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双管巴乌选什么调:猜火车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4:23:30

  “猜火车”本是一种游戏,指无所事事的人在火车经过的地方,即兴打赌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刻和目的地,借此打发时间。影片以此为名意义深远,当火车狂啸过站时,不知要将主人公们的命运载往何方。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苏格兰爱丁堡文化的一个最真实的面貌,青少年们或许会在其中获得共鸣,并能从中确定自己存在的位置。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它所流露出的冷漠、无政府状态、非主流群落对主流社会的抵制与反抗,给了在常态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极强的冲击。

  《猜火车》是一部带有写实性质的电影,它带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那里面表现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是惊世骇俗的,其间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如吸毒、暴力、滥交、抢劫等都值得人们深思。

  导 演:丹尼·博伊尔

  主 演:伊万·麦格雷戈

  凯文·麦凯迪

  凯莉·麦克唐纳

  ·第四十九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一九九六年英国最具时代活力的影片

  ·对当代青年产生巨大影响的十大影片之一

  《猜火车》又名《迷幻列车》,仅用了49天就拍摄完成,是一部成本为250万美金的小制作影片。本片描述了苏格兰爱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现状,其冷静的喻讽口吻,真实的叙述态度,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感及充满现代感的声画处理使之成为另类影片中的经典。影片对吸食海洛因而产生的快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述,同时片中所充斥的堕落情绪及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争论,因而影片一出炉便成为舆论的焦点。
  《猜火车》里呈现的都是青春期的或者刚过青春期的年轻人的生活和思想,只是不是现实中的我所过的日子。我停留在想的层面,而他们已经身体力行,我不敢说哪一种更好,但是我想终究平淡和琐碎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而所有的烦恼,不满,叛逆都是因为对这种平淡和琐碎的挣扎,难道不是吗?

  ——藤井树

  有人说《猜火车》就像一个发霉的面包,让人心里发毛、恶心……其实《猜火车》用颓废来形容还是不够的,因为里面还有对现实的厌恶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逃避。《猜火车》里是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只有沉沦,而只有沉沦没有希望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总之,如果你坚持带着传统礼教的心态或无聊地抱了一堆零食去看这部电影,那么你一定会在半场就愤而离席。如果你想去看看所谓朋克文化所谓颓废主义,那么《猜火车》就变成一部好玩的电影了。它的确是特别的,带着反叛。

  ——网友 猫 儿

  马克·瑞顿住在苏格兰的爱丁堡,是个年龄不大但毒瘾不小的吸毒者,他同3个朋友住在一起,他们是自负的西蒙,绰号“病孩”;傻乎乎但挺可爱,人称“土豆”的丹尼尔;还有一个叫爱丽森的少女,她小小的女儿多恩是她和这3人当中的一个所生,但他们谁也搞不清到底谁是这孩子的父亲。同他们经常往来的朋友还有汤米和贝格比:汤米是个活泼健康的小伙子,他不吸毒,正在和丽兹热恋;贝格比则是一个有精神障碍病的暴力狂。

  这几个人都是街头的小混混,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吸毒、打架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实在无聊的时候,他们就靠“猜火车”来打发时光。

  马克在迪斯科舞厅里结识了年轻性感的戴安,她把马克带回家过夜。第二天早晨,马克见到了她的父母后感到有些后怕,因为他得知戴安才14岁。汤米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中,因为丽兹怀疑他把两人做爱的录像带卖给了别人,因此决定同他分手,但实际上这事是马克干的。

  马克是这样一种人,一方面他沉迷于毒品带给自己的快感,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了解毒品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他发现经常性地吸食海洛因使自己的性欲下降了,而他又非常羡慕那帮狐朋狗友的性能力,于是他尝试着戒毒,但最终还是抵不住诱惑,恶习依旧。为了买海洛因,马克和丹尼尔结伙行窃,又与贝格比抢劫游客,结果丹尼尔被抓进了监狱。汤米由于女友丽兹的离去一蹶不振,也沉湎于毒品之中,身心俱毁。

  由于缺乏精心的照料,爱丽森的小女儿突然暴毙在床上,这件事给了马克很大的刺激。受到打击的他吸食了过量的海洛因,因而昏迷不醒,被送进医院抢救。这时,马克的父母出现了,他们把马克带回家,强迫他戒毒。马克终于醒悟到安定平凡才是生活的真谛,于是他克服了一切困难戒了毒。为了重新开始,马克离开爱丁堡,也离开了他的伙伴们,到伦敦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找到了工作。

  谁知马克的新生活刚开始不久就被打断了,先是贝格比在一次抢劫后为逃避追捕来到伦敦,然后西蒙也接踵而至,他想在伦敦安顿下来,以拉皮条为生,马克对他几乎忍无可忍。这时传来了汤米死于艾滋病的噩耗,他们一同返回爱丁堡参加了葬礼。

  贝格比从俄国海员那儿弄来了价值4000英镑的海洛因,然后同马克等人(包括已出狱的丹尼尔)一起到伦敦倒卖,以16000英镑的价格出手,赚了一大笔钱。当天夜里,马克把丹尼尔的那份留在了他的衣箱里,然后趁大家熟睡时拿走了所有的钱,准备到国外去开始他的新生活……

  迷幻与堕落

  继六七十年代的“愤怒青年”之后,世纪末的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再次出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塌陷,《猜火车》即为表现这种题材的代表影片,它被视为“1996年最令青少年感动,甚至让放浪形骸、孤苦无依的那一部分痛哭流涕的一部电影”,较之他们的前辈,当今的迷途青年们更为颓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为理性。他们天良未泯,但却自甘堕落。在《猜火车》中,吸食毒品作为一种无可选择的选择成为了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使之沉迷又痛苦。马克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喊着:“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puppy)

  后现代社会的梦魇

  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影评很好的。

这是一个猜火车的游戏,是一种义无返顾的选折,没有退路,而我却为了追寻真爱 一路四处漂流…… 后记:...这是一个猜火车的游戏,是一种义无返顾的选折,没有退路,而我却为了追寻真爱 一路四处漂流…… 后记:...

《猜火车》:下一站依旧是人间

如果你早已过了混沌不安的青春期,并且有了家人,大号的电视(当然是长×宽的那种大法,厚度的不要——注意,现在可是个“平板”时代),大号的房子,大号的私家车,大号的沙发,大号的旅行箱,大号的食品袋,大号的事业……总之,a fucking big decent life——TMD大号的体面生活,那么你是否还介意斜眼看人间的边缘少年骂骂咧咧地说什么你养的孩子只是fucked up brats you spawned to replace yourself(孵出来的小龟儿子以取代你自己)?

如果你曾经也是那么地牢骚满腹,随口fucking,我想你就应该不必介意。你完全可以对“猜火车”的那帮闲散少年们安抚地露齿一笑:火车TMD开到哪里都还是在这个混蛋世界上,下一站依旧是人间。

没看过欧文·威尔西的小说原作——估计那本书会恣肆狂放尖刻,但不会因为吸毒,偷盗等题材而搞得阴郁黑暗,压抑沉闷——,我从丹尼·伯艾尔这部同名电影中感觉到的是一种奇特而平和的宽容,温暖,松弛与谐谑。英国式的道德自由度与见怪不惊的人文气度也许可以解释该片呈现出如此风貌的原因。

从多年以前德昆西《瘾君子自白》的顺利流传,到今日英国小报什么正经事都照样拿来开涮的做派来看,大不列颠老帝国的公民们保守外表下的骨子里是有种看透一切,目无正统,天下事无所谓是非的精神传统的。

这种传统在雷顿,病孩,斯巴德,以及艾莉森这些懒散迷惘,自我放逐,背叛社会主流价值的人物身上就体现为吸毒,偷盗,群居(艾莉森孩子的父亲不知是三人中的哪一个),游荡,及时行乐,在消极与堕落的斜坡上随性下滑。他们自知是社会渣滓,但除了做渣滓,他们看不到别的未来,也并不认为选择一个未来有什么正义与道德的荣耀。即使后来雷顿去到伦敦做地产经纪,也并非是对正常生活的理性回归,而更像是在困顿青春的暗巷里徘徊已久,厌倦了,随机换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影片中雷顿钻入马桶,然后水中畅游的超现实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用以表现海洛因引致的幻觉效果(他当时已为戒毒做详细准备)。这一影像片段,在我看来,也未必附带了多少导演意图,只不过为了强化图像的戏剧性印象,并暗示雷顿的“双重叛逆”心态:他对自己HIGH在毒品仙境的叛逆生存也有了叛逆欲望;而弥满无际的水世界上方出现的那束亮光则大概象征了他日后的新生活罢。

边缘化的放荡日子失去吸引力之后,雷顿只有转头向正常生活投靠。但我们应该清楚的是:雷顿并不认为自己就此找到了生存的理由。他也不需要。正如吸毒颓废期的他不需要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一样,对于摆脱毒品后的生活他也同样不在乎理由在哪里。

Choose not to choose life或choose life,二者必居其一,非此即彼。要什么理由呢?

对于吸毒者而言,面临的选择,尽管严肃,却很简单:要么继续吸毒,自我放逐,直至毁灭,要么重新回到人群(然后才谈得到具体的生活选择)。也许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导演伯艾尔是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随意态度来拍这部片子的。他拒绝阴暗,深沉与庄重,而是用人们常说的那种“黑色幽默”手段来试图让影片达到一种“有趣”的效果。当然,这种有趣是尖酸,辛辣与讽喻的。

影片中随处透露的喧闹,甚至明艳的气息与放浪青春的主题相契合。街头青少年的反叛,自甘沉沦本身就是未经深思熟虑,因而也是不坚定的,带有生理冲动的肉欲快感,所以在个人行为上表现出喧闹,狂欢,谐谑的特质。比如影片开始部分迷幻摇滚之后突然跳出的哈巴涅拉舞曲背景音乐,轻快,俏皮,拒绝沉重,甚至还滑稽地与雷顿用锤子钉木条的敲击声合拍。连后来雷顿归顺主体社会的过程也是喧闹的,不愿多加思索。因为年轻的生命有不可否认的躁动活力,所以喧闹。

这部电影之所以跟英国的青少年文化扯到一起,不仅是因为其中所表现的是问题青年的“残酷”青春题材,我想更多是因为影片气质上的这种满不在乎与“轻佻”——因为青春,在盲目任性挥霍之后还有一切重头再来的机会。而同样是吸毒与迷幻,在《裸体午餐》(大卫·克伦伯格改编自“跨掉派”宗师威廉·伯罗斯同题小说)中,则是安静,彻底,坚定,不可挽回的。在自我放逐与远离正统的极端之路上从青年时代一直走到准中年,就不再是一时冲动的喧嚣游戏了,也绝对没有再回头的机会,愿望或心情,只有继续走向未知的迷幻终点,寂静的消亡。(《裸体午餐》我承认没有看懂,只能感觉到这种“我心已冷硬,死生皆梦幻泡影”的超脱意念)。

《猜火车》中另一人物贝格比,不吸毒,但他也有“毒”瘾:暴力。

不少英国电影里的下层人物对暴力表现出一种阴森,诡异的盲目欲望。比如《稻草狗》中的乡间小镇粗汉。再比如《发条橙》中虚构的未来城市青少年恶棍。这种暴力嗜好是源于人性中的毒液,还是源于社会挤压带来的破坏与伤害所导致的心理变异?也许二者兼有罢。

这些下层人物在现实的阴影与强硬的生活逻辑里挣扎生存,在挫败感与无聊感的夹击下转而倾向于暴力,在血与伤口面前得到畸形的精神满足与报复的情绪快感。这种快感又导致暴力的反复释放。贝格比正是这种无理性暴力毒瘾的产物,在酒吧里不为任何事就制造血案。但导演在处理这个人物时并没有打算深入探讨暴力问题。贝格比是这出喧哗,迷乱,颓废青春荒诞剧中的异类。他的现实恶行超出了青春反叛放纵游戏的范畴。

汤米本来是影片角色中最健康的。但正是他不够玩世的人生态度导致他在女友离去后无法松弛,彻底消沉,最终因毒品与弓浆虫病毒一命归西。这似乎是在指出青春放浪生活的危险,但汤米的死注定被迅即遗忘。因为这部影片中没有煽情的感伤,有的是困惑青春的躁动与轻狂。

十四岁的戴安在片中出现则预示了朋克一代之后英国青少年的未来形象:依旧游戏,叛逆,不过相对比较理性,也有更好的教育与成长背景。这新的一代似乎已逐渐成长为今日都市的“雅皮”一族:没有多少愤怒与精神冲突,追逐奢侈,耽于逸乐,接受一切的同时也怀疑一切。这多少应该算是一种进步吧?

而雷顿那一代呢?现在应该早已不再追求那种逃出人间的幻觉,也懒得在星期日早晨去想自己TMD到底是谁了。

青春的火车即使东奔西突,也必定是在人间轨道上开动的。

有多少人能真地完全越出人伦极限的轨道呢?

猜火车 是一个特别有名的电影,推荐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