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哪有科希曼地暖:白居易《一七令·诗》的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6 11:54:40

一七令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宝塔诗原称“一七体诗”。因为它从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首句为一字,实际是个题目,一韵到底。宝塔诗因句式参差,讲究格律,后人谱以为词,并以“一七令”之名定为词牌。据《唐诗纪事》所载,此诗系作者于大和三年(829年)在长安兴化池亭饮宴席间,为白居易分司东都送行而作。主客有李绅、元稹、张籍等共九人,各以一字至七字为题,题韵合一写诗。白居易自己以“诗”字为题。其诗除一排“塔尖”仍为单个字外,第二排陡然增为四个字,此后每排递增两字,至第七排为十四字。也有人将“塔顶”的一字句重复而成双字句,且在各排中间形成一个无形的对称轴,以其为界左右作间歇停顿。此类宝塔诗,其制之初,题材较广,亦庄亦谐。如白居易的《诗》,可说是简约的诗论。其称诗歌“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传为经典。但这种诗体形式除受对仗、声律、字数的限制外,还要受外形造型的束缚。因之,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见仁见仁,智者见智.

一七令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宝塔诗原称“一七体诗”。因为它从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首句为一字,实际是个题目,一韵到底。宝塔诗因句式参差,讲究格律,后人谱以为词,并以“一七令”之名定为词牌。据《唐诗纪事》所载,此诗系作者于大和三年(829年)在长安兴化池亭饮宴席间,为白居易分司东都送行而作。主客有李绅、元稹、张籍等共九人,各以一字至七字为题,题韵合一写诗。白居易自己以“诗”字为题。其诗除一排“塔尖”仍为单个字外,第二排陡然增为四个字,此后每排递增两字,至第七排为十四字。也有人将“塔顶”的一字句重复而成双字句,且在各排中间形成一个无形的对称轴,以其为界左右作间歇停顿。此类宝塔诗,其制之初,题材较广,亦庄亦谐。如白居易的《诗》,可说是简约的诗论。其称诗歌“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传为经典。但这种诗体形式除受对仗、声律、字数的限制外,还要受外形造型的束缚。因之,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见仁见仁,智者见智.

一七令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杂言 类别:代简 阅读次数:2

正文: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注释:

【注释】:
一树春风千万枝①?嫩于金色软于丝②?
①一树句:棵棵柳树经春风吹拂,柳枝迎风飞舞。②嫩于句:柳色嫩黄,其色嫩黄,其色似金,柳枝条条柔软如丝。
原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后两句是:“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全诗是说,园中柳树,枝叶繁茂,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在和煦的春风中,柳枝绽出细叶,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然而,这婀娜多姿的垂柳,却生长在荒凉冷落背阳阴寒之地,无人光顾,落得终日寂寞。诗人所抒发的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含诗人身世的感慨。全诗明白晓畅,咏物和寓意融合一起,不着痕迹,描写生动,当时就“遍流京都”,足见艺术力量感人之深。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http://tshjj.yeah.net/

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说:“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坊里名。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卒;卢贞会昌四年七月为河南尹(治所在洛阳)。白诗写成到传至京都,须一段时间,然后有诏旨下达洛阳,卢贞始作和诗。据此推知,白氏此诗约作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移植永丰柳诏下达后,他还写了一首《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发抒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王思宇)

白居易
朝代: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
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人,徙居下邽(今陕西渭
南东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元和中,任左拾遗、
左赞善大夫,因上书忤执政,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长庆时,出刺杭州、苏州。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终刑
部尚书。晚居洛阳。早岁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晚年与
刘禹锡唱酬甚密,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存词
三十余首。白居易是早期文人词中写得较多较好的一位,
影响较大。其《花非花》奇丽缠绵,《长相思》平易流畅,
《忆江南》清新明丽,皆为人传诵。
一七令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一七令》又名宝塔诗,为前人所创,《一七令》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以诗题为韵,这种既立题又押韵的写法相当别致;二是从二字句起,上句与下句要平仄相对。在此附上唐白居易以“诗”为题的《一七令》,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