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驻北京大使馆:智取生辰纲的组织领导者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6 05:15:52
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智取生辰纲的过程吗?谢谢

组织领导者:晁盖 出场顺序:刘唐、晁盖、吴用、阮小二、七、五、公孙胜、白胜。 简要:北宋大名府梁中书为了给其岳父蔡京祝寿,搜刮民脂民膏价值十万贯,由提辖杨志押送去东京开封。刘唐闻知投奔晁盖,吴用与晁、刘二人密谋后又策动阮氏三兄弟加入,公孙胜探得具体押运路线后加入,七人因要在山东郓城黄泥岗打劫故吴用又策动在此开酒店的白胜加入。时日,晁盖等七人扮做贩枣之人,由白胜挑一担酒后在酒中下蒙汗药,将杨志一干押运人等麻翻,打劫成功。此乃智取生辰纲。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晁盖 吴用
智取生辰纲

重点难点突破

通过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色。本文塑造了两组人物:一组是以杨志为首的押送队,一组是以晁盖为首的八位好汉。

杨志是本文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是他的生活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可以委曲求全。失掉“花石纲”并没有动摇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愿望,高俅的排斥也未能把他从这条路上拉回来,在充军得到梁中书的青睐后,甘心依附贪官污吏,接受押送生辰纲的危险差使。接受任命后,为了预防“强人”,不惜伪装成客商。这些做法都显示出他的老练和精明。在押运途中,他不顾天气酷热,山路难行和担子沉重,强迫禁军赶路,不许歇凉,不许喝酒,一意孤行,动辄打骂,显得十分横暴。虐待禁军,激化矛盾,是构成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得罪了梁中书派来暗中监视他的老都管。当老都管和虞侯、军健站到一起来反对他时,他就彻底孤立了。在黄泥冈这场智斗中,仍然可以看到杨志的谨慎和精明的性格特征。例如遇到树林,就担心其中有强人埋伏,不准军健们到此歇凉;看到军健要买酒解渴,马上就想到蒙汗药的危险,断然禁止;看到卖枣子的客人喝了酒后没有出事,才放心让军健去买酒喝;就连最后自己跟着喝酒,也都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可以说,作品中的杨志,是一个能干、精细而又蛮横、刚愎自用的官迷形象。

以晁盖为首的八条好汉:一个紧密团结、足智多谋、敢于向贪官污吏挑战的群体。作品描写的,主要是英雄群像。他们认为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无碍,于是决心夺到手。由晁盖组织领导,吴用出谋划策,刘唐和公孙胜传递情报,三阮和白胜等积极参加,共同定好在黄泥冈下手的计划。他们充分利用天时(气候酷热)、地利(山冈松林)和押送队内部的不和,以假对假,以智斗智,紧密配合,机智地采取麻痹对手、引诱对手、迷惑对手、动摇对手、瓦解对手的一连串的攻心战术,使杨志一伙终于进入圈套,而不费一刀一枪,夺得这十一担金珠宝贝,获得全盘胜利。

【重点难点讲解】

本文的重点是运用明线、暗线的写法。小说明线写杨志押送金银担,暗线写起义英雄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冈相交,最后真相大白。小说通过明线来写暗线,通过反面人物来正面人物。这样写的好处有三:一是能造成悬念,二是能调动读者广阔的想象,三是能更加完美地突出主题。

本文的难点是作者为什么要把杨志写得智勇兼备,这固然因为杨志后来也参加了起义军,是梁山英雄中的一员,但更主要的是为了初托智取生辰纲的众好汉。如果场志是一个昏庸懦弱的人,就不能突出起义英雄的大智大勇。

核心知识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作家施耐庵加工编撰而成。《水浒传》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农民起义的根源,揭示“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小说成功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回目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全文在叙述故事时,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杨志押送生辰纲,一条是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在杨志一行到达黄泥冈之前,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条线索是明线;吴用智取生辰纲这条线索是暗线。在杨志一行到达黄泥冈后,两条线索交织并行。在杨志这方,他早有戒心,处处防备。在吴用这方,他志在必取,招招是计。双方展开了一场智斗。

应掌握的字词:趱行 逞辩 聒噪

注意话本语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吹嘘:古义:由于又热又累而嘴里嘘气;今义:夸大地宣扬。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理会:古义:评理;今义:争论,计算比较。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计较:古义:计策;今义:争论,计算比较。

【课文背景知识】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具体生活年代,据其宗族神牌及族谱记载,均云为辛未进士;或云为庚午进士,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但依1981年以来新出现之文物史料考察,有许多矛盾,无从解释,故又发生疑其生于1307年或1317年左右之可能,而“辛未进士”之记录有误。学术界在继续考证中。)相传其为舟人之子,十三岁入浒墅关私塾读书,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或三十岁中举,三十五岁中进士。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曾官钱塘二载,以与当道权贵不合,一任未满,悬印而去。后归苏州著书。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吴,先征不应,后曾入幕。至正二十三年离去,至常熟河阳山(今属沙洲县)与江阴祝塘一带教书。洪武初自江南北去,归兴化,定居白驹镇(今属大丰)。洪武元年至三年之间,刘基曾至白驹访顾,欲荐为官,辞不就。卒于淮安,年七十五岁,著《水浒传》。生平曾与刘基、鲁渊、刘亮、顾逖等相友善。罗贯中为其门人。

【字词综合运用】

1.词语解释:

趱(zǎn)行:赶紧走。

尴尬去处:容易出麻烦的时方。

逞辩:卖弄口舌。

面面厮觑(qù):面对面地互相望着发愣。厮:互相。

2.词义辨析:

【知识延伸检索】

《水浒传》对后世的人民群众为反抗封建统治阶级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行动产生了无法估计的深远的影响。人民群众反抗运动的一些领袖往往从《水浒传》得到启发,并把它当作一种学习的资料,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仿效其中所写的一切。这首先表现在战术、战策的仿效上。清人写的《五石瓠》说,张献忠“日使人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其次,人民群众反抗运动的一些领袖还直接采用了《水浒传》中表现起义队伍政策要求的口号。李自成和洪秀全都自称为“奉天倡义”,义和团的旗帜上写着“替天行道”。另外,人民群众反抗运动的一些领袖更把水浒英雄的姓名、绰号作为自己的姓名、绰号。太平天国领袖之一石达开曾经自号小宋公明。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水浒传》一书对于后世的人民群众反抗运动所产生的显著的影响。

【课文阅读指导】

阅读本文,要理解它是怎样围绕一个“智”字来歌颂起义英雄的。对这个问题,可从情节上分析。故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杨志一方在押运路上的种种矛盾,为众英雄的智取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写吴用筹划的一场心理战,围绕着卖酒和买酒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情节,歌颂了起义英雄之“智”。另外,还可从人物形象上分析。文章写足了杨志的精明能干,却正好衬托了起义英雄的大智大勇。

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这要由文题入手来理解。“智取生辰纲”一句的主语是起义英雄,所以起义英雄是主人公,但文中却很少写他们,而用大量的篇幅写押送者,这就形成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课文结构分析】

依据矛盾的发展过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6段)写歇与不歇的矛盾,为众英雄的智取打下基础。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1段),写禁军要歇,虞侯跟不上,遭到杨志打骂。矛盾产生。

第二层(第2段),写禁军“怨怅”,虞侯“搬口”,老都管“恼他”,要歇的一方联合起来。矛盾发展。

第三层(3~4段),写要歇的一方的反击。矛盾激化。

第四层(5~6段),杨志让步。矛盾缓解。

第二部分(7~13段),写买与不买的矛盾(这其中包含两对矛盾,一是军汉要买酒与杨志不准买的矛盾,一是众英雄诱惑其买与杨志反诱惑的矛盾),说明众英雄智取的过程。分四层。

第一层(7~9段),写白胜卖酒,军汉要买,杨志制止。矛盾产生。

第二层(10段),写贩枣人喝酒释疑。矛盾发展。

第三层(11~12段),写杨志中计,众英雄取得胜利。矛盾解决。

第四层(13段),补叙众英雄的姓名和用药过程,解除悬念。

【课文内容剖析】

本文写的是晁盖、吴用等农民英雄智取生辰的经过,文章通过杨志押运生辰纲的失败,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

【课文写作特色】

1.成功地运用了补叙。本文将吴用、晁盖等人的姓名和用药过程放在故事的结尾才交待,使读者解开心中的疑团,明白卖酒汉子和贩枣客人到底是谁,怎样把蒙汗药下到酒里的。这种写法,使文章集中凝炼,生动有趣,造成悬念,此直陈其事,更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

2.虚实相间的写法课文第一部分实写杨志的精明干练,处处防范,貌似安全,但在重重矛盾中已隐伏危机,由此虚写起义农民的聪明才干(起义农民早已设下圈套于黄泥冈,以逸待劳)。第二部分,实写起义农民的巧计妙着,置杨志于必败之地,更显强中还有强中手。但又写得虚虚实实影影绰绰,费人疑猜,只是说写“贩枣客人”如何买酒、喝酒,而不详写酒中是何时下了蒙汗药的。直到篇末才明白交代,使故事更显曲折,富有悬念。作者采用了虚实相间、详略得当的写法,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

【语句品味鉴赏】

文中白胜唱的那首歌先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旱灾的严重,接着用对比手法描写了农民与地主阶级的不同心理和情态,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表明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歌由假装卖酒的白胜在“红日当天”时唱出,显得自然贴切,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典型例题

阅读语段,回答1~6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 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哪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侯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

★例1 杨志在一阵“寻思”后,同意了军汉们买酒解渴。杨志同意军汉买酒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同情军健们热得口渴难受,从而同意他们买酒解渴。

B.年长的老都管为军健求情,使杨志违心同意买酒。

C.他亲见了贩枣子客人喝酒全过程,没发现问题,心中也便动摇,允许他们买酒解渴。

D.在这之前他打了军健,心里有些后悔,于是同意买酒以示歉意。

答案在文章中,而不是在自己头脑中。

导析:原文中杨志寻思道:“俺在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 由此可见答案为C。

★例2 对白胜说了酒里有蒙汗药,军健们仍要买酒,杨志也不再阻止的原因分析不妥的是( )

A杨志与军健们皆认为这是牢骚话,不必介意因而坚持要买。

B前面好汉们买酒、喝酒、饶酒、夺酒的一幕已扫除了杨志的戒备之心,他认为这是故意吓人。

C.这是众好汉智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杨志等人彻底消除疑虑。

排除法,看哪条信息不合题意。

D.杨志坐得远远的,没有听到这话,当然就不再阻止。

导析:杨志不阻止是因为他亲眼看到了好汉们演出的那一幕,基本上消除了警觉,而不是他坐得远,没听见。答案:D。

★例3 军汉们先让杨志喝酒,可杨志哪里肯吃,杨志不肯吃的原因是( )

A.心有内疚,觉得不好意思吃军健们买的酒。

B.心里仍有一份警觉,对这酒还不完全放心。

C.前面说过路途上酒不能喝,现在喝了这酒等于打自己的嘴巴。

D.他没有挑担,不如军健们劳累,也没那么口渴。

人物的立身行事由其性格决定。

导析:虽然杨志基本上消除了疑虑,但心中仍然有一份警觉,因此不肯吃,答案:B。

★例4 杨志最后还是喝了半瓢酒,这是因为

①客观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主观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析:客观上众人吃了无事;主观上:天气甚热,口渴难熬。

★例5 这半瓢酒可是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处,它反映出好汉们发挥智慧,充分利用了客观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观条件________________。同时宣告:________________。

导析:客观条件:天气炎热、偏僻山冈。主观条件:彻底消除了对手防备之心。同时宣告:杨志押送生辰纲彻底失败。

★例6 黄泥冈上喝酒突出了杨志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更反衬了好汉们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形象。

从分析语言动作入手

导析:看到军健要买酒解渴,马上就想到蒙汗药的危险,断然禁止;看到卖枣子的客人喝了酒后没有出事,才放心让军健去买酒喝;就连最后自己跟着喝酒,也都经过一番慎重考虑,由此突出了杨志谨慎、精明的性格特征。尽管如此,杨志他们还是中计了,更反衬了好汉们的团结一心、足智多谋。

【课后难题解答】

第一题:见“重点难点讲解”第一段。

第二题:课文之所以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描写天气的炎热,是因为这样写不仅可以烘托环境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逐步深入地开掘故事的主题思想。对黄泥冈七个客人买酒的过程之所以详细描写,是因为买酒、下药是这场智斗的关键所在,因此,越是详细描写,就越能突出“智取”这一中心。

晁天王 晁盖
军师无用

晁盖

晁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