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管道安装:苏东坡的名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1:59:23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翻译: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翻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4、《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5、《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6、《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扩展资料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绝对算得上不世出的天才。他不只是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还是一位酿酒师、工程师、美食家,甚至瑜伽术的修炼者。他元气淋漓、多才多艺的生命实在让很多人目瞪口呆,从而深信人之才具真真判若云泥。

但是这些还不足以让苏东坡成为一颗异常闪耀的文化恒星,他之所以能为后世不断挂念、书写,是在经历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历经困厄、返璞归真的赤子童心式的文化人格。

正是这种可亲可敬的文化人格,让苏东坡更久远地赢得了后人的心灵共鸣。今天读东坡的诗词文章,我们常常可以读到一种对于宇宙人生的探寻与理解,无论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还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甚或“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都显见着充满了对宇宙无穷、个体有限、命运艰辛、人生偶然的种种玄思与领悟。正是在这种对人生本质彻然领悟的基础上,苏东坡建立了面对苦难的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苏轼·北宋

释义:春夜美,花盛开,月醉人。时光美好,流逝如水。光阴宝贵,千金难换。“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易老,时间不老。珍惜时光,为时不晚。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苏轼·北宋

释义:韩愈说,一年之中,春天最好。“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苏轼却说,一年之中,深秋最好,橙黄橘绿。其实,一年四季,都美。关键在于,你是否保持,那份美好的心情。

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苏轼·北宋

释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长安城的杨贵妃,要吃岭南鲜荔枝,不知要累坏多少人马。高明的办法,就像苏东坡,在荔枝之乡,安家落户,天天享用,鲜美荔枝。

4、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苏轼·北宋

释义:人间最有味的是什么?是山珍海味的美食?是青山绿水的美景?是环肥燕瘦的美人?还是多姿多彩的文艺?这些都有味,但至真至纯的味道,却是清欢。一声浅浅的欢笑,一份淡淡的愉悦。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苏轼·北宋

释义:谁能躲得过人生的悲欢离合?没人!谁能改变月亮的阴晴圆缺?没人。宇宙变化多端,造就生物多样性。人生悲欢离合,绘就生命斑斓色彩。变,是永恒。不变,亦是永恒。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变与不变。

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北宋

释义:身在庐山中,又怎能看得清庐山真面目?处于漩涡中,又怎能辨得清旋涡的方向?置身事外,远离漩涡,才能拥有洞察全局的能力。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此理。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释义: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赏析: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释义: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释义: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赏析: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

释义: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赏析:江山美如画,究竟有多少豪杰,在此策马奔腾,激扬文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释义: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赏析: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6、一点浩然气,千秋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释义: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赏析: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释义: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白话文意思: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白话文意思: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自宋代: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白话文意思:两个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白话文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白话文意思: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3.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

4.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长江环抱着城郭,可知江鱼的味道鲜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5.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

6.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醉睡者》(既然有路难行,不如大醉一回;既然有口难言,不如大睡一场)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前赤壁赋》(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9.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赤花褪残红青杏小》(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10.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明亮的月光秀丽如霜,美好的晚风轻柔似水,这样清明的夜景是多么的柔美动人。)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参考资料:苏轼-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