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附属二院骨科:有关鉴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4 05:40:24
能告诉我一些关于鉴真和尚的资料吗?(比如说他出生的日期,他的出生地,他什么时候逝世......)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扬州)人。
唐代扬州佛教盛行,云集着中外僧人,佛寺多达三四十所。鉴真的家庭
充满着浓厚的佛教气氛,他父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居士,经常到大云寺参禅拜
佛,并随大云寺智满禅师受戒。在家庭的影响下,幼年的鉴真也对佛教产生
浓厚兴趣。他“总丱俊明,器度宏博”①。十四岁时,有一次他随父亲到大云
寺拜佛,为佛像庄重、慈祥的造型所感动,随即向父亲提出要求出家为僧。
父亲见他心诚志坚,在征得智满禅师的同意后,他在大云寺出了家。从此鉴
真成了他的法名。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鉴真在大云寺从道岸律师受戒。道岸是高僧文
纲的弟子,也是一位著名僧人。
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后,他随道岸禅师来到佛教最盛的洛阳、长安游学。
二十二岁时,在长安名刹实际寺从高僧弘景②顺利地通过了具足戒。文纲、道
岸、弘景都是律宗的传人,鉴真在名师的影响下,对戒律的研究已很精熟,
并开始讲佛布道。律宗出现在唐初,与佛教的其他宗派如天台、法相、华严、
密、禅等同为著名的佛教派别。律宗是以戒律为立宗原则,重视从内心巩固
和发展“止恶兴善”的作用,内部又分为南山、相部、东塔等派别。鉴真研
究的是以南山律宗为主。他以青年人特有的热情,巡游佛迹,苦读《四分律
行事钞》、《四分律疏》等经典,并先后从西京禅定寺义威、西明寺远智、
东京授记寺金修、慧策、西京观音寺大亮听讲《律钞》等,由于他聪明好学,
矢志不移,很快成为文纲、道岸、弘景之后律宗的后起之秀。
在西京学习时,鉴真不仅融合佛教各家如法相、天台等宗所 长,形
成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且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广泛涉猎和研究。佛教并不
是一门孤立的学问,如五明之学(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即
涉及语言文字、工艺技术、医药、思辨逻辑和佛教各宗等学问。鉴真在钻研
佛学的同时,对建筑、医药等也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后来到日本传播建筑、
雕塑、医药、艺术等的基础。
开元元年(713),二十六岁的鉴真回到扬州,为大明寺(今法净寺)的
大师。他从事佛事活动,由于学识和道德高尚,声名与日俱增。开元二十一
年(733),道岸的另一弟子义威圆寂后,鉴真是这一地区的佛教“宗首”。
他不仅讲佛写经、剃度僧尼、修寺造佛,而且还从事救济贫病、教养三宝等
活动。当鉴真四十五岁时,由他传戒的门徒达四万多人,成为江北淮南地区
“独秀无伦,道俗归心”的著名高僧。
佛教自六世纪中叶传入日本,开始在上层统治者中间流传。大化革新中,
日本仿照唐朝推行租庸调制。由于两国国情不同,租庸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人民为躲避沉重的剥削和逃避兵役,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寄托,不是“逃
亡他所”,就是“寂居寺家”①,当时出家为僧基本没有什么限制,最高的是
受三净聚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受戒不必三师七证,只
要有一戒师即可,而且就是没有戒师,只要自己认为条件成熟,也可自誓受
戒,所以当时日本僧人差不多都是“自度”、“私度”为僧的。大化革新后,
虽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但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并未停止,奈良天平时期,
社会矛盾仍然尖锐,为了“规避课役”②而入寺的农民,往往“动以千计”,
这是因为一进佛门就不必再负担政府赋税。政府一方面要利用僧籍地主打击
世俗豪强地主的势力,即通过佛教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又考
虑寺院势力的过分增长,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威胁,因而又力图控制佛教
的发展,但未能达到预期目的。怎样才能达到既利用佛教,又控制佛教的目
的呢?遣唐使学问僧在唐朝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学习唐朝通过佛教内部控制
佛教的办法,即实行受戒制度,由著名佛师主持仪式,通过考试确定受戒资
格的办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元兴寺隆尊针对日本缺少名僧不能主
持受戒仪式的情况,提出了向唐朝聘请戒师的建议,得到了掌握实权的舍人
亲王的支持。日本天平四年即唐开元二十年(732),日本政府准备任命遣唐
使时,隆尊和尚向政府推荐了有“跨海学唐朝之志”的青年和尚荣睿、普照。
政府同意他们随遣唐大使多次比广成代表日本使唐聘请名僧赴日讲佛授戒。
开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到中国,在长安的十年学习期间,
他们一直物色合适的名僧,中国僧人道璇曾应召前往日本,但限于他的能力
和威望,日本尚不能满意,两人继续了解名僧动向。天宝元年(742)十月,
荣睿、普照准备回国,中国僧人道航、澄观、德清及高丽(今朝鲜)在唐朝
的僧人如海与其同行。
回国途中,他们来到鉴真所在的扬州大明寺,想听鉴真的意见。他们向
鉴真讲了日本虽有佛法,但没有剃度僧人必要手续及缺少合适授戒名僧的情
况,请求鉴真帮助,能否同去日本弘法。鉴真见他们“辞旨恳至”,也就动
心了。他想起关于中国南岳慧思禅师转生为日本王子的传说,以及日本长屋
王子崇敬佛法,亲赠袈裟给中国僧人的故事。自己虽已五十四岁,但为了弘
扬佛法,不惜生命危险,也要前往。鉴真当即征求在场弟子的意见,问他们
谁愿意同行?大家都沉默不语。后来弟子祥彦才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
沧海淼漫,百无一至。”祥彦的话并不夸张,当时从唐朝去日本的困难是难
以想象的。由于造船技术的局限和对季风规律掌握的差距,从扬州穿越东海
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和尚道福、义向、圆载先后在遣唐和归途中为风
涛吞没。没有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是不敢扬帆启航的。人为的困难也不少,
唐朝对私自出国限制很严,没有朝廷同意而出境,将受到法律制裁。鉴真深
知航海的危险、朝廷律令的威严,但态度非常坚决,说:“是为法事也,何
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他的决心感动了弟子,当即有祥彦、思托
等二十一人表示愿意同行。
由于鉴真一行没有出国证明——过所,他们便假称到天台上国清寺参加
供奉活动,而秘密准备去日本的物资。又通过道航的关系,得到当朝宰相李
林甫哥哥李林宗的介绍信,便在扬州打造海船。一切准备就绪,正待出发之
际出现了意外的变故,同行的道航认为高丽僧如海品行不端,不适合去日本
弘化佛法,而建议他留下。如海不满,跑到采访厅诬告道航勾联海盗准备造
反,采访使班景派人去各寺搜查,逮捕荣睿、普照等。后经道航解释并出示
李林宗介绍信得以无罪,但官府以海上不安全为由,拒绝了鉴真等从海上去
国清寺的要求,同时没收了海船。第一次东渡失败了。
不久,鉴真个人出钱八十贯买下一条退役的军船,雇用十八名水手,准
备各种佛经、佛像、佛具等,连同祥彦、道兴、德清、荣睿、普照、思托等
十七人,还有玉作人、画师、雕佛、刻镂、铸写等各种技艺人才八十五人,
于天宝二年十二月启程,不料即遇大风,第二次东渡又失败。
第三次东渡至舟山群岛附近,再遇大风,船触礁后鉴真一行在荒岛上忍
饥受冻三天三夜,后被救至明州(宁波)阿育王寺安歇。
第三次东渡失败后,鉴真决定在朝廷不甚注意的福州出发,然而当地僧
众出于担心鉴真东渡发生危险的好心,对鉴真看护甚严,并将其行踪报告官
府。鉴真在从阿育王寺前往福州的途中被官府追回送至扬州。
前四次的失败,并没有改变鉴真的初衷。他在扬州继续准备东渡物资。
天宝七载(748)六月二十七日,鉴真僧众、水手等三十人在扬州出发。出长
江后遇大风,船在风浪中完全失去了控制,随风浪漂泊,淡水早已用完,人
们严重晕船,食物难咽,死亡威胁着每一个人。十一月间,失去驾驭的船在
海上一连漂了十四天,终于靠了岸。上岸后才知道,他们到了海南岛的振州,
受到当地官民的欢迎。他们留居一年有余。鉴真在那里修寺造佛,登坛授戒。
后决定重返扬州,他们从振州出发,经广西、广东的返途中,行至端州(今
广东高要)时,荣睿积劳病重,去世。行至韶州(今曲江)时,普照离鉴真
北去。荣睿的死,普照的离去,第五次东渡的失败,加之旅途的艰辛,使鉴
真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他感受暑热,眼睛渐渐模糊起来,虽经医治未见
好转。至吉州(今江西吉安)时,祥彦又因病去世。祥彦是鉴真最得力的优
秀弟子,他最先表态支持东渡,一直追随其左右。如今祥彦的死使六十三岁
的鉴真再次受到沉重打击。这一系列打击和挫折并没有吓倒鉴真。相反,东
渡的决心更坚定了。天宝十载(751)春,鉴真回到扬州,又着手筹备第六次
东渡。
天宝十二载(753)十月十五日,日本政府派出由藤原清河大使率领的第
十次遣唐使团,从长安返回日本途中经扬州,到延光寺拜访鉴真。藤原清河
将邀请鉴真和唐玄宗拒绝鉴真出国一事告诉了鉴真,并希望他自己决定。鉴
真当即表示愿意同行,经商量后决定在十月十九日出发。
日本使团的来访,引起了扬州僧俗的注意,出于对鉴真安全的考虑,扬
州僧众对他看护很严,鉴真无法脱身,眼看十九日就要到了,东渡计划再次
受到了考验。
正在这时,鉴真弟子仁婺从婺州(浙江金华)来到扬州,听说师傅东渡
受阻,十分同情,便决定用自己来时乘坐的船接鉴真离开扬州,到黄泗浦(今
张家港西北长江之滨)搭乘日本遣唐使船,开始了第六次东渡。
与藤原清河等会合后,又发生了麻烦。广陵郡的地方官已听到鉴真准备
渡海去日本的传闻,因此决定检查日本遣唐使船,机警的副使大伴古麻吕秘
密将鉴真等安排在自己的船上,躲过众人的注意。不久,在第五次东渡失败
后离去的普照也闻讯从阿育王寺赶来。这次遣唐使船同航的有四艘,第一号
船是大使藤原清河,第二号船是副使大伴古麻吕,第三号船是副使吉备真备,
第四号船是判官布势入主。唐朝僧人除鉴真外,还有法进、义静、昙静、思
托、法载、法成等十四人及女尼智首等三人。
十一月十六日,四船出发,一路顺风。二十一日第一号、第二号两船到
达阿儿奈波岛(日本冲绳),北行至多祢岛(种子岛)西南,遇第三号船,
十二月六日,海上又起南风,第一号船在航行中遇难。鉴真所乘的第二号船
终于在二十日到达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鹿儿岛川边郡坊津町秋目)。
天宝十二载十二月二十六日(天平胜宝五年,即753 年初),经四十天
的海上颠簸,鉴真一行在僧人延庆的引导下进入日本九州的太宰府(今日本
福冈)。鉴真一行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
绝境。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病,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
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实现了毕生的宏愿。
鉴真来到日本的消息,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极大震动。天宝十三载一月初
十日,朝廷得到大伴古麻吕的报告,知道鉴真已经到达日本。二月一日,鉴
真至难波国师乡(今属大阪府)时,受到了先期到达的崇道和日本佛教大师
行基弟子法义的热情款待。后住在藤原鱼名的官厅,日本政府特派使者前来
迎接慰问,催促鉴真入京。二月四日,向都城平城京(今奈良市)进发。京
城僧侣和政府官员早已等候在南闾门前,政府使臣正四位安宿王代表日本政
府慰问欢迎。鉴真在众人的簇拥下,穿过市区来到东大寺安歇。东大寺是日
本最著名的佛寺,此前一年仿唐建造了一尊五丈三尺高的大佛像。
三月的一天,吉备真备代表政府再一次慰问鉴真一行,并传达了圣武太
上皇的决定:“自今以后,授戒传律,一任和上。”又授“传灯大师”及“大
僧正”的称号。四月初,在鉴真的指导下,东大寺大佛像前筑起了一座戒坛,
成为日本举行受戒仪式的主要地点。鉴真首先为天皇授菩萨戒。接着皇后、
皇太子登坛受戒。以后澄修等四百余沙弥受菩萨戒。日本名僧灵福、贤璟等
八十余僧也重新受具足戒,开创了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的仪式。从此,无论
什么人,如果没有经过指定的戒坛受戒,就不能取得僧籍。
由于日本僧众要求到东大寺学习的人数日益增多,佛院的经费又不足,
有些来者不得不失望而返。天皇知道后,便把备前国(今冈山县)垦田一百
町(一町即一公顷)赐给鉴真,后又加赠新田部亲王的一处旧宅。鉴真就在
这块宅地上建起了一座新寺院,叫做唐招提寺。原备前国垦田由招提寺经营
作为经费。
759 年,唐招提寺建成,鉴真僧众搬进居住。从此,鉴真就在寺中讲律
授戒。当时鉴真年事已高,健康情况每况愈下,弟子们感到有必要将鉴真奋
斗一生的历史记录下来,思托撰成了《鉴真和上东征传》。
日本天平宝字七年(763 年),为播佛法奋斗了一生的鉴真,在唐招提
寺面向西方端坐,安详圆寂,终年七十六岁。他的遗体经火化后,葬在寺后
面的松林中。

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化佛法,传律授戒。鉴真僧众在日十余年的活
动达到了这个目的。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于“大僧都”的职务,成为
“传戒律之始祖”。“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
宇。”鉴真所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的大总寺。日本的佛经多由百济僧侣口传
而来,错漏较多。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他惊人的记忆力,纠正日本
佛经中的错漏。由于鉴真对天台宗也有相当研究,所以鉴真对天台宗在日本
的传播也起了很大作用。
鉴真的东渡弟子及随行人员中,有不少是精通建筑技术的。在鉴真的设
计及领导下,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寺内的大堂建筑,坐北朝南,阔七间,
进深四间,三层斗拱式形制,是座单檐歇山顶式的佛堂。日本《特别保护建
筑物及国宝帐解说》中评论说:“金堂乃为今日遗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建筑
物”。由于鉴真僧众采用了唐代最先进的建筑方法,因而这座建筑异常牢固
精美,经过一千二百余年的风雨,特别是经历1597 年日本地震的考验,在周
围其他建筑尽被毁坏的情况下,独金堂完好无损,至今屹立在唐招提寺内。
金堂成为研究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有价值的珍贵实物之一。
鉴真及其弟子在雕塑艺术上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鉴真随船带有佛像,
在日本又用“干漆法”(又称夹纻法)塑造了许多佛像,著名的是唐招提寺
金堂内的卢舍那大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千手观音菩萨像等。这种夹纻法
我国早在东晋时已经出现,到唐朝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武则天时用夹纻法
塑造的大佛高达九百尺。鉴真及弟子将这种雕塑艺术在日本推广并发扬光
大。鉴真晚年,弟子忍基等用于漆夹纻法制作了一尊高八十点零四厘米的坐
像,表示对这位中国高僧的纪念。鉴真结跏趺坐,双目紧闭,神志安详,栩
栩如生。它不仅再现了鉴真的真实形象,而且着意刻画了精神气质,温和中
流露出刚毅,安详中凝聚着严肃,微笑中体现出沉思。这尊塑像一直供奉在
唐招提寺内。
鉴真随船带到日本的还有绣像、画像、书帖等,其中有王羲之父子的真
迹,后来成为日本书法的准绳,对日本书法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相传唐招
提寺的匾额即为孝廉女帝仿王羲之体而写成。
鉴真在扬州时曾对医药学很有研究。他到日本后亲自为日本光明太后治
疗顽疾,使其病情大有好转。由于鉴真双目失明,便以鼻嗅、口尝、手摸、
牙咬、耳闻之法鉴别药物,传授中草药知识,留下了一卷《鉴真上人秘方》。
鉴真在日本医学界是位备受尊敬的先师。十七、十八世纪时,日本药店的药
袋上,还印着鉴真的图像,可见影响之深。

鉴真
释鉴真(公元688-763年),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僧人。江阳(今江苏扬州)人,俗姓淳于,生于唐武周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他幼年时代,有一天随父到大云寺,见到佛像而受感动,就不想回家,对父亲说他想出家。他父亲虽感到惊奇,但以为是戏言,便随口表示同意。年十四,鉴真正式依智满落发出家。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从光州(今河南潢川)道岸受菩萨戒。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经洛阳到长安。次年(公元708年)在实际寺从恒讲受具足戒。其后他就在东西两都参学。宋《高僧传》卷十四说他“虽新发意,有老或风......三藏教法,数捻该通”。他在学习过程中,尤其重视律学,曾从融济学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羯磨疏》和《量处轻重议》;又从义威,智全学相部法砺的《四分律疏》。他在东西两都听师事的人,皆为与时的律学名匠,这对鉴真后来成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鉴真回到江淮一带后,大弘律学,成为一方宗首。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日本僧人普照和荣睿到达扬州,拟请鉴真赴日弘法。他们顶礼之后,恳求说:“我国在海之中,不知距齐州(今山东济南)几千万里,虽有法而无传法人,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可见乎!愿师可能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日本)之导师乎?”鉴真见他们陈辞恳切,又想到日本的长屋王子曾制袈裟千件,布施于中华高僧,并有极其友好的四句寄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奇诸佛子,共结末缘”。鉴真想到这些,认为是有缘之国,便同意七们的赴日请求。他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后,便问门下是否有人愿意去日本,众皆默然。后其中有名祥彦者说:“日之间相隔大海,旅途艰险,赴日安全到达者少,故众不语”。鉴真说:“为法何惜生命?你们不去,我去”。门人见老师如此坚定,深受感动。如是就有道航、思托等二十一人愿意随鉴真前往。

鉴真赶日,先后五次渡海失败,其中有人为的障碍,亦有天时的不利。几经周折,以致双目失明,徒众离散,而鉴真则不改初衷,终于在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渡海成功,其时鉴真巳经六十六岁高龄。门人中同去者数十人,有僧危,还有在家弟子。他们带去很多经像法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手迹。

鉴真一行抵日,受到以天皇为首的野入士热烈欢迎。他们被安置在奈良东大寺,不久即设坛传戒,包括菩萨戒和比丘戒,是为日本佛教正式有传戒之始。

公元757年(天平宝字元年),日本天皇舍已故亲王旧居,供鉴真改建佛寺,即今之奈良招提寺,是为日本有唐式佛寺之始。鉴真即以此为传戒基地。公元761年(宝字五年),他又在下野的药师寺和筑紫的观音寺分别建戒坛(连同东大寺戒坛,号称日本古大戒坛)。公元763年(宝字七年)五月,鉴真在奈良唐招提寺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鉴真赴日,带去了盛唐文化。同去的弟子中如思托、如宝、法力等人,都是造诣很深的雕塑、工艺、建筑专门入才。奈良的唐招提寺充分体现了盛唐时代的建筑艺术。其后日本佛教各宗派修建大本山,无不以其为览本。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

鉴真在日本弘律,胸怀宽广,从来不抱门户之见。他对南山道宣和相部法砺的著述都宣扬。故日本佛教界尊他为南山律宗第三祖和相部系第五祖。

鉴真为赴日弘法,屡遵挫折,以致双目失明,但他的记忆特强,据说日本的淳仁天皇曾在东大寺请他校勘传入日本的佛教经论。他凭听觉识别经论中的错别字。他还通医理,以嗅觉和味觉为日本鉴别药物,被日本医学界尊为始祖。据说在日本流传有《鉴真上人秘方》一书,被视为医学界的宝贵遗产。他因为双目失明,被日本人民敬称为“盲圣”。

鉴真生前,由其弟子塑造有夹泞像,现仍供在唐招提寺,是日本的国宝之一。l980年,曾运回中国“探亲”在扬州和北京公开巡展。鉴真的晚年,为日本佛教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虽没有著作流传于后世,但他为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功绩,永垂史册。
http://www.tocatch.info/zh/%E9%91%92%E7%9C%9F.htm
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