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付的房子离婚怎么说:为什么说<<西游记>>的中心思想是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派道家修炼的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9 09:23:30

虽然佛教决定了《西游记》的外形式。但是鲁迅已一针见血地指出吴承恩“尤未学佛”。实际上确实如此,猿心与禅定的关系牵强,作者的认识还停留在禅宗流行的偈语和民间信奉的神力与超度上面。作者带着一般文人的宗教好奇感,热衷于佛典的化用,比如金翅鸟与佛,须弥纳芥子的意象等等。并懂得藏拙,总体上是赞而不论。须菩提明明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给他的的开相却是“头上双丝挽、宽袍两袖风”的道士,拈来这位不伦不类的神灵也许仅因为他号称“解‘空’第一”,而且鸟尽弓藏、后文再不出现。第四十二回斗红孩儿,“菩萨也大怒”,李卓吾评得很有意思:“菩萨也大怒,大怒便不是菩萨。”再如阿难、迦叶索要“人事”,悟空说大鹏鸟是佛的“娘舅”等等。似乎把佛拉回了人的高度,作者却从不以为忤。只是从写书人角度笑言而已。最后的金身成佛是佛教视角所决定,也是最能为读者接受的完满结局。除此之外,悟空虽有去处,作者却无去处!
还有在孙悟空的身份上,作者赞他“好大圣”、“好猴王”、“好妖精”,却不像《水浒传》中称鲁智深“真佛”、“真菩萨”、“真阿罗汉”那样赞叹。这种全知式的直接插评无疑是很有分量的,如果说《水浒传》还相信西方是可以回归的乐土,那么《西游记》作者的心灵着落却不在灵山。总之,《西游记》混乱、似是而非的佛教思想外衣,只是汉地民间信仰的生硬改造罢了。而民间信仰某种意义上正是对神圣世界的背叛。

而与佛教相比较,道教因其更为本土化民间化的特点,渗透得要比佛教更为深入。它不仅有贯穿全书的金丹理论,而且“已和叙述文字打成一片,修炼的功夫和情节的描述在篇幅里融合无间。”全书没有参禅打坐的具体法门,却对迸红铅练秋石的道教丹术津津乐道。如孙悟空曾对自己的经历描述道:“……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他说体内有丹药,外面采取枉徒劳。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就属道家“内丹”思想。第三十六回悟空讲述“温养二八”的理论就完全是道家阳魂之金、阴魄之水各半的“先天采练”。还多处直接引用道教祖师话语,如马丹阳祖师的《南柯子》:“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实际上,西游与道教的论述最为有依有据,追溯至明代金陵世德堂本,陈元之《刊西游记序》中便提到他看过一篇旧序,将五行生克,大丹之数来解释人物关系和作品内涵,事实上道教的确和具体情节的关系最为密切,并占据着方法论高度。
比如在对待色欲的问题上,虽然主角是唐僧,作者阐述的却是道家思想。大乘佛教并不把爱欲视为洪水猛兽,只劝不可痴迷欲望而已,如焰光菩萨委身于瞿夷,无量劫后瞿夷成佛;百胜王菩萨与一女子缔结累世因缘,依然拥有腾空神通。观音更有“以淫度众”的马郎妇形象。只有道教才强调童男之身,讲究元阳修炼,认为获得阳气便可速登仙道。唐僧“我的真阳为至宝,岂肯轻与你着粉骷髅”;八戒自称懂得“敖战之法”;“四圣试禅心”——美妇试炼的道教故技,同时结论是“色是伤身之剑”的元理以及全书论述的较为精辟的丹药术语等等,这都是根源自原母神畏惧心理而强调阳性崇拜的道教思想。
“重生”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尤为突出。如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三千年再成熟的蟠桃。生命的有限与时间的漫长凸现成远距离对比,从而拉伸出一个万法恍惚的道教世界,这亦属于集体无意识体现。然而作者并非道教思想的鼓吹者,弃其消极。道教讲应劫而生,而孙悟空明显是不信命的,他身上亦看不到一丝命运的轨迹,书中亦极少以谶语的形式道出人物命运。道教“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看破红尘”等观念不曾见到,道教的谪仙模式,即仙——凡——仙,这被看作修成正果或者升级的途径,孙悟空虽是个“妖仙”,又是个“太乙散仙”,却不曾有过学道者们必经的严酷试练,也不属于这个系统。至于道教以行善为根本:“要成地仙,当立三百善,要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也不见于文字。作者爱其境界,却贬其神灵,在车迟国三清被请进了茅厕,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显得憨拙,以道教面目出现的人物多半是邪非正,总之对于道教方法论的重视远远大于对道教作为宗教价值的看重.

它就是通过描写孙悟空放心\收心\炼心的经过啊,(放心:大闹天空;收心:被压五指山;炼心:取经)最后终成正果啊!这也是道家的修炼步骤啊!

它主要是通描写唐僧带领三个徒弟在取径的过程中,三个徒弟都是由放下屠刀,最后经过81难终于成为佛的故事,向人们宣扬了一种因果报应的佛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