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悬棺景点图片:中国古代文化中心南移的历程及体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16:47:11

中国古代文化中心南移突出表现为教育轴心南移。
(1)先秦及秦汉时期。教育轴心明显地处于黄河中、下游。该地区教育名人(26人)占统计总数(29人)的89%。其中山东、河南教育名家密集,占总数的50%。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仅有3人。此期孔、孟、荀、墨等诸子百家及其私学绝大部分居于北方。如孔子主要施教于鲁及其周游讲学之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均在黄河流域。荀子在赵国讲学授徒,曾游学于齐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及楚、秦等国,其弟子韩非、李斯皆著名于秦。墨子于宋,大办私学等等。及汉代董仲舒等发扬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作为其主流的经学,无论是今文经学的代表董仲舒,还是古文经学的代表马融、郑玄,均是北方人。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于京都长安,这也无疑进一步稳固了北方的教育轴心地位。

(2)隋唐时期。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江苏教育名家此时大大增加。此期笔者统计教育名人约64人。江苏、浙江两省15人占24%,整个长江流域增至19人占30%,珠江流域也有1人。与前相比,教育名人的分布呈发散状,分布于12个省区,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黄河流域的教育主导地位虽有削弱但仍占首位。这与隋唐疆域拓展和经济文化较大范围的繁荣紧密相关。

(3)宋金时期。初步统计教育名人为86人,以长江为界,恰好南北各占43人,在上一时期基础上,北消南长而呈均衡态势。况且南宋建都江南,加之北方战乱频繁,各方资财遭受破坏,此消彼长,教育南北均势,势在必然。以当时兴盛的理学教育表现最为明显,其四派的代表人物的地理分布刚好南北各半:濂学代表周敦颐(湖南),闽学代表朱熹(福建),洛学代表二程(洛阳),关学代表张载(陕西)。

(4)元明时期。教育名人76人,北方16人占21%,南方60人占79%,南方优势确立,此期教育轴心已经转移至江南。元代北方人才因南逃而凋零,南方因地处边远,各方限制较少而兴盛。如著名的苏湖教学法,明代王守仁以及以反传统面目出现的王艮、李贽,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学东浙之风,及一大批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科学、教育家和顾炎武、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均出于南方。

(5)清朝。初步统计了73人,其中北方10人占14%,南方63人占86%,教育轴心偏居江南的形势更加明显。一大批教育家如王夫之(湖南)、戴震(安徽)、龚自珍(浙江)、林则徐(福建)、魏源(湖南)及反孔批儒的洪秀全(广东)、洪仁gān@①(广东)都居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南方教育绝对优势确立。

(三)教育轴心南移还可以书院之发展轨迹为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认为:在中国,书院的创始可追溯到很早的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首都的“稷下学宫”。虽然当时有书院之实而无其名,但稷下学宫是可以作为书院的雏形或渊源的,稷下学宫位于现今山东临淄,是战国中后期的最高学府,学者云集,讲论不绝。这恰与当时的人才及教育名人集中区相重合,这并非偶然。

至汉代,精舍精庐承袭了春秋私学的遗风,是古之书院的又一渊源或别名。精舍精庐之于北方,因其执教者,如叔孙通、伏生、孔安国等,都出生和生活在北方为据。这与当时教育轴心之所在相吻合。

唐代皇家创设丽正书院,书院之名始立。“安史之乱”后,民间纷起仿效,私立书院,南北遍设。据统计,唐代私家书院共17所,北方2所占12.5%,南方15所占87.5%。这种比例关系与汉代之前大不相同了。宋代是书院制度的确立时期,书院在官方认可、扶助下有了很大发展,并因坚守儒理而与佛道鼎足,经历宋初的勃兴、中期的沉寂,南宋的大盛三个阶段。此期书院共203所,长江流域占74%,珠江流域占21%,黄河流域占3.5%。

元代,书院失去了自由讲学的特征,为官学所同化。此时长江流域书院数仍居第1位占65%,黄河流域为27.45%,珠江流域占6%,其中江西、浙江、湖南三省合占52.44%,超过半数。

明代中叶以后,设立书院之风盛行。从分布上看,长江流域51%,珠江流域30%,黄河流域19%。从各省来讲,以江西、浙江居一、二位,但广东有所增长,居第三位。清代书院比以前各代均多,乾隆时期为最盛,还与官学合流成为清代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期新建的书院中,黄河流域占18%,长江流域占35%,珠江流域占45%。

由此观之,书院虽然萌芽于黄河流域,但由于时事变迁使之南移,使书院的大盛出现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北方的书院在唐宋之后反显沉寂。

可见,我国古代确实存在教育轴心南移现象,究其特点如下:

(1)教育轴心仅在东部地区移动,具体有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珠江中下游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而广大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则发展缓慢。

(2)教育轴心南移的大致轨迹为:

(3)宋朝是教育轴心南移的关键时期。史书中有很多有关的论述足证这一点:章潢在《图书编》卷34《统论南北形势》中有言:“邹鲁多儒,古所国也。至于宋朝,则移在闽浙之间,而洙泗寂然矣。”陆游在《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中也说:“伏闻天圣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寇准持之尤力,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视,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于是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皆为一时名臣。……及绍圣、崇宁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复有沉抑之叹。”再据台湾学者陈正祥著《中国文化地理》一书统计,唐代诗人大致还是南北参半,而北方略占优势,至宋代,许多著名词人已是出自南方,北方仅有寥寥几人。由此观之,宋朝是我国教育轴心南移的转折点。

(4)在教育轴心南移的过程中,教育发展的地域也有一个集→散→集→散的特点。汉朝以前,教育轴心多聚山东、河南等省,隋唐时期,教育轴心扩散于长江以北各地,南移后,曾再度集聚于浙江、江苏之一隅,清代则于江南地区广泛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