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女医生的日常:细胞生物学试题请教高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7 15:06:39
温度敏感型突变体(ts)是研究单倍体酵母细胞周期调控机理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得能阻滞细胞周期进行的突变型只在教高的培养温度(如35度)才表现出来,而在教低的温度下(如20度)则表现为野生型。某人筛选到两株ts突变体,在35C时均表现为细胞增殖停止。为了解细胞周期阻滞的位置,他里利用能将细胞阻滞在S期的药物羟基脲进行如下实验:
(1) 他把一部分养在20C的突变体A转移到35C培养2小时以产生突变表型,而这也差不多是酵母细胞周期的长度。然后他再把酵母转移到含羟基脲的培养液中在20C培养。他在不同时间取样用显微镜观察,为见到细胞发生分裂,相比之下一直培养在20C的那些细胞在羟基脲中去能观察到一轮明显的细胞分裂。然后他又改变了实验顺序。这次他先把20C
培养的细胞用羟基脲处理2小时,然后再转移到不含该药物的培养液中在35C培养,这是他能观察到一轮细胞分裂。
(2)他用突变体B做同样的实验,则在两种情况下都看不到细胞分裂,而一直养在20C的对照样品则能分裂。
问: (1)突变体A和B在35C会分别阻滞在细胞周期的什么位置?说明理由
(2)你能推测ts突变体对温度敏感的原因吗?

1、楼主有错别字,影响理解。是不是这样?
……未见到细胞发生分裂,相比之下一直培养在20C的那些细胞在羟基脲中却能观察到一轮明显的细胞分裂。……这时他能观察到一轮细胞分裂。
羟基脲能抑制嘌呤和嘧啶核糖核苷酸酶促还原作用,从而抑制DNA合成,导致细胞在S期死亡。在羟基脲存在的条件下,细胞进入S期后,在大多数复制起始位点上都可以发生DNA复制的起始,但由于核苷酸前体的缺乏,复制叉在模板链停止移动.在正常细胞中,羟基脲的作用是可逆的,在去除羟基脲后,细胞可以恢复正常细胞分裂活动.

则我认为,A株是35C阻断在G1期,20度培养后应该四个期都有,则从20度移入35度阻滞在G1期,再移入羟基脲后阻滞在S期(G1期阻滞蛋白不复性的话则还是G1期),停止分裂,从20度移入羟基脲后阻滞在S期,再移入35度无阻滞,可继续分裂。20度直接移入羟基脲则S中后期G2期M期细胞完成分裂。
B株是35C阻断在S期,则类似分析可知,如何移动都停止分裂。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该答案得到了我们班生物教母认可)

2、是因为蛋白质。突变型所编码的蛋白质在低温下能正常发挥作用,高温下失活,当这蛋白质是影响细胞分裂的一系列调控蛋白之一时,便能起到高温时阻滞分裂的作用。
这个有把握,书上说了机理是这样。

看看对不对哈

体外培养(in vitro culture)包括: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细胞培养(cell culture)、器官培养(organ culture)。顾名思义,就是将活体结构成分(如活体组织、活体细胞或者活体器官等)从体内或其寄生体内取出,放在类似于体内生存环境的体外环境中,让其生长发育的方法。广义组织培养与体外培养同义。

体外培养已经历了约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但发展初期进程比较缓慢,没有引起很多学者的重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体外培养技术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使这项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现在体外培养已成为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抗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培养指从生物机体取出部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或直接从机体取出单个细胞,也可把体外培养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培养,细胞能继续存活与增殖。培养过程中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发展与完善细胞培养技术围绕防止污染、改进培养方法、设计新型培养容器、设计不同的培养液等几个方面进行。

1885年Roux温生理盐水培育鸡胚组织;

1903年Jolly,1906年Beebe等发明了盖片悬滴培养;

1907年Harrison培养蛙胚神经成功,开始创建盖片凹玻璃悬滴培养法;
1910、1912年Carrel采用无菌操作、更新培养基、传代,完善了悬滴培养法;
1924年Maximow采用双盖片悬滴培养法;
1923年Carral设计创立了卡氏瓶培养法,用此法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换培养液,既有利于组织不断生长,又可以运用不同种类的营养液培养不同的细胞,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组织培养研究。

Earle等加以改进,使大量细胞能直接生长于玻璃瓶壁上,培养了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细胞株。至此大多数研究人员都采用培养瓶培养细胞。

组织培养从二十世纪40年代起迅速发展,在培养容器、培养基和培养技术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革新。

在培养容器方面, 由简单的用试管、旋转管培养,发展到多种培养瓶培养,近年来,塑料瓶、皿、多孔培养板的使用已日趋普遍。

在培养基方面,从50年代初,Parke、Eagle等设计出合成培养基后,从纯天然培养基到合成培养基、从鸡胚浸出液发展到动物血清(促细胞生长物),直至60年代设计出无血清培养基。

首先反映在设计不同种类的缓冲盐溶液,以用来培养不同的细胞和洗涤细胞。Earle在1948年设计了含有碳酸氢钠等盐类的Earle氏盐溶液,Hank’s在1949年设计了Hank’s氏盐溶液。

在培养技术方法方面,革新进展更为迅猛,Earle、Dulbecco等于1943年创建单层细胞培养法,首建长期传代的L-细胞系。
1948年Sanford创建单细胞分离培养法,获L-细胞纯系。
1951年Gey首建人肿瘤细胞——Hela细胞系。
1961年Hayflick首建人二倍体细胞系25种,开辟了应用新方向。
从50年代末开始,组织培养技术应用进入了一个繁盛的阶段,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各个领域。
诱变建立遗传缺陷细胞株、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发展细胞大量培养技术、利用重组技术构建工程细胞株,已成为生物工程的重要生产手段。

在连续灌注培养工艺方面,美国Ohashi,Ryo等人2001年报道采用2L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灌注培养杂交瘤细胞生产单克隆抗体,以Becton Dickenson Cell Mab+10%胎牛血清+1%聚醚F-68为培养基,最高活细胞密度超过1×107cells/ml;2001年瑞士Heine, Holger等人用带超声细胞分离器(UCS)的连续灌注搅拌罐生物反应器培养鼠杂交瘤细胞生产单克隆抗体,稳态培养时活细胞密度超过2×107cells/ml;2004年德国Thomas等人在1L搅拌罐生物反应器中培养rCHO细胞生产人MUC-1糖蛋白,采取葡萄糖浓度限制的高产率灌注工艺减少有害代谢物,代谢转向TCA循环增加,活细胞密度保持在(1~2)×107cells/ml。

在流加悬浮培养工艺方面,美国麻省理工Xie Liangzhi等人2000年报道在2L生物反应器中流加培养杂交瘤细胞,通过营养控制降低氨和乳酸的比生成速率,补充培养基包括营养成分、胎牛血清和痕量金属,最大活细胞密度达到1.7×107cells/mL。

细胞分离就是通过物理、生物、化学的方法,将生物组织分离为单细胞分散系的过程。
一般动物组织经培养,其细胞会延培养基表面平铺生长,自行达到细胞分离的目的。还可用胶原酶处理分离。
而植物组织培养后会形成愈伤组织,要用化学方法才能获得单个细胞(一般用纤维素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