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汽车租自驾车:白额春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22:10:26
白额春联的由来和所包含的意义

全中国的春联都是红色的,唯有故乡莆田的春联,红纸上端一段白,故曰“白额春联”。

原以为那红色象征桃花,白色象征李花。桃红李白,那是春天的颜色。把春天的颜色贴在门口,春也就入墙进屋,走进每个人的脸庞和心坎了。年纪稍大时才知道,春联上的那一段白,绝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春光烂漫的诗意,而是凝聚着一段惨痛不已的历史,纠结着一团永远化不开的悲情。

那也是一个春节,距今400多年前的明朝。当时倭寇进犯福建沿海,在莆田烧杀抢掠。不甘受辱的莆田百姓奋起反抗,惨遭倭寇屠杀,死者达数万人。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大军赶走倭寇,莆田才得以光复。逃亡山里的百姓,正月初二才返回家园。他们在家门贴着白纸,悼念亡故的亲人。由于办理丧事,过年便拖到正月初四。吉庆佳节,惯例应贴大红春联,于是人们便把春联覆在原先贴的白联上,但在上端留出一截白色,以示心有余哀。

喜气洋溢的春节,因为有了春联上的那段白,显出几分沉重。从那时开始,不仅故乡的春联多了一种颜色,连年也多过了一回。大年三十除夕,在我们那里却叫“过小岁”,正月初四才叫“过大岁”。小岁大岁一样隆重,一样备酒做菜。而正月初二因是当年的悼亡日,至今不得串门走亲戚,家家户户没人串亲。土腔土调的莆仙戏在许多村落的大树阴下公演,演的并不是那甜腻腻轻飘飘的吉庆题材,而多是带着血性、带着悲情的忧愤之作,戏曲的调子似有无尽的沧桑感,勾动起人们心底诗一般的愁思。于是,故乡的春节便以其沉甸甸的历史积淀,吸引和召唤着遥远的游子。惯于漂泊天涯谋生创业的故乡人,一到春节,就是外面每天能掘一桶金,也宁愿舟车劳顿、日夜兼程赶回家里。

回故乡过节的我,最爱走村穿巷读春联。读着读着,便读到那上面的一段白。那是无字的佳句,那是无言的史册。历史的屈辱以此种方式让后人铭记,这真是故乡先贤们的大智慧。有人把屈辱凝成一块碑,虽然久远,但能这样进村入户,深入人心么?有人把屈辱写成一本书,虽然详尽,但能这样醒目警示么?在美酒飘香、笑语喧腾的佳节,大红的春联给我们助兴,短短的“白额”又让我们沉思。于是在故乡,人们虽然笑,但笑得颇有节制;人们也喝酒,但很少喝得烂醉,很少今朝有酒就忘了明朝没米。在我们看来算是佳肴的年夜饭,其实也多是用一些普通的米、豆、肉、菜做成的。莆田的菜肴似乎天生就是民间小吃,炒米粉、卤面、焖豆腐、炝肉,连菜名都是那么实在,小时候过年,吃过的最高档的一道菜也只是牡蛎汤,但这些粗粮粗菜都做得特别好吃。于是我觉得,就连故乡的年夜饭,似乎也和故乡的春联一样,寄寓着深沉的文化意蕴。它以独特的风味让人眷恋,又以其独有的低调与朴实,把节俭、务实、奋发、自强的理念,年复一年地撒播在人们的心头。

故乡地少人多,人们不能躺着吃现成饭,必须凭着一股精神打拼天下。以白额春联为主要特征的故乡春节习俗,正是催生这种拼搏精神的一道文化脉流。春节固然应该欢庆,但故乡人总能居安思危,绝不乐而忘蜀。正月初三,山头田头就有劳作的人,初四一过,归来的游子又出去打拼天下了。从明代至今,贴着白额春联的门框,不知走出了多少人杰才俊。他们或以文韬武略名世,或以道德人格垂范,或以文采风流骄人,或以科技成就驰誉,或以经商创业称雄,一代代诠释着白额春联的深沉寓意,充实着白额春联的丰富内涵。因为没有忘记耻辱,对荣耀的追求就更执著,因为没有忘记苦难,对幸福的向往就更热烈,因为没有忘记过去,对未来的开拓就更顽强。这,或许就是白额春联在故乡年年张贴、代代相传的深层原因。

代代相传的白额春联,这几年在有些人家的门框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全红的春联。时代在前进,习俗也在变更,但我想,不管怎样,春联上端的那段白,都不该从故乡人的心头抹去。象征着喜庆吉祥的红色,如果没有那段白色的比照与警示,还会久远地显出鲜亮、浓重、热烈的魅力吗? (文 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