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注册外资公司:关于年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03:10:16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后面的是什么 ?????????????????????????????

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九十称耄耋之年(读“冒叠”)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关于年龄-让生活精彩

关于年龄:

人的年龄总归越来越大,人的境遇总归不一样,但人总归老去,结果却是一样!
人的年龄越来越大代表遭遇在增加,经历在增加,遭遇和经历的累计代表的是成功或是失败,这印证的是一种阅历;
阅历越来越丰富,代表人的心智越发成熟,这代表着人的成熟;
人越发成熟,代表他将结婚生子升迁,代表他更能应付现实的社会,所谓陷落江湖!
人越发江湖,代表他想远离江湖的日子不远了!
人越发想远离江湖,代表他将归隐江湖!

我想不管人穷或是富,人贵或是贱,都不能摆脱这个轮回的规律。

所以希望不管你的年龄多大,珍惜生命吧!有人说人生命的长度是天注定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在有限的长度里做宽度,让自
己活得舒服且精彩!

关于年龄

常有网友一上来就问我:“你多大了?我很好奇,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姐姐’啊?”

这不是废话吗?既然大家都叫我“姐姐”甚至是“老姐”,那不就明摆着是很大很老了吗?

去年大姐给我过生日,一帮姐妹在她家狠狠地大吃了一顿。我当场声明:“从此我进入无年龄阶段,到60岁再开生日PARTY了。”前段时间一个小妹过生日,我们一帮人又去闹了一个晚上,我重申了我的声明,大家不太同意,我可不管。

我从来不兴过生日。读书时常常过完了生日才记起自己又错过了一个蛋糕,而且差不多每次过生日那天都是我最不开心的一天,于是更不想过生日了。

对于年龄,我向来有些敏感。我过去的同学到现在对我记忆最深的不是我的曾被叫做“林妹妹”的外号,不是我那头及腿的飘飘长发,而是我快满18岁时说过的一句话:“好怕过18岁哦!”

我为什么会怕过18岁呢?18岁在我的印象中是古代女子嫁人生子的年龄。那时,18岁的我什么也不懂,还与几个好朋友商量着终身不嫁的事呢。“之子于归”对我来说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啊!想想那可怕的事,我就感觉是将进地狱之门。于是天天念着:“好怕哦,好怕哦!”

可不管我怕不怕,年龄还是一往无前地向前速滑。后来学西洋文,知道西洋人的文化背景是不兴问女士年龄的。这一点我学得特别好,平时很少主动去问人家的年龄,除非需要。我自己也囫囫囵囵地过着没大没小的日子。于是在六七十岁的老人面前我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小,在一二十岁的年轻人面前我不觉得比他们大。

开始看重年龄是在被男孩子追的时候。那时一直都想找一个比我大几岁能够疼我呵护我的大哥哥,于是碰上小我的男孩,不管人家多优秀都拒绝没商量。可是月老却不体恤我,我只好认命。

那次,我们这帮兄弟 姐妹商量成立“生日协会”时,他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报上生日时间,我却一点也不希望谁知道哪天是我的生日。

都说“孩子的生日是母亲的难日。”我不想硬把自己的生日与母亲的生产之苦联系起来,但我一直都觉得,过一次生日就表示又走过了一年,又老了一岁,又虚度了365天……这实在没什么值得庆贺啊

感悟生命
女性对于年龄变得异常敏感,大约始于30岁左右,而男子往往要等到40岁前后。对于青春容颜近乎于固执的依恋和爱惜,似乎是女性的天性和本能,而这恰恰表明:与众多男性相比较,女性对于生存和自我的关怀更为贴近真相和本质。至于男性,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伟大而不朽的事业,因此,中年无疑成了最为重要的时期。

16世纪的蒙田在他的《论年龄》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人的活力20岁时已经充分显露出来,完全可以看出将来会有多大作为了。在这个年龄还没有充分显示自己力量的人,以后也决不会表现出来。人天生的品质和美德就在这个期限之内展示他们的力量和美好,否则永远不会再现。”并由此而断言人类的全部丰功伟业,不管是何种类,也不管古代现代,可以说多半是30岁之前而非30岁之后创立的。

和蒙田相比,孔子似乎显得相对宽和不少,他毕竟把对一个人的最终判断推迟到了四十五十这样的年纪,为我们原本短促的人生保留了更多一点的想像空间。

对于年龄,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此处,孔子以年龄勾勒了人对于自我的一种因果相循的认识,并由此推演了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状态。无独有偶,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也曾表达过与此相关的观点:即当人到了40岁或50岁的时候,其中的大多数人不只是在生理上出现自然的“衰败”,更主要的是在精神意识方面露出了退化的征象,对于自己的事业、婚姻和未来不再显得如何关心,甚至可以说仅仅是在本能地延续着无谓的生活。因为此时此刻人确乎意识到了自己人生的“宿命”所在。

不过,我以为人真正窥见自己的天命似乎并不容易,不是说你到了50岁的年龄就能够办得到的。知天命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就是自知,一如古典经济学家曼德维尔所说:就是知道你自己本来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天命蕴涵着深刻的否定,是某种与生俱来的规定,它揭示了人的虚妄性、有限性、不可能性和必然性;它在冥冥之中为所有个体设定了可能性的最终疆界。很多时候,人对年龄的关切和焦虑,本质上是源于对自身的可能性随时间之推移而不断丧失的担心。人类天生是一种骄傲的动物,每个人几乎无法相信自己本来会是如此的平庸、无闻和有限,而当他意识到内心那个“应该”正在被天命日渐消弭侵蚀时,他为自己再也无能为力改变自身的总体人生格局,最终沦为一个默默无闻者感到了深深的悲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谢谢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