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助结转为负数:官几品是什么朝代的啊>?有几品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00:00:16

一共9品18阶,分正 和从两级

《通典·选举典》等有关记载,认为九品中正制始于曹操时,而且是戎马倥偬时所创

三国时由魏国陈群向曹操提出,共9品18阶,分正和从两级

是9品,都是如此,但是后来又有了新的称谓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孝廉、秀才,须经朝廷考试。孝廉试经;秀才
试策。有时地方也考试孝廉、秀才,但不作为定制。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
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和领导的黄巾起义,动摇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
位。一些躲过革命风暴的士族地主,陆续向魏、蜀、吴三个鼎立的割据政权
靠拢,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曹操做丞相之后,
为了延揽“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当时
遭到东曹掾何夔的非议,他认为“自今用人,必先捡之乡闾,使长幼顺叙,
无相逾越”。反映出士族想控制选官的要求。曹丕即位后,陈群提出九品官
人法。《太平御览》卷265 引《傅子》的话:
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评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
州置都而总其议。
又《通典·选举》说:
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方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元
年(公元220 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
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迁。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
高低。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
初立中正时,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魏书·常林传》注引 《魏略·吉
茂传》说: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
德材行所任。
中正应以现任官兼,凡致仕官员一律不得受命。中正的主要任务是品评
人物,分人物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个等级(称为九品),按品推荐给朝廷。《通典·选举》注说:
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於本土。
欲征源流,遽推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皆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
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言
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或
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
级,凭之授受,谓免乖戾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中正品第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晋书·石季龙载记》载季龙下书
说:
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虽未尽弘美,亦搢绅之清律,人才之
明镜,从尔以来,遵用无改。
可知自魏至晋都还是以三年一次的调整品第为常例。
中正品第人物时,用黄纸写定,藏於司徒府,以备选举时参考。这种定
品的黄纸,很可能就是后来黄籍的前身,
九品中正创立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但事实上却加重了
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的统治。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实际上
是对世族地主的让步,使他们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曹丕采用这个办
法是为了争取世族地主对自己代汉的支持,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政府(吏部)选择官吏的一般原则是参照州郡大小中正所定的品级,定
上品(指一、二、三品。西晋以后,降三品于中)的人为高官,定下品的人
任低官。这里必须特别说明的是,“九品中正”的“九品”,和官吏分“九
品”不是一回事。例如县令中品秩最高的是六品,但担任县令的人往往是从
中正品级中的第三、四品中选择。中正的品第虽然不一定是官吏的品秩,但
也并不是一种褒贬虚名,而是和入仕做官有密切的关系,官位必须和品第相
符,降品就等于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