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 举报:诚信的含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21:26:44
说出诚信的含意~~!300字内

什么是诚信

诚信是什么呢?“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诚”主要讲的是诚实,不弄虚作假,“信”是讲信用,做到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诚信是一种人们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必须而且应当具有的真诚无欺。一个从小就学会撒谎骗人的孩子,能成为一名流芳百世的大思想家么?

我们都知道瓦尼亚小时候偷吃李子的故事吧。一天,妈妈买来几斤李子核,瓦尼亚从来都没有尝过鲜。就趁无人注意,偷吃了李子,当妈妈追问的时候,她犹豫不决,脸涨得似乎大红虾,最终还是承认了错误,得到了妈妈的原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

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不再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地倾向一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知诚信,讲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知诚信,讲诚信都是每一个人的生命。

记得有一天,我与好友约定星期六早上八点在体育场见面,教她折纸篮。谁知那天下了瓢泼大雨,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打电话给她,却联系不上,怎么办呢?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时,妈妈对我说,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失信。我只好冒雨前往。虽然那天我成了落汤鸡,可我遵守了诺言,同时也获得了友情。

我们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帮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源流长。诚信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

1、诚信的含义、
诚者,真诚、真实;信者,诚实、不欺。诚信者,诚实而守信也。诚信,作为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提倡。儒家以“诚”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认为“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认为“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国语·周语上》)。孔子认为“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重要准则,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后来的儒学家们发展和完善了孔孟的“诚”和“信”,他们将“诚”视为“圣人之情”,是至静至灵寂然不动的“心”(精神)(唐·李翱);将“诚”用以为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认为“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北宋·周敦颐);甚至认为“诚”这一精神实体有化生万物的作用:“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中庸》),以“诚”为宇宙的一般规律,并以“知”“行”关系去阐述“诚”与“明”的关系(明末清初·王夫之)。总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诚信始终作为一种“善德”为社会各阶层所推崇;诚信之光始终普照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农耕文明走向商业文明。
2、诚信缺失的危害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对个人而言,诚信乃立人之本,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每个公民正确的道德取向。从修身的角度看,诚信是人内心升起的太阳,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温暖别人;诚信是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人的心锁,也可以打开知识和财富的大门;诚信绽放着生命之美,生活因它而多姿,人生因它而多彩。对企业而言,诚信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对城市而言,诚信等同于它发展的机遇;对国家民族而言,诚信是其繁荣昌盛、自强自立的基础。而一旦诚信缺失,危害甚大。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言一朝不信,人就会失掉立身之本,企业就会失掉生存之根,城市就会失掉发展之机,国家民族就会失掉兴盛之源。老子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诚信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一旦诚信缺失,社会上便会欺诈成风,市场混乱,道德沦丧,人心惟危。当今社会,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假文凭假学历盛行,假政绩假数字屡禁不绝,信用欺诈防不胜防,假新闻假广告层出不穷,正是诚信缺失的具体体现。据悉,中国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诚信的缺失,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
3、现代诚信是对传统诚信的传承与超越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和其它优秀文化传统一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时代都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都会为它打上政治、经济和阶级的烙印。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现代诚信既是对传统诚信的传承,又是对传统诚信的发展和超越。和传统诚信相比,现代诚信有如下特点:
一是调整社会生活的内容更为广泛。传统的农耕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人的活动范围很小,人与人之间交冬天的范围很窄,交往的频率很低。除了少数经商的人群外,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群之间的交流一般是局限于亲戚、朋友和熟人之间。而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如果调整主体缺失,这种规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就降价。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礼乐记》云:“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可见,在古代,儒家所推崇的“信”也多是朋友之“信”,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大义中,“信”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修身齐家”这一层面上。现代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信息畅通,交通方便,人类社会逐渐由农耕文明走向商业文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范围扩大,交流的机会增多,交流合作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交流的对象也由熟悉的人群扩展到陌生的人群。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诚信这一道德规范所调整范围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熟人朋友的日常生活交往,大到国家政治经济组织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现代诚信已超越了传统意义的诚信,具有了更深广的内涵,已从“修身齐家”的层面扩展到“治国平天下”的层面。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其中“德”的重要内容便是“诚信”。
二是诚信缺的危害更大。由于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交流多限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传统诚信只是居于“修身齐家”的层面,诚信的缺失往往是伤害亲戚朋友熟人的感情,失朋友之“义”,是个人修养的缺失,是道德取向的偏差,是人性的堕落。而现代诚信一旦缺失,不但个人失去立身之本,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企业、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一次金融诈骗,可导致上亿的资金流失;一纸合同不履行,会使一个企业破产;一言承诺失信,可使一个国家威信扫地。
希望采纳

诚信是中华文化中的基本道德观念之一。从晚商、西周到春秋战国以来,诚信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为社会各界所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把诚信看作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同样坚持把诚信作为做人的根本道德,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道理。作为一种社会道德伦理准则,诚信在我国多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激发与保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诚实无欺,即人与人相处时应当坦诚相待,言行一致。第二,信守诺言,即对别人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兑现。第三,信任和信从,即在与人的交往中,一定要信任他,并服膺他的真知卓见。第四,执著与志向,即对某种理想的价值要有执著的追求和持有。第五,信的天理根据是诚,即诚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属性,因而也是人伦道德的本源。

传统诚信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观,其内涵可概括为:诚信是立身处世的规范,是治政牧民的圭臬,是修身养性的信条,是相互交往的准则,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纲纪。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主要是指诚实守信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基本上属于人生道德和政治伦理的范畴。

现代诚信则是在对传统诚信理念批判地加以继承的基础上,又吸纳了公平、正义、独立、发展等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中的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了适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道德操守和价值取向,成为约束和规范现代社会经济秩序的又一强大的精神力量。一般来说,现代社会中的诚信,既包含契约经济的经济学含义,又包含并侧重于伦理道德的社会学含义。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
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

诚实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