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工程装备:“付”姓发源地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04:33:08

符姓在秦汉时期主源繁衍于今山东胶南县,并且人口众多,为当地之望族,古时此地为琅邪郡,后世各地之符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后世符姓有以琅邪为其郡望堂号的。
  东汉时,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符融可谓符姓见诸史册之第一人,也表明了符姓缓慢向周边各省播迁的史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符姓逐渐遍及黄河中下游各省,并有南徙于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
  隋唐之际,符姓之主源依旧繁衍于北方,唐末五代时,陈州宛邱(今河南淮阳)、赵州昭庆(今河北赵县)成为天下符姓关注之焦点,可谓人丁兴旺,世代显达,当然,此一时期的动荡不安,也加剧了北方符姓南迁的脚步,江西成为符姓这一时期的主迁地。两宋时期,符姓发展有了新特点,原先繁衍于北方,以北方为中心聚集区的符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转移,而且无论在人数,抑或在名人人数上都反映了这一特点。
  宋元时期,江西等地的符姓开始进入福建,而后分衍至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历明清两代,符姓逐渐播迁到台湾、祖国之东北、西南、西北各地。如今,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海南二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符姓约占全国汉族符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鲁苏皖赣四省大部、闽西、湘东、滇西南、辽西、黑龙江东部地区是傅姓人口最密的地区,约占国土需积的10.5,傅姓189.7万,约占傅姓总人口的30.9。O型61.8万,A型55.5万,B型54.9万,AB型17.5万。

四川、贵州、湖北、云南中部、广东中部、陕甘宁南部、河南大部、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吉黑中部地区,国土面积的37.5,傅姓337.5万,约占傅姓总人口的55。O型109.9万,A型98万,B型98.5万,AB型31.1万。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52,傅姓86.8万,约占傅姓总人口听14.1。O型27.3万,A型24.5万,B型 26.6万,AB型8.4万。

傅氏家族历代名人

历史上傅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郑国大夫傅瑕,西汉大司马傅喜,东汉文学家傅毅,三国魏哲学家傅嘏,西晋哲学家兼文学家傅玄,傅咸、唐朝学者傅奕、武则天时宰相傅游艺,北宋律博士傅霖,明朝名将傅友德,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清朝为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四帝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钦差正一品大督抚傅振邦、清朝工部尚书傅维鳞、武英殿大学士傅以渐,民国藏书家兼校勘家傅增湘,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傅斯年、当代中华医学会会长,共和卫生部长傅连蟑、共和国人大副委员长彭真〔傅懋恭〕、共和国上将傅钟、傅秋涛、政协副主席傅作义、傅全有、化学家傅鹰、历史学家傅衣凌、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傅抱石、语言学家傅懋绩、文学翻译家傅雷。1921年官方确认的傅氏名人近两百,到现在,已经数百人不止。

关于“傅”与“付”在姓氏中关系

“傅”与“付”同祖同宗,在当代“付”是“傅”字的白字。这是历史的动荡及文化的不济所至。而被认定是姓,只不过是建国后文化落后及文字改革未成熟阶段,人们滥用,使得许多家庭的姓氏的白字甚至错字应用于户籍、档案等方面,因而成了惯用字。目前,许多找到早期家谱或寻到早期离散的大家族后,方知晓原来自己本来就是“傅”。当然,由于应用量太大,进入户籍已经成了事实,法律已经认可,修订字典中已经将其解释为姓。所以建议,写法归写法,祖先不会变即可,不提倡改户口。《姓纂》记,郑国人史付的后代有取付姓者;《一统志》记,永乐年间有叫付吉者。它的曾经存在是与否我们暂且不去论证,也无法考证。目前为止,至少没有确切证据可以证明“付”姓更早的存在,更不用说“付氏”家谱了。请使用“付”字的宗亲们参考。
参考资料:http://cul.sina.com.cn/namewiki/index.shtml

看看这篇文章就知道傅姓与付姓与赖姓的关系了。

傅氏始祖―――傅说傅姓起源有四:一出自殷商名相傅后裔,也就是商王武丁发现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传说,自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以后,商朝只兴盛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要振兴朝纲,但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朝政的大臣。后来武丁在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名字叫说的圣人,此人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拴着绳索,像个囚徒。神人对武丁说:“这就是你要寻找的圣人。”武丁醒后,让人按照梦境中的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之间一个叫做傅岩的地方(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南)找到了一个叫说(音yue)的奴隶,就将说带到朝中。说向武丁提了不少的建议,武丁便任命他为宰相,说因居于傅岩,所以人们叫他傅说。傅说的子孙以地为姓,称傅姓。二出自姬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裔孙大由封傅邑,故其子孙便以此为氏,称傅姓。三出自赖姓改傅姓。《赖氏族谱》记载,赖氏族人也有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姓的,以其毗邻,兼有姻戚关系,所以有赖、罗、傅联宗之说。四清代部分满州贵州改姓傅。如傅恒,满州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傅开,满州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腊塔,满州镶黄旗人,本姓伊尔根觉罗氏。傅姓郡望有:北地郡,战国秦始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相当于今宁夏贺兰山、青铜峡、山水河以东以及甘肃环江、马莲河流域。清河郡,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于今河弱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傅姓以“清河”为其堂号。我国傅姓最早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傅姓最早的繁衍地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省,史称“北地”。《中国名人大辞典》上说:“汉晋之世,北地灵州,傅姓最盛。”北地成为傅姓家族史上第一个繁衍基地。汉时,傅姓已开始由“北地”大举东迁至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这一时期,北地傅氏成了许多分支:迁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为河内傅氏,是西汉大司马傅嘉之族所在;迁浦江(今属浙江),为浦江傅氏,是西汉傅柔之族所在;迁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为扶风傅氏,是东汉人傅毅之族所在。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氏,后来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多是由“清河”播迁繁衍而云的。傅姓南迁开始于汉代,如迁入贵州的傅姓,后来形成这一带大姓。三国时有傅姓人口迁入四川。傅姓大举南迁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的迁居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有的迁居上虞(今属浙江)。唐朝末年,御史傅实为了避难迁居福建,是傅姓入闽始祖。南宋末年,清河傅氏又有一支迁入福建上杭之蛟萍乡,不久就成为当地望族。后来广东兴宁的傅氏就是由蛟萍分支云的。宋代以后,傅姓人口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郝氏始祖―――帝乙郝姓起源有三:一为出自子姓,其远祖为契,得姓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用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之地。又传说契是其母因吞食玄鸟(燕)之卵而生的,所以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强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殷商在其二十七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在今山西太原市),其后子孙便以封地为氏,称为郝氏。另一来源出自太昊(伏羲氏)时期,太昊有佐臣郝省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后世郝姓中可能就有来源于郝省氏这一支的。郝姓的第三个来源为少数民族姓氏,如乌桓族便有郝姓,乌桓也作乌丸,为东胡族的一支。又据《旧唐书》所载,唐时土蛮即有郝、杨、刘三姓。另外,西夏人、元人以及清满州人中均有郝姓。郝姓的郡望较为单一,为太原郡,这与其作为起源地有密切联系。太原郡是战国时庄襄王于公元前246年所设,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汉时其范围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何氏始祖―――何庶何姓来源有三: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始祖为何庶。相传黄帝之后,传至玄嚣,承袭姬姓,后再传帝喾,生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稷传十五世孙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公元前230年,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被秦所灭,避难逃亡散居各地,其中有一支逃至江淮一带。因当地人口音“韩、何”不分,后将韩误写为何,为何姓正宗,是安徽、江苏一代何氏。二是唐代的“昭武九姓”中有何姓,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汉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三出自冒姓或赐姓。据《汉书五行志》所载,汉时有叫何苗的,本姓朱,冒姓何,其后繁衍形成何氏一支。另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代北(今山西、河北以北地带)复姓贺拔氏改单姓何氏。据《五代史》所载,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分布于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另外《兰州府志》记载,元末吐番宣慰使锁南,其子铭为河州卫指挥同知,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氏的。何姓郡望主要有庐江郡、东海郡、陈郡、郫县、扶风郡等。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东海郡,秦设置,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县北)。陈郡,秦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献帝时改为陈郡。郫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成都西北的郫县,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河武。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右扶风,三国魏改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此支何氏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六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何姓堂号有“庐江”等。何姓发源为江苏、安徽两地,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以北的广大区域,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何姓已从此地迁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何姓南迁始于晋代,南迁远至福建。隋唐之时,何姓在我国南北都有了很大发展,尤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五代及元朝时,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指甘肃、青海两地)和河北省境由于他族冒姓或赐姓何的加入,使得何姓再次庞大起来。何姓大举南迁福建始于唐朝,迁入广东省境内则要稍晚一些。明清之际,何姓已遍及全国各地,并且已有少数何姓人移居海外。 胡氏始祖―――胡公满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荷泽县东北)而以姚为姓,后又因曾住在妫?河(今山西永济南,西流入黄河),后代中有以妫为姓的。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阳、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云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时的两个胡国。一个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诸侯国;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妫姓胡氏融合;另一为归姓国,在今安徽阜阳。公元前495年被楚灭,战国时为楚邑。春秋时被楚灭掉后,其国君子孙中有称胡氏的。三为他姓改胡姓。如西周时所立之国楚有胡广,本姓黄,后改胡姓;北魏时改代北纥骨氏为胡氏。另外在敕敕勒族等少数民族中有胡姓。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安定郡为汉设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汉时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此支胡氏,开基始祖为汉武帝时守军正丞胡建。新蔡郡,晋惠帝分汝阴置郡,治所在新蔡,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北齐改为广宁郡。此支胡氏为安定胡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晋尚书左仆射胡奋。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置淮阳国、惠帝后改为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吉州为隋开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相当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县地。胡姓堂号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发源地以今河南淮阳一带和今安徽阜阳一带为中心,汉代时开始向西迁入陕西、甘肃,向北迁入山西,向东迁入山东,后南迁入湖北、江西。其中,迁去甘肃省境内的胡建一族,后汉时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成为后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来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其后裔胡奋在曹魏入晋以后,他的独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使其家族更加显盛,后来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为当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时,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东部)德善乡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向西向南不断迁徙发展,进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晋末年迁入福建。后胡氏由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贾氏始祖―――贾公明贾姓来源有二:一出自姬姓,为贾伯之后。西周时,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将唐封分给他的弟弟唐叔虞,不久,周成王的儿子康王继位时,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又被当天子的堂兄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号为贾伯。春秋时,贾国被晋国所灭,贾伯公明的后裔以国为氏,称贾氏,是为山西贾氏。二出自狐偃之后。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灭贾国后,晋襄公便把贾地赏给辅佐晋文公完成霸业的狐偃(晋文公的舅舅)之子狐射作为封邑。射字季他,所以又称贾季、贾他。襄公去世后,在立襄公的哪个弟弟为君之事上发生了争斗,贾季因避祸便逃往翟国,他的子孙便以贾为姓氏,称贾氏,是为山西贾氏。贾氏虽出自不同的祖先,但均是以曾食邑于贾为氏,其发源地为一处,即贾地,为今天的山西襄汾县西南一带。秦统一以前,贾姓主要还是以今山西省为其繁衍基地。秦汉之际,贾氏便播及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河北等省境。其中一支在向西发展,经河南、陕西一路播迁到今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一带,至汉代已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故贾姓便以“武威”为其郡、堂号。贾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但因贾氏族人多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大举繁衍,故南迁气势不大。唐宋以后,才有了改观。但总的分布趋势是,贾姓历来多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其主要分布区域,可见,历史上贾姓是我国一个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江氏始祖―――江元仲江姓起源有二:一出自嬴姓,是颛顼裔孙伯益的后代。传说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子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传到十几代,经夏、商到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成立江国。春秋时江国被楚国所灭,江国子孙以国名江为姓,遂有江姓。二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一说在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代以邑名“翁”为姓。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翁、江、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他的子孙也姓江。兄弟六人同列进士,被誉为“六桂联芳”。江姓的郡望、堂号主要有:济阳郡,西汉置济阳县,治所在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东晋后被废。这支江姓的开基始祖为东汉江德。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九国之一,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惠帝以后,有时为郡,有时为国。成帝时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和唐朝又改陈州为淮阳郡。六桂,六桂乃“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时的泉州。泉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丰州始置州,治所在闽县(今福州市),相当于今天福建全省,后改为闽州。唐景云二年,改武荣州置州,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市)。江姓以“济阳”、“淮阳”、“六桂”为堂号。江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公元前623年江国被楚国灭后,其国人以国名“江”为姓,有的北上到淮阳(今属河南),再往北迁到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以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有的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陵阳(今安徽石棣县东北)以及郧阳。还有一支江姓族人,大约在西汉时在江贞的率领下迁往今山东济水之南,以“济阳”为郡号。晋时有陈留人江琼,为冯翊(今属陕西关中一带)太守,“永嘉之乱”时,弃官逃奔,其子孙因居凉土(今属甘肃),世传家业。唐朝时,江姓已遍布北方地区。江姓南迁开始于唐朝初年,“安史之乱”后,江姓大举南,到宋初,南方江姓人口发展壮大,出现了“六桂”堂号。南宋时济阳郡江姓的确率领族人迁入江西都昌,传到江晔(八郎),为闽、粤、赣江姓始祖。江晔生有三子:江万里、江万载、江万顷。江万里为宋度宗左丞相,抗元殉国。他的弟弟和子孙再由江西迁入福建宁化石壁村。明清以后,江姓遍布全国。 蒋氏始祖―――蒋伯龄蒋氏姓源较为单一,主要出自姬姓,始祖为蒋伯龄。据《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武王不久便云逝,成王继位,但因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名旦,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摄政。其弟兄们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周公出师东征,平定了叛乱。此后,周公确立宗法制,创立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诸侯,其中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伯龄封于蒋地(今河南固始县),建立诸侯国。春秋时(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蒋氏。蒋姓郡望主要是乐安郡。乐安郡为东汉永元七年(公元96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县高苑镇西北),相当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县地,三国魏改郡,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蒋 姓堂号主要有“乐安”等。蒋姓发源地为河南,自被楚灭国后,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迁。其中有一支首先于汉时迁居陕西境内,又一支于东汉末迁往山东东莱郡(相当于今山东胶莱河以东以北和乳山河以东地区),另一支于南朝宋时迁往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汉哀帝时,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人蒋翊波封为兖丹刺史,传至十世孙休,自乐安迁至义阳羡县,其子孙还有渡江散居湖(今江苏境)、源江奉化之三岭。又据史料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大将蒋横因遭谗言,其九个儿子避难四方,散居我国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并成为开基当地的始祖。唐初,已有蒋氏入闽。宋以后,福建、广东蒋氏已盛。总之,蒋氏初期仍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至秦汉之际,向西移至陕西关中一带,向东迁入山东省境,并在此繁衍最为旺盛,在今博兴县、寿光县一带成为一大望族。蒋氏南迁始于汉代,东汉时已在今江苏省境繁衍的非常昌盛,故东汉以后,蒋氏名人也多出于此地。其后蒋姓也主要以浙江、江苏、福建、安徽、广东等为其繁衍地。 金氏始祖―――金日磾 金姓来源较为复杂,但主要有以下三支:一为少昊金天氏之后。相传少昊为古代东夷首领,又为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巳姓子孙,作为黄帝的继承人,曾在位八十四年,建都在今山东曲阜一带。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称金氏。这一支源自黄帝血统的金氏,史称金氏正宗,发源于今山东境内,后逐渐向南繁衍。另一为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西汉时,匈奴休屠王太子日磾归顺汉室,汉武帝对他甚为器重,后来与霍光、桑弘羊等一起受遗诏辅政,是功在汉室的辅国大臣。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汉武帝因而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后代就以金为氏。金氏的第三个起源为少数民族金氏或各种原因的改姓金氏。如十六国时,前秦羌族首领有金氏。据《旧唐书》载,唐时新罗国王姓金。新罗为朝鲜古国名,与高句丽、百济并立,7世纪中叶统一朝鲜半岛大部,与唐朝有着密切关系。又如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王钱镠,因镠与刘同音,国内刘姓人为避讳,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再如金时女真人、清满族人等均有金氏。金氏的郡望主要有彭城郡、京兆郡等。彭城郡最早为西汉时改楚国而设,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其范围大致为今山东微山县、江苏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邳县西北部及安徽濉溪县东部等,南朝宋时改为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