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20级闯关任务:“台湾”名称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4 17:49:34

台湾的由来

台湾,是中国美丽的宝岛,别名很多。比如《尚书》中的“岛夷”
、《汉书》中的“东鱼是”、《三国志》中的“夷洲”、《隋书》中的
“流求”等,都是指台湾。远在十五世纪中叶,由于新航路的发现,欧
洲人以东方为出产香料及黄金的宝库,逐渐东来。四五百年前,葡萄牙
人占据澳门之后,继续作东北之行,航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见台湾翠
绿如画,雄伟瑰丽,便誉之为“福摩萨”,意思是“美丽之岛”,后来
,欧美各国就以此作为台湾的称呼。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就称台湾为“
福摩萨”,不过,这名字我们是避而不用的,因为它含有殖民主义色彩。
台湾,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称号。据台湾史学家连
横在《台湾通史》上说:“台湾为岛上荒岛,古者谓之‘毗舍耶’,梵
语也。毗为稻土,舍耶庄严之义,故又谓‘婆娑世界’。就是把台湾描
写成一个安乐窝的说法。但另外也有一个不雅人名称:‘埋冤’,为中
国人最早移徙到台开垦的,多是福建漳州、泉州人,他们入台之初,每
每不能适应当地气候,或被土人杀害(当时有猎头风俗),不能生还,
所以称之‘埋冤’,后来,才谐其声易为台湾。”台湾名称的由来,又
据《台湾杂志》上说:“荷兰人初到台湾,筑城而居,城以砖石砌成,
制若崇台,外沙环水,濒临海湾,故名台湾。”此一说法,未尽可靠。
其实,早在周婴所著《远游篇》中即已称台湾为“台员”。“员”字与
闽南的“湾”字谐音所以台湾这个名称在我国福建一带流传已久。到今
日,这名称已经固定,并且以这块美丽土地永远属中国的一部分,就象
我们身上的一部分一样,永远不可分割。(代义国)

台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台湾)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主题 台湾主题首页
1896年第XII期苏格兰地理杂志(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所刊载的台湾地图
放大
1896年第XII期苏格兰地理杂志(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所刊载的台湾地图

台湾(台湾)本岛位于东经约120度至122度、北纬约22度至25度之间,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东侧外海有龟山岛、绿岛及兰屿,东北外海有钓鱼台列屿,西南方向有位于南中国海上的东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的最大岛屿太平岛。台湾岛也被称为“福尔摩沙”,是从葡萄牙语“Ilha Formosa”音译而来,意为“美丽之岛”。台湾目前由中华民国政府所管辖,在邦交国中有时也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请参见中华民国。
目录
[隐藏]

* 1 地理
* 2 历史
o 2.1 史前时期
o 2.2 荷西殖民时期
o 2.3 郑氏王朝时期
o 2.4 清治时期
o 2.5 台湾民主国及日治时期
o 2.6 中华民国
* 3 人口
* 4 教育
* 5 文化
* 6 体育
* 7 行政区
* 8 相关主题
* 9 外部链接

[编辑]

地理
台湾东部花莲溪的出海口,看到的海就是太平洋/ 全景摄影/geoffrey拍摄
放大
台湾东部花莲溪的出海口,看到的海就是太平洋/ 全景摄影/geoffrey拍摄

请参见:台湾地理

台湾本岛面积有35,759平方公里。西邻台湾海峡,对岸即中国大陆,与福建省大约相隔200公里。北部是东中国海,东部为太平洋,西南则是南中国海与巴士海峡。在西太平洋由阿留申、千岛、日本、琉球、菲律宾等众多岛屿所形成的岛弧花彩列岛中,台湾位于中枢位置。台湾位于东经120度的UTC+8时区。

台湾位于太平洋西岸边缘,受到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推挤而隆起,因此台湾山势高峻,山脉皆南北走向,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频仍,川短流急。
台湾岛东部多山,向西逐渐过渡为平原。(美国航太总署图片)
放大
台湾岛东部多山,向西逐渐过渡为平原。(美国航太总署图片)

台湾的重要山脉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雪山山脉、阿里山山脉、海岸山脉。台湾最高山为玉山,海拔3,952米。平原与盆地虽狭小分散,却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嘉南平原是台湾最大的平原。台湾重要的河川有淡水河、大甲溪、大肚溪、浊水溪、曾文溪、高屏溪、兰阳溪、立雾溪、花莲溪、秀姑峦溪等等。

由于北回归线横跨台湾,地形又多变化,形成南北气候的差异。以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的气候冬季吹东北季风、夏季吹西南季风。山脉高峻能阻隔季风。台湾高温多雨,最冷月均温在14度以上,雨量2500毫米以上。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则是夏季降雨。热带气旋(台风)经常在夏季侵袭台湾,造成灾害,但也是台湾重要的淡水来源,台风较少年份的冬季容易有旱象。
[编辑]

历史

请参见:台湾历史、中国历史、中华民国历史
[编辑]

史前时期

最早定居在台湾的原住民,其文化与海洋息息相关。据中华民国行政院的资料,以及语言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台湾原住民与太平洋区域住民(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波利尼西亚等地)的语言同属于南岛语系(也称“印度尼西亚语系”),而中国华南地区并不属于南岛语系。由人类学及古文化的角度,台湾原住民的缺齿、纹身、口琴、卉服、织贝、腰机纺织、贯头衣、亲族外婚、父子连名、年龄分级、老人政治、鸟占、猎首、灵魂崇拜、室内葬等特征,都属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的特质。
《澎湖岛及福尔摩沙海岛图》,约翰·芬伯翁绘,约1640年,73 x 103 cm,荷兰海牙国家档案馆藏
放大
《澎湖岛及福尔摩沙海岛图》,约翰·芬伯翁绘,约1640年,73 x 103 cm,荷兰海牙国家档案馆藏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代吴国曾指派军队登陆夷洲,《隋书》则有隋炀帝派兵攻打流求国的记载。但认为夷洲与琉求国就是现今台湾的证据并不明确。
[编辑]

荷西殖民时期

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沿海一带的居民开始零星迁往台湾谋生。台湾在1624年至1662年间被荷兰人殖民,在这段期间,北部也曾经为西班牙占领。
[编辑]

郑氏王朝时期

反清复明的郑成功经过九个月的苦战,迫使荷兰殖民总督于同年黄历十二月十三(公历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自此台湾归为郑氏政权治理。后来于清朝康熙年间,清军击败郑氏后代,将台湾划入清朝版图,归福建省管辖,结束郑氏三代前后22年的统治。
[编辑]

清治时期

初期清朝政府对于台湾的统治采消极政策,未经许可禁止移民,但仍有不少中国沿海省份人民冒险偷渡来台,在台湾西半部各地落脚定居,后来慢慢开始有向台湾东部开垦的行列,但为数不多。19世纪中叶以后,随列强逐步由海路进逼中国,部份港口开放对外通商。1874年日本借台湾南部原住民杀害琉球渔民事件,出兵恒春半岛,即“牡丹社事件”。1884年中法战争中法国军队出兵澎湖群岛及台湾北部。这都让清朝逐渐重视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由刘铭传出任首任巡抚。
[编辑]

台湾民主国及日治时期
台湾
台湾
台湾人口 - 台湾经济
台湾外交 - 行政区划
台湾教育 - 台湾交通
台湾语文 - 台湾军事
台湾文化
台湾古迹 - 台湾电影
台湾艺术 - 台湾文学
台湾戏剧 - 台湾舞蹈
台湾地理
台湾温泉 - 生态保护区
台湾政治
宪法 - 总统 - 阁揆
总统府 - 行政院 - 立法院
司法院 - 考试院 - 监察院
国民大会 (1947-2005)
台湾政党 - 台湾选举
台湾问题 - 两岸关系
台湾独立 - 中国统一
台湾历史
史前时代 - 荷西时期
郑氏王朝 - 清治时期
台湾民主国
日治时期 - 中华民国
分类
政府机构 - 社会运动
动植物 - 博物馆 - 台湾人
文化 - 族群 - 古迹
城市 - 媒体 - 交通
饮食 - 教育 - 经济
组织 - 语言 - 地理
历史 - 地图 - 政治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后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接收初期,台湾官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后唐景嵩兵败逃至厦门,军队溃败,岛内混乱,死伤十分惨重。初期日本治台任用军人为台湾总督,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后到日本大正年间,政局转稳,日本政府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并大量开采台湾自然资源,如金铜矿、森林、樟脑、蔗糖、稻米、食盐等,用来作为日本重工业的发展。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区域都市开始进行“市区改正”工作,拟定都市计划,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地区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洋化,并规划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力工程、卫生机构、公家厅舍等,奠定台湾现代化的基础,远超一海之隔的中国大陆,使得台湾成为当时最为现代化的华人社会。

另一方面,受制于殖民政策,日本对台湾人进行殖民教育,对台湾本地人与在台日本人分别设计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并限制台湾人仅能接受医学、农牧等高等教育,影响台湾人的民智发展。而台湾人民对于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以中、南部地方势力居多),最后都以被镇压瓦解或被诱导归顺收场。自1920年代开始,随著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份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但到了后期,因为左、右两派的分裂,及殖民政府加强压制力道而逐渐消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为加强对台湾人民的控制,增加台湾人民的向心力,推行皇民化运动,鼓励台湾人说日语,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宗教信仰,全盘接受日化生活。另外也以各种方式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投入中国及东南亚战场。
[编辑]

中华民国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并签署《日本降书》,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代表何应钦接收台湾,而后设立与中国大陆省级行政体制不同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并由陈仪出任台湾行政长官。但因为陈仪等接管官员贪污严重,军警纪律败坏,加上战后经济崩溃导致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和政府急于“去日本化”造成文化上的隔阂,以及部分新住民(外省人)相对于老住民(本省人)在社会和经济地位上具高度优势的不平等待遇,最后在1947年初,因查缉私烟所引发的警民冲突,导致“二二八事件”全面爆发。数星期后国府派兵来台镇压,后续还有“清乡”行动,许多与事件无关的各界菁英与百姓也被无故杀害,或逮捕之后不经审判而被监禁、处死或就此失踪。此事件揭开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高压的序幕,并埋下后来族群对立态势与台湾独立运动的种子。

1949年在中国大陆,中国国民党在军事上被中国共产党击溃,国民党的军队和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共产党在大陆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新败来台初期,一直扬言要反攻大陆,但缺乏美国的全力配合,只是有一些小规模战役,直至金门炮战双方暂时停火后,反攻都未能实现。国民党政府在台湾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经济上的变革,稳定农业,扶植工业及中小企业;一方面透过“戒严令”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等法令,配合党、政府、军队、特务的结合掌控,持续政治与社会上的强势压制,巩固一党专政、强人独裁的体制,造成许多因反对言论或行动,甚至无故被指为“匪谍”而受到非法迫害的案件(即白色恐怖)。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直到1970年代,都被认为是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合法代表,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逐渐增加。到1971年,联合国即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之际(第2758号决议),国民党政府坚持“汉贼不两立”,宣布退出联合国,此后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滑落;1979年与美国断交,更是对中华民国的外交处境造成严重冲击。台湾的党外团体也开始透过私下发行的政论杂志,酝酿对国民党政府进行大规模抗争,要求全面落实民主政治与言论自由。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发生的美丽岛事件,可算是规模最大的民主抗争事件,随之而来的对被逮捕相关人士的军事审判更是引起广泛注目。1987年台湾解严。随著蒋经国在1988年1月去世,蒋家父子两代的统治也随之结束,开始民主政治。1991年5月1日结束“动员戡乱”,代表著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合法性。前总统李登辉任内推动民主化与台湾本土化政策,陆续推动六次修宪,并在1996年举行首次总统直选。李登辉在1999年接受德国记者专访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为两个对等的国家(即“两国论”或“特殊两国论”)。台湾内部虽有统、独两派立场,但多数人的态度为维持现状。

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进步党提名的陈水扁、吕秀莲当选第十任正副总统,写下首次政党轮替的历史纪录。2002年8月,陈水扁公开表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一边一国”,引发台湾各界、中国大陆及美国的不少争议。2004年,陈水扁及吕秀莲当选连任,但是在野的泛蓝阵营因三一九枪击案等事件,对其当选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请参见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

在中华民国统治期间,政府及人民辛勤建设,加上美国持续大量的援助(至1965年终止的“美援”),台湾经济自1970年代起逐渐繁荣,成为了亚洲经济的“四小龙”之一,亦即“新兴工业国”(NICs)。产业结构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为主型态,先是过渡到劳力密集工业占有一定比例,到了1980年代进一步升级,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逐渐过半的态势至今。但也面临传统产业快速外移(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磁吸效应”)的问题。

关于台湾的政治地位,或曰两岸是否走向统一,亦或是持续相互独立状态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国内及国际宣称:

“无论从历史、政治还是国际法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并在台湾遭受外国军事入侵、加入针对中国的军事联盟、台湾当局无限期拖延谈判、台湾军事力量对大陆构成严重而紧迫的军事威胁、台湾研发核武器、生物和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制造台独重大事件等条件下,将被迫寻求武力解决,以维护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和台湾海峡的持久和平与稳定。”

对于这宣告,主张台湾主权独立的人士则认为:

由美国、日本等国家所签署的“旧金山和约”并未明白指出台湾的主权归属(台湾地位未定论),而且台湾的未来走向应由全体台湾人民自主决定,不容许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武力威胁。请参看台湾问题及台湾海峡两岸关系。

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人民普遍对此事感到不满。3月26日在泛绿阵营的号召下,有上百万人走上台北市街头,举办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表示其维护台湾主权独立完整的诉求及决心。
[编辑]

人口

请参见:台湾人口
台湾原住民风格的装饰/ 花莲/ 徐子涵摄於2003年
放大
台湾原住民风格的装饰/ 花莲/ 徐子涵摄于2003年

目前中华民国官方承认的台湾原住民共有12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暂定为一个民族即高山族),其中传统九族包含了原统称为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排湾族、鲁凯族、邹族、邵族、赛夏族。另外有兰屿岛上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以及属于平埔族的噶玛兰族与太鲁阁族。至于其它平埔族则有待学者与官方的认定。

台湾的原住民占总人口2%以下,其余绝大多数为汉族人。其中又分为“本省人”(84%)以及“外省人”(14%)。本省人主要为闽南人和客家人,已经在台湾生活许多代。外省人是指1949年跟随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来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后代。由于混居及通婚, 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区如眷村外, 两者已不易分辨。近年来由于台湾经济以及生活水准的提升,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族群来台工作,甚至定居,其中以东南亚人民为主。

文字上,台湾使用传统的繁体中文(即“正体中文”,中国大陆地区则使用简体中文)。由于义务教育的落实与战后初期的强制推广,官方语言国语是目前台湾最通行的语言,但也保留了各族群、省份原始的语言与方言。如原住民各族的语言(以高山族为主。平埔族由于通婚与来自汉人的生存压力,传统文化与语言已几乎消失殆尽。),方言闽南语(亦称台语、鹤佬话,称为闽南语还是台语甚至是个有争议的政治问题)、客家话,以及其他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与客家话为大宗。
台北夜景
放大
台北夜景

台湾汉字拼音使用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音译早期普遍采用威妥玛拼音(又称韦式拼音),至今外国对于台湾的人名及地名音译大多沿用此拼音法。教育部过去曾公布注音符号第二式,预定作为官方标准,但并未推广或强制使用,甚至连同属中央部会的交通部和外交部,在音译地名及人名时都不使用注音符号第二式。民进党执政后,教育部为了使全国译音拼法一致,于2001年通令使用由中央研究院余伯泉主导规划的通用拼音(台北市政府原采通用拼音,自马英九就任市长后,改用汉语拼音;高雄市原采用注音符号第二式,现在逐渐转为采用通用拼音。详见注音符号。)此措施受到以泛蓝为主的政党质疑有政治意图,曾引起了很大的风波(前教育部长曾志朗因此而下台)。

大多数台湾人有宗教信仰,主要的宗教包括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含罗马天主教),以及为数最多的台湾民间信仰(诸如妈祖、王爷、各式神坛、乩童),也有不少新兴宗教,诸如一贯道等。儒家思想对台湾影响很大,台湾每年的教师节就是孔子的生日。基督教在台湾十分活跃,主要以新教为主,其中又以台湾基督长老教会(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历史最为悠久。
[编辑]

教育

请参见:台湾教育

1666年郑氏王朝时期,郑经采纳咨议参军陈永华之建议,在今之台南市内兴建台湾首座孔庙,又称全台首学,并创办学院、建立考试制度,是台湾教育的开端。清朝时期,官方设办了府学、县学,民间也私设有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教育机构,1887年曾开办西式学堂。

日治时期,自1898年起对台湾人实施西式的初等教育,日语教学是其重点,作为其贯彻殖民政策的工具。之后,亦发展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但在日本人差别待遇、隔离政策的原则下,台湾人子女升学机会有限,有不少学生因而负笈日本内地求学,并成为1920年代台湾非武装抗日运动的中坚人物。1943年,日本在台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

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后,以日本时代已经推动的义务教育及中国的教育体制为基础,实施改革学制、改订课程、甄选及训练教师、实施六年国民义务教育等政策,当时整个国民教育的重心是放在普及国语、灌输三民主义上。为了提高国民教育素质,自1968年起,台湾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目前,义务教育在台湾的普及率几乎已经达到了100%。台湾教育的普及,是台湾后来的民主化以及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在台湾政府正著手研究规划延长国民教育为十二年的可行性。

* 台湾大专院校列表
* 台湾国立中等学校列表
* 台北市高级中学列表
* 高雄市中等学校列表

[编辑]

文化
旗津天后宫的灯饰/ 高雄市旗津/ DDM Xiao摄於2004年5月9日
放大
旗津天后宫的灯饰/ 高雄市旗津/ DDM Xiao摄于2004年5月9日

请参见:台湾文化

* 台湾人列表
* 台湾音乐
* 台湾文学
* 台湾艺术
* 歌仔戏
* 布袋戏
* 台湾大学列表
* 台湾报纸列表
* 台湾古迹列表
* 台湾电视台列表
* 台湾广播电台列表

[编辑]

体育

由于受限于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邦交国的政治压力,台湾只能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参加国际体育竞赛,目前台湾实力较具国际水准的项目包括棒球、垒球、跆拳道、台球、射箭、乒乓球等。2004年雅典奥运靠著跆拳道选手陈诗欣、朱木炎夺下奥运参赛史上首两面金牌。(详见:中华台北国际大型运动会奖牌列表)

棒球可说是台湾最受欢迎的运动,早在日治时期就已由日本引进台湾。自从1968年台东县红叶少棒队击败来访的世界少棒冠军日本队后,开启了台湾三级棒球的黄金时代。1990年,中华职棒正式成立,中华民国成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职业棒球联盟的亚洲国家。之后一度因爆发签赌打假球事件及台湾大联盟的成立,导致观众人数锐减,但在2001年主办第34届世界杯棒球赛并夺得第三名后,台湾棒球的热潮再现。台湾棒球实力也被公认与日本、韩国并列为“亚洲三强”。请参见台湾棒球史

* 体育设施
o 台湾游泳池列表

[编辑]

行政区

请参见:台湾行政区划

根据中华民国宪法,除直辖市外,台湾岛加上澎湖列岛都属于台湾省,而金门和马祖则属于福建省,2个直辖市直属中央,不属台湾省管辖范围。但目前台湾省政府已被虚级化,许多业务被归并到中央相关部会,实质上已成为行政院的派出机关,不再具有地方自治机关的地位。

台湾省以下有16个县、5个市:

Image:TaiPengKinMa_map.png

台湾省

* 台北县
* 桃园县
* 新竹县
* 苗栗县
* 台中县
* 彰化县
* 南投县
* 云林县
* 嘉义县
* 台南县
* 高雄县
* 屏东县
* 宜兰县
* 花莲县
* 台东县
* 澎湖县

省辖市

* 基隆市
* 新竹市
* 台中市
* 嘉义市
* 台南市

[编辑]

相关主题

* 中华民国
* 台湾问题
* 台湾经济
* 台湾政治
* 台湾交通
* 台湾通讯业

[编辑]

外部链接

* 台湾年鉴

维基共享资源图标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台湾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8F%B0%E7%81%A3"

页面分类: 中华民国 | 台湾

台湾,是中国美丽的宝岛,别名很多。比如《尚书》中的“岛夷”、《汉书》中的“东鱼是”、《三国志》中的“夷洲”、《隋书》中的“流求”等,都是指台湾。远在十五世纪中叶,由于新航路的发现,欧洲人以东方为出产香料及黄金的宝库,逐渐东来。四五百年前,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之后,继续作东北之行,航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见台湾翠绿如画,雄伟瑰丽,便誉之为“福摩萨”,意思是“美丽之岛”,后来,欧美各国就以此作为台湾的称呼。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就称台湾为“福摩萨”,不过,这名字我们是避而不用的,因为它含有殖民主义色彩。
台湾,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称号。据台湾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上说:“台湾为岛上荒岛,古者谓之‘毗舍耶’,梵语也。毗为稻土,舍耶庄严之义,故又谓‘婆娑世界’。就是把台湾描写成一个安乐窝的说法。但另外也有一个不雅人名称:‘埋冤’,为中国人最早移徙到台开垦的,多是福建漳州、泉州人,他们入台之初,每每不能适应当地气候,或被土人杀害(当时有猎头风俗),不能生还,所以称之‘埋冤’,后来,才谐其声易为台湾。”台湾名称的由来,又据《台湾杂志》上说:“荷兰人初到台湾,筑城而居,城以砖石砌成,制若崇台,外沙环水,濒临海湾,故名台湾。”此一说法,未尽可靠。其实,早在周婴所著《远游篇》中即已称台湾为“台员”。“员”字与闽南的“湾”字谐音所以台湾这个名称在我国福建一带流传已久。到今日,这名称已经固定,并且以这块美丽土地永远属中国的一部分,就象我们身上的一部分一样,永远不可分割。

“台湾”这一名称由何而来?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学术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难定论。

有人说“台湾”是古代神话传说“岱屿”和“员峤”首字联名“岱员”转变而来的;也有人说“台湾”是因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台风而得名;还有人说“台湾”原作“埋冤”,后因其词不详才改称为“台湾”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篇》)。更多的人则主张“台湾”之名来源于陈第所著《东番记》中的“大员”、周婴《远游篇》中的“台员”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大湾”。“台湾”则由“大员”、“台员”、“大湾”等或因语音相同转译,或以当地部落名称谓转化而来的。例如《辞海》等都持这种看法。谭其骧等在《我国省区名称的来源》台湾省条中,阐明了“台湾”名称的演变过程和各个时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说,十六世纪时有“大员”之称,本指今台南安平镇附近一带,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译音。进入十七世纪“大员”又改写成台湾。其时荷兰侵略者在该地所筑的热兰遮(ZeeIandia)城,华人即称之为台湾城。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岛后,“台湾”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带。清初建立台湾府后,台湾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个岛屿。另一种看法,认为因荷兰人在海湾修城筑台,故名“台湾”。道光重刻本康熙《台湾县志》云:“荷兰设市于此,筑砖城,制若崇台,其海滨沙环水曲曰湾,又泊舟处概谓之湾,此台湾所由名也。”

此外,成书早于《东番记》的《日本一鉴》的《穷河话海》和《桴海图经》两册中,都把台湾称作“大惠”。吴壮达认为“大惠”与《东番记》的“大员”及后出现的“台员”、“大湾” 都是对同一地理对象的名称从闽南方言转化。他从安平古海湾“大湾”的转化论证“台湾”一名由来于“大湾”。又据康熙《台湾县志》所筑城堡“制若崇台”,“台湾”的“台”与“湾”两字联称的含义才成立。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名才被人们采用。邵秦在《台湾名称由来考略》(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台湾闽音称谓大员、台员、大湾等,在荷兰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筑台前荷兰人也随中国人称安平为“大员”;也不同意把“台湾”之称来源于大海湾的“大湾”一名转化而来,因为《东番记》并未记成大湾而写成大员,《远游篇》作台员。“大员”、“台员”在字义上不能表示出海湾之意。“台湾” 应由来于原安平地区土著台窝湾族,以其族名称其地,据调查确认台南城的大湾庄为台窝湾族原住地。“大湾”即“台窝湾”的同音异字。荷兰文献中对安平一带有时写成Tayovoan(台窝湾),有时写成Tyovon(梯窝湾)、Teijoan(大员)、Toyouan(台员)等。

中荷两国的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对该地称呼基本一致的记载,雄辨地证明了关于台湾名称最早来源的出处,即与台湾安平一带土著台窝族名称有关。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目前虽仍存在分歧,但在辞书、报刊出版物中,涉及有关台湾名称来源的有其一定的倾向性,很多专家、学者又都在积极研究探讨这个问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揭开这个谜底。

有人说“台湾”是古代神话传说“岱屿”和“员峤”首字联名“岱员”转变而来的;也有人说“台湾”是因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台风而得名;还有人说“台湾”原作“埋冤”,后因其词不详才改称为“台湾”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篇》)。更多的人则主张“台湾”之名来源于陈第所著《东番记》中的“大员”、周婴《远游篇》中的“台员”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大湾”。“台湾”则由“大员”、“台员”、“大湾”等或因语音相同转译,或以当地部落名称谓转化而来的。例如《辞海》等都持这种看法。谭其骧等在《我国省区名称的来源》台湾省条中,阐明了“台湾”名称的演变过程和各个时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说,十六世纪时有“大员”之称,本指今台南安平镇附近一带,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译音。进入十七世纪“大员”又改写成台湾。其时荷兰侵略者在该地所筑的热兰遮(ZeeIandia)城,华人即称之为台湾城。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岛后,“台湾”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带。清初建立台湾府后,台湾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个岛屿。另一种看法,认为因荷兰人在海湾修城筑台,故名“台湾”。道光重刻本康熙《台湾县志》云:“荷兰设市于此,筑砖城,制若崇台,其海滨沙环水曲曰湾,又泊舟处概谓之湾,此台湾所由名也。”

此外,成书早于《东番记》的《日本一鉴》的《穷河话海》和《桴海图经》两册中,都把台湾称作“大惠”。吴壮达认为“大惠”与《东番记》的“大员”及后出现的“台员”、“大湾” 都是对同一地理对象的名称从闽南方言转化。他从安平古海湾“大湾”的转化论证“台湾”一名由来于“大湾”。又据康熙《台湾县志》所筑城堡“制若崇台”,“台湾”的“台”与“湾”两字联称的含义才成立。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名才被人们采用。邵秦在《台湾名称由来考略》(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台湾闽音称谓大员、台员、大湾等,在荷兰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筑台前荷兰人也随中国人称安平为“大员”;也不同意把“台湾”之称来源于大海湾的“大湾”一名转化而来,因为《东番记》并未记成大湾而写成大员,《远游篇》作台员。“大员”、“台员”在字义上不能表示出海湾之意。“台湾” 应由来于原安平地区土著台窝湾族,以其族名称其地,据调查确认台南城的大湾庄为台窝湾族原住地。“大湾”即“台窝湾”的同音异字。荷兰文献中对安平一带有时写成Tayovoan(台窝湾),有时写成Tyovon(梯窝湾)、Teijoan(大员)、Toyouan(台员)等。

中荷两国的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对该地称呼基本一致的记载,雄辨地证明了关于台湾名称最早来源的出处,即与台湾安平一带土著台窝族名称有关。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目前虽仍存在分歧,但在辞书、报刊出版物中,涉及有关台湾名称来源的有其一定的倾向性,很多专家、学者又都在积极研究探讨这个问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揭开这个谜底。
参考资料:http://www.beelink.com/20001031/4164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