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 待遇:道可道,非常道的具体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20:34:57

道,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若能用语言表述,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为什么要认为“道”是“无名”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感兴趣,可以参看黑格尔的《逻辑学》。与《老子》相同,黑格尔也是从“无”开始。进而进入“实有”。之所以是这样,因为认识本身有一种将整个世界统一起来的“内在冲动”;而在还不能认识物质的内在联系之前,只好借助想象了。这或许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态度,但却是正确的思维方向。

这里还涉及了一个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相当重要的概念,即“名”。什么是“名”呢?例如“桌子”、“椅子”,这都是“名”;而在“名”之外,“桌子”、“椅子”的物质实体独立存在。所以有的民族称呼这些东西为“Desk”、“Chair”。但是我宁可说,“名”或者要比简单的“名称”具有更高级的意义。特别是结合哲学的一般课题所要考察的。

与“名”相对立的概念是“实”。什么是“实”?如果联系前面的解释,那么可以说,无论你叫它“Desk”也好,桌子也好,无非都是指同一类或同一个东西。

以上可以说是对“名”、“实”的最简单的理解。但就是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法、儒。

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起许多学派的争论呢?大体上说,凡认为“名”比“实”重要的,都可以归为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派别;而认为“实”比“名”重要的,则可以归为以法家学派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流派。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例如老子就主张“实”更加居于首要的地位,但很难说老子是个“唯物主义”哲学家。

更进一步说,“名”、“实”的争论也体现了不同的流派对于政治本身的理解的不同。

例如孔子认为,政权应该将“正名”放在一个首要的地位(“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强调政治机器的运作等等。

这就是说,一派认为统治的实体是某种精神或道德的因素;而另一派则认为统治应基于物质或暴力的因素。这样,建立在这样截然不同的基本观点之上的体系也就完全不同了。(或者说,所谓“儒”、“法”的对立主要是基于方法上的不同。至于其目的,都是服务于统治的。)

就《老子》而言,毫无疑问,其立场是唯心主义的。而韩非出于自己的目的,特意颠倒了《道》与《德》的顺序,试图以此找出一条唯物主义方式解释《老子》的道路——仅此就可以看出《老子》一书在古代(当然不是指胡说八道的宋明时代,而是人才辈出的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了。

这个问题在老子看来,“名”即“实”,所以老子虽然主张“取实”,但老子所说的“实”,其实就是别人所说的“名”。

【 原 文 】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

【 注 释 】 老 子 此 句 , 可 分 解 为 三 个 要 素 成 分 : 道 , 可 道 , 常 道 。 按 老 子 之 意 , 人 之 言 及 “ 道 ” 者 多 矣 , 然 而 “ 可 道 ” 之 “ 道 ” , 即 能 够 用 语 言 文 字 清 楚 地 进 行 表 述 的 “ 道 ” , 并 非 那 永 恒 的 “ 道 ” 。 ?

《 道 德 经 》 首 章 研 究

卿 希 泰 姜 生

中 华 民 族 素 以 文 明 礼 义 著 称 于 世 , 中 华 文 化 历 五 千 年 沧 桑 , 虽 古 犹 新 ; 哲 人 辈 出 , 道 德 文 章 之 传 , 千 古 不 绝 。 ?

两 千 多 年 以 前 , 老 子 赅 述 《 道 》 、 《 德 》 二 篇 , 总 括 天 地 人 伦 , 揭 示 宇 宙 规 律 , 为 中 华 文 化 之 要 籍 。 这 部 千 古 传 流 的 不 朽 经 典 , 对 中 华 民 族 的 精 神 气 质 、 价 值 观 念 、 审 美 观 念 和 伦 理 观 念 , 都 具 有 重 大 的 塑 造 意 义 。 正 是 中 华 民 族 所 特 有 的 中 华 文 化 , 使 整 个 民 族 内 部 产 生 了 特 殊 的 凝 聚 力 与 同 化 力 , 这 不 仅 使 我 们 的 民 族 特 立 于 世 界 民 族 之 林 , 并 且 具 有 一 种 同 化 他 族 而 不 为 他 族 所 化 的 强 大 生 命 力 。 ?

这 种 强 大 生 命 力 和 同 化 力 的 重 要 来 源 之 一 , 就 是 以 老 子 为 首 的 古 老 的 道 家 思 想 。 《 道 德 经 》 的 思 想 , 经 过 社 会 历 史 的 解 析 和 吸 收 , 已 经 成 为 中 国 社 会 的 宝 贵 精 神 财 富 , 对 中 华 民 族 每 一 个 成 员 , 都 具 有 潜 移 默 化 而 不 可 抗 拒 的 “ 造 就 ” 作 用 。 辨 儒 道 二 家 , 如 果 说 儒 家 之 用 在 于 “ 教 ” 人 , 那 么 , 道 家 之 功 则 可 譬 之 以 “ 造 ” 人 。 因 为 , 在 中 华 民 族 心 理 气 质 结 构 的 最 深 层 , 我 们 总 是 发 现 道 家 思 想 在 起 作 用 , 尽 管 社 会 的 、 伦 理 的 层 面 , 人 们 往 往 更 多 地 看 到 儒 家 思 想 在 运 转 。 ?

那 末 , 究 竟 为 何 中 华 民 族 具 有 如 此 强 大 的 凝 聚 力 ? 为 何 道 家 思 想 对 中 华 民 族 具 有 如 此 深 刻 而 稳 固 的 影 响 ? 为 了 揭 开 这 个 千 古 之 谜 , 我 们 必 须 仔 细 研 究 其 保 存 在 《 道 德 经 》 里 的 秘 密 , 探 寻 中 华 大 道 之 根 。 本 文 对 老 子 《 道 德 经 》 从 第 一 章 论 道 篇 进 行 注 译 和 评 论 , 目 的 即 在 于 此 。 ?

【 原 文 】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

【 注 释 】 老 子 此 句 , 可 分 解 为 三 个 要 素 成 分 : 道 , 可 道 , 常 道 。 按 老 子 之 意 , 人 之 言 及 “ 道 ” 者 多 矣 , 然 而 “ 可 道 ” 之 “ 道 ” , 即 能 够 用 语 言 文 字 清 楚 地 进 行 表 述 的 “ 道 ” , 并 非 那 永 恒 的 “ 道 ” 。 ?

据 《 韩 非 子 · 解 老 》 : “ 道 者 , 万 物 之 所 然 也 。 … … 道 者 , 万 物 之 所 以 成 也 。 ” 《 庄 子 · 天 地 》 : “ 行 于 万 物 者 , 道 也 。 ” 宋 范 应 元 《 老 子 道 德 经 古 本 集 注 》 ( 下 同 ) : “ 道 者 , 自 然 之 理 , 万 物 之 所 由 也 。 ” 韩 、 范 均 解 道 为 世 界 的 本 体 , 宇 宙 万 物 的 生 成 因 。 《 河 上 公 章 句 》 : “ 道 可 道 ” : “ 谓 经 术 政 教 之 道 也 ” 。 “ 非 常 道 ” : “ 非 自 然 长 生 之 道 也 。 ‘ 常 道 ’ 当 以 无 为 养 神 , 无 事 安 民 , 含 光 藏 晖 , 灭 迹 匿 端 , 不 可 称 道 。 ” 河 上 公 的 注 文 , 体 现 了 汉 代 思 想 家 从 伦 理 的 角 度 所 发 现 的 “ 道 ” 的 时 代 意 义 和 社 会 价 值 。 顾 欢 《 道 德 真 经 注 疏 》 认 为 : “ ‘ 道 ’ 以 虚 通 为 义 , ‘ 常 ’ 以 湛 寂 得 名 。 所 谓 无 极 大 道 , 众 生 正 性 也 。 而 言 ‘ 可 道 ’ 者 , 即 是 名 言 , 谓 可 称 之 法 也 。 虽 复 称 ‘ 可 道 ’ , 宜 随 机 惬 当 而 有 声 有 说 , 非 真 常 凝 寂 之 道 也 。 ‘ 常 道 ’ 者 , 不 可 以 名 言 辩 , 不 可 以 思 虑 知 , 绝 妙 希 夷 , 理 穷 恍 惚 。 故 知 言 象 之 表 , 方 契 凝 常 真 寂 之 道 ; 可 道 可 说 者 , 非 ‘ 常 道 ’ 也 。 ” 陈 景 元 《 道 德 真 经 藏 室 纂 微 篇 》 : “ 夫 道 者 , 杳 然 难 言 , 非 心 口 所 能 辩 。 故 心 困 焉 不 能 知 , 口 辟 焉 不 能 议 , 在 人 灵 府 自 悟 尔 , 谓 之 ‘ 无 为 ’ 、 ‘ 自 然 ’ 。 今 标 ‘ 道 ’ 者 , 已 是 强 名 , 便 属 ‘ 可 道 ’ 。 既 云 ‘ 可 道 ’ , 有 变 有 迁 , 有 言 有 说 , 是 曰 教 典 , 何 异 糟 粕 。 尝 试 举 扬 , 且 从 训 释 曰 : ‘ 道 , 通 也 , 万 物 得 之 无 所 不 通 。 ’ 亦 曰 : ‘ 道 , 蹈 也 , 取 道 路 以 为 称 。 ’ 《 说 文 》 曰 : ‘ 一 达 谓 之 道 ’ 。 先 贤 令 人 体 而 行 之 , 故 曰 道 也 。 至 于 仁 义 礼 智 信 , 皆 道 之 用 。 用 则 谓 之 ‘ 可 道 ’ , ‘ 可 道 ’ 既 彰 , 即 ‘ 非 常 道 ’ 。 ‘ 常 道 ’ 者 , 自 然 而 然 , 随 感 应 变 , 接 物 不 穷 , 不 可 以 言 传 , 不 可 以 智 索 , 但 体 冥 造 化 , 含 光 藏 晖 ,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默 通 其 极 耳 。 ” 庄 子 说 : “ 一 而 不 可 不 易 者 , 道 也 。 ” ( 《 庄 子 · 在 宥 》 ) “ 故 礼 义 法 度 者 , 应 时 而 变 者 也 。 ” ( 《 庄 子 · 天 运 》 ) 可 见 , “ 道 ” 虽 为 “ 一 ” , 但 它 具 有 随 感 应 变 的 特 点 , 因 而 它 的 内 涵 是 至 为 丰 富 的 。 显 然 , 道 家 尚 权 变 的 “ 一 而 不 可 不 易 ” 之 “ 道 ” , 同 儒 家 尚 保 守 的 “ 天 不 变 道 亦 不 变 ” 之 “ 道 ” 存 在 重 要 区 别 。 或 许 这 就 是 历 史 上 道 家 经 常 在 社 会 面 临 危 机 之 时 出 而 为 帝 王 师 的 原 因 。 ?

【 译 文 】 “ 道 ” , 可 用 语 言 描 述 出 来 的 , 不 是 永 恒 的 “ 道 ” 。 ?

【 评 论 】 老 子 所 谓 的 “ 道 ” , 是 一 个 十 分 微 妙 而 内 涵 丰 富 的 哲 学 范 畴 。 它 是 宇 宙 的 本 体 , 万 物 生 成 和 存 在 的 根 源 , 自 然 界 的 规 律 , 社 会 和 人 生 的 最 高 法 则 ; 但 是 包 罗 世 界 万 物 及 其 规 律 的 “ 常 道 ” , 是 不 可 如 此 明 确 分 析 名 说 的 , 这 种 可 以 分 析 名 说 的 道 , 乃 是 人 们 可 以 感 受 得 到 的 所 谓 养 生 、 经 国 、 政 教 之 道 。 老 子 多 处 用 “ 水 ” 的 自 然 特 性 来 晓 喻 道 性 , 不 仅 阐 明 了 道 的 柔 弱 、 就 下 和 应 时 达 变 特 征 , 而 且 表 明 “ 常 道 ” 乃 是 无 法 用 语 言 进 行 符 号 化 描 述 的 一 种 存 在 , 它 是 宇 宙 间 永 恒 的 大 道 , 它 只 能 由 人 们 自 己 去 体 验 , 去 感 受 。 它 不 仅 是 中 国 哲 学 的 重 要 范 畴 , 而 且 深 含 着 中 华 传 统 伦 理 的 蕴 义 。 这 个 不 可 言 表 的 亘 古 永 恒 的 大 道 , 深 深 地 蕴 藏 着 中 华 民 族 的 精 神 , 并 化 为 千 古 “ 道 统 ” , 其 思 想 内 涵 随 着 历 史 的 演 变 而 应 时 权 变 , 遂 成 为 凝 聚 中 华 民 族 的 价 值 核 心 。 ?

【 原 文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

【 注 释 】 《 河 上 公 章 句 》 : “ 名 可 名 ” : “ 谓 富 贵 尊 荣 , 高 世 之 名 也 。 ” “ 可 名 ” 之 存 在 与 世 人 时 刻 相 关 , 是 有 条 件 的 存 在 , 不 是 那 永 恒 的 存 在 。 王 弼 《 道 德 真 经 注 》 : “ 可 道 之 道 , 可 名 之 名 , 指 事 造 形 , 非 其 常 也 , 故 不 可 道 不 可 名 也 。 ” 可 道 、 可 名 之 存 在 , 都 是 相 对 的 存 在 , 不 是 永 恒 的 存 在 ; 常 道 不 可 道 , 常 名 不 可 名 , 是 “ 不 可 道 不 可 名 ” 的 。 ?

【 译 文 】 “ 名 ” , 可 用 语 言 叫 得 出 来 的 , 不 是 永 恒 的 “ 名 ” 。 ?

【 评 论 】 名 随 物 存 , 名 依 乎 物 。 那 可 用 语 言 称 叫 的 事 物 , 是 相 对 的 存 在 , 是 有 条 件 的 存 在 ; 人 所 常 叹 的 暂 若 烟 云 的 人 间 欢 戚 、 荣 卑 、 贵 贱 等 一 切 现 象 , 都 是 人 们 念 念 不 忘 、 梦 寐 以 求 或 无 法 逃 避 的 、 同 人 的 生 存 密 切 相 关 的 事 物 , 皆 “ 可 名 ” 之 类 。 永 恒 的 事 物 的 存 在 是 无 条 件 的 , 独 立 自 在 , 因 而 它 不 同 周 边 事 物 构 成 相 对 条 件 关 系 , 也 就 无 所 谓 名 状 了 。 故 《 文 子 · 精 诚 》 曰 : “ 著 于 竹 帛 , 镂 于 金 石 , 可 传 于 人 者 , 皆 其 粗 也 。 ” ( 《 道 藏 》 本 ) ?

【 原 文 】 无 名 ,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

【 注 释 】 《 河 上 公 章 句 》 : “ 无 形 者 谓 道 。 道 无 形 , 故 不 可 名 也 。 始 者 道 本 也 , 土 气 布 化 , 出 于 虚 无 , 为 天 地 本 始 也 。 ” 而 “ 有 名 谓 天 地 。 天 地 有 形 位 、 阴 阳 , 有 刚 柔 , 是 其 有 名 也 。 万 物 母 者 , 天 地 含 气 生 万 物 , 长 大 成 熟 , 如 母 之 养 子 也 。 ” 彭 耜 《 道 德 真 经 集 注 释 文 》 : “ 徼 : 陆 德 明 《 释 文 》 : ‘ 小 道 也 , 边 也 , 微 妙 也 。 ’ ” 王 弼 《 道 德 真 经 注 》 : “ 凡 有 皆 始 于 无 , 故 未 形 无 名 之 时 , 则 为 万 物 之 始 。 及 其 有 形 有 名 之 时 , 则 长 之 育 之 , 享 之 毒 之 , 为 其 母 也 , 言 道 以 无 形 无 名 始 成 万 物 。 以 始 以 成 , 而 不 知 其 所 以 , 玄 之 又 玄 也 。 ” 所 谓 “ 无 名 ” 是 指 宇 宙 所 由 发 生 的 那 个 始 因 , “ 有 名 ” 则 是 指 宇 宙 所 由 发 生 的 根 。 王 弼 : “ 妙 者 , 微 之 极 也 。 万 物 始 于 微 而 后 成 , 始 于 无 而 后 生 。 故 常 无 欲 空 虚 可 以 观 其 始 物 之 妙 。 ” 反 观 宇 宙 始 因 “ 常 无 ” , 将 可 领 知 宇 宙 造 化 之 幽 妙 。 万 物 由 其 根 而 萌 发 成 形 , 这 是 永 恒 的 规 律 , 故 谓 之 “ 常 有 ” ; 洞 观 万 物 由 无 向 有 的 不 断 萌 发 , 将 可 知 万 物 生 成 充 满 宇 宙 的 限 度 。 ?

【 译 文 】 “ 无 名 ” , 为 天 地 之 原 始 ; “ 有 名 ” , 乃 化 生 万 物 之 根 本 。 故 从 永 恒 的 无 , 可 洞 知 万 物 造 化 的 无 限 奥 妙 ; 从 永 恒 的 有 , 可 洞 见 宇 宙 万 物 的 极 限 。 ?

【 评 论 】 “ 无 名 ” , 与 “ 常 名 ” 、 “ 常 无 ” 乃 同 类 , 实 指 不 可 用 语 言 进 行 符 号 化 描 述 的 存 在 。 这 是 宇 宙 的 元 初 状 态 , 一 种 无 而 非 空 的 状 态 。 “ 无 名 ” 可 谓 “ 道 ” 之 衍 意 , “ 有 名 ” 可 谓 “ 德 ” 之 衍 意 。 老 子 论 述 说 : “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下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字 之 曰 ‘ 道 ’ , 强 为 之 名 曰 ‘ 大 ’ ” ( 二 十 五 章 ) ; “ 道 常 无 名 ” ( 三 十 二 章 ) ; “ 道 隐 无 名 ” ( 四 十 一 章 ) 。 因 此 , “ 道 ” 是 对 于 那 个 “ 不 知 其 名 ” 的 、 化 生 宇 宙 天 地 、 可 以 为 “ 天 下 母 ” 者 的 强 称 。 这 是 宇 宙 元 初 状 态 的 深 邃 的 反 观 洞 见 , 一 种 过 程 化 的 哲 学 阐 证 。 ?

【 原 文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

【 注 释 】 《 河 上 公 章 句 》 : “ 两 者 , 谓 有 欲 无 欲 也 。 同 出 者 , 同 出 人 心 也 。 而 异 名 者 , 所 名 各 异 也 。 名 无 欲 者 长 存 , 名 有 欲 者 亡 身 也 。 ” 而 “ 玄 , 天 也 。 言 有 欲 之 人 与 无 欲 之 人 , 同 受 气 于 天 也 。 ” 宋 范 应 元 集 注 : “ 两 者 , 常 无 与 常 有 也 。 玄 者 , 深 远 而 不 可 分 别 之 义 。 盖 非 无 不 能 显 有 , 非 有 不 能 显 无 , 无 与 有 同 出 而 异 名 也 。 以 道 为 无 , 则 万 物 由 之 而 出 ; 以 道 为 有 , 则 无 形 无 声 。 常 常 不 变 , 故 曰 常 无 常 有 也 。 有 无 之 上 俱 着 一 常 字 , 乃 指 其 本 则 有 无 不 二 , 深 远 难 穷 , 故 同 谓 之 玄 也 。 ” 王 弼 注 : “ 两 者 , 始 于 无 也 ; 同 出 者 , 同 出 于 玄 也 ; 异 名 , 所 施 不 可 同 也 , 在 首 则 谓 之 始 , 在 终 则 谓 之 母 ; 玄 者 , 冥 也 , 默 然 无 有 也 , 始 母 之 所 出 也 , 不 可 得 而 名 , 故 不 可 言 , 同 名 曰 玄 。 而 言 谓 之 玄 者 , 取 于 不 可 得 而 谓 之 然 也 ; 谓 之 然 则 不 可 以 定 乎 一 玄 而 已 , 则 是 名 则 失 之 远 矣 。 故 曰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皆 从 同 而 出 , 故 曰 众 妙 之 门 也 。 ” ?

【 译 文 】 有 与 无 , 乃 出 自 同 一 个 本 原 , 而 所 施 不 同 , 都 可 说 是 深 远 莫 测 。 既 洞 见 玄 有 , 又 洞 见 玄 无 , 此 乃 洞 察 宇 宙 奥 妙 之 门 径 。 ?

【 评 论 】 “ 道 ” 是 一 切 之 母 , 万 物 之 根 , 当 然 也 是 无 、 有 、 常 无 、 常 有 的 根 , 是 无 、 有 、 常 无 、 常 有 的 混 同 统 一 态 , 故 谓 “ 同 出 而 异 名 ” 。 常 无 与 常 有 , 都 是 由 道 所 生 , 是 道 的 化 生 态 , 即 老 子 所 谓 之 “ 玄 ” 的 状 态 。 “ 玄 ” 以 描 述 宇 宙 之 始 因 变 化 莫 测 之 微 妙 ;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 则 是 对 无 和 有 这 两 个 宇 宙 根 源 不 断 运 动 变 化 产 生 万 物 之 微 妙 过 程 的 描 述 。 ?

河 上 注 “ 玄 之 又 玄 ” : “ 天 中 复 有 天 也 。 禀 气 有 厚 薄 , 得 中 和 滋 液 则 生 圣 贤 , 得 错 乱 污 辱 则 生 贪 淫 也 。 ” 其 注 “ 众 妙 之 门 ” , 曰 : “ 能 知 天 中 复 有 天 , 禀 气 有 厚 薄 , 除 情 去 欲 , 守 中 和 , 是 谓 知 道 要 之 门 户 也 。 ” 这 里 已 很 清 楚 地 表 明 河 上 公 确 实 把 人 绝 对 化 为 “ 有 欲 之 人 ” 和 “ 无 欲 之 人 ” , 这 在 现 实 人 类 中 是 不 存 在 的 。 这 正 是 作 为 道 教 发 生 过 程 中 最 重 要 经 典 之 一 的 《 河 上 公 章 句 》 的 内 在 伦 理 哲 学 特 征 。

大意是:(如果)道能够讲明白,那就不是永恒的道。说明“道心唯微”,“形而上者为之道”“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你明白了吗??

楼上够狠 , 简而言之:“道(如果)可以说出来的话,就不是道了”。佛家讲,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破。听过吗?意思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