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安装四级资质:什么是假直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7:07:57
有人说央视假直播 是么?谁知道这事 说以下

错后时间
比如比赛6点开始 他们7点转播 还口口声声说始直播
特别是在NBA中 两节之间都敢插播半小时的体育新闻
他以为人家都是傻子啊!垄断!

前些天参加中央台一个春节特别节目的策划,有人提出在一些段落搞点直播,但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技术上挺麻烦,要通过上级审批更困难。这可以说是我们电视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干电视的人时不时会有一种直播冲动,一度甚至造成了被人称作“直播潮”的局面;另一方面,因为技术上和政治上的原因,真要直播起来又困难重重,所以电视直播节目还是少而又少。

实际上,在电视发展的早期,除了为数不多的影片,主体节目都是直播的。新闻节目、综艺节目、游戏节目自然全部直播,即使电视剧也大都是直播的。1951年CBS决定开播情境喜剧《我爱露茜》,但主演女星露茜尔·鲍尔却为了种种原因坚持不愿从好莱坞搬到纽约以便直播演出。最终只能妥协,改为在洛杉矶以一种类似于直播的方式面对观众演出,同时用三台摄影机现场切换拍摄,最后再剪接成片到纽约的CBS总部播出。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成本,更重要的是按当时的看法,非直播的情境喜剧很不“电视”。为此CBS电视网的副总裁不得不向公众声明:“我们主要是做直播电视的生意。我们坚决主张直播《我爱露茜》,但赞助商让我们改为拍片。可以说,我们是在赞助商的怪念头的压迫下才转向电影的。”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磁带录像技术逐渐成熟,方便快捷又节省开支,使用新的录像技术就成了电视行业中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大批原来的直播节目纷纷改为录播,而那些直播个性太强的节目样式——如接近于舞台演出的单本直播电视剧——干脆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电视的发展稍晚,直到70年代才有了录像设备,但从此也就排斥了所有的直播形态,就连最适合直播的新闻节目一度也全改成了录播。

然而直播毕竟是最能体现电视媒介特点的方式——冲破空间的阻隔,把影像和声音即时地传到遥远的地方,这正是当初发明电视的初衷。看过“9·11事件”直播报道或“海湾战争”现场报道的人一定记得,在同一时刻目睹真实人类灾难的那种震撼何其深刻,何况,直播的电视节目还有它独特的魅力。济南电视台有个《泉城夜话》,大概是当今硕果仅存的一个直播谈话节目,在当地口碑甚佳,因为未经剪辑的时间流程让观众产生了对节目真实性的认同,而现场走向的不可预知性又让观众产生悬念与期待。在这种直播节目里,瑕疵和小小的失误可能变成有趣的兴奋点,一个平实的过程也能制造出强烈的戏剧性。

在英语里,“直播”叫live,意思是“活生生的”,所以《NBC周六夜间直播》节目常常被误译为“NBC周六夜生活”。而这个“活生生的”周末直播综艺节目,也确实因其略觉松散的现场真实感,因为冷不防冒出来的傻气,得到广大青年观众的青睐,历数十年而不衰。这情况有点像我们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如果不是直播,你也许根本看不到、不知道那种爆笑情节,就算看到了也感受不到现场那种紧张而无奈的气氛。

不过,这种最具电视性、最真实又颇有魅力的直播节目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有人说,直播实际上是电视人(包括表演者)与受众一次暗中较劲的对抗,传播的一方要努力不出任何纰漏,接受的一方却在期待着某种不在传播者掌控之中的事情发生。直播的内在张力就在于此,而这种对抗提出的挑战也真让有些本事的电视工作者跃跃欲试。

所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视上的直播节目又多起来。但直播未必就一定成功。像“东方时空”的《直播中国》,没有进程的平面报道让本当在直播中充当主角的时间缺席,精心摆拍和严密控制消除了直播的生动气息,甚至削弱了直播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还有一些考古发掘或自然景观的直播,因为见物不见人,同样没什么意思。

有意思的又不好直播,不能直播,怎么办?于是有了假直播。通过电话、网络或是图像连线这些介入元素,再加上精心的编辑,让观众以为节目是现在进行时。作为一种制作技巧,为了让节目更好看,假直播也有存在的合法性。但仅凭这种假直播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最及时、最真实、最生动的信息以最电视化的方式传达给受众。

时间错后

扯蛋

哎,有看法没办法!

就是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