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弧打火机电了一下:名词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22:51:35
分封制,战国七雄,焚书坑儒,昭君出塞,孝文帝改革,蔡侯纸、

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
http://www.greatchinese.com/emperors/zhanguo.htm

焚书坑儒--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坑儒事件并不只这一次,在此后又接连发生了第二次、第三次屠杀。《文献通考·学校考》云:始皇“又令冬种瓜丽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秦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计生议,坐以非所宜言者,各数十人。
http://gb2.chinabroadcast.cn/1015/2002-6-27/56@63157.htm

昭君出塞--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 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后来再经过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的一个部族)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郅音至)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由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两面夹攻,故争取主动,与汉联合。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并亲自入汉觐汉帝;随后留有居今黄河河套北面赛下,由汉朝派兵护卫他。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51年)汉匈两族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这是匈奴关系的根本转变,时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当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公元前51年及50年)并送侍子,以示友好。后见汉朝出兵谷支助呼韩邪,自觉无力统一匈奴,乃向西(今伊梨河流域一带)发展,与汉决裂,索还侍子,并杀死汉使者谷吉。旋为汉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所杀(公元36年)。于是匈奴与汉的敌对势力终被消灭,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喜者,以郅支已诛,政敌消除,无复后患;惧者,以郅支作为一个牵制汉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汉与郅支之间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不能再有,而汉力威强,已身孤弱,今后或不免因得罪而灭亡如郅支。这种局势促使他只有进一步倒向汉朝才能确保安全。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再入朝汉(这是他第三次入汉;第二次在公元前49年)。汉朝待他“礼赐如初”。在朝见期间,他自言“化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遂以宫女王嫱 (字昭君)配他为妻。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
http://www.nmgnews.com.cn/news/article/20030830/20030830000752_1.html

孝文帝改革--471年,孝文帝继位后,北魏进行了班俸禄、行均田、立三长"三大改革"。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石九斗,作为百官的俸禄。给天下民田,凡男夫15岁以上受露田(不种树的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也同样,有牛1头,授田30亩,限制有牛不得超过4头;种麻的地方还授给男夫麻田40亩,妇人5亩;除露田、麻田外,还授给桑田,男夫一人给20亩,限种桑、榆、枣,桑田为"世业",可传子孙,露田为"终身之业",身死还官府。魏初只立宗主督护,三五十家成一户,所以人多隐冒。太和十年(486)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称为三长制。魏孝文帝用均田制与豪强争民户,扶助荫附,限制使用奴隶。三大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76442

蔡侯纸--蔡伦当年是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制造纸张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发明家,将这种纸称之为“蔡侯纸”。
http://www.ccm.gov.cn//artChannel/main/ys-3.jsp?id=7747&lm=yhgc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西周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 比商代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巩固了统治,但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为解决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相结合的制度。

2.战国七雄: 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3.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4.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音hú,古时候十斗为一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音shì)即位,就是汉元帝。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离开长安没有多久,汉元帝死去,他的儿子刘骜(音ào)即位,就是汉成帝。

5.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时期,其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其间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
制定新律 太和五年(481)十月,魏中书今高闾等更定新律,共832章,门房之诛16章,大辟235章,杂刑377章。
以古制祭七庙
依先朝旧例,七庙之祭,多不亲谒。太和六年(482)十一月,孝文帝思亲祀事,命有司按照古王礼之常典,配备牲牢、器服和音乐,从此以古制祭祠七庙。
置班禄法
魏初,百官无禄,以虏掠及贪污为生,滋生许多弊端。太和八年(484)六月,魏实行班禄法,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官司俸禄。增调外帛二匹。颁给百官俸禄后,贪赃满一匹者,皆处死。同年九月,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自侍为外戚,为政贪暴,成为班禄之后,首位因贪赃被查处的官吏。魏主命锁赴平城(今山西大同),召集百官亲自数其罪恶,因其为朝廷大臣,允许他在家自尽。其余贪官40余人被处死。满朝官吏肃,不敢贪赃枉法。
立三长制及租调制
北魏初入中原,无乡党之法,实行宗主督护制,隐瞒假冒户口的很多,一户往往有三五十家。太和十年(486)二月,内秘书今李冲建议实行三长法,得到冯太后支持,遂立三长制,定民户籍,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又规定民调按一夫一妇为一家,每年向国家交缴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婚的男女4人,或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或有耕牛20头,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三长制实行后,使承担国家赋役的对家增多,国家增加收入,人民减轻负担,上下安定。
定服色
太和十年(486)正月初一,孝文帝朝会,始服衮冕。四月,制定朱、紫、绯、绿、青五等公服(朝廷之服)。八月,给尚书、五等爵以上朱衣、玉佩、大小组绶。
依户给俸 太和十年(486)十一月,魏议定亲民之官按照所领民户多少给俸禄。
订定乐章 太和十一年(487)正月,魏主下沼修定乐章,非雅者除之。

6.蔡侯纸: 书画用纸。东汉蔡伦(?—121)总结西汉以来民间造纸经验,加以推广,并逐步以纸的大量生产取代先前以竹、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的地位。蔡伦,字敬仲,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人,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封为龙亭侯。《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成,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