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口2016总人数口:请举出一首诗是关于某一节日的,要求出思考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8 18:27:10
一道内容理解题,一道赏析题,有题目,有答案~!!
谢谢~~~~
如果要想得到悬赏分,就必须在举例后设计赏析的问题与答案!!!!!!!!

元 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北宋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是当时著名的改革派。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他早年写的诗多是反映政治、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比较沉重。到了晚年辞官退隐之后,他的诗多描写恬淡的日常生活,风格比较清新淡雅。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在本诗的第一二句里,诗人描写人们在欢庆春节之际,在阵阵爆竹声中喝着避瘟的屠苏酒,喜气洋洋,无比欢快, 如春风送暖。接着在第三四句里,诗人通过在太阳初升,充满光明的时候,家家户户把画上神荼、 郁垒二神的木板挂在门上以求避邪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变法成就的欣喜,揭示了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此诗语言朴实,节奏明快,以烧爆竹、换旧符等细节描写渲染了春节欢乐的气氛,表达变法革新的欣喜之情和坚强决心,以小见大的写法用得很好。

  译文: 在一阵阵的爆竹声中告别了旧的一年,春风吹来,天气变得暧和气来了,人们都喝起了屠苏酒,希望迎来快乐的新年。明亮的阳光普照着千家万户,家家都把门上贴的旧门神换成了新门神。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杜牧(803 -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人称“小杜”(相对于“老杜”(杜甫)而言)。他家中历代都是做官人,可以算是一个富家子弟。在晚唐诗人中,杜牧的地位很高。他胸怀大志,为人也比较刚直,经常借诗文指陈时政,抒发感慨。他的诗风格比较豪放,但也有不少七言绝句用词华丽,富有情致,广为传诵。

  注释:

  赏析:清明时节是人们祭扫祖先的日子,所以总有一种凄凉的气氛。在这首诗里,作者用缠绵的春雨把这种气氛烘托到了极致。“欲断魂”准确地传达出了行人此时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客店休息,喝上几杯可以浇愁的酒,所以诗人询问牧童哪里有酒家。这个问路的情景写得也十分生动有趣,牧童的手指之处是杏花环绕的小村,也可以令读者产生新的向往,正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译文:凄凉的清明时节这天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走在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悲伤。问一声牧童哪里有酒家可以让人借酒消愁,牧童指着很远处那个开满杏花的小村庄。

  七夕 宋·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作者:杨朴(921?-1003?),字契元,自号东野逸民。宋朝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军阀混战的乱世里度过的。性情恬淡,不慕荣华富贵,一生布衣未仕。常骑牛往来村店,曾入嵩山隐居数年。作诗百余篇。后被皇帝召出,又作《归耕赋》表明自己的归隐志向。诗风清新质朴。

  注释:1、未会:不曾了解。2、乞巧:旧俗中,妇女于农历七月七日夜间向织女乞求智慧与灵巧,称为乞巧。 3、不道:不曾料想,殊不知。4、已:有的本上作“几”

  赏析:这首诗以“乞巧”立意,以设问铺陈首句开门见山地设问,后两句设置答案。诗人借题发挥,将天上的智慧与人间奸巧虚伪、尔虞我诈对照,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深刻讽刺。

  译文:真弄不明白牛郎是怎么想的,非得邀请织女来织布。年复一年地向仙女乞求智巧,殊不知人间的智谋奸巧已经够多了。

  中秋 宋 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作者:戴复古(1167—?) 字式之,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入。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尝居南塘石屏山,因自号石屏。江湖派著名诗人,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曾从陆游学诗,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其词中亦颇有爱国之思,风格豪放,接近苏辛。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此诗感情真切,自称老狂夫,其中所谓“冰壶”,据后任转运使赵汝?说,乃药洲中的一亭名,而药洲这一名胜地则属于转运使署。

  重阳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开元进士。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艺术上极见功力,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注释:茱萸:香味植物。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译文: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冬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作者: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县),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自幼好学,知识渊博。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思想深刻、境界开阔,广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急剧变化,有强烈的社会意义,是“诗史”般的诗作,有“诗圣”之称。

  注释:(1)五纹:五色彩线。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2)葭:初生的芦苇。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动飞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3)腊:腊月。(4)乡园:家乡。覆:倾,倒。

  赏析:此诗又名《冬景》《小至。》小至:冬至前一天。这是一首七律,当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诗人居夔州时。这两句是说,岁月匆匆,时不我待,天时人事都在催促着时光不停地流转,冬至一过,春天很快就到来了。诗人困居蜀地,心境不佳,时光流转,日月相催,感慨殊深,有道不尽的意,抒不完的情,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译文: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的到来,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除夕 宋 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酴酥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作者:宋人。查《陆游诗全集》,上面有此诗,名为《除夜雪》且有两首,近名一首,皆录于下:

  除夜 守岁全家夜不眠,杯盘狼藉向灯前。
  相看更觉光阴速,笑语逡巡即隔年。

  除夜雪 只怪重衾不御寒,起看急雪玉花乾。
  迟明欲谒虚皇殿,厩马蒙毡立夜阑。

  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正月
正月里来正月正
我请小妹看花灯
花灯是假妹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