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选择自己喜欢的思想家,结合生活谈对你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20:00:57
这是关于中国文化概论的题目。要求的思想家是中国的而且是古代的就可以。(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董仲舒。。。。。。都可以的。)不过最好越快越好咯!谢谢!

读罢孟子,体会最深的便是孟子的王道思想了。

  孟子主张君主首先要自善其身,重仁义道德,而不应该过分计较利益。孟子认为君主"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因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上》)。其次,孟子主张想要统一天下,不能仅仅依靠战争征服,而要行王道,即必须施行仁政,以德服人。孟子的思想,在他对齐宣王说的话中表露无疑,他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以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能否称王于天下,关键是看国君是否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而且,以仁和德称王,不必有非常强大的国力,主要靠使别人心悦诚服。"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德服人者,重心悦而诚服也"。第三,孟子又提出行王道者还应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思想作为行为准则,要爱护自己的百姓,使"人民生活都能"老有所养,又有所教",使他们"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而后教育他们注重礼义,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以实现社会安定。这样统一天下的大势,就会像水向低处奔流一样不可阻挡。

  孟子的王道思想体现了高度的理想性,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的王道思想,应该说是基于性善论的基础上的,所以自然得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的结论。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各朝各代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有着一些当代意义。

  正是基于孟子的王道思想,从汉至清的各代君王,都有了一个判断什么是好的君王的标准之一,即是否实行了仁政,是否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是否长治久安。我认为,这种标准对于约束君王的权利,引导君王施行良政起了一定的作用,对于维持中国的封建制度,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一种政治理想的作用。例如,君王的恶政和酷政,必然受到从"仕"阶层到平民阶层的一致的"超阶级"的反对,这不能不说是孟子提出的政治理想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君主也很深刻,至少君主要考虑一下自己政策对于自己面子的影响,以免被人们或后人职责不和王道。尽管从孟子的理想标准来看,历朝君王中真正称职的寥寥无几,但完全残杀无辜,荼毒百姓的暴君也寥寥无几,大部分是平庸的君王,最多是喜欢寻欢作乐的昏君。
  孟子的思想,也对中国古代的外交和东亚的国际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核心是以德服人,以自身之仁政是天下归心,而反对武力征服。由此,便使中国的皇帝,对于周边地区多采用教化而非武攻的手段,提倡德治,注重怀柔。于是便形成了,东亚的朝贡体系。各藩属国,都朝于中华帝国,归顺于中国的文化,也慢慢被中国的文化所同化。因而,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上对外侵略几乎没有,中国皇帝的开疆扩土,主要靠的是"德"的传播,从而使万邦来朝,即孟子所说的王之道。即使是战争,中国在开战之前也会说明自己是有道的,战是不得已而为之,至少从表面上要以"有道伐无道"。正如孟子认为战争必须以"有道伐无道",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是使用武力,而是施行仁政是天下归心。孟子的这种王道思想,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影响了近两千年。
  然而,孟子思想无法回避的问题便是王道思想的基础孟子的"性善论"过于理想化,在现实政治中往往缺乏可行性。
  他一味提倡仁政、德治,然而,又有多少君主能达到孟子所说的道德标准呢?即使作为一个个人达到了,但作为一个君主时,就能实行纯道德化的政治吗?不行。中国的统治者,即使想实现仁政的王道理想,也不可能实现。现实政治是以利益为纽带,利益是第一位的。孟子否认这一点,认为对于君王来说只有"义",而不用考虑"利",既孟子认为现实政治是一种道德政治。奉孟子为亚圣的中国皇帝与士大夫们,就必然提倡以德治国。因而,中国自古就保持了一种人治的传统。每一个官员都必须通过道德测试,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都在以很大程度上来测试官员掌握了多少道的教条,而一旦通过,官员及被赋予极大的权利,应为统治者相信这样的官员有道德,必然能带来善政,因而也没有完善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但是,当义与利发生了矛盾,尤其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统治者和官员能做大舍利取义吗?更何况"义"是主观的,是建立在"利"的基础上的,统治者和官员总是在为自己的"利"寻找合适的"义"。是孟子的思想,使中国人过分相信个人道德,影响并造成了中国历史悠久的人治传统。另一方面,现实政治是阶级的,孟子自己也提出"五等天下",然而他却忽视了阶级或等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当君主与士大夫阶级与农民、平民阶级发生阶级冲突时,统治者往往完全抛弃仁政、道德,采用赤裸裸的镇压手段。孟子思想与现实矛盾时,统治者不得不寻找现实的解决办法,从而使用暴力的国家强制力,同时,为了控制臣属,统治者也会建立起秘密机关,如锦衣卫、大理寺,同时使用权术、利用朋党。因此,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领域呈现出"阳儒阴法"的特点。也就是说,孟子思想在中国历朝政治中本来就是一个悖论。
  同时,孟子以德服人的对外交往思想,也与现实产生了严重的冲突。我们总结历史会发现,中国的每一次统一,都是以战争的形式实现的,而不是以德服天下。最后一统天下的政权,无不依赖于强大的国家实力为后盾,而孟子所谓的"有道"和"仁政"只不过是发动统一战争的借口和之后安抚民众、掩盖矛盾、骗取民心的说辞。无论是嬴政还是铁木真,都只相信武力,而不相信道德,反而是他们的对手,满以为自己是奉行王道,必然最终胜利。同时,在"德治教化"为核心的中国对外交往中,孟子思想更显得太理想化。一味强调道德至上,文化为先,使中国自古缺乏尚武精神,不注重国家实力的培养。然而事实上,世界运行的规律总是实力即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国际关系也是如此,国家实力决定着国际地位。因而,在中国国家实力严重衰落之时,便会有蛮夷入侵。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中国统治者"以德服人"能解决的。深受孟子王道思想影响的中国,不注意国家实力的培养,而强调"道德立国",认为有了"仁"与"义"便能维持自己的东亚霸主地位,因而注重维护和发展自己的这种封建道德,而忽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结果在西方的坚船利炮前只能割地赔款。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子思想的深刻影响也应是中国没能出现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走向自我衰弱的原因之一。我认为,这是孟子思想对于中国的一个最大的消极影响。
  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在当代,孟子之思想也有一些借鉴作用。首先,孟子的王道思想,可以提炼出"以德治国"的思想。我国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因该说总结了一定的孟子思想。我也认为,法制必须与德治相结合,法制可以用制度保证治标,而德治则可用来治本。正如孟子所说,以德服人能使人心悦诚服,从而达到抑恶扬善的做用。同时,现代的政治理论,完全构建于利益的基础之上,这也造成了现代政治或于是天生的虚伪和阴暗。孟子道德政治的理想,如果演变成"以德治国"中进一步提倡政治道德、政治家道德、权力道德,也将对现代的现实政治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与此同时,我认为,孟子思想在国际交往中也有其指导意义,这种意义是世界性的。如上文所述,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交往是以实现国家利益为目的的。这是必然的,无可厚非。在这种目的下,各个国家尤其是强国奉行实力外交,造成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盛行。特别是美国,由于其超强的军事、经济实力,但相对较弱的软实力,从而越来越倾向于是用武力手段来实现其利益,并维持由他主导的单极世界。这种国际关系中的趋势,是危险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已成为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根源。在当今的新形势下,我们能否将孟子不提倡使用武力,而是要以德服人使天下归心的思想理解为,要使本国的国际地位提高赢得世界各国的信赖和钦佩不能光依靠物力,而要依靠本国在文化、道德、思想和责任意识上的软实力,从而以和平的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国家利益?能否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解为,"国吾国,以及人之国,民吾民,以及人之民",即发达国家、富裕国家要负起自己的责任,带动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帮助那些后进国家的国民富裕起来并享受到应有的权利,促进全世界共同发展?如果这样理解孟子,那么孟子思想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将是显而易见的,是巨大的。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孟子的王道思想"现代化"之后,不仅运用于自身的外交之中,还将它宣扬至全世界,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这也将是东方文化扭转弱势文化地位,再一次成为强势文化的契机,是中国在新的世纪展开的既着眼于国家与民族利益又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一场新的"教化"。
  总之,不管如何,孟子都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已经对中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我也相信,他的思想无论在当代还是未来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都将具有的重大意义。

  陶韡烁 复旦大学

老子说的“道”是与“德”相辅相成的,而“德”主要是一种人的行为表达,所以,修真求道,重在行动实践!那种试图通过一味的读书和将自己关在房中搞飞升体验的人,是肯定得不了道的。但是,如果排斥当事人的身心修真体验,试图通过外部理性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恐怕同样也难以知道和得道的。我们可以看看现实例子,现实生活中,许多在理性知识中折腾了一辈子的人,哪怕他已学富五车,但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判断,往往还不如一个小学生来的那样自然与合情合理。同理,一个人实践知识积累不够,无论他个人的身心修炼工夫有多深厚,他最终还是死定小智慧。所以,要想得到大智慧和道德,老子一再告戒人们要“大巧若拙,大智若纳”,不要耍小聪明,要做老实人,老子所说的愚已,就是指的愚自己的小聪明;弃智,就是指放弃小智慧;绝圣,就是要求当事人大胆去实践,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凡事去依赖别人,因为,知识和道德,是个人的自觉行为表达,是任何圣人都灌输不出来的。

总之,老子的“弃智”是一种人往高处走的经验知识法门,这样的知识法门,同样也反映在其他的科学和道德的训练中,道,归根结底是相通的,当然,老子的道德法门,也是其他理性知识法门所不可替代的。笔者相信,随着人们对老子的通俗解读,老子所期盼的道德之人,会越来越多的。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