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换证异地办理流程:评宋江的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02:21:23
宋江的义,想必大家大家都都知道知道^_^
那么,我们讨论一下

-- 浅谈宋江的虚忠假义 (参考一下)

《水浒传》是以宣扬“忠孝仁义”闻名,宋江则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忠义”的样板,然而夜读水浒,却越读越心寒,越读越觉得宋江这个忠义样板的虚伪和残忍。

宋江在书中出场时是个在职的“押司”,相当于现在司法部门的文书。身为执法人员,理当忠于职守,他居然利用工作之便,为盗窃者通风报信,致使晁盖等六名盗窃者安全逃脱,此为大不忠。婆惜是宋江的妾,只因为不肯将宋江通匪的罪证还给他,便被宋江一刀杀了。如此无视夫妻情份,实为大不义,薄情寡义,随意杀人,亦是大不忠。尤其是杀人之后畏罪潜逃,更是典型的小人一个,遵纪守法的意识,连武松那样文化不高的粗人都不如,武松为兄报仇,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之后,尚且敢于到衙门去自首服罪。

宋江被发配途中路过梁山,众好汉请他一起入伙,他坚决拒绝,理由是“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何益?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可是转眼之间,他就把父亲和弟弟等人一起接上山来享福了,哪里还有丝毫的忠孝可言?强迫父亲做强盗难道可以称之为“孝”吗?此刻上山就不逆天理了吗?为什么此刻不一死,以保“忠孝仁义”呢?可见前面的那番托辞全为虚假,与忠孝无关,只与权谋有关,因为那时候不是宋江上山的最佳时机。

我这样说宋江,不仅是因为他后来不但自己上了山,把父亲弟弟等接上了山,还因为他上山后不惜使用任何卑鄙手段,强迫其许多他良民官兵上山。所以什么忠孝仁义对他来说,都只不过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权谋而已。否则,如果他真认为上山落草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何益?”的事,又怎么会将在家乡安居乐业的良民李应全家强行拐骗到梁山做强盗呢?他先是安排人化装官兵去捉拿李应,然后再亲自从假官兵手中救出李应,李应还是不肯上山,宋江就骗他说只邀请他上山玩一玩。与此同时,却派人去烧了李应的家,并将李应全部家人绑架到梁山,使李应不得不背叛政府和法律。如此行径,哪里还有什么忠义可言?

宋江身为服刑期间的罪犯,不好好伏法思过,却去那酒楼上题反诗,以至连累在政府部门有铁饭碗的戴宗和李逵背叛政府,落草为寇,更使那里的数百官兵平民死于非命。为救宋江,“官军百姓被杀死有五百余人,带伤中箭者不计其数。”已经伤及这么多无辜的生命,满口“忠孝仁义”的宋江犹嫌不足,还要“启请众好汉,再做个天大的人情,去打了无为军,杀得黄文炳那厮,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

黄文炳是谁?与宋江有何怨仇?他就是揭发宋江题反诗的人,揭穿宋江装疯卖傻以躲避逮捕的人,还是揭穿戴宗制造假文件的人。若从为国尽忠的角度来看,黄文炳与宋江并无私仇,全为公恨。宋江不思己过,反责人错,不顾救命恩人众好汉的生家性命,硬要大家冒险再去追杀黄文炳以泄一己之私愤,哪里有一丝一毫义气仁爱的影子?

就算黄文炳一个人得罪了你宋江,你杀他一人也就罢了,居然将他“一门内外大小四五十口尽皆杀了,不留一人”。在杀了黄文炳全家之后还不解恨,还让手下兄弟下手,一片片活剐了黄文炳的肉下来烧烤下酒。如此残忍和不讲天理,与那些被他反复声讨的“朝中奸臣”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虚伪的是,宋江还以不杀已经另立门户分家而居的黄文炳的兄弟,来显示他的“仁义”。书中类似的地方经常出现,例如在三打祝家庄之后,欲血洗村坊,在石秀的劝阻下,宋江再次摆出一副仁义的假面,冠冕堂皇地说“看在为善的钟离老人的面上,饶了你这一境村坊人民”。土匪放弃屠村居然也被当成一种仁慈,仿佛祝家庄人民的性命原本就属于宋江,杀,是理所当然,不杀,便是一种恩赐。如此强盗逻辑,和如此残酷无情的人,居然还被作者描写成“及时雨”般的忠义化身,实在是让我们这些身为大宋子民的后代感到无地自容。

宋江掌控梁山好汉的法宝就是一个“义”字,所以尽管许多好汉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不愿意接受招安,还是为了“义”字屈从了宋江。宋江实际上是以“义”为“紧箍咒”,将梁山好汉当成了他谋取私利的筹码,正如当时的民谣所唱“要为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否则,以宋江这样一介小吏,文不能从考场上获得富贵,武不能从疆场上博取功名,猴年马月才能有出人头地之日?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接收招安之前,宋江把梁山好汉上梁山说成是因为奸臣当道,他自己身为官吏也不守法,通匪乱法在前,随意杀人在后,视朝廷法律如儿戏。可是在奸臣当道这一现状丝毫也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宋江却竭力强迫众好汉接受招安,而且被招安之后立刻就变得忠于朝廷法律了,甚至为了“忠”字,不惜亲手毒杀了李逵这个救命恩人。是什么让宋江在接受招安前后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说穿了,无非是宋江的地位在招安前后有了巨大的不同。在招安之前,宋江只是个小吏,招安后,宋江成了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他毒杀李逵表面上的理由是担心李逵坏了梁山的好名声,实际上是怕坏了他自己的好事。因为李逵就算再上梁山,也丝毫不会损害梁山的好名声,唯一可能坏了的,可能是让朝廷剥夺宋江费尽心机才得来的富贵荣华和虚名。

纵观宋江一生,他其实既不敬“忠”,也不守“义”,“忠义”二字,只不过是他用来玩弄权谋的法宝而已,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为他的任何卑劣的行为披上一件漂亮的“忠义”外衣。夜读水浒,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要警惕现实生活中像宋江一样拉大旗作虎皮的人。

宋江的忠与义
宋江是《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首领,是作品中最重要、最复杂、也是刻画得比较真实成功的一个形象,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一个形象。在文学史上,同一个文学形象受到大家见仁见智的评价,本也不稀奇,可像宋江这样让大家大褒大贬、毁之誉之的人,还是很少见的,这足以说明宋江这一形象的不寻常。

首先,宋江在作品中具有无比的重要性。宋江的一生穷通存亡与梁山事业的兴衰直接相关。不管是从他的位置还是从作品的艺术结构上看,他都处于核心地位。研究宋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研究《水浒传》的核心内容。其次,宋江具有性格的复杂性和形象的歧义性。宋江的性格是非常丰富、复杂、深刻的,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各不相同的表现。读者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他,便会得出差异极大的结论。有人说他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有人说他是个“整天哼着‘臣罪当诛兮’的封建主义的奴才”,有人说他是个不可饶恕的“盗魁”,还有人说他是个有着分裂性格的人,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则干脆表示不喜欢宋江。

我们知道,一个艺术形象的成功与否,并不决定于读者感情上是否喜爱,而在于“它是否概括了那个历史时代的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真实生活、性格和真实的精神面貌”,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站在一个新高度,从历史的、文化的新视角来分析宋江的精神世界和灵魂,从整体上把握他,从而得出科学的、正确的、富有创新性的结论。

一、宋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宋江是带着他全部复杂矛盾的性格出场的。作者这样介绍他: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贝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贝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的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这个介绍很全面,又很概括。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宋江出身于地主家庭,受着儒家思想的教育,供职于统治阶级阵营,为人又仗义豪侠,喜好结交江湖上好汉。这就勾勒出了宋江形象的草图,定下了他性格的基调,点出了他生命的主要基因。以后,宋江的性格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的一切言行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忠义是宋江的主体性格,但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他的全部性格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他慈悲仁爱,救苦救难,却又偶尔表现出残忍狠毒,不择手段;他颇富政治远见,极具雄才大略,有时却有显得目光短视,昏庸糊涂;他善于听言纳谏,从善如流,有时却又刚愎自用,拒绝良策;一方面,他以扫除社会黑暗势力为己任,另一方面,他又以尽忠国君为最高行为准则;一方面,他创建了梁山事业,另一方面,他又毁掉了梁山事业……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有机地统一在宋江身上,是那么真实、自然,它们造就了宋江这个特定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