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1拍摄地点:请给我几篇关于中学生消费观的论文,谢谢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2 00:00:21
关于中学生消费观的任何资料都行,谢谢各位啦!

楼主,估计你要一些写作素材,我试着给你找了一些链接:
1 中学生消费观吧
http://post.baidu.com/f?kw=%D6%D0%D1%A7%C9%FA%CF%FB%B7%D1%B9%DB

2 中学生消费观调查报告 http://www.zhsj.whjy.net/n332c31.aspx

3 关于中学生消费观的调查问卷
http://www.sdlunzhong.cn/stasp/study/uploadfiles/2005518223114265.doc

4 中学生高消费面面观
http://www.ywks.com/readarticle/htm/29/2004_8_27_2676.html

5 北京中学生的消费价值观与消费行为
http://www.51zhishi.com/SoftView25338_3.htm

6 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http://zhangsir.neyc.cn/Article/Class4/Class15/Class19/Class56/200404/1040.html

7 中学生零花钱调查
http://news.163.com/06/0112/11/27909F7J0001122B.html

8 中学生消费心理探究
http://www.why.com.cn/epublish/gb/paper14/141/class001400012/hwz19843.htm

希望可以给楼主以帮助!

我国目前有7300万中学生,因此,他们的消费趋向及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力是市场走势的重要参数。最近,零点调查公司和北汽福田公司对北京、保定、上海、苏州、广州、佛山6市的1589名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进行了消费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每年的零花钱人均为800多元,主要用于购买零食(包装食品和饮料)和文化用品(文具、书报、磁带、VCD);男生乐于去运动场所和书店,女生则是书店和商店;对体育用品的名牌印象集中,购买自己的衣服、零食、自行车、杂志、VCD、录像带和卫生用品基本自主,晚餐、看电影和出外游玩对家长有较大影响力;读报方面,以晚报和电视节目报接触率高;中学生印象深刻的广告则是自己喜欢的明星尤其是冷漠、酷的女影星。
中学生“人情消费”知多少?
激动网讯据天津日报道,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在中学校园里,没有送过礼的同学很少。男生多采取是清吃饭,而女生则以送小饰品、小工艺品、小玩具为主。每个学生一年用在“人情消费”至少几十元,有的甚至要花几百元。据了解,这些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向父母要。
学生:这是“礼尚往来”,没办法。
一位初二女同学说,自从上了中学之后,“人情消费”比从前多多了。好朋友过生日,过节什么的,不送礼物,就会被同学瞧不起,还容易“伤感情”。一位高中生告诉记者,他们班里同学送礼物都分关系好的送贵重一点的,关系一般送差一点的。有的同学经常为了买礼物发愁,既要买得有新意,又要让对方喜欢,时间长了心里觉得挺累的,但也没办法“礼尚往来”嘛。
“人情消费”:向成年人看齐。
一些学生反映,他们的“人情消费”是跟大人学的。
某高中生晓妍16岁生日,班上凡是和她要好的同学都送了她礼物,还将生日小礼品送到小妍家,小妍的爸爸妈妈为了给孩子“还礼”,花了几百元钱在饭店订了单间,把和小妍要好的同学都请了来。第二年,小妍过生日就主动要求在饭店招待同学。
家长:孩子不该背上人情债。
一个姓刘的家长说,平时也给孩子不少零花钱,孩子大多也都用在校园“交际”上了。没想到现在的中学生也这么讲“人际关系”。
另一位家长认为,孩子重视友情是对的,但是应该教育孩子,友谊不是可以用钱买的。回想我们的中学时代,那时候同学之间也没互相送礼物,可那时的同学友谊相当纯洁,相当深厚。她认为,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是间接影响孩子背上人情债的原因。
谁来为孩子卸下“人情包袱”。
有关专家认为,十几岁的中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辩析能力不强,在一些变味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难免会模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会对孩子人格的塑造产生影响。
如何消除不良影响,家长和学校都要做出努力。首先,在学校里,老师要从正面教育学生,什么样的校园人际关系才是正常的,过分的“人情消费”。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老师和家长要在学生面前做个榜样,已正才能正人。
校园“人情风”该刹了!
学生追名牌,是耶?非耶?
青少年的心目中崇拜各类偶像——影星、歌星、运动明星……在追逐和攀比中,他(她)们有意地装扮自己,在名牌运动服饰的消费上,他(她)们是极具购买能力,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阶层。
曾有人就《中学生零花钱消费现状》这一问题,对北京的71所学校中的187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多种消费情况。
在月消费金额一项,约有40%的学生消费在100——300元之间,年消费额中有31%的学生在2000——5000元之间。
在中学生消费倾向的调查中,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食品、服装、学生用品。
在对校服满意程度一项中,有35%的学生认为不满意,有32%的学生认为一般,有12%的学生填上了“死都不想穿”和“宁死也不穿”。
在服装类中,中学生拥有名牌运动服的前三位分别是:阿迪达斯、耐克和李宁牌,占53%。购买时主要考虑样式的占31%,考虑价格的占23%,考虑质量的占22%,在休闲系列中,拥有最多的是真维斯,其次是堡狮龙和班尼路,购买牛仔系列前三名的名牌是:派、LEE、LEELOOPER,占其比例的40%。
有关部门在对北京、广州两地少儿消费状况的调查中表明,名牌对孩子们的影响极深,有75.8%的孩子表示,他们买东西主要看是不是名牌,此外,还有33%的孩子认为价格高就是好东西,就是名牌。孩子们的购买欲望有30%来源于广告宣传的诱惑,更多的是来源于商品直观外表(42.5%),还有24.3%的孩子是出于攀比心态。
那么,处在名牌运动服饰包围中的工薪族们,对名牌又有什么体验呢?在调查中走访了不同职业的不少人,尽管他们的月收入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但大多数却毫不犹豫地认为自己属于工薪族,只是因经济实力不同,而购买能力不同而已,自然他们消费名牌的心态与经历也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惊人地一致,在对孩子用名牌的选择是几乎都曾经给予认可并购买过,理由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 作为学习奖励品。
二、 条件还可以,不必考虑太多。
三、 过去自己没条件,如今自己好了,所以……。
四、 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而且他又喜欢。
五、 怕孩子在同学中丢面子而产生自卑感。
六、 穿什么都是穿,只要不惹事就行……。
此外,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追名牌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要是穿着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时,便会生邪念,不择手段地得到它,追名牌会分散学习的注意力,是学生不务正业的一种表现。不可否认,名牌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不光是孩子、家长、学校都面临着如何正视它的问题,纵容、回避与压制并不是好办法,有效的途径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探讨。
三.结论
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应该牢记历史的使命,发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超前消费、攀比、追名牌,变味的“人情消费”,无节制、无计划地把钱挥霍掉,这些学生在他们享受金钱的“乐趣”时,是否想到了受穷苦的人们。要知道贫困地区求学多么艰辛,中国消费水平尚不高,勤俭节约之风绝不能丢。同时钱要花得有意义,真正做到物有所值。面对一些不良消费现象,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努力宣传朴素的生活作风,引导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能一味纵容,而应量入而出。社会机构也应对一些消费歪风与不正常的舆论进行纠正,规范中学生消费行为,使中学生消费走入正轨。

一.背景
我国目前中学生人数高达7300万,中学生消费状况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在中学生消费中有许多问题,足以引起中学生朋友和家长们的重视。
二.内容
零点公司调查:7300万中学生消费什么?
我国目前有7300万中学生,因此,他们的消费趋向及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力是市场走势的重要参数。最近,零点调查公司和北汽福田公司对北京、保定、上海、苏州、广州、佛山6市的1589名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进行了消费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每年的零花钱人均为800多元,主要用于购买零食(包装食品和饮料)和文化用品(文具、书报、磁带、VCD);男生乐于去运动场所和书店,女生则是书店和商店;对体育用品的名牌印象集中,购买自己的衣服、零食、自行车、杂志、VCD、录像带和卫生用品基本自主,晚餐、看电影和出外游玩对家长有较大影响力;读报方面,以晚报和电视节目报接触率高;中学生印象深刻的广告则是自己喜欢的明星尤其是冷漠、酷的女影星。
中学生“人情消费”知多少?
激动网讯据天津日报道,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在中学校园里,没有送过礼的同学很少。男生多采取是清吃饭,而女生则以送小饰品、小工艺品、小玩具为主。每个学生一年用在“人情消费”至少几十元,有的甚至要花几百元。据了解,这些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向父母要。
学生:这是“礼尚往来”,没办法。
一位初二女同学说,自从上了中学之后,“人情消费”比从前多多了。好朋友过生日,过节什么的,不送礼物,就会被同学瞧不起,还容易“伤感情”。一位高中生告诉记者,他们班里同学送礼物都分关系好的送贵重一点的,关系一般送差一点的。有的同学经常为了买礼物发愁,既要买得有新意,又要让对方喜欢,时间长了心里觉得挺累的,但也没办法“礼尚往来”嘛。
“人情消费”:向成年人看齐。
一些学生反映,他们的“人情消费”是跟大人学的。
某高中生晓妍16岁生日,班上凡是和她要好的同学都送了她礼物,还将生日小礼品送到小妍家,小妍的爸爸妈妈为了给孩子“还礼”,花了几百元钱在饭店订了单间,把和小妍要好的同学都请了来。第二年,小妍过生日就主动要求在饭店招待同学。
家长:孩子不该背上人情债。
一个姓刘的家长说,平时也给孩子不少零花钱,孩子大多也都用在校园“交际”上了。没想到现在的中学生也这么讲“人际关系”。
另一位家长认为,孩子重视友情是对的,但是应该教育孩子,友谊不是可以用钱买的。回想我们的中学时代,那时候同学之间也没互相送礼物,可那时的同学友谊相当纯洁,相当深厚。她认为,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是间接影响孩子背上人情债的原因。
谁来为孩子卸下“人情包袱”。
有关专家认为,十几岁的中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辩析能力不强,在一些变味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难免会模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会对孩子人格的塑造产生影响。
如何消除不良影响,家长和学校都要做出努力。首先,在学校里,老师要从正面教育学生,什么样的校园人际关系才是正常的,过分的“人情消费”。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老师和家长要在学生面前做个榜样,已正才能正人。
校园“人情风”该刹了!
学生追名牌,是耶?非耶?
青少年的心目中崇拜各类偶像——影星、歌星、运动明星……在追逐和攀比中,他(她)们有意地装扮自己,在名牌运动服饰的消费上,他(她)们是极具购买能力,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阶层。
曾有人就《中学生零花钱消费现状》这一问题,对北京的71所学校中的187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多种消费情况。
在月消费金额一项,约有40%的学生消费在100——300元之间,年消费额中有31%的学生在2000——5000元之间。
在中学生消费倾向的调查中,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食品、服装、学生用品。
在对校服满意程度一项中,有35%的学生认为不满意,有32%的学生认为一般,有12%的学生填上了“死都不想穿”和“宁死也不穿”。
在服装类中,中学生拥有名牌运动服的前三位分别是:阿迪达斯、耐克和李宁牌,占53%。购买时主要考虑样式的占31%,考虑价格的占23%,考虑质量的占22%,在休闲系列中,拥有最多的是真维斯,其次是堡狮龙和班尼路,购买牛仔系列前三名的名牌是:派、LEE、LEELOOPER,占其比例的40%。
有关部门在对北京、广州两地少儿消费状况的调查中表明,名牌对孩子们的影响极深,有75.8%的孩子表示,他们买东西主要看是不是名牌,此外,还有33%的孩子认为价格高就是好东西,就是名牌。孩子们的购买欲望有30%来源于广告宣传的诱惑,更多的是来源于商品直观外表(42.5%),还有24.3%的孩子是出于攀比心态。
那么,处在名牌运动服饰包围中的工薪族们,对名牌又有什么体验呢?在调查中走访了不同职业的不少人,尽管他们的月收入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但大多数却毫不犹豫地认为自己属于工薪族,只是因经济实力不同,而购买能力不同而已,自然他们消费名牌的心态与经历也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惊人地一致,在对孩子用名牌的选择是几乎都曾经给予认可并购买过,理由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 作为学习奖励品。
二、 条件还可以,不必考虑太多。
三、 过去自己没条件,如今自己好了,所以……。
四、 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而且他又喜欢。
五、 怕孩子在同学中丢面子而产生自卑感。
六、 穿什么都是穿,只要不惹事就行……。
此外,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追名牌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要是穿着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时,便会生邪念,不择手段地得到它,追名牌会分散学习的注意力,是学生不务正业的一种表现。不可否认,名牌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不光是孩子、家长、学校都面临着如何正视它的问题,纵容、回避与压制并不是好办法,有效的途径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探讨。
三.结论
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应该牢记历史的使命,发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超前消费、攀比、追名牌,变味的“人情消费”,无节制、无计划地把钱挥霍掉,这些学生在他们享受金钱的“乐趣”时,是否想到了受穷苦的人们。要知道贫困地区求学多么艰辛,中国消费水平尚不高,勤俭节约之风绝不能丢。同时钱要花得有意义,真正做到物有所值。面对一些不良消费现象,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努力宣传朴素的生活作风,引导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能一味纵容,而应量入而出。社会机构也应对一些消费歪风与不正常的舆论进行纠正,规范中学生消费行为,使中学生消费走入正轨。

中学生消费观调查报告
[日期:2006-01-15] 来源:本站转载 作者:倪文君等 [字体:大 中 小]

--------------------------------------------------------------------------------

报告内容:

每天放学时,各个中小学校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挤满了各个年级的学生。他们这些学生对正确消费观的理解有多深。让我们先从最小的最贴近生活的“零用钱”着手。请看我们的一些调查结果。

寒假中及开学不久,我们对东台的主要学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中学生零用钱拥有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6%没有的仅占1.4%。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孩子身上放上一些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零用钱了。

二月零用钱数额

调查数据显示:在初中生中,每月零花钱在50元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其比例为70.2%;而51-100元的占14.9%;101-200元的占6.4%;201元以上的占8.5%。而高中生零用钱的数目则相对平均,在不同的区间中所占的比例均比较接近。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201元以上,占30.4%。其次为151-200元的占26.1%;而100元以下和101-150元的零用钱均占21.7%。

¢相对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与此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常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三中学生零用钱主要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同学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94.4%;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19.7%;其他亲戚给的占7.0%;以及其它的占4.2%。分析发现,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通过奖学金获得一些零用钱的比例略高一些。

¢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生活开销一般都是依赖于父母,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亲属同住,也会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因此,绝大部分零用钱来自于父母。

中学生零用钱的主要用途

结果显示:零用钱用于购买书籍的学生人数占总数的47.7%;进行储蓄和买零食的均占46.5%;这三类用途的中选率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而玩游戏(包括一些家庭用电脑游戏)的占25.4%;体育花费占14.7%;用自己零用钱买衣服的占5.0%。

中学生零用钱的三大“流向”:购书、储蓄、买零食。

¢书籍是学生成长的养分现在的文化市场比较繁荣,课外的,课内的;娱乐性的,电脑知识类的;趣味爱好类的,文学小说类的,等等书籍在图书市场上都能买到,家长对于孩子购书也持赞成态度,总希望孩子多长知识,所以书籍消费成了学生零用钱的一大消费方向。

¢有46.5%的中学生会把未花完的零用钱进行储蓄,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储蓄是有明确消费目的的,是一种积攒行为。这个结果表明,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在我们身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许多同学喜欢吃零食,因此,在零食上的开销也占有较大比例。

中学生中的这些现象容易导致消费观上的偏差,因此,就需要学校进行较为全面的经济知识教育和消费教育,以及家长的配合。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美德及革命先辈和当代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为,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的消费方式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极大作用。

以上是我们根据调查情况得出的一些结论,仅供大家参考。(附研究过程及调查报告)

研究过程: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人人都需要面对的复杂而美伦美奂的社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的范围正日益扩大,消费自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项。琳琅满目的商品,层出不穷的各种品牌,千变万化的流行信息,给差不多每个城市的中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消费活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也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观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怎样树立,成了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了这个问卷,通过它了解当代中学生的一些看法。

调查对象:初中生和高中生 调查区域:台城各中学

调查人数:250人 有效问卷:200份

中学生的消费观调查问卷

1. 你是:男/女

2.你有没有零花钱

A有 B没有

3.你每月的零花钱是:

A.50元以下 B.50-100元 C.100-150元 D.150元以上

4.你每月零花钱的来源

A.父母 B.祖父母/外祖父母 C.其他亲戚 D.其他

5.零用钱的主要用途

A.买书籍 B.储存起来 C.买零食

D.玩游戏 E.体育运动 F.买衣服 G.其他

6.你的消费理念或消费风格

A.父母,因为他们是过来人

B.兄弟姐妹,因为他们比父母更了解我们需要什么

C.同学或同龄的朋友们,因为他们知道什么不让我落伍

D.没有人,我相信自己的眼光

7.你对中学生统一穿着校服的看法

A.应该,一些特殊场合需要 B.没什么理由,应该

C.没必要穿校服,抹杀学生个性 D.说不清楚

8. 是否购买一种商品,你优先考虑的因素是:

A.商品的用途 B.商品的价位

C.商品的款式及包装 D.商品是否符合时尚潮流

9. 你经常购买的书籍

A.科技丛书 B.报刊杂志 C.专业用书

D.漫画书 E.文学著作 F.其它

10.你对中学生品牌消费的理解是:

透视青少年炫耀性消费

朱继光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炫耀性消费近年来出现低龄化倾向,青少年炫耀性消费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深化对青少年炫耀性消费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青少年消费观的引导。

[关键词]青少年;炫耀性消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生活已经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出现了一个十分令人担忧的现象:青少年炫耀性消费现象。

一、炫耀性消费和青少年炫耀性消费倾向

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最早由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家凡勃仑在1899年出版《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中提出的,从而使“炫耀性消费”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不朽术语。“炫耀性消费”,又称“显眼的消费”、“装门面的消费”、“摆阔气的消费”。根据凡勃仑的解释,社会上的有闲阶级成员总想通过生活上的炫耀来表现自己的阔气。例如,穿着上讲究华丽,住所要装饰得富丽堂皇,首饰一定要豪华名贵等等。因为这些消费支出足以显示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从而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48页)。时下中国的消费社会,凡勃仑式的炫耀性消费比比皆是。据新华社长沙2004年11月29日电, 一套售价高达99998元的西服日前在长沙市中山路某品牌专卖店露面,据说这套西服是目前全国标价最高的服饰。虽然价格昂贵,市场还是有的,如今就已开始有人订购了。法新社北京2004年11月18日一篇报道——“中国人婚礼豪华摆阔”。还有比如奇特的娱乐享受,房子越贵越有人买,意大利式、法国式的各种豪华公寓,吃的更讲究,从黄金宴到36万元一桌豪宴,全国各地的菜系互相攀比。法国的几千元一瓶的人头马酒在中国的销量要超过在世界其他地区销售的总和。一直以来,用超乎常规的消费现象来炫耀财富的行为层出不穷(吴锡平:《我们需要怎样的财富观》[J],《东方》,2003年第10期)。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炫耀性消费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青少年炫耀性消费是一种虚荣消费,这种消费以追求名牌为主,他们注重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消费的意图不在于商品的物质性,而在于商品所象征的人的关系和差别性,从而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并以此来寻求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和肯定。

那么,青少年他们的炫耀性消费观念到底如何呢?

表1:青少年虚荣性消费的观念(N=619)(单位:%)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非常同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让人知道用冒牌货/翻版货是很没有面子的
8.4
26.2
49.4
14.5

当买了一件别人少有的商品时,我会洋洋自得
11.3
43.9
39.1
4.8

别人有的名牌货,我都希望拥有
5.7
30.5
51.9
11.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36.2%的青少年非常赞同“别人有的名牌货,我都希望拥有”的说法,半数以上的人认为“当买了一件别人少有的商品时,我会洋洋自得”,三成多的人认为“让人知道用冒牌货/翻版货是很没有面子的”,可见,青少年的虚荣性消费观念还是很强的(刘均演等:《对广州市中学生消费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2年第4期)。

表2:在您看来,穿名牌衣服的目的在于:(限选1项)

人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主要是为了穿给别人看,以免被人瞧不起
113
4.2
4.2
4.2

主要是为了自己心理感到愉快,生活质量提高了嘛
509
18.8
19.0
23.2

既是为了给别人看,同时也为了自己心理感到愉快
554
20.4
20.7
43.9

名牌就是质量好、耐穿,同时也有“面子”
987
36.4
36.8
80.7

没有太多的考虑,跟着社会上的潮流走呗
192
7.1
7.2
87.8

不清楚
326
12.0
12.2
100.0

在青少年眼中,名牌服装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穿名牌究竟有什么作用?调查表明,对于“在您看来,穿名牌衣服的目的在于”这一问题:回答“名牌就是质量好、耐穿,同时也有‘面子’”的人所占比例最大,为36.8%;其次有20.7%的人回答“既是为了给别人看,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心理感到愉快”;后面的答案依次是:19.0% 的人认为“主要是为了自己心理感到愉快,生活质量提高了嘛”,7.2%的人表示“没有太多的考虑,跟着社会上的潮流走呗”,4.2%的人认为“主要是为了穿给别人看,以免被人瞧不起”;此外,有12.2%的人表示“不清楚”。可以看到,当今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尤其是自我价值意识的提高,他们对于穿名牌服装的主要动机,并不是强烈的他人取向,例如为了给别人看,让别人羡慕、模仿等等,而是自我取向的,例如使自己感到心情愉快和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等等。但是,青少年炫耀性消费观念还是有一定比例的。

来自北京、上海两市在13-19岁青少年中的调查显示,对名牌表示“喜欢”者占49%;对名牌专卖店,表示“非常喜欢”者占7%,“比较喜欢”者占28%,“一般”者占51%,“不太喜欢”者只占12%,“很不喜欢者”占2%。中学生对名牌更是视为时尚,渐成名牌消费的新贵(黄志坚:《五年预测:中国青年消费的八大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4期)。

毋庸质疑,用名牌消费来标示个人的身份认同,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尤为明显。而且这种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突出。原本作为品质与功能保障的名牌,现在变成彰显自身的一种符号,从而达到了炫耀性消费的终极目的。

二、青少年炫耀性消费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青少年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有儿童走向成人的转型期。今天的青少年,他们的消费已经不仅仅满足生存的需要,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中国社会,包括社会心理、教育、家庭等的急剧转型。这两方面在内外因方面造成了青少年炫耀性消费的产生。

1.从内因方面讲,就是从青少年自身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导致青少年炫耀性消费的产生。青少年价值观就是青少年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进行认识和评价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当代青少年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生活在从未有过的思想开放的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等这些因素,塑造了当代青少年思想活跃的性格。同时,由于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增强,喜欢求新猎奇、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追逐时髦和潮流。因此,青少年往往不满足于被动接受老一代的传统价值观,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追求着各种新的价值观。因此,青少年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新异性和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青少年在进行消费时,往往希望通过一种炫耀性消费来孕育一种自我,以和老一代人或异性区别开来。他们无需培养一种和他们经济地位相一致的生活方式,也不必以一套合乎社会上层和下层地位的礼节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2)青少年心理的扩张也导致了炫耀性消费的产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金步尔扬认为:尽管舒适与方便常常是人们选择一种服饰或行为的理由,但他们决不是左右时尚变化的最终原因,“促使人们追求时尚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外在的、实用的,不如说是内在的、心理的。”(周晓红:《时尚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这样的话语同样也描绘出了青少年进行炫耀性消费的心理动机是为了实现心理补偿、表现和扩张自我,引起他人注意以得到社会承认,追随优越感等。青少年作为身心尚不成熟的社会群体,一方面特别急于模仿社会上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社会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青少年时尚本身的新异性,“标新立异”成为其时尚发展的倾向,它最能迎合青少年的个性追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进行炫耀性消费则是青少年最直接最容易来表现他们的“自我价值”的手段,让社会承认他们是“不凡的新一代”,这种心理驱使他们竭力来进行炫耀性消费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以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表现或者突出自己的个性与社会价值。这种个性表现的心理在部分青年中尤为突出。青少年心理扩张的另一面就是心理补偿。一些青少年,据调查,特别是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太好的青少年更倾向于进行炫耀性消费。他们在公众面前摆阔、“亮相”,试图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的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称为“自我保护”、“自我防御”心理,通过追求时尚来克服自己的自卑,“是对自卑的一种超越”(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2.从外因方面讲,青少年炫耀性消费产生的原因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和影响的结果

(1)家庭的原因。20世纪80-90年代,两个革命性的变化重新塑造了青少年的生活世界。这两个变化一个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另一个体现在商业化发展之中。而出生在80-90年代青少年的父母则出生于50-70年代,因“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吃尽了政治运动与物质缺乏的苦头,他们成长在收入长年没有增长的大家庭中,维持生活经常成为问题。而到80-90年代,他们急切地对孩子进行炫耀性消费投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孩子们的青少年比他们自己的青少年更幸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孩子们能够充分发展个人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父母希望用炫耀性消费来加强孩子们对他们的依赖感。他们自己也进行炫耀性消费,这对孩子在无形之中产生了影响。总的说来,父母扭曲的爱孕育了青少年扭曲的消费观。为人父母者普遍存在着补偿心理,他们过分关心孩子们的吃穿玩乐,对孩子过分溺爱,这也是造成青少年进行炫耀性消费误区的原因之一。

(2)学校的原因。学校教育失误,重智,轻德、体、美、劳的状况普遍存在。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和审美等教育,忽视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消费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德育目标中尽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德要求,但也只是通过传统意义上的艰苦奋斗教育,内容陈旧,方法选择过于单一,并未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何况教育内容又是多抽象理论,少现实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实际操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显然对青少年学生没有什么说服力,对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引导效果并不大。

(3)社会的原因。一是丰裕社会的出现。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消费品呈现出相对过剩的状态,社会和政府对人们的消费控制力越来越弱,一些人完全有能力进行炫耀性消费,而那些进行炫耀性消费的人又始终站在社会的浪尖,所有这一切都影响着青少年的消费观。二是消费文化的泛滥。所谓消费文化是指把无节制的消费,无度的物质享受和无止境的消遣当作人生最大意义和幸福,它使人改变着长期积累下来的高道德价值观念,把消费水平当作衡量人的尊严、贵贱、荣辱的尺度。青少年的好奇心理,模仿性强,攀比心盛,极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消费文化的野火在全球蔓延,通过各种影视、广告、网络等载体来表现。穿名牌、吃高档、玩潇洒等炫耀性消费潜移默化地在诱惑和腐蚀着青少年。

三、结 语

青少年炫耀性消费现象的出现及流行将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而且消费的示范作用和心理作用使得这种消费方式决不会只是暂时的现象。恰恰相反,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消费方式,会沿着由高收入家庭向其它家庭、由城市向农村、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从而形成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炫耀性消费会对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消费文化不利于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且会进一步造成民族文化的衰落,同时炫耀性消费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等。

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青少年消费观的指导。同时,健康的消费既有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序,又有赖于社会心理的有机调整。所以,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要进行文化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进行心理变革,消除不确定性,完成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的重建,只有这些方面协调进行,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凝聚力的提高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才能建构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朱继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木新月、路得

http://www.fanwen.org.cn/很好的地方 去看看把,说不顶会有你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