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大草原冬季:阿拉伯哪些香料最著名?附图片最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14:16:06

举世闻名的阿拉伯香料

  自古以来阿拉伯半岛一直与香料有着密切的联系,素以擅长种植、制作和使用香料而著称。《古兰经》中有这样的昭示:“善人们必得饮含有樟脑的醴泉。”(76∶5),“他们得用那些杯饮含有姜汁的醴泉,即乐园中有名的清快泉。”(76∶17—18),“他们将饮封存的天醇,封瓶口的,是麝香。”(83∶25—26)。故香料在阿拉伯穆斯林中倍受青睐,它不仅是防病、治病的药材,也是优良的饮料和保健品的上等原料,特别是作为调味品以其特有的香味在阿拉伯烹饪中广为人们所喜爱。它突出的特点是味浓而没有刺激性,足以在炎热的气候中促进人们的食欲。西方历史学鼻祖希尔多德在公元前五世纪曾对阿拉伯香料作过这样的描述和赞誉:整个土地弥漫着香料味,异香袭人。在阿拉伯文学作品中亦不乏借香料寄托自己感情的范例。因此,数百年来阿拉伯香料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市场。

  历史上有络绎不绝的驼队长途跋涉穿越阿拉伯半岛,源源不断地将香料运至西方的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在接受《古兰经》启示之前也曾伴随驼队穿越阿拉伯半岛,前往叙利亚经商。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当时更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商贸中心”,它扼守着唯一的一条安全通道,就是从印度洋到地中海地区的加沙、波斯特拉和大马士革的贸易必经之路,其中就涉及到用进口香料交换来自叙利亚的粮食和其它商品。

  在伊斯兰教向世界各地传播中,香料贸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譬如,伊斯兰教向东方的传播,主要是伴随着商贸活动进行的。在印度南部地区,人们向阿拉伯地区出口胡椒、宝石和纺织品,再从阿拉伯地区进口焚香和香料。伊斯兰教传入该地区以后,又从主要贸易中心马六甲沿贸易路线向东南方向传入爪哇和香料群岛。穆斯林商人远航世界其它地区,在寻找贸易伙伴的同时,传播发展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也是依靠穆斯林商客和士兵居留中国作为“蕃客”繁衍生息来扩大影响的。我国曾有句民谚说:佛典是印度大白象驮进来的,伊斯兰教则是阿拉伯的商船和骆驼运进来的。的确,地位显赫的穆斯林商人成了贸易路线沿途各地区和当地统治者的商业伙伴和政治盟友,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

  1973年,我国泉州地区附近海域发掘出一艘南宋神福建制造的大型海船,其中装载的物资有乳香、没药、肉桂、丁香等阿拉伯香料。所谓的“香料”,当时实际使用的范围很广,如用于医药、化妆、熏衣、制炬等。由此可以看出,香料在当时中阿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实现了统一并建立起强大的哈里发帝国之时,中国正处在强大而统一的唐王朝。当时,中国与被称为“大食”的阿拉伯帝国是亚洲最强盛的两个国家,双方在政治、文化方面已有接触,这就为两大文明友邦之间的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从那时起,中国与阿拉伯的贸易活跃了起来,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姆拉哈、佐法尔一带出产的香料随着商船来到中国南部口岸广州、泉州。当时,阿拉伯人把广州称为“康屯”,把泉州称为“宰桐城”。历史学家后来把中国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这条海上通道叫做“香料之路”。除阿拉伯半岛外,东南亚各地也大量出产香料,由于与东南亚及阿拉伯半岛香料贸易的加强,必然会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另外也有一部分阿拉伯商人途经陆上“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阳等城市经商,据《辞源》记载,远在公元100多年前,我国民间商队亦沿着“丝绸之路”自陕西、甘肃、新疆,穿越帕米尔高原,途经中亚的布哈拉,抵达阿拉伯半岛,给那里的国家和人民运去了中国丝绸、瓷器等。唐代中叶,吐蕃进占西北,河西走廊为西夏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东哈里发国家贸易额锐减,这时的贸易主要通过海上“香料之路”,因而我国南方各港口便成了主要的外贸窗口。

  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香料已远销世界各地,闻名遐迩。我国早年编写出版的阿拉伯医药学专著《回回药方》中也有我国人民熟悉的香料,如桂皮、丁香、月桂叶、小茴香等,因传入时间长久,一般人都不知道它们原来的产地是在阿拉伯国家。还有我们不太熟悉的其它香料和调味品,如那些鹦鹉绿的小豆蔻、轻盈如乒乓球的干酸橙、柠檬一样的黄栌单宁、松木清香的乳香及珍贵的藏红花,都是人们所喜爱的香料,也是厨师们用来烹制美味佳肴的调味品。现介绍以下几种,以飨读者。

  海枣———阿拉伯人一日三餐或喝咖啡时常用的调味品,也是阿拉伯半岛的重要食品。历史上,曾被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称为“宰桐城”的我国福建省泉州市具有浓郁伊斯兰特色的清静寺内就有两棵海枣树,清静寺在泉州历史上曾经是世界贸易港口的重要物证,寺内墙上的经文雕饰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以祈祷真主保佑来华贸易的航海者为主题的,如“船舶在海中带着真主的恩惠而远行”等等。

  小豆蔻———最初产于印度南部,在很久以前就传入阿拉伯半岛。这种植物属姜科,一般两米多高,其根部的曲穗生出芬芳的豆荚,其子粒就是小豆蔻。它有一种樟脑型香味,是阿拉伯咖啡中必不可少的原料。小豆蔻属比较昂贵的香料,其用途很广,在我国,除了作调味品外,还大量用作中药材,《本草纲目》中对小豆蔻的功能有较详细的介绍。

  干酸橙———原产于南亚国家,大多在新鲜时被运往阿拉伯国家,经沸水煮后晾晒,数周后变为棕色。它具有强烈的鲜味,适于炖菜,特别是羊肉饭和鱼类菜肴。阿拉伯人还喜欢将酸橙整个放在菜里,上桌前捞出。

  麦拉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亚洲西部。是一种名叫黑樱桃的果仁,味道清香,在阿拉伯人喜欢吃的一种扁形甜面包里发出的一种独特的香味即来自麦拉卜。它的油用于香水配料,它坚硬、沉重的木料在旋木工艺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可制作成许多精美的工艺品。

  乳香———也叫薰陆香,产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哈达拉毛地区,具有清新的树脂香味。目前西方人将它作为清漆和油漆的原料,阿拉伯人至今仍将其用于肉汤、菜肴和布丁中。在阿拉伯国家,乳香还是制作“沙乌马”(一种肉食)的调料之一,乳香在我国俗称松香,除用于制漆业外,还多用于中药,在我国中医药方剂上,就有不少以乳香为主要药材制成的圆散丸汤。据《奥海关志》卷三《中书备对》记载,宋朝时,我国与阿拉伯人的贸易中,乳香的比重最大,用途也最广,宋庭常大量收购乳香,对乳香贸易还做特别的奖励。

  肉豆蔻———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香料群岛。为阿拉伯香料商品的重要品种。一般作调味品及药材,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中,有肉豆蔻的草药名。

  蔷薇水和玫瑰水———这种香料是从花辨中用蒸馏水法提取。它淡雅、沁人心腑,在阿拉伯市场上独领风骚,其制作方法是阿拉伯人最先发明的,特别是伊拉克的香料制造业曾一度名传遐迩,后来其制作方法不胫而走,在其它地区和国家开花结果。至今约有1200年的历史,它的生产一直是中东的一项重要工业,市场上出售的花露水就是该两项产品的稀释液。海湾附近地区的蔷薇水曾行销世界各地。而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也无数次描述过玫瑰水的神奇魅力,婴儿刚生下来时要喷它,人死后也要喷它;姑娘出嫁时要喷它,贵客临门时要喷它;人遇大喜大悲一时晕厥要喷它,喷后即刻苏醒。

  谢巴———又称“老人须”,是阿拉伯半岛的一种树生地衣,与我国木耳外形相似,但有一股辛辣的铁腥味,阿拉伯人用于炖肉和烧制青菜。

  藏红花———原产于西班牙,公元八、九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其颜色鲜黄可爱,阿拉伯人将其用在米食中,或用作鸡、鱼类食品的调味品。它由一种秋天开花的藏红花柱头构成,柱头和部分花柱晒干后成为很脆的线,研磨出的粉呈黄色。每朵花只有三个很小的柱头,生产一磅香料大约需要八万朵花,因此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香料。在我国通常作为药材。

  黄栌单宁———产于地中海,具有一种类似柠檬的清香,是烹调肉的上等香料,阿拉伯人多用于烤肉串,或用于皮革加工,唐朝《西阳杂俎》一书中有较详细的介绍。

  罗望籽———阿拉伯人称“印度枣树”,是一种很矮小的热带树,外形与洋槐相似。其棕色长荚磨成糊后有强烈的粘性和酸味,阿拉伯人非常喜欢这种调味品,或用作辣酱油的配料,罗望籽是非常甘美清新的冷饮,加适当的糖搅拌后与柠檬汁相似。

  安息香———中国人称“孜然”。其产地遍及阿拉伯半岛,种植面积大,用途也非常广,阿拉伯人几乎所有的饭菜甚至酸奶、凉菜中都喜欢用其作为调味。安息香就是随着大漠的驼队自安塔基亚,途经巴格达,然后经巴基斯坦白沙瓦进入我国的新疆地区。

  阿拉伯香料贸易不仅扩大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同时也带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从而印证了我国人民同阿拉伯半岛地区人民之间悠久的历史联系和传统友谊,在这历史的长河中,阿拉伯半岛国家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通过海上的“香料之路”,通过文化、宗教以及物产的交流与贸易往来,促进了彼此了解,增进了友谊。今日,阿拉伯香料已在中国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中阿友谊的纽带。

和孜然差不多的,还有薄荷。。。