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康复路户外用品店:中学阅读题答题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6:04:45
请将题型尽量列全,并请一一讲述答题步骤。

谢了!

语文阅读解题方法
  一、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

  记叙文阅读

  1)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重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切。

  (2)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份额最大。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阅读的“半壁江山”。

  (3)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议论文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议论文,也叫论说文。这种文体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报纸杂志中的社论、评论、杂感等,还有生活中的演讲、辩论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还是两者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两种基本形式。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那么,怎样阅读议论文呢?
  一、找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归纳概括。

  二、分析论据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三、明确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多数议论文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议论文阅读,就内容而言,考查的重点是把握中心论点,明确文中使用的论据及其作用;就形式而言,考查的重点是议论的结构层次分析。在议论文阅读中,把握中心论点是第一要务,这是读懂全文的关键,因此能否迅速而准确的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的成败。 对论证的考查,除了作结构层次分析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点和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两种测试,由于抽象,还由于思维强度大,是一个难点。这需要平时就加强思维训练,考前集中强化训练也很有必要。其中,对概括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要归纳全文中心,要概括段意;要分析段与段的联系,也需要概括段意。就是为了明确句与句之间有何联系,句子长了不好把握,也需要概括句意。

  说明文阅读

  (1)把课文当作“例子”,采用课外的、具有陌生感的说明文来进行测试,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保证试题有较高的效度。

  (2)说明文的范围是很广的,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命题,都不应该有所偏废。同时适当加强一下社会科学类的说明文的阅读训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3)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因此说明文阅读测试的目标就是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说明中心的理解、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等。由于任何知识的介绍都离不开概念,而介绍高科技知识的文章中新概念又特别多,所以,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是解答说明文阅读试题的一个关键。

  阅读说明文的羁绊态度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

  第一,你得博闻广志,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你看到的文章。

  第二,有一个技巧就是——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的,就用原文回答;或者用跟原文意思相近的句子回答。所以得注意前后文的联系,这段提到的这个问题也许答案就在下一段。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在试题中找答案,比如有时候会有这样的选择题——“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认真看选项,有助于你理解文章。

  关于"联系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对什么什么问题的看法"以及"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含义"等题型应该怎样答?

  这里所谓的认识就可以从原文的中心句或者“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的选项里找答案了。一般都是非常正式的套话,把套话说完了,可以再写一点自己的见解。

  句子的含义也可以从上下文找跟该句有关的内容,这样有助于你理解这个句子,因为要你解释的句子一般是关键句,肯定要联系上下文,不能脱离文章来回答。先可以大致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回答该句在文中的内涵或者作用(比如说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或者承上启下之类在复习记叙文阅读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记叙文的要求、人称和顺序;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章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重点讲讲说明文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诱考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如1999年卷第1题,可做如下标记:“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标记。第一处是命题点所在的位置,第二处是试题考查的内容,第三处是选择答案的标准。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如第1题B项说:“比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变化。”漏了“调节性”几个字,与文章原意不合。

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阅读理解试题是为测试考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而设立的题型。它在英语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近几年来,随着对考试题的研究和改革,阅读理解试题的篇幅在中、高考试题中都在逐渐增多。比分占试题总分的30—45%左右。由此可见,正确地对文章理解和分析,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对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是十分重要的。

一、阅读理解题题型

阅读理解试题主要是由阅读的短文和短文后的思考题构成,每篇文章后都附有几个思考题,要求考生按短文内容回答。阅读理解短文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往往涉及到日常生活、人物传记、国内外风土人情、故事传说、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史地科技、小品、自然现象、新闻报道、体育活动、广告说明、书信通知、目录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文体多采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及应用文等形式。考试中阅读理解的短文有3—5篇,一般难度可分易、适中、较高三种难度,如92年高考文科A卷就四篇短文。

阅读理解短文的思考题类型有:

A.回答wh—引导的疑问句,可在短文中直接找到答案。

B.转换理解。就是把短文中的某些词汇或短语用正确的英语释义替换。

C.概括综合回答。提出的问题让考生用简捷语言概括综合答出。

D.推理判断。让考生在理解全篇短文后,对某一问题进行推理判断正误。

二、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

在快速浏览全篇文章,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考生要注意:

1.抓住文章首句

文章中的头一句话往往是短文中关键的语句,即文章的主题句,是探察全文内容的窗口。了解首句含义,就可以顺着提供的主要线索去捕捉文章的关键词语,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2.细察段首段尾

每段首句和尾句,一般是表达文章中的主题和段落中心思想的,各段的段落大意往往概括在一个主题句中,其它句子只是对主题句的补充、说明、解释或引申。因此,起读之后,视域内首先要搜索目标,即段落中的主题句。英语短文的主题句一般都在段落末尾或开头。

3.进行合理推断

对文章有了详细、全面了解之后,就要按照文章要求,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作出推进判断。阅读理解涉及词汇、语法、句型、段落结构、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因素。答题时要领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相邻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理解全文。表示逻辑关系的标志词是连接词、副词、代词、介词、关系词、插入语,通读时应特别注意。如:if,because,though,as,which,it,and,but,however,therefore,so,for,example,I’m afraid,so that,so…that等词语。它们在上下文中具有条件、原因、让步,指代、递进、对比、列举、结果、目的、承上启下等作用分布在文章中的各个位置,起着指示路灯的作用,正确理解并掌握这些词汇的作用,对阅读理解短文是大有好处的。

例:(86年的高考题中阅读理解试题)

Mr.Black gave his wife money every Friday evening,but she always spent it before the next Wednesday,For the next three days she had none.Every Tuesday evening Mr.Black asked her,“But what did you spent all that money on?”and she always answered,“I don’t know”.One Friday Mr.Black brought home an exercise book and a Pencil and gave them to his wife along with the money.“Now look!”he said to her,“When you get money from me,write it down on this page,and on the next page write down what happens to the monty.” When Mr.Black came home the next Tuesday,his wife came to him and showed him the book,“I have done what you told me”,“When you get money from me,write it down om this page,and on the next page write down what happens to the money. ” When Mr.Black came home the next Tuesday,his wife came to him and showed him the book,“I have done what you told me”,she said happly.On the first page she had written“Friday,28th June I got $18 from John”and on the next page,“Tuesday,2nd July,I have spent it all.”

解题:

通读全文可知故事发生的时间: 每星期五晚上;下星期三之前;星期五的一天;6月28日(星期五);(7月2日)(星期二);

地点:布莱克先生家里;

人物:布莱克先生和他的妻子;

事件:布莱克先生每星期五晚上给他妻子钱,他妻子总是在星期三之前花完;接着可根据上述提供的线索进一步分析可知:星期三、四、五他妻子没花钱;星期五的一天,布莱克买回一个练习本和一支铅笔,并随同钱一起交给妻子;布莱克告诉妻子,“当你从我这拿钱时,记在第一页上,下一页记钱是怎么花的。”布莱克先生下星期二回家时,她妻子告诉他:6月28日(星期五)她收到18英磅;7月2日(星期二)把钱花完;

经过综合分析,了解了文章的详细内容,这样就可按照要求进行判断回答了。

按要求回答下面五个问题:

1.Mr,Black how she had spend the money.

A wanted to know

B knew quite well

C had no idea

D often asked herself

从上述分析可容易地找了答案应为C。

2.By evening there was no more money left for Mrs.Black.

A Tuesday

B Wednesday

C Thursday

D Friday

从上面分析可排除C、D,经推测到星期二晚上,她已没有更多的钱了,因为星期三已没钱花了,故选择答案A。

3.Mr.Black told his wife to write down on the ncxt page.

A When she spent the money;

B Where she spent the money;

C Why she spent so much money;

D What shebought with the money

分析后应选择答案D,因为D说明她用钱买什么东西,正是短文中所谈及的内容。

4.Mrs.Black began to write down how much her husband had given her.

A At the beginning of July;

B By the end of June

C On Friday evening

D Every weekend.

分析应选择答案B,因为6月28日正是6月末。

5.In the end Mr.Black was sure

A that his wife had hit if saving money.

B that most of the money had been spent on food.

C about how the money had been spent

D that his wife spent her money without much care or thought

经分析可排除A、B、C,只剩D“她妻子花钱”为正确答案。

4.丰富常识储备

多了解些常识性知识很有利于阅读理解。如果对有关文章的情况有所了解,读起文章一定既省时又省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各方面的背景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考生平时对教材内容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知识应该掌握。最低也要了解基本常识。中学初一至高三册教材中,包含着广泛的背景知识。

考生应了解下列知识:

①主要作家、艺术家及其主要作品;

②科普常识: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自由落体理论、水的三态变化、相对论、计算机应用、人造地球卫星、登月纪实、诺贝尔奖金等。

③了解西方社会风土人情、社交活动、新年、圣诞节活动、宗教信仰、罢工斗争、失业现象、风俗习惯等;

④了解教材、阅读材料及课后短文;

⑤博览群书,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考生应多读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如外国文艺、英语画刊、世界知识画报、中学英语各类刊物等。多看一些新闻联播,世界各地和各类英语讲座;

⑥使用各种工具书,查阅各类名词、术语、重大事件;

⑦记熟常用的缩略词语。

5.猜测推敲生词

阅读短文时,常常遇到一些生词。这时,考生要沉着、冷静,细心思考。首先要把整段、整篇文章看完。通过对全篇短文的阅读理解,很可能猜测出生词的大意。还可以从生词的上下句子,以及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理解生词以求获得其真正含意。

猜测生词的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词型推测。遇到生词后,可从构词法角度分析判断生词。例如unforeseeable一词,其中词根see,fore的含意是“先前、预的”意思,un前缀是“不”的意思,因此可以猜知,此词是“未能预见”的形容词。

6.细扣题目要求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阅读理解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答题法:一是完形填空法;二是多项选择法;三是短文内容直接回答who、whom、which、what、where、when、why、how等疑问词的问题;四是综合概括回答法。

在阅读文章时,有时试题内容恰好是你所熟悉的题材,但不能立刻就答,一定要仔细看完、看清楚试题要求再回答。因为试题的要求往往与你所想象的有出入,不能马虎。

7.带着问题阅读

这种方法是先阅读一下短文后面的思考题,了解思考题的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到短文中去找寻答案。这样做心中有数,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缩短阅读时间,效果也就会更好。

总之,阅读理解试题是中、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特别是在试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考生按上述答题方法去做,一定会在各类阅读理解试题上,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现代文阅读节选
又到麦浪翻滚时
周霞
①蜗居小城,终日上班下班,做饭吃饭,庸庸常常,忙忙碌碌。傍晚,出去散步,信步走远了些,不知不觉就远离了车马人喧,走上了一条土路。走着走着,田野里就有一阵阵植物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甲】麦子的味道。暮色里,一片金黄的暖色蓦然吸引了我。只不过是一小片麦地,却在一瞬间让我的记忆弥漫开来,一直弥漫到老家那翻滚着的无边麦浪里。
②我的老家在鲁西北平原,每到这个时节,一望无垠的金色麦浪随风起伏,煞是壮观,乡亲们的脸上也荡漾起富足的笑意。然而,我小时候,抢收麦子却是很辛苦的活儿,早了不好,晚了麦粒就容易掉进地里。那时收割没有机械化,完全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划下来,再一捆捆系紧,逃回场院,翻晒碾压,或用脱粒机脱出麦粒,再晒干贮藏,不管天多热,不管人
多累,都要马不停蹄地劳作,就担心会遇到雷雨天气。
③小时候,麦子成熟前,我们总爱搓麦粒吃。我会先找几颗大麦粒,揉碎在手心,两手相对,搓来搓去,于是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味道就从手里慢慢弥散开来。搓好了,就张开两手,轻轻一吹,那些皮儿就四散开去,往嘴里一捂,清淡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递到全身,于是,满心就都是【乙】麦子的味道。等麦收结束了,我们小孩子就挎上了小篮子,到麦地里拾麦穗。拾得多了,父亲会夸我,母亲会把麦穗晒起来,搓成粒,然后用麦子换挂面。母亲做的挂面汤,知识滴几滴香油,倒点香醋,就很好喝。
④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我们全家收割麦子,虽然天色暗了些,也有露水,但不用受曝晒之苦。那时的我还不懂稼穑的辛苦,休息时,还有闲情望望皓月,和家人不停地说笑着,觉得是一种乐事。割麦子时,要是谁被落下了太远,前面的人就会接趟子。这样,有人帮忙,割得慢的人也就有了信心,等到都割完长长的一垄,全家人再齐头并进。累了,就直起腰,抹抹汗,甩甩手,再埋头继续干。天气再热也要穿长袖衣服,不然,尖尖的麦芒会扎得生疼,脚上穿着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倒是不再怕麦茬刺破脚。
⑤麦收时节是一年里很累人的时候,又没有功夫去集市买东西,父母总是提前把鸡蛋腌制好,偶尔也会拿出春天里储存的香椿芽。当疲惫地回到家,大家就齐动手,烧火,擀面条,切菜。天热,面条煮好后,要放进刚挑来的井水里浸泡一下,再捞出,这样吃起来才过瘾。这个时节的菜,只有黄瓜、西红柿和菜豆,反正地里长什么就吃什么,吃饱了,好好睡个午觉,再切开一个大西瓜,美美地吃一顿,舒坦极了。太阳稍稍收威,就又起身下地了,麦收不等人呢。
⑥麦收时节,大人们总是让自家的娃们去帮老师割麦子。于是,我和伙伴们就组织起来,在麦田里穿梭。师生你追我赶,割得快的学生会善意地取笑一下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不到半天时间,几亩地就割完了。今年春节,和儿时的伙伴通电话,说起当年每到开镰时麦地里弥散着的【丙】麦子的味道,觉得是那样美好。是呀,那时真好,那时的麦子好,那时的空气也好,那时的师生关系也和谐自然。偶尔的田间劳作,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⑦那时的感情是那么纯朴,那么温馨,亲切而悠远,令我至今难忘。于是,我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想从乡音里捕捉【丁】麦子的味道。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我”早年在麦收时节的一些生活场景。这些情景包括:“我”搓麦粒、 ① 、和家人一起割麦子、② 、 ③ 。
2. “麦子的味道”在文中出现了4次,其中,有的指麦子本身的味道,有的指麦子味道中蕴含的作者情感。请结合内容作出判断。(只填序号)(4分)
指麦子本身味道的是:①
指麦子味道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是:②
3. 这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请你以第④段或第⑤段为例,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不超过140字)(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