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监理资格证:关于“结束”的“束”的发音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9 05:50:31
虽然查字典可以查到“束”念shu,可是现在绝大多数的主持人都会念成“su”,大有转正的意思,包括中央电视台的专业主持人也会这样念,令人不解。
本人最早发现念错的演员是姜昆,在某年春节晚会上,和戴至诚和说的相声,讲到什么战争也结束了,念的就是“su”,千真万确!
“束”的确要卷舌的,可是每次听到央视的主持人念成“su”,我就很生气,很敏感!
央视要重视一下了!

请问小豆豆是哪个学校的,最早教你这样发音的老师是叫什么名字,是张秀英吗?
我们单位有很多人念错,而且还拒不改正,就象小豆豆一样,搞的我现在也常常念错了。

这已经不是压力大所可以掩盖的,而是从习惯上,他们已经认为这样是正确的发音,可央视的影响里会误导别人的。

谢谢!“较准”——>“校准”

束(Shù)

部首:木    笔画:7    五行:金    五笔:GKII    

基本解释

1. 捆住,系 :~缚。~装(整理行装)。~发(fà)。~之高阁。~手无策。

2.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 :~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3.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 :光~。电子~。

4. 控制,限制 :~身。无拘无~。

5. 事情的结末 :收~。结~。

6. 姓。

动词

⑴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⑵ 同本义 [bind;tie]

束,缚也。——《说文》

束帛戋戋。——《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

束帛俪皮。——《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

扩展资料:

一、结束

[  jié shù ] 

  1. 扎缚,捆扎。

《后汉书·东夷传·倭》:“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宵》:“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於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羽族之巧过於人,其为巢,只以一口两爪,而结束牢固,甚於人工。”

2. 约束;拘束。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三:“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

二、束之高阁

[ shù zhī gāo gé ] 

  1. 【解释】: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2. 【出自】:《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三、束手旁观

[ shù shǒu páng guān ] 

【解释】:犹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

我支持楼主!

我也是有次偶然查字典才发现一直把束字读错了,刚开始读shu肯定觉得别扭,但是好在我现在已经板过来了。
既然知道是错误的读音,就要改正,因为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每一个汉字的读音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约定俗成”的! 所谓的“约定俗成”,不过是现代人偷懒的借口罢了。

比如那英的“那”,作为姓氏就应该念作na(1声),因为那是满族的姓氏,来源于满语的音译,念4声就根本不对了! 可是包括时下的主持人有多少能念对?谁关心过人家姓氏的来历?还不是犯懒,懒得查字典、懒得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呗

那些专业主持人就是吃语言饭的,就应该对每一个字的读音负责!看来那些主持人对字音的敏感性还不如楼主呢

束读shù,你是对的,支持你。现在的年轻人讲出许多不论不类的话,美其名曰,耍酷!把古老文明的汉语糟蹋的不成样。全球兴起的学汉语热,不知该以谁为准怎么行,台湾、香港在之方面保留的比较好。对那些别字连篇、牵强附会的“创造”坚决取缔,而对那些确有发展意义的创新,需要保留与发扬。

确实是这样,现在各种各样电视剧也是全部读成su,我都几次怀疑我是不是记错了,查查字典就是shu没错啊,真的是误导人

这还能读错😓从小就说普通话,就没读错过字,只有从小听的方言,再方言环境下长大的,才有的会带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