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益康集团是传销吗:关于对仗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05:30:20
我很不明白对仗句是怎回事?我不会对下句啊!
有什么方法帮帮我?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仗亦称“对偶”或“俪词”。即是将相似或相反之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以构成华美之词句。
如“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在近体诗中,律诗要求对仗的两联是颔联和颈联,绝句没有对仗要求。

对仗的一般规则

一是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我国文法上之词性,共分九种,称之为“九品词”。其中名词、代名词为实字类,其他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为虚字类。我们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二是词意相对或相似或相关,相对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等,相似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等,相关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等。

三是组成形式一样,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例如“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中,大致上,柳絮与桃花相对,打与吹相对,连夜雨与五更风相对。

大家注意一下:

1,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2,颜色自成一类
3,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以上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4,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5,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二,对仗的种类:

后人于对偶之名目,愈析愈详,愈分愈细,日人遍照金刚于其【文镜秘府论】一书中,掇集唐人不同之对仗名目,共分二十九种之多。而近人张正体先生于【诗学】一书则分对仗为“平头对、合璧对、垂珠对、拱璧对、隔句对、联璧对、互成对、实字对、虚字对、流水对、双声对、叠韵对、交股对、浑括对、假借对、同类对、巧变对、无情对、问答对、双声叠韵对”等二十种。

但简要说来,主要是四种:

1、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2、宽对

宽对是相对于工对来说的,它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在工对来说,词性方面,应当是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如果是宽对,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或者更宽一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就是宽对,不象工对那么讲究。
如果再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都是这种情形。

3,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或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借“杨”为“羊”,以对出句之“鸡”字。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4,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做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诗家谓之‘十字格’”。所以流水对也叫十字格。

三,对仗的位置

(一)在正格中,是中两联必须对仗,在这种规则的基础上,又有四种情形。

1,中二联对仗,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情形,多数近体律诗都是这样。
2,四联全对, 如《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作者: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 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 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 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 不是宸游玩物华。

3,首联、颔联、颈联对仗

如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4,颔联、颈联、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48]!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流水对一般放在句末的较多见,但也不是绝对。

(二)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这种情形也有以下几种:

1,只有颈联对仗
2,全篇不对
3,首联、颈联对,这叫“偷春格”

(三)句中自对

还有一种叫句中自对,如“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句中之“风雨”自对,“管弦”自对,而“风雨”又与“管弦”成对,“黄叶”与“青楼”亦各自成对。这又叫当句对。

四,对仗的避忌

1,纤巧 纤巧是指过分注意对仗的工整,而把内容及意境放在一边,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2,合掌 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五,推荐阅读《龙文鞭影》

http://202.38.75.42/~wsn/ebook/poem...ongwenbianying/

对 仗

近体诗(包括律诗、排律、近体绝句)格律的基本要求之一。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近体诗中的对仗,就是一种要求极为严格的对偶句,主要包括词语的相对和句式的相对两个方面。

词语的对仗,必须在词汇意义上属于同一大类,如以天文对天文,以人事对人事等。同时,在词性上也要求基本相同,如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还要求平仄相对,即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结构相对,即以连绵词对连绵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等等。相对的字必须不同,同字不能相对。

句式的对仗,是指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词组对主谓词组,以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等。试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一联中,“白”与“黄”,以颜色对颜色,“日”与“河”以自然景物对自然景物,“白日”与“黄河”都充当主语。“依山”与“入海”相对,都是动宾词组充当状语。“尽”与“流”相对,都是动词充当全句谓语。“依山尽”对“入海流”,都描写了动态。全联以以“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仄仄平”,声调铿锵,富有音乐性。

第二联中,“欲穷”对“更上”,都是动词前面带有状语的偏正词组。“千里”对“一层”以数量对数量,以平仄对仄平,对仗十分工整。最后以“目”对“楼”,虽然在意义上并不属于同一大类,但它们都是名词,而且以仄对平,对仗还是比较工整的。

总之,对仗是通过语词和句式的两相对偶,来取得诗歌形式上和意义上两方面整齐匀称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我国汉字所特有的艺术手段。当然要做到字字句句的工整对仗是十分困难的,诗人们在创作中就运用了种种通融的方式,即所谓“宽对”和“借对”。前者如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的第三联“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其中只有“难销”与“应仗”是工对;“忧国泪”对“出群才”就比较宽;至于“浊酒”和“救时”,在词性和结构上均不相同,但在平仄上还是可以相对的,这两句就叫做宽对。后者如李商隐《令狐八拾遗绹见招》的“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联中以“汉”对“云”。如果把“汉”解释为星空中的“河汉”,那么,与“云”是天文对天文,但诗中却指的是“汉朝”,这就叫做借对。

古体诗和词的对仗,要求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可以同平仄相对,同字相对,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及毛泽东《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词的对仗须按词牌规定。

==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
,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往往决定一首律
诗的优劣成败,所以学诗者要学好对仗。
律诗对仗有三项要求:
1.平仄声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2.词性词义相对。上下句对应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
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但仅了解这一点还不够,有的
词类,主要是名词还分若干小项,往往需要按照这些小项对仗。现分别举例说明。
(1)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例10)
(2)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例1)
(3)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人海遥。”(例7)
(4)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例7)
(5)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例9)
(6)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例4)
(7)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例8)
(8)形体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例8)
(9)人事对“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例6)
(10)人名对“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罕。”(例2)
(11)方位对“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例2)
(12)数目对“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例3)
(13)颜色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例1)
(14)虚字对“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例5)
此外,还有器物对、衣饰对、饮食对、文事对、史事对、人伦对、代名对、干支对
、叠字对、连绵字对,等等。词类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做工对;不同小项的词相对,叫
做宽对。但有的词虽不同小项或类别,用作对仗,习惯认为也是工对,如“天”对“地
”,“兵”对“马”,“诗”对“酒”,“无”(动词)对“不”(副词)等。有种对
仗叫借对。一是借音,如“白法调狂象,亨言问老龙’’(王维),因“玄”另有玄黑之
义,所以借来对“白”;二是借音,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因“
杨”与“羊”同音,所以借来对“鸡”。句中自对而又相对,也属于工对。如“笛声喧
汉沔,歌曲上云霄”(李白),“汉、沔”自对,“云、霄”自对,“汉河”(地名)与“
云霄”(天文)相对,应视为工对。再如“人稀地僻巫医少,夏旱秋霖瘴疟多”(白居
易),句中一—二与三四自对,五与六自对,两句再相对,虽词类小项不同,仍为工对
。自对又称当句对,词类相对,平仄声不一定相对。
3.语法句式相对。即上下句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
,状语对状语等,句子结构和节奏形式两句相同。如“树色随关迥,河声人海遥”,上
下句均为“主——谓——宾——补”,主语“树色”、“河小”义都是偏正结构,前
一名词修饰后一名词,上下句节奏形式均为“二二一”式。律诗对仗有二忌:一忌“合
掌”。即——联上下句以同义词相对,以致两句意思完全或基本相同。如“群贤共谱箴
时调,众彦齐讴警世声”。二忌两联对仗方式雷同。两联句式要有所变化,以免重复呆
板。如前联是“二二一”式,后联宜换用“二——二”式;如果节奏形式不能改换,也
要改变…下语法结构,比如前联动词在第二字,后联就应换在其它位置,前联第三字是
实词,后联第三字就不妨用虚词。另外,对仗不要一味求工。否则束缚思想,容易造成
合掌,或流于纤巧。可以工对与宽对相结合。如例6李益诗,“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
容”,前四字是工对,末字“见”(动词)却与“容”(名词)相对。对仗总以天然、工整
、流畅为佳。诗人常使用颜色对、数目对、方位对,容易形成工对,能给读者以鲜明
印象,或增加气势。

词语的对仗,必须在词汇意义上属于同一大类,如以天文对天文,以人事对人事等。同时,在词性上也要求基本相同,如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还要求平仄相对,即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结构相对,即以连绵词对连绵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等等。相对的字必须不同,同字不能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