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区纳税企业排名:请介绍一下《红楼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01:39:27

红楼梦
(本名《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谱录》)一百二十回 存
作者曹雪芹,“名г,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张宜泉《题芹溪居士》),此外尚有雪芹、芹圃等字号(敦诚《寄怀曹雪芹г》、敦敏《题芹圃画石》)。其上祖曹振彦是从龙入关的功臣,属多尔禁管下的正白旗。曹振彦之媳,曹玺之妻孙氏是康熙的保母。康熙二年,曹玺首任江宁织造,专差久任。曹玺之子、曹雪芹祖父曹寅是康熙的伴读,曹玺病故后继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职,主持过四次康熙南巡的接驾大典。曹寅病故后,其子曹?继位江宁织造。曹?病故后,康熙又特命曹寅的胞弟曹荃(宣)之子曹ぽ过继给曹寅为嗣并继位织造之职,直至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曹ぽ被抄家败落。曹家祖利、三代在江南先后历六十余年。

曹雪芹即为曹?或曹ぽ之子。其生年或谓康熙五十四年(1715),或谓雍正二年(1724)。他出生于南京,于雍正六年曹家抄没后才随家迁回北京。当时按生于康熙五十四年说是虚岁十四岁,按生于雍正二年说是虚岁五岁。曹家迁回北京后文献绝少记载,仅能从雪芹的好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人的诗作中略略窥见其踪迹,知其后来落魄住到了西郊,穷困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其不朽巨著《红楼梦》就是在西郊的黄叶村写成的。关于他的卒年,或谓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除夕,或谓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除夕,或谓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岁首。

《红楼梦》前八十回在曹雪芹去世前十年左右就已传抄问世,书的后半部分也已基本完成,评者脂砚斋等人看到过书的全稿。但后为借阅者迷失,迄今为止发现的曹雪芹原著只有八十回。现存一百二十回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续书虽在思想和艺术上较之原著有较大出入,但与其它续书相比仍自有其存在价值,故至今仍能附原著以传。

《红楼梦》版本可分两大系统,一是有脂砚斋等人批语的早期抄本,一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修改过的刻本。现已发现的脂本计有十一种,它们是:

己卯本。此本每回卷端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每册封面则仅题《石头记》。其中第二、三、四册封面书名下注云:“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三册书名下还注云:“己卯(1759)冬月定本”。故我国学术界习称己卯本。此本原为八十回,每十回合装一册,现只残存第一至二十、三十一至四十、六十一至七十,共四十回。但其中第一回缺开始三页半,另缺六十四、六十七两整回(现存这两回系据另一乾隆抄本配),故实际只有三十八回。正文半叶十行,行三十字不等。此书为董康旧藏,后归陶洙,解放后归北京图书馆。后中国历史博物馆又发现一个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残卷,存第五十五回下半回、五十六至五十八回、五十九回上半回,计三整回又两个半回。据专家考定此残卷即为己卯本的散佚部分。故目前已卯本实为四十一回又两个半回。

庚辰本。此本也是每回卷端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每册封面则仅题《石头记》。同时,每册封面书名下皆有注云:“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其中第五、七、八册书名下还复注:“庚辰(1760)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故我国学术界习称庚辰本。櫀¤本每十回合装一册,共装八册,正文半叶十行,行三十字不等。原本应为八十回,但其中缺第六十四、 六十七两回, 对此第七册封面上已经注出。1955年影印此本时据已卯本补入(实际上这两回己卯本亦缺,系据另一乾隆抄本配)。故此本实为七十八回,是现已发现的早期抄本中最完整的一本。甚多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原为徐甫阝旧藏,后归燕京大学图书馆,解放后归北京大学图书馆。

甲戌本。此本原也为八十回,现只残存第一至八、十三至十六、二十五至二十八共十六回。从残存情况和卷端题字看,此本每四回合装一册,现十六回装为四册。每册书端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每页折叠的骑缝马口上,顶上题《石头记》书名,底下书“脂砚斋”三字,中间是卷次和页次。正文半叶十二行,行十八字。此本第一回正文楔子内比诸脂本多出以下一行字:“至脂砚斋甲戌(1754)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故我国学术界习称甲戌本。此书原为清末藏书家刘铨福旧藏,于1927年在上海发现,为胡适所得。现原本藏台湾,1962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用朱墨两色影印出版。其保留的脂批是各脂本中最多的。

戚序本。此本原题《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但书页中缝仍题《石头记》。因首有乾隆时人戚蓼生写的序,故学术界习称戚序本。1912年,由上海有正书局石印发行,故又称有正本。此本八十回,分装二十册,每册四回,正文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原传底本已遭火毁,但1975年上海古籍书店发现了此本底本的前四十回,分装十册,也是每册四回。但从目次及中缝所标明的卷数和回数来看,原装应为每十回一卷,共分八卷。此本保留了一部分脂批,但已将脂砚斋字样删净。

南图本。即南京图书馆藏《石头记》抄本。此本为八十回,前面也有戚蓼生的序,抄写格式、册数、每页行数和每行字数及批语内容均同戚序本底本,但抄手笔迹完全不同。其和戚序本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蒙府本。此本题名《石头记》,卷首有后人抄配的程伟元的序,八十回后又抄配了后四十回,故为百廿回。全书十二卷,每卷十回,分装四函三十二册。相传此本系一清代蒙古王府的后人所出,故习称蒙府本。

梦稿本。即百廿回《红楼梦稿》本,原为杨继振收藏,于1959年发现后归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此本第七十八回末有用朱笔写的“兰墅阅过”四字,系乾隆时抄本。其中前八十回是根据一个脂本《石头记》过录而来,后四十回系从高鹗一个初稿本抄来;抄成后删改甚多,脂批几被删尽。

梦觉本。即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因序末署“甲辰岁菊月中浣”,故又习称甲辰本;同时,又因其在山西发现,又称晋本。此本八十回全,脂批也被大量删弃。

舒序本,即舒元炜序本《红楼梦》,首有乾隆五十四年己酉舒元炜写的序,故习称舒序本或己酉本。原本八十回。现存第一至四十回。正文属脂本系统,经窜改,无批语。

郑藏本。即郑振铎藏残抄本《红楼梦》,原本回数不详,今只残存第二十三、二十四两回。正文属脂本系统,经窜改,无批语。

列藏本。即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藏抄本《石头记》,此本八十回全,分订三十五册,每册二至三回不等。正文属早期脂本系统,半叶八、九行不等,行十六、七字至二十四字不等。有批语,其中不少批语为此本所独有。

以上是迄今发现的十一种脂本。此外还有曾一度出现过的靖氏藏抄本,于1959年在南京发现后不就迷失,至今下落不明。当年有同志抄录了其中的部分批语。

《红楼梦》的版本除了上述脂本系统外,还有一个程本系统。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冬,程伟元、高鹗以“萃文书屋”名义首次用木活字排印《红楼梦》,并补足了后四十回。此本封面题“绣像红楼梦”;扉页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萃文书屋”;首程伟元序、高鹗叙;次绣像二十四页, 前图后赞;次目录。正文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双边。此本分订二十四册。从乾隆末年到民国十六年间(1927),世上流传的不下百种的木刻本、石印本、铅印本《红楼梦》,基本上是以此本为祖本翻刻翻印的。本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将此本取名为“程甲本”。此本的藏家有: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戏曲研究院、苏联亚洲民族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春;程、高对程甲本的回目、正文增删改动千余处后,再次用木活字排印,版式与程甲本完全一致。仅在高叙后增有程、高“引言”。1927年到1982年之间出版的各种翻印校改本《红楼梦》,绝大多数以此本作为祖本。胡适将此本取名为“程乙本”。此本的藏家主要有: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人民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莫斯科国立公众历史图书馆、日本北海道大学。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夏,程、高又对程乙本的回目和正文修改了百余处,第三次用木活字排版印刷,版式与甲、乙本完全一致,但无“引言”。此本仅1984年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一部。缺第四、七、二十一册,现存二十一册。此本被取名为“程丙本”。但也有学者对此本的定名持不同意见。

程伟元,字小泉。籍贯不详,曾自署“古吴”人。约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前后,功名无考。乾隆后期,在京化数年之功,搜罗《红楼梦》残稿遗篇,并邀友人高鹗共同承担“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的编务,三印《红楼梦》。他工诗善画,有遗画三件,遗文一篇(《<且住堂诗稿>跋》)。他曾做过盛京将军晋昌的幕僚,晋昌赞他“文章妙手称君最,我早闻名信不虚”。旧以为程伟元为一普通书商之说不确。

高鹗,字兰墅、兰史。隶内务府镶黄旗汉军。约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十年(1805)。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六十年(1795)三甲一名进士,以内阁侍读考选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著有《月小山房遗稿》、《砚香词》、《兰墅文存》、《兰墅十艺》;《吏治辑要》等。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六“赠高兰墅(鹗)同年”诗自注云:“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故旧说多认为后四十回乃高鹗续补而成。据近年来的研究,高续之说尚有可疑,程、高可能只是对全书进行了补订修改,后四十回中可能掺有极少量曹雪芹原稿,而续作者为谁,则尚待深入探究。

程本系统的重要翻刻翻印本计有:

《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乾隆末年东现阁刊行,习称“东观阅本”。有东观主人题识。

《绣像红楼梦》。嘉庆四年(1799)抱青阁刊行,习称“抱青阁本”。

《绣像红楼梦》。嘉庆二十三年(1807)金陵藤花榭刊行,习称“藤花榭本”。

《绣像批点红楼梦》。道光间三让堂列行,习称“三让堂本”。有圈点、重点、重圈及行间批,批语极简,此为程本系统第一个批点本。

《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道光十二年(1832)双清仙馆刊行,有王希廉批序,,总评和音释等,每回首题“桐庭王希廉雪香评”,习称“王希廉评本”。

《增评补图石头记》。光绪间上海广百宋斋铅印本。有护花主人王希廉总评、摘误;大某山民姚燮总评,每回末有护花主人评,大某山民评,习称“王、姚合评本”。

《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光绪十年(1884)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有太平闲人张新之读法;护花主人批序、摘误、总评;大某山民总评;正文有太平闲人双行夹评,每回末有太平闲人评、护花主人评、大某山民评,习称“王、张、姚合评本”。

红楼梦简介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处理的是社会问题,但他不可能知道是社会问题,他把《红楼梦》悲剧看作是人生的悲剧。虽然,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里敏锐地感受到那时代的窒息气氛,深刻体验到社会统治势力的罪恶,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他无法认识到制造悲剧的社会根源。这样,他一方面真实地描绘了生活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贾宝玉和社会所造成的爱情婚姻悲剧,另一方面却又把这一切最后归结为人生的苦痛和无常。小说开头描写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神话、主宰人间风情月债的太虚幻境、似有若无的甄宝玉和来去无踪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给《红楼梦》悲剧蒙上一层感伤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曹雪芹的思想明显含有新的民主主义因素,但也没有能够脱离封建主义思想体系。他通过《红楼梦》形象体系所表达的思想,在当时历史阶段中是先进的。但他一面鼓吹人的“情”、“性”或“欲”,以反对统制文化思想的“理”,一面还是只能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为孔孟之学作新的解说。他一面反对专制主义,一面还只能向往于古代仁君之政。曹雪芹的思想有着深刻的苦闷,他毕竟已经感受到了新时代因素的搏击。他的孤独是伟大的孤独。

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的世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那环绕着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大大小小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以及他们互相之间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所发生的依存和矛盾的关系,那环绕着贾、林、薛的爱情婚姻像辐辏式展开的众多事件,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勾连又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都像是天然浑成,一点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曹雪芹写人物完全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法,他写的人物都植根在社会生活环境和各自具体境遇之中,都活动在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其性格受着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包含着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因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但是这种性格的多样性又有机地统一在主导方面;这样与环境交融的性格不会是凝固的,它在主导方面的支配下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着。作者着笔稍多的人物,在他们各自的位置上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然而他们又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所有的人物,包括中心人物、主要人物和陪衬人物,作者都是总揽全局,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了匠心的安排,使得每一个安排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而彼此又处处关合照应,紧紧围绕中心集结成为一体。这样,《红楼梦》就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它以贾宝玉为中心人物,以贾、林、薛爱情婚姻纠葛为贯串线索,但作者不像通常的单线结构方式那样把与中心情节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弃置不顾,专一去描写中心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中心的人物和事件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矛盾线索齐头并进,并且揭示出中心情节和其他各种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红楼梦》展现的情节就像生活本身那样,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我是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注本。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续写的。故事始于贾宝玉衔玉出生,为贾母所钟爱,林黛玉失恃,来依外祖母家,迄于黛玉死和宝玉出家。其中插叙金陵十二钗的身世、经历和结局。全书可分七个部分:第一回至十八回主要介绍荣、宁两府及大观园的环境,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等的生活。第十九回至四十一回主要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对爱情的探索,贾宝玉和封建正统思想的斗争,以及薛宝钗、史湘云、花袭人、妙玉和刘姥姥等人物。第四十二回至七十回主要写其他人物,如探春、薛宝琴、邢岫烟、尤二姐、鸳鸯、晴雯、香菱等的活动。第七十一回至八十回主要写贾府的衰败之兆,晴雯之死。第八十一回至九十八回主要写宝玉和黛玉的婚姻发生了波折,在贾母和王熙凤的策划下,宝玉和宝钗结成夫妻,黛玉以死殉情。第九十九回至一百零六回主要写贾府被查抄和贾母对天悔罪。第一百零七回至结尾主要写贾府衰败和宝玉的出家。这些部分是和全书的主要线索、人物联在一起的,形成完整有机的统一体。

全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贾府兴衰历史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荒淫、腐败,显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命运。作者通过对贾府的描写,还展示了这个由少数封建主子和数百个奴仆所组成的封建贵族大家庭,显示出那一社会不得不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书中的宝玉、黛玉、晴雯、芳官代表了反封建反迫害的一方面。王夫人、贾政、宝钗、袭人等代表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一方面。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了很激烈的程度。作者还描写了探春的反抄检,鸳鸯的反霸占,晴雯的反迫害,尤三姐的反淫乱等斗争场面,都是十分激烈的。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村夫走卒,各个阶级、阶层的矛盾和斗争。其间有宫廷与王府的矛盾,家族之间的倾轧,骨肉之间的陷害,豪强之间的掠夺,僧侣村夫之间的诱骗等。这些斗争是通过人物性格来表现的,因此更显得尖锐。《红楼梦》描写贾府中各种复杂矛盾的生活,揭露其中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等等的腐朽、堕落和衰败的现象,可以说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曲折地反映那一时代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思想意义还在于对于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对于那些在反封建主义生活道路上的叛逆者,特别是对违背了封建礼教的爱情,作了热情的歌颂。作者在书中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叛逆性格的典型形象。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倾向,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要求平等相爱的自由婚姻;反对八股时文,喜欢以诗词歌赋来抒写“性灵”;反对世俗利禄观念,主张做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他们反封建的表现形式密切结合着他们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性格,贾宝玉被逼得发呆,终于和封建家庭决绝;林黛玉则是以哭泣和一死来控诉封建社会对她的迫害。他们这种反抗要求和精神状态,正体现了那一历史时期要求进步的青年的思想面貌。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十分出色的。首先是表现在善于塑造人物。作者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男女主人公的典型形象,同时又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薛宝钗的形象。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是血肉饱满,个性鲜明。有些人物,作者虽寥寥几笔,稍加勾勒,也给人很深的印象。其次,是它的结构的宏伟而又自然,好象完全是生活的再现。其中描写了许多家庭生活的细节,也写了一些波澜壮阔的大场面,千头万绪、参差错落,但看起来却脉络分明,有条不紊。它的每一段描写,哪怕是极细微的地方,都是整个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高度的有机体。再次,《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也特别出色,它写了许多家庭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看来都很平常,经过作者的提炼,描绘出封建贵族生活的图画,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第四,《红楼梦》的语言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而又吸取了人民的语言加以提炼,其特色是表现得洗炼而十分自然。人物的语言丰富多样,或长或短,或文或野,无不切合每个人物的性格口吻,使人看到了活生生的人物姿态、表情和动作。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中的作品,它的作者又是从富贵生活中来的,免不了感染上一些消极的东西。粗略说来,有下列各点:一,作者对富贵的生活有所留恋,对封建大家庭的没落有所悼惜。二,作者感觉到封建社会的趋向没落,但看不到出路,因而产生了人生如梦的色空观念。三,主人公宝玉对丫头的态度和一般公子哥儿的玩弄女性不同,这是应该肯定的,但他免不了也沾染一些不好习气,书中也有一些不干净的描写。四,写宝黛的爱情有它的反封建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爱情,半吞半吐,缠绵曲折,神魂颠倒,终于黛玉以身殉情,宝玉出家,又带有贵族阶级的色彩。
此外,后四十回续作跟前八十回有不一致处,也是本书的一个缺点。不过,总的说来,它确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

《红楼梦》简介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和某些虚无主义思想.作品在写作艺术上,语言洗练,自然,优美生动,描写人物血肉饱满,个个鲜明,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写作规模宏大,结构谨严.该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贾 敷
宁国公:贾 波—贾代化 ┤ ┌贾 珍—贾 蓉(秦可卿)
└贾 敬┤
└贾惜春
┌贾 琏┐
┌贾 赦┤ ├巧 姐
│(邢夫人)├王熙凤┘
│ └贾迎春
│ ┌贾 珠┐
荣国公: 贾 源—贾代善┤ │ ├贾 兰
史太君├贾 政 ┤李 纨┘
(贾母)│(王夫人) ├贾元春
│ ├贾宝玉
│ └贾探春
└ 贾 敏┐
├林黛玉
(林如海)┘
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 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文章通过她的言谈举止表现她的感情的变化,反映她的内心世界.
对林黛玉,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抢先"以巾拭泪")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
而从回王夫人的事可以进一步看出, 王熙凤的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肖像描写反映特点(王熙凤)
┌ 头 饰 ┐
┌服饰├ 服 饰 ┤集珍宝珠玉于一身——贪婪与
└ 服 装 ┘ 俗气 (内心世界的空虚)
肖像描写 ┤ ┌ "三角眼" ┐
│ ├ "吊梢眉" ┤
└容貌 ┤ ├ 美丽外表——刁钻狡黠
├ "粉 面" ┤ (本性)
└ "丹 唇" ┘

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从别人贬斥贾宝玉所作所为的事可以看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贾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其实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小结全文
围绕中心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宝黛初会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感到: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在初会时,宝黛虽然感情相通,想法相似,但表现却不一样,黛玉见宝玉是一"惊",而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于外.这不同的表现来源于他们不同的地位所产生的不同心理.黛玉是听惯了别人对宝玉的评论: 惫懒,懵懂,顽劣……可是今日一见并非如此,自然"便吃一大惊";再说黛玉初到贾府步步都要留心,所以虽然一"惊",但只是"心下想",不敢轻易说出口来.而宝玉则不同,在贾府中他是娇纵惯了的,所以直言不讳,即使贾母说他"又是胡说",他毫不在乎,仍然说下去.

《红楼梦》介绍

《红楼梦》,白话章回小说,一百一十回(或一百零八回)。曾用名《石头记》,小说第一回中说此书还曾分别以《情僧录》、《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为名。关于《红楼梦》的作者,现在有研究者以为是洪升、张宜泉或别的什么人,但仍没有足够的证据抹杀红学界早已认定的曹雪芹的著作权。《红楼梦》前八十回,在曹雪芹生前已经传抄出来,并附有朋友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八十回后的“后三十回”,已基本写完,大体定稿,脂批透露:黛玉死后宝玉曾“对景悼颦儿”,这一回文字中有“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八字与二十六回“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成对应文字,并透露有完整的一个回目是:“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连全书“末回”是“情榜”故事也略有提及,但遗憾的是,这动人心魄的“后三十回”文字却由于一种复杂的原因没有流传行世,终于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幕令人心痛的悲剧。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此外尚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又一说为河北丰润。先世原为汉人,但早已在满清入主中原之前便成了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满语,奴仆之意)。其上祖曹振彦,是从龙入关的功臣,属多尔衮制下。他的曾祖母孙氏曾是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年少时是康熙的“侍读”。康熙即位后,曹家煊赫一时。康熙二年(1663),曾祖父曹玺首任江宁织造,以后祖父曹寅、伯父曹顒、父亲曹頫先后继任祖孙三代四人担任这一个非皇帝亲信不能担任的重要写出口创汇达六十年余年,这是曹家的鼎盛时期。但到雍正五年(1727),因事株连获罪,家产被抄。次年全家北返,家道日衰。据传到了乾隆初年,曹家又遭到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就一蹶不振了。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他出生于南京,生年或谓康熙五十四年(1715),或谓雍正二年(1724),于雍正六年(1728)随家迁回北京。留传下来的有关他生平传记的材料绝少,仅能从一些零星记载和他的好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人的诗作中略窥他晚年的落魄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窘。他的不朽名著《红楼梦》便作于此时。由于贫病交迫,幼子夭折,在书稿尚待最后润色的关头,他便与世长辞了。关于他的卒年,或谓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除夕,或谓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除夕,或谓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岁首。
《红楼梦》前八十回抄本,称《石头记》(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大都附有脂砚斋等的评语,故又称“脂评本”或“脂本”。目前已发现的“脂评本”计有十一种,抄于曹雪芹逝世前的有三种,分别为甲戌本(1754),已卯本(1759)和庚辰本(1760),都是残本。其余八种是戚蓼生序本、甲辰本、蒙古王府本、梦稿本、舒元炜序本、列宁格勒本、南京图书馆藏本和郑振锋藏本。这些抄本由于距离曹雪芹写作年代较近,因而更接近小说原貌,同时书中也保留了与曹雪芹关系密切的脂砚斋等人的评语,对研究曹雪芹的家世、生平,《红楼梦》的创作依据和创作过程,及探讨佚去的“后三十回”故事大体轮廓,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
小说写远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弃在青梗峰下。这顽石自经煅炼,已通灵性,便恳求仙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送他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遭。二仙拗不过,便将它幻化缩小成一块“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送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其时,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终使绛珠草“得延岁月”,修成女形。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那块由顽石幻化成的“通灵宝玉”便由这神瑛侍者“携入红尘”。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青梗峰,见一块大石上刻有字迹,便从头到尾抄下,经曹雪芹披阅增删,因成此书。
姑苏城里有葫芦庙,庙旁住着个乡宦甄士隐,因怜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帮助他科举。不料元宵之夜,爱女英莲被人拐走,随后葫芦庙里着火,祸及甄家。甄士隐贫病交加之际,受跛足道人《好了歌》点悟,遁入空门。贾雨村科举及第,选了一任县令,旋因贪财傲上而革职,遂至扬州盐政林如海家坐馆。一日,偶遇好友冷子兴,听他演说荣、宁二府兴衰,道是“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当时因朝廷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便托荣府女婿林如海帮忙,林如海也因为妻子亡故,有意将女儿林黛玉托附外祖母贾太君,遂让贾雨村送女儿进京,同时修荐书一封与内兄贾政。
黛玉初入荣府,一切倍加小心。与宝玉相见,二人都觉眼熟,有似曾相识之感。宝玉因见黛玉身上并无通灵宝玉,便摘下自己的砸在地下,惹出一场不快。一日,宁府梅花绽放,贾珍之妻尤氏请贾母等赏玩。宝玉午睡于贾珍儿媳秦可卿卧房,梦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图册》,听《红楼梦》曲,并与仙女可卿合欢。梦醒之后,与大丫环袭人同领幻境合欢之事。
贾雨村得贾政之助,得任金陵应天府。贾雨村刚刚到任,就受理英莲被拐杀人一案。抢夺英莲,杀死原买主者是金陵四大家族中薛家的薛蟠。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不思甄士隐赠银之恩,乱断了此案。薛蟠夺走英莲后,随母亲薛姨妈、妹妹宝钗入京。薛宝钗进京后暂居贾府,因其品貌端庄,谦和随分而得人喜爱。宝钗幼年因病得癞头和尚赠了一个金锁避邪,以后便随身佩戴。一日,见宝玉也有一块宝物,与自己的金锁恰成一对,沉思良久,这就是所谓的“金玉良缘”。黛玉与宝玉青梅竹马,已经互生爱慕之情,所以黛玉常借机奚落所谓“金玉良缘”。
中秋之夜,秦可卿病亡。贾珍悲痛欲绝,如丧妻室。为使丧礼风光,他给儿子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尉,并请荣府贾琏之妻五熙凤协理。凤姐精明强干,送殡之日风光十足。当晚住在郊外铁槛寺,因为贪图银两,凤姐强行拆散一对相爱青年,使他们含恨自杀。来年,贾政长女元春初册封为妃,皇上恩准她回家“省亲”。贾府遂大兴土木,建成园林一处,由宝玉题写园内各门扁额。元宵之夜,元妃鸾驾入府,题园名为“大观园”,并令宝玉及诸姐妹题诗。黛玉本想大展其才,但只命她做一首,略有遗憾。元妃回宫,因命宝玉及诸姐妹入园居住。进园后,宝玉整日与园中女孩们玩闹,好不快活。书僮茗烟将《西厢记》带入园中,宝玉与黛玉共赏奇文。宝玉因以张生、莺莺自喻喻人,黛玉咸极生嗔,然亦联想翩翩。其时林如海也已病故,黛玉寄人篱下,常忧郁泪零。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感怀身世,携锄葬花,吟《葬花词》,伤情毕现。黛玉因生性敏感,情深而生误会,常与宝玉争争吵吵。丫头袭人善于体贴人,宝玉十分重她,她因此劝宝玉读书于正事。这一日,贾母娘家外孙女史湘云也劝宝玉留意经济仕途,宝玉抢白她说:林妹妹就从不说这混账话。恰好黛玉路过,听了这话,心中甚喜。宝黛二人至此“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一日,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召见宝玉,宝玉趁母亲侧身睡觉与母婢金钏儿调笑。王夫人听见后怒逐金钏儿,金钏儿不堪屈辱投井而亡。贾环谎说金钏儿是因为宝玉强奸未遂而自杀的,同时忠顺王府又派人来贾府找与宝玉相交甚厚的伶人琪官儿。贾政勃然大怒,以为将来要“弑君弑父”,大加笞打,直到贾母闻讯赶来,风波才平。袭人因而进忠言于王夫人,王夫人遂将袭人作姨娘看待。大观园秋风渐起,宝玉之妹探春倡导成立海棠诗社,贾政的儿媳李纨自荐总评。众姐妹作咏菊诗十二首,黛玉技高一筹,压倒众芳。当时邢岫烟、李纹、薛宝琴等堂表姐妹都在贾府居住,大观园内一时热闹非凡。老村妪刘姥姥因与王夫人沾亲带故,年终之时到贾府打秋风,贾母便留她闲话。大观园内大摆筵席,众人戏弄刘姥姥。刘姥姥饱经世故,甘愿充当笑料,后来她便拿着贾府所赠银物回乡下了,临行前给凤姐的女儿取名为“巧姐”。贾母喜欢热闹,出资为凤姐生日摆宴庆贺。凤姐酒醉早早回屋,发觉丈夫贾琏与仆妇偷情,遂大闹荣府,逼死仆妇鲍二媳妇。
荣府淫奢之风日炽,贾政之兄贾赦居然看上了贾母身边的丫环鸳鸯,要娶来做妾。贾赦之妻邢夫人斗胆向贾母说了这事,鸳鸯听了寻死觅活,贾母亦大怒,斥骂了邢夫人,贾赦非分之想落空。薛蟠自进京城,整日声色犬马。一日调戏柳湘莲,被柳湘莲诱至郊外痛打一顿。薛蟠自觉不好见人,于是外出经商。黛玉丫环紫鹃谎称黛玉将回姑苏原籍,宝玉听后愕然,呆症大发。紫鹃受命多方解说,宝玉呆病方愈。宝黛二人的心思大家都知道了,大家也都认为二人是很好的一对。宝玉生日,众姐妹欢宴大观园,园中栊翠庵带发修行的道姑妙玉也以“槛外人”的身份写贴致贺。宁府贾敬吞丹丧命,尤氏自行主持,邀母亲与两个妹妹前来帮忙。贾琏垂涎尤家姐妹已久,尤二姐亦有此心。贾蓉从中撮合,贾琏便偷偷地把尤二姐娶在外边。尤三姐虽素行不端,但却刚烈有加,发誓说非柳湘莲不嫁。后贾琏外出,路遇柳湘莲,言尤三姐之意。柳湘莲欣然允诺。柳湘莲回京后与宝玉闲谈,知尤三姐是贾珍妻妹,就生出毁约的意思来,尤三姐听说这事,自刎而亡。柳湘莲追悔莫及,遁入空门。贾赦之女迎春的丫环司棋与表兄潘又安有私,一日私会被鸳鸯无意撞见,潘又安慌忙之间将绣春囊遗落大观园中。粗使丫头傻大姐拾得香囊,被邢夫人看见,王夫人知道后,大怒,遂生抄检大观园之意。王善保家的同凤姐夜抄大观园,迎春懦弱,司棋被逐;探春气盛,怒打恶仆妇;惜春与世无争,偏居一隅。王夫人见晴雯长得娇艳妩媚,怀疑是她把宝玉带坏了,就下令把她也赶出大观园。晴雯被逐,含恨而死。宝玉写了《芙蓉诔》来祭奠她,表达自已无限怀念与伤感的情绪。
薛蟠娶妻金桂,香菱倍受折磨,终于不堪践踏,“致使香返故乡”。迎春出嫁后,受尽夫婿“中山狼”欺凌,一年后死去。探春远嫁海外,“清明涕送江边望”,一派凄凉幽怨。大观园内日渐冷清。黛玉做《十独吟》,整日忧郁感叹。贾府内流言四起,盛传黛玉品行不端与宝玉有“不才之事”。黛玉身处“风刀霜剑严相逼”之中,“惜其人而不知自惜”,病情加剧。贾母病逝,林黛玉赖以遮荫的大树倾倒。王夫人传元春旨意,为宝玉择媳宝钗。黛玉“泪尽而逝”,终“证前缘”。宝玉“对景悼颦儿”,痛不欲生。宝玉婚后,对“宝钗借词含讽谏”听而不闻,只是思念黛玉。
元春薨逝,贾府上下一片凄惶。其时,与贾家“连络有亲”的史家、王家等皆相继遭祸。贾宝玉将身边丫环“遣散”回家,袭人临去嘱咐“好歹留着麝月”。贾琏休弃王熙凤,邢夫人赵姨娘等暗中得意。“狠舅”王仁和“奸兄”贾蓉将巧姐卖至勾栏。荣宁二府劣迹种种,终于遭到了大祸,“籍没”查抄。合府上下人等皆被羁押,以罪论处。贾芸、小红等人仗义探视,多主设法,将宝玉、宝钗、熙凤等人营救出来。熙凤万念俱灰,托着病躯“哭向金陵”,逝于故乡。刘姥姥倾家荡产赎回了流落烟花之地的巧姐,“忍耻”令板儿娶巧姐为妻。袭人与棋官儿“供奉”宝玉、宝钗夫妇。宝玉遍历炎凉世人情冷暧,终于弃宝钗麝月,“悬崖撒手”而去。中秋之夜,一场大火将贾府烧成白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揭示“情榜”,宝玉考语为“情不情”,黛玉为“情情”。神瑛侍者与绛珠草终于相会。顽石也复还旧形,回归青梗峰,将自己半世见闻刻于身上,任风雨剥蚀,岁月流失……
《红楼梦》这座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高峰,从她问世之日起,关于她的主旨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鲁讯先生曾不无挪揄地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曹雪芹自己似乎也深知理解的不易,书一绝句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尽管西方人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评说,无论如何,从小说内容及其所处刊代背景出发去解小说之味,是必由之路。
《红楼梦》约成书于乾隆中叶,正值清代百年承平的“康乾盛世”。但曹雪芹感于自己坎坷的经历和落魄的境遇,敏锐地意识到了那个时代的丑恶和人生的悲凉。他的《红楼梦》正是他对当时社会人生的独特品味和感受。《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贾府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暴露了封建制度下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同时小说又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凄惨境遇出发,透露出了人生无望和悲凉的感慨。作品似乎是在悲悼旧事物的衰亡的同时,又哀叹于新事物的被扼杀,整部小说始终弥漫着一股悲观怀恋的情调。可以说,小说具有封建制度挽歌的意味,但同时作者歌颂了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具有初步民主主思想的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在这部封建社会末期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中,由贾宝玉的叛逆的一生和金陵十二钗等人的人生悲剧组成一个大的令人振憾的大悲剧,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整个小说悲剧中的主体部分,而其中又以贾宝玉为中心,正如鲁讯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贾宝玉是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生是有“通灵宝玉”衔于口中,可谓天生异种;他聪明灵秀,虽不务“正业”,诗词歌赋却样样俱佳,就连看他顶不顺眼的贾政也暗暗叫好,在骄奢淫逸的贾府子弟中可谓出类拔萃。贾宝玉是贾氏家族当然的继承人。正因为他继承人的独特地位,他才得以长期在“内帏厮混”,接触的大多是清纯的女孩子。他的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使他对封建贵族的虚伪、腐朽以及精神道德的沦丧怀有深深的恶感。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叫他读书,他便大闹书房,对“四书五经”也很不以为然。他“愚顽怕读文章”,功课也是求姐姐央妹妹地让人代做,但他却迷恋《庄子》,对书僮偷带进府的《西厢记》更是爱不释手,“连饭也不想吃了”。他最烦应酬,每当父亲让他出堂见客,他便一副死气沉沉的模样,毫无平日戏闹中神彩飞扬之态,但他自己却常偷出府去与好“挥拳行猎”的冯紫英、“素性豪爽”的柳湘莲喝酒吟诗,他还与叫顺王府的戏子琪官儿一见倾心,惹来杀身之祸。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大观园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们身上,他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是些渣滓浊物而已。”还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甘心为诸丫头役使,乐意帮她们理妆换裙,就连刘姥姥瞎编的女孩抽柴火的故事,也让他“盘算了一夜”。他对女孩子的倾心到了近乎变态的地步,比如爱吃丫环嘴上的红胭脂。这些怪诞的言行,实质上是对“须眉浊物”“国贼禄纛”之流的反动的结果.这些具有叛逆色彩的举动,自然不容于封建的卫道者们,贾宝玉被称作“不肖孽障”“混世魔王”,为此他差点被他父亲打死。应该看到,贾宝玉的叛逆并不是坚决和彻底的,他还具有许多纨绔公子的习气,他曾因晴雯的顶撞而大发雪霆,他曾因袭人开门晚了而猛踢一脚,他在背弃封建主义的道德时,却又离不开朱门绣户的优裕,他是个“富贵闲人”。无边的空虚始终缠绕着他,他可以整日在大观园中嬉闹,也可以与柳湘莲、蒋玉菡等纵情诗酒,但他怎么也摆脱不了封建末世的悲观情怀。他喜聚不喜散,见鲜花怒放而遥想花容枯败,悲观情怀走到了极致,心如枯木,悬崖撒手而去。
在叛逆的道路上,贾宝玉得到了和他自幼相处,从来不向他讲“那些混帐话”的林黛玉的同情和支持。他们在共同志趣的基础上,产生了深挚的爱情。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居贾府。生性孤高,却寄人篱下,使她敏感多疑,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去回击和奚落他人,以保持自身的纯洁和高雅。这一切都被人们看作是“刻薄”和“小心眼”,不合温柔敦厚的闺范。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支撑着她的生命的是她与宝玉的爱情,同时也正是这种叛逆者的爱情,使她生活在无限的痛苦和忧郁当中。由于薛宝钗“金玉良缘”的介入,林黛玉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试探宝玉,而当贾宝玉向她倾诉真情时,她又“气得说不出话来”。林黛玉不是看不到宝玉的真情,只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她对爱情的要求到了极苛刻的地步。她在折磨着宝玉,也在折磨着自己,她在这折磨中品尝着最高尚,最强烈和最个人的痛苦。与宝玉相对,她喜散不喜聚,她愿一个人在园中一角携着小锄,埋香冢、泣残红,她愿一个人静卧在“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的萧湘馆,迎风洒泪。她总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去迎击封建的虚伪和造作,最终她的心被揉碎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黑暗环境中。“冷月葬花魂”,应当是林黛玉孤寂一生的最好注解。
小说中与林黛玉交相辉映的是另一个令人难忘的少女形象——薛宝钗。她与黛玉一样,长得如花似玉,但却与林黛玉有着不同的丰采、气质和人生志趣。薛宝钗艳冠群芳,端庄贤淑,举止娴雅,而又博学多识,可谓“十全十美”。对于她,历来就有很多的崇拜者,早在当时,就有人为争论她与黛玉的高下而“几挥老拳”,解放前有人甚至喊出“娶妻当如薛宝钗”的呼声。从小说中看,宝钗与黛玉很难说有高下之分,她们分别代表着两种类型,呈“两峰对峙”的状态,宝玉心中的佳人便是“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如黛玉”。薛宝钗恪守封建礼教,有浓郁的封建意识,宝玉为此曾骂她“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然而也正因为此,她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当贾母问她爱听什么爱吃什么时,她尽检着贾母爱听爱吃的说;当元妃从宫中送来“无甚新奇”的谜语时,她“口中少不得称赞,故意寻思”,就连似乎仇恨贾府每一个人的赵姨娘也夸她“会做人”。在那个时代,会做人者不免虚伪,而宝钗的虚伪却是与真挚并无二致的虚伪,她真诚地做着看来是虚伪的事。也许是自幼服食冷香丸的缘故,宝钗似乎对一切都是冷淡无情的,她不爱“花儿粉儿”,连卧房也布置得“一色玩器全无”,“如雪洞一般”,就连尤三姐与柳湘莲的悲剧也只换来她淡淡的一句:“这也是他们前生注定。”对一切无情,正是她对所有人都好的缘由。“任是无情也动人”,她自抽的酒令签,恰好是她自己的真实。应该说,这们“十全十美”的佳人并没有有意地与黛玉争夺宝玉,也没有不择手段地去谋求“宝二奶奶”的位置。她深知宝黛深情,也知道自己和宝玉是一场不如意的婚姻,而封建的道德规范却使得她默默地咽下这只苦果。她同样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只不过她不是叛逆者的悲剧,而是奉守者的悲剧。
《红楼梦》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细腻深婉,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其中闪现的新的光彩和反封建的意义,则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让人多阅一回,便多生一种情味。
围绕贾宝玉的叛逆的人生道路和金陵十二钗的悲惨遭遇以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小说还暴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腐朽和道德沦丧。荣宁二府,所谓“诗礼簪缨之族”,骨子里却龌龊之极。他们大肆挥霍,吃一顿螃蟹就够乡下人过一年的;为可卿送葬,行列象“压地银山一般”。他们毫无廉耻,贾赦一把年纪,却要娶丫环鸳鸯作妾,并扬言逃脱不了他的手心;贾珍与儿媳可卿苟且;贾蓉、贾琏之流,即便“热孝在身”,也不忘“狂嫖滥赌”,荒淫无耻到了无以言说的地步,正如焦大所醉骂的:“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想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家族中因财产和权势而造成的相互仇恨和猜忌,每日都在发生,还是尤氏说了一句实在话:“咱们家上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作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这是一具在封建礼教的脉脉温情掩盖下的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僵尸。
曹雪芹的确敏锐地感受到了封建末世的窒息,他模糊地认识到制造《红楼梦》悲剧的社会根源。但他又将这一切都归之于人生的苦痛和无常。小说中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主管人间风情月债的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姑,以及来去无踪的一僧一道和若有若无的甄宝玉,都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感伤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通篇弥漫着空虚的,梦一般的哀愁。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她的伟大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深刻的思想意义上,还表现在她非凡的艺术成就上。“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讯先生的这句话,无疑点出了《红楼梦》独步千古的地位。
《红楼梦》在结构上,完全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单线式结构方式,采取了许多线式结构的方式。她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主线,以贾府的盛极而衰的过程为副线,将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主体的网状结构,全方位多层次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封建末世的历史生活画卷。象曹雪芹那样将千头万绪抓在手中,同时又清晰完整地展示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独步,无怪乎戚蓼生在《红楼梦》序中感叹:“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严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严也而二牍,此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一反“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类型化写法,真实地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一点在王熙凤身上可以鲜明地看到。王熙凤阴险恶毒,毒设相思局,铁槛寺弄权,以及假刀逼死尤二姐,都是她的所作所为,但她却有着一张漂亮的脸蛋和爽朗的性格,正如王昆仑在《红楼梦人物论》中所言:“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贾宝玉是作者赞许的人物,却也是纨绔习气不改,逼人下跪,乱摔茶杯。象这样美丑集于一身,并不是美丑不分,而是把美丑真实地再现出来,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
《红楼梦》善于细腻、逼真地描写日常生活,这点她“深得《金瓶》壶奥”,但比起《金瓶梅》的琐碎和繁复来,她更具有典型性和倾向性。贾府中的饮食宴饮,可以说是家常琐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写它,但每写一次都有一次的特点,都透露出作者的不寻常的意味。如七十五回贾母等人中秋赏月,依然是山珍海味,依旧是吹拉弹唱,但却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气氛,最后只落得个月冷灯昏,贾府的衰败迹象由此可见。
《红楼梦》的语言是高度艺术化的,“其特点是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她突出地表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性上,如凤姐的出场,先是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足以见出凤姐的放诞不拘和她在这个家族中的特殊地位。另外,小说丰富的词汇和众多的俗语也为小说增色不少。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清代诗人黄遵宪说她“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可谓一语中的。《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红楼梦》的续书有很多(程高后四十回、后红楼梦、续红楼梦(1)、栔续红楼梦、绮楼重梦、红楼续梦(1)、蜃楼情梦、新红楼梦(1) 、新红楼梦(2)、红楼复梦、续红楼梦、续红楼梦新编、增补红楼梦、增红楼梦、红楼圆梦、绘图金陵十二钗后传、红楼梦补、补红楼梦、增补红楼梦(2)、红楼幻梦、幻梦奇缘、红楼梦影、续红楼梦、太虚幻境、新石头记(1)、新石头记(2)、红楼残梦、红楼余梦、红楼真梦、石头补记、红楼梦别本、木石缘、宝黛因缘、新续红楼梦、红楼三梦、红楼梦醒、鬼红楼、四梦、红楼后梦、红楼再梦、红楼重梦、红楼续梦、再续红楼梦、三续红楼梦、红楼补梦、疑红楼梦、疑疑红楼梦、大红楼梦、风月梦、红楼翻梦、继又云所见抄本红楼梦、端方藏抄本红楼梦、三六桥藏本红楼梦、陈弢庵所见旧时真本红楼梦、 戴诚甫所见旧时真本红楼梦、红楼梦新补),其中最著名危害也最大的是“程高后四十回”。这四十回文字是不是高鹗所作,尚待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它的作者同《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这四十回文字或强行嫁接在前八十回后,经程伟元、高鹗大肆整理删改,成为一百二十回刻本,所以称“程高本”或“百二十回本”。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一七九一)第一次排印发行的叫程甲本,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一七九二)修订再版的叫程乙本。此外还有程丙本、王评本(即护花主人王雪香评本)、张评本(即太平闲人张新之评本)、姚评本(即光绪间铅印的王雪香和大某山民姚〈火言火又〉评本)等。“程本”的后四十回不仅仅是续书那么简单,它的作者或者是程伟元和高鹗们,为了使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统一,对前八十回进行了肆无忌惮的删改增添,恶意改变曹雪芹原著本来面貌。所谓的“四十三卷本《金玉缘》”,就是在“程高后四十回”的基础上,前加三回文字,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首尾的故事。对于《红楼梦》原著来说,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有了这四十三卷《金玉缘》,使“程高后四十回”从《红楼梦》原著后割开来,还读者一个本来面目的《红楼梦》。所以,我们重视这个整理后的《金玉缘》。而《红楼梦》的其它续书,没什么艺术价值,大都是百二十回本的再续书,不值一提。
建议初读《红楼梦》者,不要看包括后四十回在内的所有续书,只看前八十回就可以了。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我是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注本。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续写的。故事始于贾宝玉衔玉出生,为贾母所钟爱,林黛玉失恃,来依外祖母家,迄于黛玉死和宝玉出家。其中插叙金陵十二钗的身世、经历和结局。全书可分七个部分:第一回至十八回主要介绍荣、宁两府及大观园的环境,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等的生活。第十九回至四十一回主要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对爱情的探索,贾宝玉和封建正统思想的斗争,以及薛宝钗、史湘云、花袭人、妙玉和刘姥姥等人物。第四十二回至七十回主要写其他人物,如探春、薛宝琴、邢岫烟、尤二姐、鸳鸯、晴雯、香菱等的活动。第七十一回至八十回主要写贾府的衰败之兆,晴雯之死。第八十一回至九十八回主要写宝玉和黛玉的婚姻发生了波折,在贾母和王熙凤的策划下,宝玉和宝钗结成夫妻,黛玉以死殉情。第九十九回至一百零六回主要写贾府被查抄和贾母对天悔罪。第一百零七回至结尾主要写贾府衰败和宝玉的出家。这些部分是和全书的主要线索、人物联在一起的,形成完整有机的统一体。

全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贾府兴衰历史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荒淫、腐败,显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命运。作者通过对贾府的描写,还展示了这个由少数封建主子和数百个奴仆所组成的封建贵族大家庭,显示出那一社会不得不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书中的宝玉、黛玉、晴雯、芳官代表了反封建反迫害的一方面。王夫人、贾政、宝钗、袭人等代表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一方面。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了很激烈的程度。作者还描写了探春的反抄检,鸳鸯的反霸占,晴雯的反迫害,尤三姐的反淫乱等斗争场面,都是十分激烈的。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村夫走卒,各个阶级、阶层的矛盾和斗争。其间有宫廷与王府的矛盾,家族之间的倾轧,骨肉之间的陷害,豪强之间的掠夺,僧侣村夫之间的诱骗等。这些斗争是通过人物性格来表现的,因此更显得尖锐。《红楼梦》描写贾府中各种复杂矛盾的生活,揭露其中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等等的腐朽、堕落和衰败的现象,可以说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曲折地反映那一时代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思想意义还在于对于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对于那些在反封建主义生活道路上的叛逆者,特别是对违背了封建礼教的爱情,作了热情的歌颂。作者在书中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叛逆性格的典型形象。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倾向,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要求平等相爱的自由婚姻;反对八股时文,喜欢以诗词歌赋来抒写“性灵”;反对世俗利禄观念,主张做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他们反封建的表现形式密切结合着他们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性格,贾宝玉被逼得发呆,终于和封建家庭决绝;林黛玉则是以哭泣和一死来控诉封建社会对她的迫害。他们这种反抗要求和精神状态,正体现了那一历史时期要求进步的青年的思想面貌。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十分出色的。首先是表现在善于塑造人物。作者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男女主人公的典型形象,同时又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薛宝钗的形象。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是血肉饱满,个性鲜明。有些人物,作者虽寥寥几笔,稍加勾勒,也给人很深的印象。其次,是它的结构的宏伟而又自然,好象完全是生活的再现。其中描写了许多家庭生活的细节,也写了一些波澜壮阔的大场面,千头万绪、参差错落,但看起来却脉络分明,有条不紊。它的每一段描写,哪怕是极细微的地方,都是整个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高度的有机体。再次,《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也特别出色,它写了许多家庭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看来都很平常,经过作者的提炼,描绘出封建贵族生活的图画,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第四,《红楼梦》的语言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而又吸取了人民的语言加以提炼,其特色是表现得洗炼而十分自然。人物的语言丰富多样,或长或短,或文或野,无不切合每个人物的性格口吻,使人看到了活生生的人物姿态、表情和动作。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中的作品,它的作者又是从富贵生活中来的,免不了感染上一些消极的东西。粗略说来,有下列各点:一,作者对富贵的生活有所留恋,对封建大家庭的没落有所悼惜。二,作者感觉到封建社会的趋向没落,但看不到出路,因而产生了人生如梦的色空观念。三,主人公宝玉对丫头的态度和一般公子哥儿的玩弄女性不同,这是应该肯定的,但他免不了也沾染一些不好习气,书中也有一些不干净的描写。四,写宝黛的爱情有它的反封建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爱情,半吞半吐,缠绵曲折,神魂颠倒,终于黛玉以身殉情,宝玉出家,又带有贵族阶级的色彩。
此外,后四十回续作跟前八十回有不一致处,也是本书的一个缺点。不过,总的说来,它确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