内地的教育更乐意将学生培养成标准 的螺丝钉,学生本人则很少有太多的想法和目标,在经济大潮的影响 下立刻便沉到“海”里去了。 总之,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在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基础上的重大创 新,目前中国内地并不具备上述创新的条件。但值得庆幸的是,自改 革开放以来,思想界也有所解放,国家对科学重视程度提高,国际交 流与合作也日益广泛和深入,我想经过漫长时间的努力,中国大陆有 望出现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