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田草堂中医门诊:论语中的文论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2 18:55:11

身”是《论语》思想的一个核心指向,以“身”为核心问题,《论语》不仅阐发了上述本体论思想,还阐发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学、伦理学观念。“身”在《论语》中可以“杀”(杀身成仁――《卫灵公》),可以“致”(事君能致其身――《学而》),可以“忘”(一朝之愤,忘其身――《颜渊》),身也可以“辱”(降志辱身――《微子》),可以“省”(三省其身――《学而》),可以“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子路》),可以“洁”(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微子》)。孔子提出了“里仁”可以“美身”的说法,“里仁”何意?想着身体行为的,用心关注身体的乃“里仁”也。从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思想中,“身”是不受外界影响的,是自我造就、自我奠基的,它是躯体及其驱力的总和。与此相对应的,在《论语》中还有一个概念叫“己”, “己”是指和“身”对应的“意识”――大致相当于“心”的概念。但是,在《论语》中,“己”和“心”还没有彻底地和“身”分离。这个“心”的概念和后来孟子所发挥的“心”的概念非常不一样,孟子已经完成了身心二分的思想,把心从身中分离出来,心成了遏制欲望、控制身体的元素,而不在是身体本身的一个有机部分。

孔子主张仁,礼,他的一些思想在今天仍然适用,比如按人格境界,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和圣人三等;他按心理范畴,把人分为智者、勇者和仁者三类;
归纳为九种境界:
小人之智者(小智),
小人之勇者(小勇),
小人之仁者(小德)。
君子之智者(大智),
君子之勇者(大勇),
君子之仁者(大德)。
圣人之智者(圣智),
圣人之勇者(圣勇),
圣人之仁者(圣德)。
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所以先天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拥有。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同样归结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与“学”的实践原则,在此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环境属于同一类型,都有所谓是非淆乱、老而发愤的经历。但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语所说的“唱红脸”。表面上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荀子讲仁义,但荀子生当战国末年,当时的情况已是人人争于利欲,君子与小人同恶,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恶,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有佛家世纪之末救世出苦海之意,是俗语所说的“唱白脸”。孟荀二人性善论与性恶论态度虽然相反,但“仁”的主张一致,强调后天实践一致,并且性善论或性恶论的独断的逻辑论证方法也是一致的。

社会政治格局是有变化的,学术的发展也是有变化的。在这方面以法家的论述最为充分,如《韩非子·五蠹》说:“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李斯秦始皇三十四年奏议:“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儒家的发展,有一个由“仁”向“义”、“礼”,直至向法家的“法”过渡的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善论与“义”相联系,性恶论与“礼”相联系,核心是“仁”。“义”与“礼”仍然是仁,之所以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不同,则是原于历史环境的变化。“义”与“礼”变了,性善论与性恶论变了,但是“仁”没有变,儒家体系的独断性质也没有变。

其实,按照刚才所说的,孟荀二人主张的差异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当今社会更适合的是荀子的说法,适者生存,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的,很多我们眼里有人格缺陷的人,偏偏就是当今社会上成功的人,很多老好人偏偏又都是默默无闻的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你想要比别人强,你就要比别人"狠",性恶的说法我喜欢,当然,这里说的恶,就不是凶神扼杀的意思,我觉得理解为狠,更合适!

<<论语>>中的文论思想是"醇人伦,美教化".

孔子最注重的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