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尔跳槽到共达: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3:20:37
要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嶀}辍?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的。

周总理小时侯成绩很优秀!有一天,他的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了什么而读书?
有的同学说:为了将来能够升官而读书.
有的说:为自己祖宗争光而读书.
有的说:为了金钱而读书.
等等.老先生听了皱着眉头直摇头,这时候问周恩来:你为了什么而读书?
周总理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老先生听了,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后来的事实证明:周总理成了名垂千古的英雄,人民心目中的神! 而他的那些同学则被历史给淹没!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曲巷与红光西巷相会和处。 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周恩来是新中国重要的缔造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贡献了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故居为周恩来祖父与二伯父从浙江祖籍迁居淮安后,共同买下的东西两个宅院。两院中间有一块很狭长的空地,有隔墙和腰门相连。原来有房屋31间,其中东院共三进12间,西院三进19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在西院北屋靠西的第三间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西院北屋靠东两间是周恩来读书之处,在这里受到最初的启蒙教育。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
日前,江苏淮安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这株百年腊梅雪中绽放,分外妖娆。
这株腊梅树是周恩来童年时亲手植下的。1962年初,正是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日理万机的周恩来,询问当时与会的淮阴地委领导同志:“那棵腊梅还在吗?”如今,历经百年沧桑的这株腊梅树高约3米有余,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周恩来故居位于老淮安市,现淮安市楚州区附马巷7号,周恩来祖父周骏龙(号攀龙)与其二哥周骏昂(号亥同)于清咸丰年间,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官时,合买了东西相连的32间房屋。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绍兴人,曾任师爷,晚年捐了个知县,因前任拒不交印,正式上任时已病势沉重,不久就去世了,生前没有发家,仅用过去的积蓄和二哥合买了这处宅院。周恩来同志过继父母的住房。恩来的小叔你周簪臣结婚不到一年得了肺病,为给病者“冲喜消灾”,周劭纲夫妇把不满周岁的恩来过继给小叔父为子。两个月后小叔父病故了,幼年的恩来就由过继母陈氏养育。陈氏善诗文书画,在文化上对恩来作了最初的启蒙教育。
周恩来同志二伯父周骏昂居住的院落。周恩来二伯父周骏昂居住的院落(故居西宅院),原系周恩来同志的二伯祖父周骏昂(号亥同)购置并居住过的院落,大门南向临局巷,共有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12间,是典型的苏北民居三过院的建筑风格,也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周恩来童年、家世和故乡展览”、“瞻仰故居、怀念总理题词展”、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家字画展“、”周恩来同志外交风采大型图片展等众多陈列展厅。
院内左边为周恩来乳母的住房,右边为周恩来祖父的住房。周恩来幼年时的乳母蒋江氏出身于淮安一个劳动人民家庭,勤劳、善良。在恩来小时候,乳母就经常带着他到后院的空地上种瓜种菜和讲述春种、夏锄、秋收、科藏的道理,使周恩来同志从小就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周恩来祖父周骏龙(号攀龙)和二伯祖父周骏昂(号亥同),于清咸丰年间,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官时,合买了东西相连的32间房屋。后院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后来由于周家境况衰落,未能建成后花园,周恩来童年时期曾随乳母蒋江氏在此种植瓜菜。
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老式宅院组成,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故居院内辟有周恩来生平史料展览室,陈列分五个专题:周恩来童年、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与故乡、瞻仰故居缅怀总理、书画寄深情。三个展室共展出有关周恩来的资料、照片、文物、书画等一百多件。
周恩来总理是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周恩来故居座落在江苏省淮安市城区镇淮楼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驸马巷7号门内,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的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32间,占地1960平方米。
这里是举世敬仰的周恩来总理的诞生地,是这位历史伟人一至十二岁童年生活的摇篮。如今成了国内外人士瞻仰周总理光辉一生的纪念地,是广大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课堂,是以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门评审确定的“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的老式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埠,西宅院局巷,是曲折的三进院结构。整个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大门两丈见外有一座照壁,照壁后面有两棵高大的老榆树。这座老式宅院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浙江来淮安做官时与其二哥周骏昂合买的。周攀龙祖籍绍兴,他到苏北淮安府山阳县初为师爷,在县衙做幕友,晚年谋得山阳候补知县,不久即病故。周恩来生父周贻能曾获得过清代国学生的最高学位,但为人忠厚,长期在湖北、天津和东北等地做文书之类的小职员,工薪微薄,晚年随周恩来生活,曾在重庆做过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2年在红岩村逝世,终年68岁。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十二姑,是清河县万青选的爱女。他容貌端庄,精明能干,性格爽朗,善于调解纠纷。他20岁嫁到淮安与周贻能成婚,并主持了这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事务。婚后生育三子:恩来、恩溥、恩寿。
1898年3月5日晨6时左右,万氏十二姑在东宅院面南三间正房东屋,生下第一胎男孩。周贻能为新生婴儿取了个乳名“大鸾”,寄托了“神灵之精,见则天下安宁”的美好愿望,这个大鸾,就是后来成为“全党楷模”与举世敬仰的开国总理周恩来。
现在周恩来故居东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由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同志故居”红底金字匾额,在旭日映照下熠熠生辉。一进大门向北拐,第二进两间北屋和相连的三间东屋是周恩来幼年读书的地方。大鸾刚满五岁就入家塾念书,取学名恩来,字翔宇。与他同窗学习过的同辈兄妹有恩溥、恩硕、恩灿、龚志茹、龚志蕙等。周恩来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每次背诵、认字与默写均属最优,习字也在同辈兄妹之上,深得长辈和家塾老师的褒扬,由“读书房”向西跨过一道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的三间住房,东屋是周恩来诞生的房间,西屋是父亲周贻能的书房和休息的地方,从“诞生地”向西通过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走廊,两间“亭子间”便出现在眼前。这是周恩来的过继母亲陈三姑和乳母蒋江氏的住房。
周恩来不满周岁时,小叔父周贻淦得了疾病不久就离开了人间,恩来就一直跟着过继母亲陈氏生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诗词、戏曲、小说和绘画,是个才学出众的女子。陈氏守寡后便把幼年的恩来当作生活的唯一希望与依靠,教他认字块、练书法,给他讲故事吟诵唐诗宋词,为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乳母蒋江氏,出身贫寒,为人耿直,曾教给童年周恩来不少社会常识与劳动技能。恩来九岁时不幸失去两个母亲,蒋江氏给了他慈母般的关怀,因而恩来对这位勤劳朴实的乳母感情很深,一直亲切地称她为蒋妈妈。

在“亭子间”的北面,是三间祖堂屋,是当年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和祖母鲁氏居住的房屋。在祖堂屋的西北边,是周家后院,有一片较大的园地,去曾有茅屋,种过瓜菜。在过继母陈氏住房后檐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见底,石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周恩来童年时曾跟随乳母蒋妈妈从这眼井里打水绕瓜种菜,对这眼水井印象很深。他在1958年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说:“我家那口水井还在吗?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尺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和过继母亲相继病逝,他的家庭也开始急剧衰落下去,生活的重担早地落到童年周恩来的身上,他从家庭由盛到衰的境况中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从此埋下了摧毁旧世界的种子,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被四伯父周贻赓接到东北去读书。大鸾从这儿起飞了,到更广阔的宇宙中翱翔。他离开故居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故居西宅院原是周恩来二伯祖父的住房,大门南向,面朝局巷,现巳辟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纪念展览陈列室”,分“周恩来童年”、“家世”、“故乡”、“怀念”、“名人字画”(周恩来书画苑)、“邓颖超光辉的一生”、“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等七个展厅,恩来离开淮安后虽然从未回来过,他对大运河滋润过的故乡这块土地,对淮安人民的感情却很深,对故乡的建设一直十分关心。在展出的文物中就有他给淮安县委的题词、写给县委负责同志的亲笔信及为《淮安日报》题写的报头等。看到这些珍贵文物,更加激起故乡人民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
早在解放初期,淮安县委就对周恩来故居中行将坍塌的房舍进行了初步维修,以表达故乡人民的愿望。可是,当周总理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今后再作维修,并询问了修缮经费的数目,很快用自己的工资偿付了这笔维修费。并一再告诫在淮亲属,不准说出他住过的房屋,在故居不要挂他的照片。当他听说不断有人瞻仰旧居时,就对亲属说:"把房子拆掉,就没人去了"。1958年和1960年,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周恩来总理在处理故居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本身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周恩来逝世后,1976年,淮安县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经省、地委有关部门批准,对周恩来故居进行了初步整修。1978年底将故居恢复到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旧貌,并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开放。迄今为止共接待了国内外瞻仰观众65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胡耀邦、乔石、张震等,以及37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位外国朋友。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曲巷与红光西巷相会和处。 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周恩来是新中国重要的缔造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贡献了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故居为周恩来祖父与二伯父从浙江祖籍迁居淮安后,共同买下的东西两个宅院。两院中间有一块很狭长的空地,有隔墙和腰门相连。原来有房屋31间,其中东院共三进12间,西院三进19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在西院北屋靠西的第三间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西院北屋靠东两间是周恩来读书之处,在这里受到最初的启蒙教育。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
日前,江苏淮安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这株百年腊梅雪中绽放,分外妖娆。
这株腊梅树是周恩来童年时亲手植下的。1962年初,正是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日理万机的周恩来,询问当时与会的淮阴地委领导同志:“那棵腊梅还在吗?”如今,历经百年沧桑的这株腊梅树高约3米有余,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周恩来故居位于老淮安市,现淮安市楚州区附马巷7号,周恩来祖父周骏龙(号攀龙)与其二哥周骏昂(号亥同)于清咸丰年间,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官时,合买了东西相连的32间房屋。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绍兴人,曾任师爷,晚年捐了个知县,因前任拒不交印,正式上任时已病势沉重,不久就去世了,生前没有发家,仅用过去的积蓄和二哥合买了这处宅院。周恩来同志过继父母的住房。恩来的小叔你周簪臣结婚不到一年得了肺病,为给病者“冲喜消灾”,周劭纲夫妇把不满周岁的恩来过继给小叔父为子。两个月后小叔父病故了,幼年的恩来就由过继母陈氏养育。陈氏善诗文书画,在文化上对恩来作了最初的启蒙教育。
周恩来同志二伯父周骏昂居住的院落。周恩来二伯父周骏昂居住的院落(故居西宅院),原系周恩来同志的二伯祖父周骏昂(号亥同)购置并居住过的院落,大门南向临局巷,共有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12间,是典型的苏北民居三过院的建筑风格,也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周恩来童年、家世和故乡展览”、“瞻仰故居、怀念总理题词展”、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家字画展“、”周恩来同志外交风采大型图片展等众多陈列展厅。
院内左边为周恩来乳母的住房,右边为周恩来祖父的住房。周恩来幼年时的乳母蒋江氏出身于淮安一个劳动人民家庭,勤劳、善良。在恩来小时候,乳母就经常带着他到后院的空地上种瓜种菜和讲述春种、夏锄、秋收、科藏的道理,使周恩来同志从小就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周恩来祖父周骏龙(号攀龙)和二伯祖父周骏昂(号亥同),于清咸丰年间,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官时,合买了东西相连的32间房屋。后院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后来由于周家境况衰落,未能建成后花园,周恩来童年时期曾随乳母蒋江氏在此种植瓜菜。
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老式宅院组成,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故居院内辟有周恩来生平史料展览室,陈列分五个专题:周恩来童年、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与故乡、瞻仰故居缅怀总理、书画寄深情。三个展室共展出有关周恩来的资料、照片、文物、书画等一百多件。
周恩来总理是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周恩来故居座落在江苏省淮安市城区镇淮楼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驸马巷7号门内,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的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32间,占地1960平方米。
这里是举世敬仰的周恩来总理的诞生地,是这位历史伟人一至十二岁童年生活的摇篮。如今成了国内外人士瞻仰周总理光辉一生的纪念地,是广大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课堂,是以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门评审确定的“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的老式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埠,西宅院局巷,是曲折的三进院结构。整个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大门两丈见外有一座照壁,照壁后面有两棵高大的老榆树。这座老式宅院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浙江来淮安做官时与其二哥周骏昂合买的。周攀龙祖籍绍兴,他到苏北淮安府山阳县初为师爷,在县衙做幕友,晚年谋得山阳候补知县,不久即病故。周恩来生父周贻能曾获得过清代国学生的最高学位,但为人忠厚,长期在湖北、天津和东北等地做文书之类的小职员,工薪微薄,晚年随周恩来生活,曾在重庆做过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2年在红岩村逝世,终年68岁。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十二姑,是清河县万青选的爱女。他容貌端庄,精明能干,性格爽朗,善于调解纠纷。他20岁嫁到淮安与周贻能成婚,并主持了这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事务。婚后生育三子:恩来、恩溥、恩寿。
1898年3月5日晨6时左右,万氏十二姑在东宅院面南三间正房东屋,生下第一胎男孩。周贻能为新生婴儿取了个乳名“大鸾”,寄托了“神灵之精,见则天下安宁”的美好愿望,这个大鸾,就是后来成为“全党楷模”与举世敬仰的开国总理周恩来。
现在周恩来故居东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由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同志故居”红底金字匾额,在旭日映照下熠熠生辉。一进大门向北拐,第二进两间北屋和相连的三间东屋是周恩来幼年读书的地方。大鸾刚满五岁就入家塾念书,取学名恩来,字翔宇。与他同窗学习过的同辈兄妹有恩溥、恩硕、恩灿、龚志茹、龚志蕙等。周恩来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每次背诵、认字与默写均属最优,习字也在同辈兄妹之上,深得长辈和家塾老师的褒扬,由“读书房”向西跨过一道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的三间住房,东屋是周恩来诞生的房间,西屋是父亲周贻能的书房和休息的地方,从“诞生地”向西通过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走廊,两间“亭子间”便出现在眼前。这是周恩来的过继母亲陈三姑和乳母蒋江氏的住房。
周恩来不满周岁时,小叔父周贻淦得了疾病不久就离开了人间,恩来就一直跟着过继母亲陈氏生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诗词、戏曲、小说和绘画,是个才学出众的女子。陈氏守寡后便把幼年的恩来当作生活的唯一希望与依靠,教他认字块、练书法,给他讲故事吟诵唐诗宋词,为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乳母蒋江氏,出身贫寒,为人耿直,曾教给童年周恩来不少社会常识与劳动技能。恩来九岁时不幸失去两个母亲,蒋江氏给了他慈母般的关怀,因而恩来对这位勤劳朴实的乳母感情很深,一直亲切地称她为蒋妈妈。

在“亭子间”的北面,是三间祖堂屋,是当年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和祖母鲁氏居住的房屋。在祖堂屋的西北边,是周家后院,有一片较大的园地,去曾有茅屋,种过瓜菜。在过继母陈氏住房后檐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见底,石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周恩来童年时曾跟随乳母蒋妈妈从这眼井里打水绕瓜种菜,对这眼水井印象很深。他在1958年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说:“我家那口水井还在吗?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尺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和过继母亲相继病逝,他的家庭也开始急剧衰落下去,生活的重担早地落到童年周恩来的身上,他从家庭由盛到衰的境况中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从此埋下了摧毁旧世界的种子,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被四伯父周贻赓接到东北去读书。大鸾从这儿起飞了,到更广阔的宇宙中翱翔。他离开故居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故居西宅院原是周恩来二伯祖父的住房,大门南向,面朝局巷,现巳辟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纪念展览陈列室”,分“周恩来童年”、“家世”、“故乡”、“怀念”、“名人字画”(周恩来书画苑)、“邓颖超光辉的一生”、“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等七个展厅,恩来离开淮安后虽然从未回来过,他对大运河滋润过的故乡这块土地,对淮安人民的感情却很深,对故乡的建设一直十分关心。在展出的文物中就有他给淮安县委的题词、写给县委负责同志的亲笔信及为《淮安日报》题写的报头等。看到这些珍贵文物,更加激起故乡人民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
早在解放初期,淮安县委就对周恩来故居中行将坍塌的房舍进行了初步维修,以表达故乡人民的愿望。可是,当周总理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今后再作维修,并询问了修缮经费的数目,很快用自己的工资偿付了这笔维修费。并一再告诫在淮亲属,不准说出他住过的房屋,在故居不要挂他的照片。当他听说不断有人瞻仰旧居时,就对亲属说:"把房子拆掉,就没人去了"。1958年和1960年,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周恩来总理在处理故居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本身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周恩来逝世后,1976年,淮安县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经省、地委有关部门批准,对周恩来故居进行了初步整修。1978年底将故居恢复到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旧貌,并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开放。迄今为止共接待了国内外瞻仰观众65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胡耀邦、乔石、张震等,以及37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位外国朋友。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u#_牟仂镳?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vッ骱{T.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毛?)'?淴?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嶀}辍?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Dl6w鼁?T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B虻{}亩皒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的。

周总理小时侯成绩很优秀!有一天,他的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了什么而读书?
有的同学说:为了将来能够升官而读书.
有的说:为自己祖宗争光而读书.
有的说:为了金钱而读书.
等等.老先生听了皱着眉头直摇头,这时候问周恩来:你为了什么而读书?
周总理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老先生听了,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后来的事实证明:周总理成了名垂千古的英雄,人民心目中的神! 而他的那些同学则被历史给淹没!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曲巷与红光西巷相会和处。 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周恩来是新中国重要的缔造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贡献了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故居为周恩来祖父与二伯父从浙江祖籍迁居淮安后,共同买下的东西两个宅院。两院中间有一块很狭长的空地,有隔墙和腰门相连。原来有房屋31间,其中东院共三进12间,西院三进19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在西院北屋靠西的第三间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西院北屋靠东两间是周恩来读书之处,在这里受到最初的启蒙教育。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
日前,江苏淮安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这株百年腊梅雪中绽放,分外妖娆。
这株腊梅树是周恩来童年时亲手植下的。1962年初,正是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日理万机的周恩来,询问当时与会的淮阴地委领导同志:“那棵腊梅还在吗?”如今,历经百年沧桑的这株腊梅树高约3米有余,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周恩来故居位于老淮安市,现淮安市楚州区附马巷7号,周恩来祖父周骏龙(号攀龙)与其二哥周骏昂(号亥同)于清咸丰年间,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官时,合买了东西相连的32间房屋。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绍兴人,曾任师爷,晚年捐了个知县,因前任拒不交印,正式上任时已病势沉重,不久就去世了,生前没有发家,仅用过去的积蓄和二哥合买了这处宅院。周恩来同志过继父母的住房。恩来的小叔你周簪臣结婚不到一年得了肺病,为给病者“冲喜消灾”,周劭纲夫妇把不满周岁的恩来过继给小叔父为子。两个月后小叔父病故了,幼年的恩来就由过继母陈氏养育。陈氏善诗文书画,在文化上对恩来作了最初的启蒙教育。
周恩来同志二伯父周骏昂居住的院落。周恩来二伯父周骏昂居住的院落(故居西宅院),原系周恩来同志的二伯祖父周骏昂(号亥同)购置并居住过的院落,大门南向临局巷,共有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12间,是典型的苏北民居三过院的建筑风格,也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周恩来童年、家世和故乡展览”、“瞻仰故居、怀念总理题词展”、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家字画展“、”周恩来同志外交风采大型图片展等众多陈列展厅。
院内左边为周恩来乳母的住房,右边为周恩来祖父的住房。周恩来幼年时的乳母蒋江氏出身于淮安一个劳动人民家庭,勤劳、善良。在恩来小时候,乳母就经常带着他到后院的空地上种瓜种菜和讲述春种、夏锄、秋收、科藏的道理,使周恩来同志从小就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周恩来祖父周骏龙(号攀龙)和二伯祖父周骏昂(号亥同),于清咸丰年间,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官时,合买了东西相连的32间房屋。后院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后来由于周家境况衰落,未能建成后花园,周恩来童年时期曾随乳母蒋江氏在此种植瓜菜。
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老式宅院组成,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故居院内辟有周恩来生平史料展览室,陈列分五个专题:周恩来童年、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与故乡、瞻仰故居缅怀总理、书画寄深情。三个展室共展出有关周恩来的资料、照片、文物、书画等一百多件。
周恩来总理是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周恩来故居座落在江苏省淮安市城区镇淮楼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驸马巷7号门内,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的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32间,占地1960平方米。
这里是举世敬仰的周恩来总理的诞生地,是这位历史伟人一至十二岁童年生活的摇篮。如今成了国内外人士瞻仰周总理光辉一生的纪念地,是广大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课堂,是以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门评审确定的“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的老式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埠,西宅院局巷,是曲折的三进院结构。整个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大门两丈见外有一座照壁,照壁后面有两棵高大的老榆树。这座老式宅院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浙江来淮安做官时与其二哥周骏昂合买的。周攀龙祖籍绍兴,他到苏北淮安府山阳县初为师爷,在县衙做幕友,晚年谋得山阳候补知县,不久即病故。周恩来生父周贻能曾获得过清代国学生的最高学位,但为人忠厚,长期在湖北、天津和东北等地做文书之类的小职员,工薪微薄,晚年随周恩来生活,曾在重庆做过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2年在红岩村逝世,终年68岁。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十二姑,是清河县万青选的爱女。他容貌端庄,精明能干,性格爽朗,善于调解纠纷。他20岁嫁到淮安与周贻能成婚,并主持了这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事务。婚后生育三子:恩来、恩溥、恩寿。
1898年3月5日晨6时左右,万氏十二姑在东宅院面南三间正房东屋,生下第一胎男孩。周贻能为新生婴儿取了个乳名“大鸾”,寄托了“神灵之精,见则天下安宁”的美好愿望,这个大鸾,就是后来成为“全党楷模”与举世敬仰的开国总理周恩来。
现在周恩来故居东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由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同志故居”红底金字匾额,在旭日映照下熠熠生辉。一进大门向北拐,第二进两间北屋和相连的三间东屋是周恩来幼年读书的地方。大鸾刚满五岁就入家塾念书,取学名恩来,字翔宇。与他同窗学习过的同辈兄妹有恩溥、恩硕、恩灿、龚志茹、龚志蕙等。周恩来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每次背诵、认字与默写均属最优,习字也在同辈兄妹之上,深得长辈和家塾老师的褒扬,由“读书房”向西跨过一道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的三间住房,东屋是周恩来诞生的房间,西屋是父亲周贻能的书房和休息的地方,从“诞生地”向西通过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走廊,两间“亭子间”便出现在眼前。这是周恩来的过继母亲陈三姑和乳母蒋江氏的住房。
周恩来不满周岁时,小叔父周贻淦得了疾病不久就离开了人间,恩来就一直跟着过继母亲陈氏生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诗词、戏曲、小说和绘画,是个才学出众的女子。陈氏守寡后便把幼年的恩来当作生活的唯一希望与依靠,教他认字块、练书法,给他讲故事吟诵唐诗宋词,为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乳母蒋江氏,出身贫寒,为人耿直,曾教给童年周恩来不少社会常识与劳动技能。恩来九岁时不幸失去两个母亲,蒋江氏给了他慈母般的关怀,因而恩来对这位勤劳朴实的乳母感情很深,一直亲切地称她为蒋妈妈。

在“亭子间”的北面,是三间祖堂屋,是当年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和祖母鲁氏居住的房屋。在祖堂屋的西北边,是周家后院,有一片较大的园地,去曾有茅屋,种过瓜菜。在过继母陈氏住房后檐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见底,石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周恩来童年时曾跟随乳母蒋妈妈从这眼井里打水绕瓜种菜,对这眼水井印象很深。他在1958年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说:“我家那口水井还在吗?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尺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和过继母亲相继病逝,他的家庭也开始急剧衰落下去,生活的重担早地落到童年周恩来的身上,他从家庭由盛到衰的境况中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从此埋下了摧毁旧世界的种子,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被四伯父周贻赓接到东北去读书。大鸾从这儿起飞了,到更广阔的宇宙中翱翔。他离开故居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故居西宅院原是周恩来二伯祖父的住房,大门南向,面朝局巷,现巳辟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纪念展览陈列室”,分“周恩来童年”、“家世”、“故乡”、“怀念”、“名人字画”(周恩来书画苑)、“邓颖超光辉的一生”、“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等七个展厅,恩来离开淮安后虽然从未回来过,他对大运河滋润过的故乡这块土地,对淮安人民的感情却很深,对故乡的建设一直十分关心。在展出的文物中就有他给淮安县委的题词、写给县委负责同志的亲笔信及为《淮安日报》题写的报头等。看到这些珍贵文物,更加激起故乡人民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
早在解放初期,淮安县委就对周恩来故居中行将坍塌的房舍进行了初步维修,以表达故乡人民的愿望。可是,当周总理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今后再作维修,并询问了修缮经费的数目,很快用自己的工资偿付了这笔维修费。并一再告诫在淮亲属,不准说出他住过的房屋,在故居不要挂他的照片。当他听说不断有人瞻仰旧居时,就对亲属说:"把房子拆掉,就没人去了"。1958年和1960年,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周恩来总理在处理故居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本身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周恩来逝世后,1976年,淮安县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经省、地委有关部门批准,对周恩来故居进行了初步整修。1978年底将故居恢复到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旧貌,并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开放。迄今为止共接待了国内外瞻仰观众65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胡耀邦、乔石、张震等,以及37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位外国朋友。

没啥,说的,哎````

周恩来的故事

--------------------------------------------------------------------------------
2005-11-29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周总理的故事

飞机遇险的时候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和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声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家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父》,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quot;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强、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宗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都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奕讼颍?辉谏钌接性肚住薄?br>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合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里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走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应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论》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饭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都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周恩来常常是冒着风沙,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边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未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支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民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